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動二輪車等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
背景技術:
已知發動機和自動變速裝置與后輪一起可擺動地支承在車體的鞍乘型車輛(例 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記載于專利文獻1的鞍乘型車輛中,氣缸部突出地設置在發動機的曲軸箱的前 方側,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一體地安裝在曲軸箱的側部,并且,發動機的進氣系統的空氣濾 清器配置在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的上方側。專利文獻1 (日本)特許第3943995號公報但是,在該鞍乘型車輛中,由于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口配置在發動機的上部后方側, 因此,在車輛的行駛等中,被發動機加熱的外部氣體容易導入到空氣濾清器,從發動機的進 氣填充效率的觀點考慮,期望改善該現象。
發明內容
于是,本發明提供一種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能夠抑制從氣室吸入發動機的熱 風,以謀求提高發動機的進氣填充效率。為了解決上述課題,第一方面發明提供一種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該鞍乘型車 輛具有收容曲軸的發動機(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發動機E)的曲軸箱(例如,后述實 施方式中的曲軸箱42)、從所述曲軸箱向前方且向上方突出并在內部設有燃燒室的發動機 的氣缸部(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氣缸部43)、從所述曲軸箱的側部向車體后方側延伸而 設置且使所述曲軸的驅動力變速并傳遞到車輪的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例如,后述實施方 式中的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與所述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連接且向所述皮帶式無級變 速裝置的內部導入冷卻用空氣的變速裝置冷卻管(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變速裝置冷卻 管52)以及配置在所述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的上方且設置在向所述氣缸部供給空氣的進 氣系統的氣室(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空氣濾清器48),該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的特征 在于,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沿著所述氣室的車體前方側的前部而配置,所述氣室的進氣口 (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進氣口 63)相比于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的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 壁(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壁54a)配置在更靠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由此,如果在發動機的氣缸部產生的熱成為熱風而流入車體后方側,則該熱風的 流動被沿著氣室的緣部配置的變速裝置冷卻管阻斷而阻止吸入到氣室的進氣口。第二方面發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發明的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的基礎上, 在所述氣室的前部,以沿著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的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壁的方式設置有向 車體前方側延伸的遮蔽壁(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遮蔽壁65)。