專利名稱:一種新的吸力樁式海底鉆井基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海洋工程領域海底鉆井基盤結構型式的創新。
背景技術:
在海上實施導管架與基盤導向樁對接與海上油田開發方案有關。主要有兩種開發方案實施對接過程,一是采用預鉆井,二是要保留有開采價值的勘探井。采用預鉆井的方案,即鉆井與平臺設施的設計和建造同步進行,可以縮短開發工期,減少整體開發工程費用,增快投資的回報速度。這種方案一般采用水下基盤進行鉆井。為了把導管架準確定位在基盤上,一般在基盤上設置導向樁與導管架下部設置的套筒進行對接。海底鉆井基盤是預鉆井作業的結構設施,傳統的海底鉆井基盤采用打入樁固定于海底。打入樁在基盤套筒以上的部分作為導管架與井口基盤對接的導向樁,主要承受來自導管架的水平向撞擊力。傳統海底鉆井基盤安裝過程,有打樁作業、調平作業和灌漿作業,需要施工裝備有用于裝載運輸海底鉆井基盤和樁的駁船、用于吊裝海底鉆井基盤和樁的浮吊、用于海底鉆井基盤調平的專用調平器,以及打樁錘、灌漿設備等,使用鉆井船每次出海只能安裝一個基盤,不僅施工工期較長,而且施工費用居高不下。后來文昌導管架安裝使用吸力樁式基盤,可在吸力樁負壓沉放過程中完成基盤調平,無需打樁、調平、灌漿作業,從而簡化了海上安裝程序,縮短了海底鉆井基盤的海上安裝工期,降低了費用,但基盤采用桁架結構,形式較為復雜,重量稍重,焊接量較大,且一旦開始建造井口結構、數量難以再改變。
發明內容為了減輕基盤重量,減少焊接量,克服井口結構不可調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的吸力樁式海底鉆井基盤。該基盤結構形式簡單、重量輕,井口導向結構同框架基盤可焊接或用管卡連接,井口數量可靈活調節,通過小型拖輪即可運輸至施工海域;通過小型吊機便可實現水中下放,并達到縮短海上安裝工期、降低安裝費用的目的。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海底鉆井基盤由樁基礎、導向筒和框架基盤組成,其特征在于樁基礎采用吸力樁,吸力樁與框架基盤、導向筒連接為在吸力沉放中同時調平的整體結構。框架基盤為單一的三角形管架結構,同導向筒、吸力樁的頂部中央立柱焊接為一體。井口導向結構同框架基盤可焊接或用管卡連接,井口數量可靈活調節。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海上安裝過程僅需要一條拖輪和一臺小型吊機即可, 且吸力貫入時使用新型深水泵橇塊系統,可顯著縮短海上安裝工期、降低費用,提高海上安裝的安全性。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前視圖;[0008]圖2是本實用新型俯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海上運輸狀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吸力沉放調平示意圖。其中1-吸力樁;2-導向筒;3-框架基盤;4-泵口 ;5-潛水泵;6-拖輪;7-水面; 8-土壤。
具體實施方式
吸力樁式海底鉆井基盤的結構見
圖1和圖2,由三個吸力樁1、兩根導向筒2和框架基盤3組成,導向筒2位于吸力樁1的頂部中央,框架基盤3與導向筒2連接在一起;吸力樁頂部設有泵口 4,其上方安裝潛水泵5或氣力泵。吸力樁式海底鉆井基盤海上運輸狀態見圖3,由拖輪6拖至安裝位置。借助拖輪上的小型吊機將吸力樁式海底鉆井基盤吊裝下水,入泥后吸力樁式海底鉆井基盤依靠自重使吸力樁初始入泥達到樁土密封條件,此時通過抽取吸力樁內的水,使吸力樁貫入海底土壤8中,在貫入土壤8過程中,通過分別控制三個吸力樁1頂部潛水泵5 的排量,調整所對應的吸力樁1入泥深度,從而調整基盤的水平度,見圖4。
權利要求1.一種新的吸力樁式海底鉆井基盤,由樁基礎、導向筒和框架基盤組成,其特征在于樁基礎采用吸力樁,吸力樁與框架基盤、導向筒連接為在吸力沉放中同時調平的整體結構,井口導向結構同框架基盤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的新的吸力樁式海底鉆井基盤,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框架基盤為單一的三角形管架結構,同導向筒、吸力樁的頂部中央立柱焊接為一體。
3.根據權利要求1的新的吸力樁式海底鉆井基盤,其特征在于所說的井口導向結構同框架基盤可焊接或用管卡連接,井口數量可靈活調節。
專利摘要一種新的吸力樁式海底鉆井基盤,是由樁基礎、導向筒和框架基盤組成,其特征在于樁基礎采用吸力樁基礎,吸力樁與框架基盤、導向筒連接為在吸力沉放中同時調平的整體結構。框架基盤為單一的三角形管架,同導向筒、吸力樁頂部中央焊接為一體;井口導向結構同框架基盤可焊接或用管卡連接,井口數量可靈活調節。這種新的吸力樁式海底鉆井基盤的優越性在于結構形式簡單、重量輕便、焊接量小,井口數量增加容易、井口位置可調節,通過小型吊機便可實現水中下放,并可在吸力樁沉放的同時進行基盤調平作業,海上安裝過程不需要使用駁船、浮吊、打樁錘、調平器和灌漿等大型裝備或專用設備,從而簡化了海上安裝程序,達到縮短海上安裝工期、降低費用的目的。
文檔編號E21B15/02GK202176267SQ20112030199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9日
發明者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