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壓系統動力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此實用新型與液壓動力系統有關,特別涉及其中的動力總成。
液壓動力系統在技術方面是眾所周知的,它廣泛應用于工業、娛樂業和商業的作業中。液壓動力系統的種類、規格和用途變化無窮。而基本液壓系統卻使人簡單地理解,它可以概括為由系統的若干主要部件組成。由此,一個最基本的液壓動力系統包括一臺馬達和一只含有液壓流質(通常為某種油或類似物)的泵和一個或幾個工作或承載裝置,(如可伸展的致動器或類似設備)聯結在一起所構成。在基本液壓系統中,還有控制設備及與之一起的許多內連導管和外接軟管。
典型液壓系統的基本運作也可歸納為最簡單的形式。液壓動力系統利用馬達運轉的動力驅動泵,而泵則在控制設備的導向和調節下靠壓力向承載裝置(如可伸展的液壓油缸或傳動裝置)輸出液壓流體,系統還包括了流體向傳動裝置低壓端的回流。系統操作人員操作控制裝置,調節出入承載裝置的液壓流體的流量和壓力,來完成預定的作業。
鑒于使用液壓動力系統的儀器設備的多樣性,專業技術人員提供了最簡單到高度復雜和精密的構造的多種液壓動系統。液壓動力系統的構造在技術上稱為“液壓循環回路”,與此相似,為了滿足特定液壓系統中致動器和其它承載裝置的數量和規格的要求,系統動力及相應的馬達和泵的型號、容量也是千差萬別的。
在這種環境下,多系列的馬達、泵以及為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而配置的各種各樣的液壓循環回路,使大部分液壓動力系統都得為某個特定用途而定制專用構件的程度過高,提高了應用液壓動力裝置的系統或設備的總成本。
故在液壓技術上永遠存在著這樣一種需求-即創造更完善、成本更低、通用性更強,能適應廣泛作業環境的液壓系統動力總成。
因此,本實用新型總的目標是提供一種改進的液壓系統動力總成,具體說是提供一種改進的、在使用及液壓循環回路配置上具有高度通用性的液壓系統動力總成,更進一步講是提供液壓系統動力總成用的中央油路板,這種油路板不需特地定做就可方便地改變液壓循環回路及更換馬達/泵組合。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壓系統動力總成包括一臺帶輸出軸的馬達;一臺帶軸、高壓流體出口和低壓流體入口的泵;以及一中央油路板。其中,該中央油路板包括一安裝馬達的裝配座;一在與裝配座相反的另一側的、用來安裝泵和油箱的環形凹槽和凸緣;一在中央油路板中心的、貫穿裝配座和凸緣的聯軸節頭孔;一安裝在聯軸節頭孔里的、連接馬達和泵的聯軸節頭;分別與使用本液壓系統動力總成的主液壓系統的高壓端和低壓端連通的高壓出口和低壓入口;與高壓出口或低壓出口連通的許多內連流體通道;以及與諸流體通道連通的、用以安裝各種液壓回路部件的液壓回路部件接口。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提供了一塊通過簡單更換裝配部件就可形成多種可供選擇液壓循環回路、又便于裝配使用各種馬達和泵的中央油路板的液壓系統動力總成。這個創造性的系統,避免了因不同應用而定制液壓系統的需求,而且對生產和使用液壓設備的各領域,提供了系統改型的靈活性,這個創造性的系統,可以裝配一般通用的液壓回路部件,形成緊湊、高效的液壓系統動力總成。
本實用新型是新穎獨特的,其特征詳細列在附加說明中,參見下面的描述及對照圖紙,可以很好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宗旨和優越性,圖中相同的參考數字代表同一構件。
圖1是按本實用新型繪制的液壓系統動力總成俯視圖;圖2是按本實用新型繪制的中央油路板結構主視圖;圖3是圖2中的中央油路板結構右視圖圖4是圖2中的中央油路板結構后視圖;圖5是圖3中的D向現圖;圖6-1是圖4中的A-A線的剖視圖;圖6-2是馬達與泵之間動力傳送結構與中央油路板的裝配簡圖;圖7是圖5中的B-B線的局部剖面圖;圖8是圖2中的C-C線的剖面圖;圖9是圖5中的B-B線的局部刻視圖,及可以與之裝配的液壓環路部件;