由此,氣室前部的遮蔽壁在其與變速裝置冷卻管的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壁之間形 成迷宮式結構,該迷宮式結構抑制熱從變速裝置冷卻管的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壁向氣室的進氣口方向傳遞。第三方面發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發明或第二方面發明的鞍乘型車輛的進氣 結構的基礎上,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由內側管部件(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本體板52A) 和外側管部件(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蓋板52B)構成,該內側管部件具有車體寬度方向 內側的壁部,該外側管部件具有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的壁部。第四方面發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發明至第三方面發明中的任一方面發明的 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的基礎上,在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的進氣口(例如,后述實施方式 中的進氣口 55)設置有朝下指向的進氣導向板(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進氣導向板57)。由此,變速裝置冷卻管構成為空氣被進氣口的進氣導向板引導而從下方向上方吸 入。第五方面發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發明至第四方面發明中的任一方面發明的 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的基礎上,所述氣室的殼(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濾清器殼58)具 有由朝車體寬度方向開口的殼本體(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殼本體60)和將所述殼本體 的開口堵塞的蓋部件(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蓋部件61)構成的左右分割結構,所述殼本 體和蓋部件是模成型部件;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沿著所述殼本體和蓋部件的車體前方側的 接合面而配置。此時,殼本體和蓋部件由于模成型時的脫模關系以及接合面的密封部件的配置關 系,兩者的接合面部分突出到最外側。因此,變速裝置冷卻管沿著殼本體和蓋部件的突出到 最外側的部分進行配置。第六方面發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發明的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的基礎上, 所述殼本體朝向車體寬度方向中央鼓出,前壁(例如,后述實施方式中的前壁60b)朝向車 體寬度方向中央沿著車體后方側傾斜。由此,從發動機的氣缸部向氣室的殼本體的前壁方向流入的熱風,沿著前壁的傾 斜朝向氣室的進氣口的相反方向流動。根據第一方面發明,由于從發動機的氣缸部朝向氣室的進氣口方向的熱風能夠被 沿著氣室的車體前方側的緣部配置的變速裝置冷卻管阻斷,因此,能夠抑制從氣室吸入發 動機的熱風,以提高發動機的進氣填充效率。根據第二方面發明,由于氣室前部的遮蔽壁在其與變速裝置冷卻管的車體寬度方 向內側的壁之間形成迷宮式結構,該迷宮式結構抑制熱向氣室的進氣口方向傳遞,因此,能 夠進一步抑制氣室的進氣溫度上升。根據第三方面發明,由于變速裝置冷卻管構成為由內側管部件和外側管部件構成 的兩部分結構,因此,容易制造變速裝置冷卻管,并且能夠降低產品成本。根據第四方面發明,由于在變速裝置冷卻管的進氣口設置朝下指向的進氣導向 板,空氣在進氣口部分被進氣導向板引導而從下方流向上方,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吸入變 速裝置冷卻管的前部上方側的熱風,而且,能夠抑制從進氣口吸入異物。根據第五方面發明,由于變速裝置冷卻管沿著氣室的殼本體和蓋部件的突出到最 外側部分進行配置,因此,不會導致變速裝置冷卻管的大型化,能夠防止發動機的熱風流向 氣室的進氣口方向。根據第六方面發明,由于利用前壁的傾斜將流入到氣室的殼本體前壁的熱風引導
