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壓可變氣門挺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設及柴油發動機技術領域,具體設及液壓可變氣口機構用挺柱。
【背景技術】
[0002] 柴油發動機由于高熱效率倍受青睞,然而其排放物尤其是NOx和PM,卻成為主要 的大氣污染源;但隨著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柴油機采用可變氣口并結合增壓、廢氣再循環等 技術來優化燃燒路徑,實現了清潔燃燒過程,對降低NOx和PM的排放有顯著作用;同時柴油 機的可變氣口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累氣損失,獲取良好的動力性和經濟性。
[0003] 目前所用的柴油機可變氣口機構,能使柴油發動機在中低負荷區都能得到高熱效 率和低的排放,同時對大負荷的擴展也具有極高的潛力;但是傳統柴油機可變氣口機構包 括可變凸輪型線和可變凸輪相位,但氣口的運動規律仍然局限于結構本身,僅能實現兩段 或Ξ段調節。 【實用新型內容】
[0004]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靈活控制氣口提前角和晚關角,同時可調節氣口升程的液 壓可變氣口機構用挺柱。 陽〇化]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液壓可變氣口挺柱,包括襯套、活塞套和活 塞;所述襯套為中空圓柱體結構,內表面開有與襯套同軸的第一矩形截面環槽;襯套徑向 上、第一矩形截面環槽對應位置開有至少一個第一油孔;活塞套為上端封閉的中空圓柱體 結構,設置于襯套內部與其內表面間隙配合;活塞套外表面設置有與其同軸的第二矩形截 面環槽,第二矩形截面環槽與第一矩形截面環槽連通構成容積室;活塞套徑向上,與第二矩 形截面環槽對應位置,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油孔;活塞為上端封閉的中空圓柱體結構,設置 于活塞套內部,與活塞套內表面間隙配合。
[0006] 作為優選,所述活塞上端面外側設置有與其同軸的圓柱形第一凸臺。
[0007] 作為優選,所述活塞上端面內側設置有與其同軸的圓柱形第二凸臺。
[0008] 作為優選,所述活塞下端的外表面設有矩形截面環形臺階,環形臺階外表面與活 塞套內表面間隙配合。
[0009] 作為優選,所述襯套徑向上、第一矩形截面環槽對應位置設置有一個圓形第一油 孔。
[0010] 作為優選,所述活塞套徑向上設置有均勻分布的四個圓形第二油孔。
[0011]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矩形截面環槽的上邊緣不低于第一矩形截面環槽的下邊緣, 所述第二矩形截面環槽的下邊緣不高于第一矩形截面環槽的上邊緣。
[0012]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3] (1)采用本實用新型挺柱的發動機無需改變原氣缸蓋結構,便于發動機的升級改 造,系統可靠性高;
[0014] (2)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加工方便,成本低;
[0015] (3)本實用新型采用液壓控制,控制柔性大,控制精度高;
[0016] (4)本實用新型系統可靠性高,液壓系統出現故障時,氣口也能隨凸輪型線正常運 行,不影響發動機運行。
【附圖說明】
[0017]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結構示意圖。
[0018] 圖2a為液壓可變氣口機構進油過程示意圖。
[0019] 圖化為液壓可變氣口機構泄油過程示意圖。
[0020] 圖3為液壓可變氣口機構的附加升程與氣口升程的時序圖。
[0021] 圖4a液壓可變氣口機構改變氣口型線示意圖。
[0022] 圖4b液壓可變氣口機構改變氣口型線示意圖。
[0023] 圖4c液壓可變氣口機構改變氣口型線示意圖。