圖10-
圖14是如圖9所示實用新型系統的中央油路板在選擇裝配不同液壓環路部件后可形成的幾種基本液壓循環回路。
圖1是按本實用新型繪制的液壓動力總成俯視圖,參考編號為10。動力總成10包括按本實用新型制造的中央油路板20和與之相連的馬達30及液壓泵40。在圖6-2中可清楚看到馬達30的輸出軸45伸入中央油路板20,又通過聯軸接頭44,和泵40的輸入軸43相聯結。需要指出的是,馬達30產生的旋轉動力穿過中央油路板20來驅動液壓泵40。中央油路板20還支承具有內腔51的油箱50,容納大量液壓流質。泵40還有一吸油管42,泵40從油箱內腔51汲取液壓流體。
根據本實用新型,中央油路板20的馬達裝配座34與馬達30的輸出端相接,并承接一對緊固螺桿31、32,螺桿31、32穿過馬達30的外殼與中央油路板20的馬達裝配座34上的一對螺孔81、82(見圖2)相嚙合,中央油路板20還有帶環形聯結座27的高壓出油口22,常稱“P”口;和帶環形聯結座26的回油口21,常稱“T”口。這兩個接口21、22常用“內藏式”聯結頭,將中央油路板20和主液壓系統中的傳動機構相聯結,為了便于安裝這些接頭,在中央油路板上端設置了槽口61、62(圖7)。中央油路板還有一凸緣23,如圖2所見,凸緣23上有孔63、64、65、66,按通用工藝這些孔是用來固定油箱50的凸緣53的,中央油路板20還設定了柱狀壁25,其上有凹槽24,被納入油箱50,一個有彈性的O型密封圈裝入凹槽24,緊緊地束縛在油箱50的內壁,保證了油箱50與中央油路板20之間的液體密封。
泵40是用一些緊固螺桿如螺桿41,固定到中央油路板20上的。為了便于描述,緊固螺桿41可以認為是穿過泵40的殼體中的預設通道(未顯示),旋進中央油路板20上預設的螺孔,如螺孔96(圖4)。注意,泵40緊固在中央油路板20,在油箱50內部。
在作業時,高壓出油口22和低壓回油口21與主系統聯結,馬達30通過電源接線座33與電源聯結,馬達30的動力驅動液壓泵40所產生的高壓流體,從泵40通過中央油路板的高壓出油口22向外進入液壓主系統(詳細描述見下文),另外,當主系統使液壓流體從傳動機構低壓端回流,經回油口21回到中央油路板20再進入油箱50的內腔51。這樣,馬達30就能驅動液壓泵40,使液壓流體在壓力下從油箱50的內腔51,向外通過高壓出油口22到傳動機構的從動負載,然后使液壓流體從主液壓系統的低壓側,通過回油口21運行到油箱50的內腔51。
下面進一步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央油路板20,在結構及主液壓系統運作中均有實質優勢。中央油路板20的結構使馬達30可以用各種不同尺寸和規格的馬達替代;泵40可以用任意一種泵替代;最后,本實用新型的系統最突出的優勢是中央油路板20,以其新穎有多種用途的結構,在裝配各種協作部件后,使動力總成很容易地形成種種可供選擇的液壓循環回路。
概括起來,圖9顯示了中央油路板20部分結構剖面及可以安裝到油路20上的普通液壓油路部件,這些部件的不同組合使液壓動力總成10構成可供選擇的液壓循環回路,中央油路板20通過利用可替換的液壓部件所獲得可供選擇的不同液壓循環回路如
圖10至14所示。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液壓系統動力總成,提高了不同液壓循環構造間替換的機動程度,這一步是原有系統所無法提供的,從而使本實用新型的液壓動力系統在價格和應用的適應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圖2所顯示的是去掉油箱50、液壓泵40以及馬達30的中央油路板前視圖。如上所述,中央油路板20安裝在馬達30和泵40之間并支承油箱50(見
圖1)。中央油路板20最好由鋁合金或鎂合金經壓鑄和機械加工制成。當然,對于熟練的液壓技術人員而言,中央油路板20也可用其它材料制成而不改變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目標。中央油路板20的凸緣23上有4個鉆孔63-66用于固定油箱50(見
