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一種發動機缸體、發動機和汽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9114730閱讀:367來源:國知局
一種發動機缸體、發動機和汽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發動機制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發動機缸體、發動機和汽車。
【背景技術】
[0002]對于中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傳統的上置冷卻水套結構中冷卻液自上而下的對流容易造成缸孔壁周圍出現冷卻不均勻,局部熱應力過高等現象,尤其是噴油嘴附近、缸蓋“鼻梁區”及其對應缸孔頂端“火力岸”附近高溫區域更需要集中強化冷卻。
[0003]通常的冷卻方式是冷卻液通過水栗進入本體水套,然后通過水孔流入機油冷卻器冷卻機油,接著再流回本體水套依次冷卻本體和缸蓋。這種冷卻方式容易造成機油冷卻器處的冷卻液流動性差、流量小,冷卻效果不足,進而造成機油的潤滑效果不佳,導致零部件間的磨損加劇,影響發動機壽命。
[0004]當水套入水口布置在進氣側時,由于水套結構設計的不合理易出現流入排氣側的冷卻液流速不足、冷卻效果不佳的問題,導致缸孔壁在進、排氣側方向溫度場差別較大,缸孔變形較大甚至出現影響工作可靠性的故障。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發動機的本體冷卻效果不好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缸體、發動機和汽車。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7]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缸體,包括本體,一缸蓋蓋設于所述本體上,所述本體上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進氣側和排氣側,所述本體上開設有多個缸孔,所述發動機缸體還包括:
[0008]于所述本體上設置的預定深度的水道,所述缸體水道圍繞所述缸孔的斷面形成環形;
[0009]進水口,設置于進氣側的所述缸體水道的底部;
[0010]通水孔,將所述缸體水道與所述缸蓋上開設的缸蓋水道連通;
[0011 ] 一部分冷卻液于所述缸體水道內環繞所述缸孔流動,另一部分冷卻液由所述缸體水道向上進入所述缸蓋水道。
[0012]進一步來說,所述的發動機缸體中,所述進水口沿其中一所述缸孔的徑向設置,并對準該缸孔的中心軸,所述進水口設置于所述缸孔的下部。
[0013]進一步來說,所述的發動機缸體中,缸孔的頂端形成火力岸,兩個相鄰所述缸孔之間的所述火力岸在靠近所述進氣側和靠近所述排氣側之間設置有斜水道,所述斜水道分別與所述進氣側的所述缸蓋水道和所述排氣側的所述缸蓋水道相通。
[0014]進一步來說,所述的發動機缸體中,靠近所述火力岸處的所述缸體水道的橫截面積小于所述缸體水道底部的橫截面積。
[0015]進一步來說,所述的發動機缸體中,所述本體的頂端墊設一墊片,所述墊片上開設有通水孔。
[0016]進一步來說,所述的發動機缸體中,所述進水口下側的所述本體上設置一機油冷卻濾清模塊。
[0017]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發動機,包括如上任意一項所述的發動機缸體。
[0018]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包括如上所述的發動機。
[001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缸體中,冷卻液由進水口進入缸體水道中,采用強制對流的方式、合理的水道結構設計和優化的通水孔設計保證缸體水道內的冷卻液具有足夠的流速,迅速帶走水套內的氣泡、防止金屬微粒沉積,以及防止產生局部冷卻液低流速區而形成過熱點,大大增加了發動機缸體的散熱效果。減少氣缸變形或潤滑油過熱問題,降低進、排氣側之間的溫度場差,對發動機的整機性能及排放都有較顯著的改善。另外,通過通水孔能提高本體和缸蓋之間的對流換熱效率。
【附圖說明】
[0020]圖1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發動機缸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發動機缸體的缸體水道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3表示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發動機缸體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0024]參照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缸體,是一種三缸孔的缸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同樣適用于其他缸孔數的發動機缸體。包括本體I和缸蓋(圖中未表示),缸蓋蓋設于本體I上,本體I上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進氣側11和排氣側12,本體I上開設有多個缸孔13,發動機缸體還包括:于本體I上設置的一定深度的缸體水道14,缸體水道14圍繞缸孔13的斷面形成環形;進水口 15,與缸體水道14的底部相通,進水口 15設置于進氣側11的底部;通水孔17,將缸體水道14與缸蓋開設的缸蓋水道連通;一部分冷卻液于缸體水道14內環繞缸孔13流動,另一部分冷卻液由缸體水道14的底部進入缸蓋。
[0025]冷卻液由水栗從進氣側11的一缸孔13的底部進入缸體水道14,一部分在缸孔13周圍循環流動,一部分向上進入缸蓋水套。缸體水道14大面積與缸孔13接觸,使得對缸孔13的冷卻作用提升,增加發動機的穩定性。
[0026]進水口 15設置于缸孔13的下部,進水口 15進入缸體水道14中的冷卻液采用強制對流的方式,保證缸體水道14內的冷卻液具有足夠的流速,在迅速帶走水套內的氣泡、防止金屬微粒沉積以及防止產生局部冷卻液低流速區而形成過熱點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0027]通過本體I和缸蓋之間的墊片上開設通水孔17,通水孔17位于在排氣側12的頂端、缸蓋螺栓孔旁邊。通水孔17引導冷卻液進入缸蓋中,增強整個缸體的冷卻效果。通水孔17促使冷卻液從進氣側11經由斜缸體水道20流向排氣側12從而實現流速優化,為本體I的頂端提供良好的冷卻。