4到氣室的進氣口的相反方向,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熱風從氣室的進氣口吸入。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鞍乘型車輛的側視圖;圖2是將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鞍乘型車輛的后半部的車體罩拆卸后的側視圖;圖3是進一步將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鞍乘型車輛的后半部的部件拆卸后的側視 圖;圖4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鞍乘型車輛的圖3的A向視圖;圖5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鞍乘型車輛的含有對應于圖3的B-B剖面的剖面的圖 3的A向視圖;圖6是在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鞍乘型車輛中采用的變速裝置冷卻管的分解立體 圖;圖7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鞍乘型車輛的圖5的C部放大剖面圖;圖8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鞍乘型車輛的圖4的D向視圖;圖9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鞍乘型車輛的圖1的G部放大剖面圖;圖10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鞍乘型車輛的對應于圖9的F-F剖面的放大剖面圖;附圖標記說明42曲軸箱43氣缸部48空氣濾清器(氣室)52變速裝置冷卻管52A本體板(內側管部件)52B蓋板(外側管部件)54a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壁55 進氣 口57進氣導向板58空氣濾清器殼(殼)60殼本體60b 前壁61蓋部件63 進氣 口65遮蔽壁E發動機M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在以下說明中,若沒有特別的記載,前 后左右等方向與車輛中的朝向一致。另外,圖中的箭頭FR表示車輛的前方,箭頭LH表示車 輛左側方,箭頭UP表示車輛上方。
圖1表示鞍乘型車輛一方式的小型機動二輪車1的側面。該機動二輪車1的車架 F具有在前端連接有頭管11的主架管12、在主架管12的后端成直角連接的橫向管13以 及前端分別與橫向管13的左右端部連接的左右一對后架管14。主架管12由斜架部(夕‘々l· — Λ部)12a和水平架部(口 7 7 l· — Λ部)12b 構成,其中,斜架部12a從頭管11向后下傾斜,水平架部12b從斜架部12a的后端大致水平 地向后方延伸。在頭管11可轉動操作地支承有具有一對腿部15和橋接部件16的前叉17,前輪 WF軸支承在左右腿部15的下端之間,其中,一對腿部15配置在前輪WF的兩側,橋接部件 16連接這些腿部15的上端。在前叉17的上端連接有桿形轉向車把18。在左右后架管14的前部,經由連桿19可上下擺動地支承有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 P,其中,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P由配置于后輪WR前方側的發動機E及配置于后輪WR左側 方的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構成。而且,后輪WR可旋轉地軸支承在動力單元P的后部右側 上,在左側后架管14與動力單元P的后部之間安裝有緩沖單元20。在該機動二輪車1中, 由在后端側支承后輪WR的可上下擺動的動力單元P和緩沖單元20構成單元擺動式后懸架。在圖1中,附圖標記27和29分別為配置在后架管14上部的物品收納箱和燃料箱, 附圖標記28為可開閉地設置在物品收納箱27與燃料箱29的上方側的乘員乘坐用鞍乘座 椅。另外,車架F、發動機E、收納箱27和燃料箱29等的周圍被合成樹脂制的車體罩30所覆蓋。車體罩30具有從前方側覆蓋頭管11周圍的前罩31、從后方覆蓋頭管11和斜架 部12a周圍的前內罩32、從側方覆蓋水平架部12b周圍的左右底側罩34、橫跨該左右底側 罩34的上緣部之間并從上方覆蓋水平架部12b周圍的腳踏板37、從該腳踏板37的后端部 以直立方式設置并從前方側覆蓋座椅28的前端部下側的前中央罩38、與該前中央罩38的 左右后方連接設置并從側方覆蓋左右后架管14、收納箱27和燃料箱29的左右后側罩36、 在左右后側罩36的后部上緣部之間以橫跨的方式設置并從斜上后方覆蓋座椅28的后端部 下側的后中央罩39。圖2是表示拆卸車體罩30后的機動二輪車1的后部側面的圖。在左右后架管14的前傾斜部分別連接有向車體后方側延伸的支承架40,各支承 架40的后端部向后側罩36的外側突出(參照圖1)。