圖1)。中央油路板20安裝馬達的裝配座34按本實用新型的要求,提供用以支承各種不同馬達的復式支承機構。馬達裝配座34有一對弧形壁70和80,其上分別有螺孔82、84和81、83,因此,馬達30可通過固定螺桿31、32,成對角線安裝到弧形壁70和80上(見
圖1)。依照本實用新型,馬達30固定到弧形壁70和80上的對角線聯結位置是可以改變的,把固定螺桿旋入對角螺孔81和82,可得到一個角度的位置;旋入另一對對角螺孔83和84,可得到另一個可供選擇的旋轉位置。
因為中央油路板20有能力支承各種不同的馬達,馬達裝配座34,弧形壁70和80的內圈,還有另一對弧形壁69和79,通過進一步的變化,馬達裝配座34,還有另一對安裝螺孔85和86用來安裝不同馬達的支承結構,對精于液壓技術的人來說,顯然這種馬達裝配座34,完全可以安裝不同類型的馬達,使其聯結在中央油路板20上。
中央油路板20的聯軸接頭孔60周圍有依次增大的同心凹槽67和68,凹槽67和68能承接安裝到中央油路板20上的各類馬達輸出端的構造,并提供配合間隙。
圖3為中央油路板20的結構右視圖。中央油路板20有支承基座90,基座上有一對螺孔91、92。支承基座90的同一平面上還有支承面89,這樣,中央油路板20就可通過旋入螺紋孔91、92的固定螺栓(未顯示)固定在承載面上。
中央油路板20還有一凸緣23,如前所述,是用來固定油箱50的(見
圖1),中央油路板20還有一園柱壁25,園柱壁上有同心的凹槽24,如前所述,園柱壁25和油箱50通過安裝在凹槽24內的O型密封圈52密封聯結。
圖4為中央油路板20的后視圖。如前所述,中央油路板20有一凸緣23,上面有用來把油箱50固定到中央油路板20上的孔63到66(油箱50見
圖1),油路板20確定了園柱壁25和聯軸接頭孔60的位置,如圖6-1、6-2所示,聯軸接頭孔60延伸穿過油路板20以便能安裝一個把馬達30和泵40軸向聯結起來的聯軸接頭(見
圖1、圖6-2),油路板20還確定了有支承面89的支承基座90,環繞聯軸接頭孔60的二個同心環形凹槽93和99,在圖6-1中清晰可見,在圖6中環形凹槽99和93有利于泵40和油路板20的密封聯結,油路板20還確定了一對螺紋孔96和97,使用類似
圖1所示的通用固定螺桿41把泵40固定到油路板20上。高壓泵出油通道94和流體回流通道98在油路板20中延伸的方式如圖6、圖7、圖8所示,它們是液壓流體通過油路板20的連接通道。
圖5為圖3的D向視圖。油路板20有一支承基座90,在其表面構成支承面89,油路板20還有凸緣23和園柱壁25,柱壁25上有安裝O型密封圈52的凹槽24(見
圖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重要方面,圖5所示油路板20在其一側設了一對閥口100和110,圖7所示,油路板20的另一側,又設了一對相應的閥口120和130。閥口100、110、120、130的結構基本相同(見圖7),更準確地說,閥口100確定了密封接面101,螺紋空腔102和柱狀空腔103,與此相類似,閥口110也有密封接面111,螺紋空腔112和柱狀空腔113,根據下面將要詳細說明有關油路板20的運用,閥口100和110是用來安裝如圖9所示那些選定的液壓循環系統部件,將本實用新型的動力總成配置成某個選定的液壓循環回路。
各種不同的可互相替換的部件安裝到閥口100和110(閥口120和130同,見圖7),獲得可更換的液壓循環回路將在圖9到
圖14詳細說明。然而,這里只要指出圖7顯示的閥口100和110以及120和130是通過安裝普通通用的液壓油路部件使所發明的動力總成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就夠了。
在前面對圖2的詳細描述中提到,油路板20還有一個馬達裝配座34,將圖7和圖5對照審查,就能了解,圖5結構的反面是其鏡象,如此,閥口120和130與閥口100和110的位置排列在平行直線上,構成了圖5所示油路板的反面。
圖6-1為圖4中的A-A線的剖視圖;圖6-2為馬達與泵之間動力傳遞結構與中央油路板的裝配簡圖。進一步顯示了