[0028]進水口 15設在本體I的進氣側11,進水口 15沿其中一缸孔13的徑向設置,并對準該缸孔13的中心軸,以便在節溫器的調節下發動機冷啟動時冷卻液迅速升溫。
[0029]缸孔13的頂端形成火力岸18,靠近進氣側11的火力岸18和靠近排氣側12的火力岸19之間設置有斜缸體水道20,斜缸體水道20接通火力岸18和火力岸19處的缸體水道14。通過進氣側11、排氣側12的冷卻液的相互流通提高冷卻效率,以減少氣缸變形或潤滑油過熱問題,降低進氣側11、排氣側12之間的溫度場差,對發動機的整機性能及排放都有較顯著的改善。
[0030]靠近火力岸18和火力岸19的缸體水道14的橫截面積小于缸體水道14底部的橫截面積。在本體I頂端火力岸處減小流通面積,使冷卻液由缸體水道14的下部向上流動的過程中,火力岸18和火力岸19處設計能夠提高冷卻液流速,一方面有助于帶走此處壁面上的空氣囊以減少穴蝕,另一方面提高本體I和缸蓋之間的對流換熱效率。此外火力岸18和火力岸19處缸筒壁厚的增加也有利于提高基體在火力岸18和火力岸19處的強度。
[0031]本體I的進水口 15下側的本體I上設置一機油冷卻濾清模塊16。進水口 15即水栗連接口處集成機油冷卻濾清模塊16,既滿足三缸機結構緊湊的需要,又能夠使得冷卻液提前流過機油冷卻模塊16,大大提高機油冷卻效率,保證零部件的潤滑效果,在滿足發動機布置緊湊的前提下降低整個本體I的溫度水平,使其溫度分布趨向均勻。延長發動機使用壽命O
[0032]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發動機,包括如上任意一項的發動機缸體。
[0033]需要說明的是,該汽車是包括上述發動機缸體的發動機,上述發動機缸體實施例的實現方式同樣適用于該發動機的實施例中,也能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0034]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包括如上任意一項的發動機。
[0035]需要說明的是,該汽車是包括上述發動機缸體的汽車,上述發動機實施例的實現方式同樣適用于該汽車的實施例中,也能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0036]以上所述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發動機缸體,包括本體,一缸蓋蓋設于所述本體上,所述本體上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進氣側和排氣側,所述本體上開設有多個缸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動機缸體還包括: 于所述本體上設置的預定深度的水道,所述缸體水道圍繞所述缸孔的斷面形成環形; 進水口,設置于進氣側的所述缸體水道的底部; 通水孔,將所述缸體水道與所述缸蓋上開設的缸蓋水道連通; 一部分冷卻液于所述缸體水道內環繞所述缸孔流動,另一部分冷卻液由所述缸體水道向上進入所述缸蓋水道。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缸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口沿其中一所述缸孔的徑向設置,并對準該缸孔的中心軸,所述進水口設置于所述缸孔的下部。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缸體,其特征在于,缸孔的頂端形成火力岸,兩個相鄰所述缸孔之間的所述火力岸在靠近所述進氣側和靠近所述排氣側之間設置有斜水道,所述斜水道分別與所述進氣側的所述缸蓋水道和所述排氣側的所述缸蓋水道相通。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動機缸體,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火力岸處的所述缸體水道的橫截面積小于所述缸體水道底部的橫截面積。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缸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的頂端墊設一墊片,所述墊片上開設有通水孔。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缸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口下側的所述本體上設置一機油冷卻濾清模塊。7.一種發動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發動機缸體。8.一種汽車,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發動機。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缸體、發動機和汽車。發動機缸體的本體上開設有缸孔,發動機缸體還包括:于本體上設置的預定深度的水道,缸體水道圍繞缸孔的斷面形成環形;進水口,設置于進氣側的缸體水道的底部;通水孔,將缸體水道與缸蓋上開設的缸蓋水道連通。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缸體中,冷卻液由進水口進入水道中,采用強制對流的方式、合理的水道結構設計和優化的通水孔設計保證水道內的冷卻液具有足夠的流速,迅速帶走水套內的氣泡、防止金屬微粒沉積,以及防止產生局部冷卻液低流速區而形成過熱點,大大增加了發動機缸體的散熱效果。減少氣缸變形或潤滑油過熱問題,降低進、排氣側之間的溫度場差,對發動機的整機性能及排放都有較顯著的改善。
【IPC分類】F02F1/14
【公開號】CN204783301
【申請號】CN201520512303
【發明人】黃帥, 謝亮平, 劉強, 白常勛, 梁立峰, 賀燕銘, 田安民, 李繼凱, 李紅強, 韓侖, 周啟順
【申請人】北京汽車動力總成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7月15日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