[0024] 圖4d液壓可變氣口機構改變氣口型線示意圖。
[0025] 圖5液壓可變氣口控制機構示意圖。
[0026] 圖中:110-襯套,111-第一油孔,112-第一矩形截面環槽,120-活塞套,121-第二 油孔,122-第二矩形截面環槽,130-活塞,131-第一凸臺,132-第二凸臺,133-環形臺階, 140-液壓腔,150-容積室,210-凸輪,220-氣口彈黃,230-氣口,240-氣缸蓋。
【具體實施方式】
[0027]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陽02引如圖1所示一種液壓可變氣口挺柱,包括襯套110、活塞套120和活塞130 ;所述襯 套110為中空圓柱體結構,內表面開有與襯套110同軸的第一矩形截面環槽112 ;襯套110 徑向上、第一矩形截面環槽112對應位置開有至少一個第一油孔111 ;活塞套120為上端封 閉的中空圓柱體結構,設置于襯套110內部與其內表面間隙配合;活塞套120外表面設置有 與其同軸的第二矩形截面環槽122,第二矩形截面環槽122與第一矩形截面環槽112連通構 成容積室150 ;活塞套120徑向上,與第二矩形截面環槽122對應位置,設置有至少一個第 二油孔121 ;活塞130為上端封閉的中空圓柱體結構,設置于活塞套120內部,與活塞套120 內表面間隙配合。
[0029] 所述活塞130上端面外側設置有與其同軸的圓柱形第一凸臺131 ;所述活塞130 上端面內側設置有與其同軸的圓柱形第二凸臺132 ;活塞套120內側與活塞130上端外側 共同構成液壓腔140,第一凸臺131與活塞套120上端面內側接觸,避免活塞130上端面外 側與活塞套120內側直接接觸;設置第二凸臺132可W更加方便的使活塞130與氣口 230 桿尾部連接。
[0030] 所述活塞130下端的外表面設有矩形截面環形臺階133,環形臺階133外表面與活 塞套120內表面間隙配合;可W使環形臺階133外側沿活塞套120內表面滑動,從而使得活 塞130在活塞套120內部滑動,環形臺階133上端邊緣始終低于第二油孔121,使得液壓油 能夠通過襯套110和活塞套120進入液壓腔140,設置環形臺階133可W避免活塞130在運 動過程中堵住第二油孔121,使得液壓油不能順利進入液壓腔140內。
[0031] 所述襯套110徑向上、第一矩形截面環槽112對應位置設置有一個圓形第一油孔 Ill;活塞套120徑向上設置有均勻分布的四個圓形第二油孔121,可w使得液壓油在液壓 腔140內分布更加均勻。
[0032] 所述第二矩形截面環槽122的上邊緣不低于第一矩形截面環槽112的下邊緣,所 述第二矩形截面環槽122的下邊緣不高于第一矩形截面環槽112的上邊緣;運種設計可W 保證第一矩形截面環槽112和第二矩形截面環槽122始終相通,而且可W使得液壓油能夠 更加方便的進入液壓腔140。
[0033] 如圖5所示一種液壓可變氣口控油機構,包括ECU、液壓累、油底殼和兩位Ξ通高 速電磁閥;所述液壓累出口連接兩位Ξ通高速電磁閥的A口,進口通過油底殼連接兩位Ξ 通高速電磁閥的C口;兩位Ξ通高速電磁閥的B口連接液壓可變氣口機構中挺柱的第一油 孔111 ;兩位Ξ通高速電磁閥還連接到ECU;所述液壓累進口與油底殼之間連接有液壓油濾 清器,可W避免雜質進入液壓累。
[0034] 使用時,活塞套120安裝于襯套110內,活塞套120與襯套110同軸并可W在軸向 上相對滑動;活塞套120與襯套110間隙配合;活塞130安裝于活塞套120內,活塞130與 活塞套120同軸并可W在軸向上相對滑動,活塞130與活塞套120采用間隙配合;在滑動過 程中,活塞130外表面上的矩形截面環形臺階133上邊緣,始終低于活塞套120上設置的四 個圓形第二油孔121 ;活塞130與活塞套120裝配后形成的液壓腔140,當活塞130上端面 外側所設的圓柱形第一凸臺131與活塞套120上端內表面接觸時,液壓腔140的容積最小。
[0035] 挺柱安裝于原氣缸蓋240的挺柱孔內,挺柱的活塞套120上端外表面與凸輪210 接觸,活塞套120隨凸輪210型線在軸向上做往復運動;活塞130上端面內側所設同軸的圓 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