圖1所示完整的動力總成中,工作在泵40和馬達30之間的動力傳遞結構。
更確切地說,油路板20還有一外凸緣23,一個帶凹槽24的柱面壁25和馬達裝配座34。馬達裝配座34上設置了園形凹槽67和68,給安裝馬達提供了適當的間隙。
油路板20還設計了貫穿油路板20的聯軸接頭孔60,聯軸接頭孔60構成同心園凹槽99和93。油路板20還設計了流體通道115和135。從圖7可清楚看到,通道115和135分別和閥口100和110以及閥口120和130相連接。
為了便于描述,將固定在油路板20上泵40的一部分及其向內延伸安裝在同心園凹槽93上的柱面凸緣46顯示于圖6-2,柱面凸緣46上設計了凹槽47,用來安裝O型密封圈48,防止油箱50內腔51(見
圖1)中的液壓油滲出。泵40的動力輸入軸43穿過柱面凸緣46與動力軸接頭44嚙接。這樣,動力軸接頭44把馬達30的輸出軸45和泵40的動力輸入軸聯結在一起。所以,當馬達30轉動輸出軸45時,軸結頭44把旋轉動力傳遞到泵的動力輸入軸43,驅動泵40。
圖7為圖5中的B-B線的局部剖面圖。為避免圖示過于混亂,圖7省略了凸緣23及其周圍的特征,以便更清晰地顯示油路板20中閥口和流體通道的配置。
更確切地說,油路板20提供了帶支座27的高壓出油口22和帶支座26的低壓回油口21。高壓出油口22上聯結普通的液壓系統管接頭(未顯示),然后與使用本實用新型動力總成的主液壓系統高壓端相連,反之,低壓回油口21,則通過與液壓流體聯接器聯結,再接到使用本實用新型動力總成的主液壓系統低壓端。
油路板20還設計了四個一套的閥口100和110及120和130,各閥口構造基本相同,每個閥口均可安裝一個選定的液壓油路部件。因此,閥口100有密封接面101和螺紋空腔102,還有柱狀空腔103。在高壓出油口22和螺紋空腔102之間有流體通道105相連,閥口110有密封接面111,螺紋空腔112及園柱形空腔113。相應地,閥口120有密封接面121,螺紋空腔122和柱狀空腔123。在低壓回油口21和螺紋空腔122之間,有流體通道125相連,閥口130有密封接面131,螺紋空腔132和柱狀空腔133。
油路板20還在螺紋空腔102和螺紋空腔112之間設置了流體通道115,在空腔122和空腔132之間設置了流體通道135,在柱狀空腔103和123之間設置流體聯結通道104,同時在柱狀空腔113和133之間設了通道114,高壓泵的出油口伸入通道104止于接面95(見圖4),流體回流通道98通過流體通道136和螺紋空腔132相通,低壓回流通道98貫穿油路板20,提供了如圖4所示的回油通道。聯軸接頭孔60穿過油路板20以圖6-2所示的方式安裝聯軸接頭44。
按本實用新型的重要特點,使應用本實用新型動力總成的主液壓系統高壓端和低壓端可以和許多不同的液壓環路部件相接,聯結方式列于圖9到
圖14。在此要進一步指出的是,每一閥口100、110、120和130的螺紋空腔都和一條或多條通道105、115、125、135和136相聯通,使每個閥口和高壓出油口22及低壓回油口21之間的聯結變得異常靈活。
圖8為圖2中的C-C線的剖面圖。如上述,中央油路板20有凸緣23和柱面壁25。壁25上設計了一條凹槽24,用來安裝O型密封圈52(見
圖1),中央油路板20還有馬達裝配座34(在圖2中有詳細描述)和聯軸接頭孔60,聯軸接頭孔60在中央油路板裝泵一側有一對同心園的環槽99和93,在中央油路板20另一側的馬達裝配座,聯軸節頭孔60外圍也有一對同心環槽67和68。中央油路板20還設了一對流體聯結通道104和114,一條高壓泵出油通道向內延伸與104通道相聯。
圖9為圖5中的B-B線的局部剖視圖及可以與之裝配的通用液壓環路部件。按本實用新型,可以選擇這些部件以不同的組合與中央油路板20相聯結,以形成各種不同的液壓循環回路。如上述,中央油路板20有一凸緣23,上面有許多聯結孔63到66,用以固定油箱(見
圖1)。同樣如上所述,中央油路板20可以支承多種供選擇的液壓泵和馬達,保證了應用的靈活性,以及為液壓動力系統提供了不同功率的動力總成。
概括起來,圖9顯示了多種不同的可安裝在中央油路板20上的液壓環路部件。在
圖10至
圖14的例證性組合中,提供了運用本實用新型液壓動力總成時,可供選擇的幾種液壓循環回路典型實例。