在各支承架40的后端部可折疊地支 承有乘客用腳踏件41。圖3是表示拆卸后架管14、緩沖單元20、鞍乘座椅28等后以動力單元P為中心的 機動二輪車1的后部側面的圖,圖4是相當于從圖3的A方向看(俯視圖)的動力單元P 的俯視圖。動力單元P的發動機E具有收容曲軸(未圖示)的曲軸箱42和在內部設置有燃 燒室(未圖示)的氣缸部43。雖然省略詳細的圖示,但是,氣缸部43由氣缸體、氣缸蓋、蓋 罩等構成,從曲軸箱42的前端部朝向傾斜上部前方側突出。在車架F上安裝有動力單元P 的狀態下,該氣缸部43從左右后架管14的前傾斜部之間向前方突出(參照圖2)。曲軸箱42內的曲軸沿著車體寬度方向延伸而與后輪WR的車軸平行,在左側側端部連接有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的輸入側的機構部(未圖示),并且,在右側的側端部連接 有發電機和冷卻風扇(均未圖示)。另外,在氣缸部43中,在前端部上面側連接有進氣管 44,并且,在前端部下面側連接有排氣管45,從氣缸部43的上壁橫跨到曲軸箱42的一部分 的部位被進氣護罩(4 > > ^卜* -,々K )46覆蓋。進氣護罩46的內部構成為與曲軸 箱42內的冷卻風扇的吸入部連接,由氣缸部43產生的熱通過冷卻風扇向曲軸箱42的右側 側方排出。在曲軸箱42中,收容曲軸的前部側區域(以下稱為“本體部”)形成為相對于車體 寬度方向的中心左右大致對稱,而后部側區域在偏向后輪WR左側的位置向車體后方側鼓 出(以下將該區域稱為“后方鼓出部”)。在從曲軸箱42的本體部橫跨到后方鼓出部的左側的外側側面上安裝有皮帶式無 級變速裝置M,在后方鼓出部的后端側支承有減速機構(未圖示)和后輪WR的車軸(未圖 示)。輸出到曲軸的發動機E的動力,經由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和減速機構傳遞到后輪 WR的車軸。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從曲軸部分橫跨到后輪WR車軸的附近而沿車體前后方 向延伸。而且,發動機E的進氣管44經由節氣門本體47與空氣濾清器48連接。在發動機 E的氣缸部43經由進氣管44導入被空氣濾清器48過濾的外部氣體。空氣濾清器48橫跨 配置在曲軸箱42和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的上方側。另一方面,發動機E的排氣管45從發動機E的下方向車體右側引出,并與配置在 后輪WR右側方的消音器49連接。在圖中MS表示設置于曲軸箱42的前部下端的主支架,KP表示設置于皮帶式無級 變速裝置M的變速裝置蓋50的外側的發動機起動用腳蹬踏板。其中,變速裝置蓋50是配置在曲軸箱42的左側部且覆蓋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 的內部的變速機構的部分,在該變速裝置蓋50的前端側的左側面設置有用于向變速裝置 蓋50內部引入冷卻空氣的進氣口 51。另外,在變速裝置蓋50的前緣部連接有用于向進氣 口 51導入外部氣體的變速裝置冷卻管52。圖6是將變速裝置冷卻管52分解表示的圖,圖7和圖8表示變速冷卻管52與空 氣濾清器48的配置關系的圖。如圖6所示,變速裝置冷卻管52由通過模成型分別形成的合成樹脂制的本體板 52A(內側管部件)和蓋板52B (外側管部件)構成,本體板52A和蓋板52B通過利用卡止爪 25的卡合和螺栓結合相互被結合。本體板52A配置在車體寬度方向內側,蓋板52B與本體 板52A的車體寬度方向外側接合并在其與本體板52A之間形成空氣導入路。在本體板52A 和蓋板52B重合的狀態下,變速裝置冷卻管52利用圖2和圖3所示的一對螺栓70共同緊 固在變速裝置蓋50的前表面上。另外,在變速裝置冷卻管52中,在與變速裝置蓋50的前端部側的左側面重合的大 致半圓形的連根部53的上端,設置有朝向后部側斜上方延伸的延伸部54,在該延伸部54的 前端設置有朝下開口的進氣口 55。在本體板52A的連根部53設置有與變速裝置蓋50的進 氣口 55連通的連接口 56,從進氣口 55吸入的外部氣體通過連接口 56導入到變速裝置蓋50 的內部。而且,在延伸部54的前端側的進氣口 55設置有朝下指向的多個進氣導向板57。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進氣導向板57配置為與本體板52A —體形成,進氣導向板57彼