更準確地說,中央油路板20備有帶環狀連接座27的高壓出油口22和帶環狀連接座26的低壓回油口21。高壓出油口22連結到一個通用的液壓系統接頭上(未顯示),再和使用本實用新型動力總成的主液壓系統高壓端相連,相反,低壓回油口21先與一液壓流體接頭相連,再接入使用本實用新型動力總成的主液壓系統低壓端。中央油路板20還有一套四個構造基本相同的閥口100、110、120和130,各閥口均可安裝一個選定的液壓油路部件。每個閥口有各自的密封接面101、111、121和131;螺紋空腔102、112、122和132;及柱狀空腔103、113、123和133。在高壓油口22和螺紋空腔102之間有流體通道105;在低壓回油口21和螺紋空腔122間有流體通道125。
中央油路板20在螺紋空腔102和112之間,122和132之間,103和123之間,113和133之間,分別設置了流體通道115、135、104、114。高壓泵出油通道94,楔入流體聯結通道104止于密封接面95(如圖4所示),泵的流體回流通道98通過流體通道136與螺紋空腔132相接,流體回流通道98延伸通過中央油路板20,保障了油的回路,如圖4所示。聯軸節頭孔60穿過中央油路板20安裝聯軸節頭,其聯結方式如圖6-2所示。
為了便于說明,圖9有選擇地圖示了一些典型的液壓油路部件,當然,對精通液壓技術的人而言,還可將其它的液壓回路與中央油路板20結合,而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應用范圍,故作拋磚引玉,
圖10至
圖14列舉了中央油路板20與不同液壓油路部件組合獲得的液壓回路范例。應該注意,
圖10至
圖14所示液壓回路中液壓油路部件的編號與圖9所示的液壓油路部件編號是一致的。
所以,閥口100既可安裝帶密封圈171的螺塞170,也可安裝帶密封圈166和167的單向閥165,相應地,閥口110既可安裝帶雙密封圈176和177的空腔螺塞175,也可安裝帶雙密封圈181和182的電磁卸壓閥180,通過進一步替換,閥口110可以安裝帶雙密封圈186和187及手柄188的手動卸壓閥185,閥口120可以安裝帶雙密封圈151和152的空腔螺塞150或帶雙密封圈156、157的溢流閥155。最后,閥口130可以安裝帶密封圈的螺塞160或帶密封圈191和192的流量控制閥190,另外,閥口130還可以選擇安裝帶雙密封圈196、197的壓控流量調節閥195。如上所述,圖9所示各種不同液壓回路部件,可按通用安裝技術裝配。
所以,同時參看圖9和
圖10,
圖10所示的簡單的泵馬達儲能回路,是在閥口100安裝螺塞170,閥口110安裝空腔螺塞175,閥口120安裝空腔螺塞150,閥口130安裝螺塞160所組成的。
圖10提供的這個泵馬達儲能回路,為高壓泵輸出通道94和低壓回油口21的斷開,進而使高壓出油口22和流體回流通道98隔離提供了保證。
圖11是通過配置溢流閥和單向閥,強化功能的泵馬達儲能回路。同時參看圖9和
圖11,
圖11所示改進的回路,是在閥口100安裝單向閥165;閥口110安裝空腔螺塞175;閥口120安裝溢流閥155;并在閥口130安裝螺塞160所構成。單向閥規定了單向的液流,從泵高壓輸出通道94,穿過單向閥165,然后通過高壓出油口22向外輸出高壓流體。空腔螺塞175將單向閥165及高壓出油口22和流體回流通道98隔斷。另外,溢流閥155起安全保護作用,在沒有過高壓力時,阻止了泵高壓出油通道94和回流通道98之間的液流,如果系統中液壓超過預定的安全標準,溢流閥開啟,允許油液從通道94流向回流通道98,這樣就保護了液壓系統,使其在系統的動力總成運行過程中免遭過高液壓的損害。
圖12顯示的泵馬達儲能回路中,不僅有
圖11增強功能的溢流閥和單向閥,還增添了電磁卸壓閥的功能。所以,
圖12的增強回路,除在閥口100安裝單向閥165,閥口120安裝溢流閥155,閥口130安裝螺塞160之外,還要求在閥口110安裝電磁卸壓閥180。如此構成的回路,即把
圖11增強回路中閥口110上的空腔螺塞換在成了電磁卸壓閥180所得到的回路。其功能基本與
圖11所示的增強回路相同。電磁閥180在不帶電時處于關閉狀態,隔斷高壓出油口22的流體流向回油通道98,因此,在電磁閥處于關閉狀態時,
圖12的回路在功能上與
圖11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一旦電磁閥180通電,流體就可以從泵輸出通道94通過單向閥165流向回流通道98,這種流體減小了高壓出油口22的壓力,從而使動力總成運行中的液壓系統承載裝置松馳或回到其原來位置。例如主系統為液壓舉升裝置,電磁閥180通電將其原來舉起的重物降低回到其原來的位置。
圖13所示的液壓回路,具有
圖12所示回路相同的功能和作用,還增強了流量控制閥190來預設或調節回流速度。因此,在閥口130用流量控制閥190取代了螺塞160,進一步提高了
圖13回路的性能,而
圖13所示回路的其它部分與
圖12所示回路相同,即在閥口100安裝單向閥165,閥口110安裝電磁卸壓閥180,在閥口120安裝溢流閥155。在運行中,流量控制閥190在電磁閥帶電時,調節電磁卸壓閥180和回油通道98之間液流的流速,此時,電磁閥保持預定流量的特性發揮作用。這個流量特性是根據高壓出油口22卸載的要求決定的,因此,當液體流過流量控制閥190時,主液壓系統提升負載的速度下降,這是持續支撐負載的一種功能。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維持一個與卸載無關的回流,
圖13回路中的流量控制閥190,可以用預定或可調的流量控制閥代替,如閥195。經過這樣的改進,液壓系統卸載時可以維持恒定速度,而與被卸負載無關。
圖14所示的液壓回路,運行方式與
圖12的回路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用手動卸壓閥185取代了電磁卸壓閥180。
圖14的回路是在閥口100裝單向閥165,閥口120裝溢流閥155,閥口130裝螺塞160,而在閥口110裝手動卸壓閥185所構成。
圖14的回路在運作上的變化是用閥185對卸載提供了手動控制,在此方式下,操作人員可直接手動控制壓力的釋放,使流體從系統的高壓部分流向液體回流通道98。
本實用新型具體結構已被顯示和描述,顯而易見,熟練的技術人員將有可能在不改變本實用新型主要方面的情況下,對其做種種變化和改進。因此,附加條款的目的是涵蓋例如屬于本實用新型實質和范圍內所有類似的變化和改進。
權利要求1.液壓系統動力總成,包含一臺帶輸出軸(45)的馬達(30);一臺帶軸(43)、高壓流體出口和低壓流體入口的泵(40);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中央油路板(20),該中央油路板(20)包括一安裝馬達(30)的裝配座(34);一在與裝配座(34)相反的另一側的、用來安裝泵(40)和油箱(50)的環形凹槽(93,98)和凸緣(23);一在中央油路板(20)中心的、貫穿裝配座(34)和凸緣(23)的聯軸節頭孔(60);一安裝在聯軸節頭孔(60)里的、連接馬達(30)和泵(40)的聯軸節頭(44);分別與使用本液壓系統動力總成的主液壓系統的高壓端和低壓端連通的高壓出口(22)和低壓入口(21);與高壓出口(22)或低壓出口(21)連通的許多內連流體通道(94,98,104,114,105,125,115,135,136);以及與諸流體通道連通的、用以安裝各種液壓回路部件的液壓回路部件接口(100,110,120,130)。
專利摘要一種液壓系統動力總成,由馬達和泵通過多出入口的中央油路板聯結而成,油路板的眾多內連流體出入口,通過安裝經選擇配合的液壓油路部件,可提供選定的液壓油路配置,中央油路板還提供聯結液壓系統高壓部分和低壓部分的裝置。
文檔編號F03B17/04GK2422462SQ99256300
公開日2001年3月7日 申請日期1999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1999年6月1日
發明者鮑勃·W·赫伯曼 申請人:克泰液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