7此相互平行,并且越靠后方側越向上方側偏移。而且,如圖8所示,在該變速裝置冷卻管52 中,中間部以大致S形彎曲形成,使得延伸部54的前端側相對于直接重合在變速裝置蓋50 的左側面的連根部53向車體寬度方向中央側偏移。另一方面,如圖5所示,在空氣濾清器48中過濾元件59安裝在沿車體寬度方向具 有縱深的合成樹脂制的濾清器殼58的內部,濾清器殼58由一端朝車體寬度方向的左側方 開口的殼本體60和堵塞該殼本體60的開口的淺凹形的蓋部件61構成。殼本體60和蓋部 件61均通過模成型形成,在殼本體60和蓋部件61接合的開口的周緣上,設置有向外突出 的接合凸緣60a,61a。在過濾元件59的外周緣部被夾入接合凸緣60a,61a之間的狀態下, 殼本體60和蓋部件61利用多個螺釘62 (參照圖2、圖3和圖9)相互結合。如圖2、圖3所 示,在空氣濾清器48中,殼本體60的接合凸緣60a的下緣利用一對螺栓71連接固定在曲 軸箱42的側部。在從蓋部件61的接合凸緣61a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突出的鼓出部的下壁上,設置 有大致長方形的進氣口 63和大致L形的遮蔽壁64,其中,進氣口 63用于向空氣濾清器48 內部引入外部氣體,遮蔽壁64從該進氣口 63的下方前方側覆蓋到進氣口 63的正下方位置 的一部分。該遮蔽壁64限制從前方側流入的發動機E的熱風從進氣口 63直接吸入。殼本體60從接合凸緣60a朝向車體寬度方向的中央側以前端收縮的方式鼓出,在 其前壁60b的大致中央部連接有與發動機E相連的進氣管44。而且,如圖4和圖5所示,殼 本體60的前壁60b形成為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向車體后方側傾斜。因此,從前壁60b的前方 側流入的空氣,沿著前壁60b的傾斜向車體右側方向被弓I導。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延伸部54的后緣部沿著空氣濾清器 48的車體前方側的緣部進行配置。另外,如圖7所示,延伸部54中本體板52A側的車體寬 度方向側的壁54a對接或者靠近配置在濾清器殼58的前緣部的接合凸緣60a的附近。因 此,空氣濾清器殼58的前緣部的接合凸緣60a的附近區域被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延伸部 54大致覆蓋,從接合凸緣60a的前方側流入的空氣被變速裝置冷卻管52阻斷。如圖7和圖8所示,所述空氣濾清器48的進氣口 63相比于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 延伸部54的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壁54a配置在更靠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而且,如圖7和圖8所示,空氣濾清器殼58的接合凸緣60a的前緣區域在車體寬 度方向的中央側稍微彎曲,在該彎曲部的前端一體地形成有遮蔽壁65,該遮蔽壁65沿著變 速裝置冷卻管52的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壁54a向前方延伸。該遮蔽壁65隔著微小的間隙 平行地配置在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壁54a的車體寬度方向的中央側,在該遮蔽壁65與變 速裝置冷卻管52的壁54a之間形成有具有微小高度的空間部66。由于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壁54a的端面對接或者靠近配置在空氣濾清器殼58的 前部,因此,該空間部66能夠構成為迷宮式結構,而且,作為內側滯留空氣以阻斷熱傳遞的 隔熱層而發揮作用。另外,即使在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壁54a的端面與空氣濾清器殼58 之間具有微小間隙,由于空間部66和該微小間隙構成迷宮式結構,因此,也能夠限制空氣 或熱向變速裝置冷卻管的外側方向(車體左方向)流動。圖9是從車外側(車體左側方)看到空氣濾清器48的設置部的圖,圖10是表示 空氣濾清器殼58的殼本體60和蓋部件61的螺釘固定部的剖面圖。如前所述,在空氣濾清器殼58的殼本體60與蓋部件61中,接合凸緣60a,61a彼
8此重合并利用多個螺釘62進行結合,但是,在被左側后側罩36覆蓋側方的左上兩個螺釘連 接部上,設置有維護時防止螺釘62脫落的防止脫落結構。另外,如圖9所示,在左側后側罩 36的螺釘連接部的大致正面位置上,設置有維護時插入工具用以擰松或者擰緊螺釘62的 作業孔75。如圖10所示,防止脫落結構由圓弧壁68構成,該圓弧壁68在蓋部件61的接合凸 緣61a的螺釘孔67的緣部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突出地設置。該圓弧壁68與螺釘孔67成 為同心地配置在螺釘孔67的周圍,連根部側以一定內徑的直管形狀形成,并且在前端部側 設置有內徑縮窄的縮徑部69。圓弧壁68的連根部的內徑尺寸被設定為能夠允許螺釘62的 頭部62a在軸向位移,縮徑部69的內徑尺寸被設定為能夠使螺釘62的頭部62a卡合而阻 止脫落。因此,在設置有該圓弧壁68的蓋部件61中,可在圓弧壁68內操作螺釘62,但是, 由縮徑部69阻止螺釘62落下。其中,由于圓弧壁68不是完整的環狀結構,而是在圓周方 向的一部分被隔開的結構,因此,在螺釘孔67中設置螺釘62時,能夠通過以稍大的力向內 部擠入而使螺釘62的頭部62a進入到內側。在以上的結構中,如果機動二輪車1的發動機E啟動而從氣缸部43產生熱,則該 熱的大部分通過冷卻風扇的吸引,沿著進氣護罩46的內側向曲軸箱42的右側方排出。而且,如果由氣缸部43加熱的空氣接受行使風等而直接流到車體后方側,則該空 氣流入到相比于氣缸部43位于后方側的空氣濾清器48和變速裝置冷卻管52部分。但是, 此時在空氣濾清器48的車體寬度方向的左側,由于變速裝置冷卻管52沿著濾清器殼58的 前緣部而設置,因此,流向空氣濾清器48的左側方向的空氣被變速裝置冷卻管52阻斷。因 此,流入到后方的被加熱的空氣的大部分,按照圖4和圖5中的箭頭所示方向,沿著濾清器 殼58的前壁60B向空氣濾清器48的右側方向排出。另一方面,由于空氣濾清器48的進氣口 63相比于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車體寬度 方向內側的壁54a配置在更靠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因此,在通常條件下,不直接吸入由氣 缸部43加熱的空氣。S卩,由于將氣缸部43和空氣濾清器48的進氣口 63連接的路徑被變 速裝置冷卻管52阻斷,因此,未被氣缸部43加熱的空氣從下方側被吸入到進氣口 63。即使因氣流變化等而由氣缸部43加熱的空氣越過變速裝置冷卻管52,在本實施 方式的空氣濾清器48的配置結構中,由于在空氣濾清器48的濾清器殼58上設置有從進氣 口 63的前方覆蓋到下方一部分的遮蔽壁64,因此,也能夠盡可能地減少被加熱的空氣直接 吸入。因此,通過采用該空氣濾清器48的配置結構,抑制吸入發動機E的熱風,從而能夠 提高發動機E的進氣填充效率。進一步,在該空氣濾清器48的配置結構中,在空氣濾清器48的前部沿著變速裝置 冷卻管52的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壁54a設置有遮蔽壁65,在該遮蔽壁65與變速裝置冷卻 管52的壁54a之間形成有空氣滯留的空間部66,而且,由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壁54a與遮 蔽壁65構成迷宮式結構,將空間部66作為隔熱層而發揮作用,從而能夠抑制由氣缸部43 加熱的空氣的熱通過壁54a傳遞到空氣濾清器48和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進氣口 55,63部 分。而且,在該空氣濾清器48的配置結構中,由于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進氣口 55相 比于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壁54a的熱風的阻斷區域配置在更靠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因此,能夠抑制由發動機E的氣缸部43加熱的空氣直接吸入到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的內 部。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的空氣濾清器48的配置結構中,由于在變速裝置冷卻管52 的進氣口 55設置有朝下指向的多個進氣導向板57,因此,在進氣口 55部分空氣從下方朝下 上方流入。因此,即使由發動機E加熱的空氣的一部分進入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上部,也 能夠進一步降低該空氣從進氣口 53被吸入的可能性,而且,也能夠利用進氣導向板57阻止 從進氣口 55吸入異物。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變速裝置冷卻管52具有由本體板52A和蓋板52B構 成的兩部分結構,因此,存在如下優點能夠通過模成型容易形成變速裝置冷卻管52,并且 能夠謀求降低產品成本。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空氣濾清器48的配置結構中,由于在空氣濾清器48的殼本 體60和蓋部件61的突出到最外側的接合凸緣60a,61a的前部區域部分,沿著該前部區域 部分配置有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延伸部54,因此,不會使變速裝置冷卻管52變得大型化, 也能夠有效地防止發動機E的熱風流向空氣濾清器48的進氣口 63方向。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空氣濾清器48的殼本體60的前壁60b朝向車體寬 度方向中央側向車體后方側傾斜,因此,能夠將從發動機E的氣缸部43向后方流動而碰到 殼本體60的熱風,沿著殼本體60的前壁60b的傾斜,順利地向與進氣口 63,55相反側的側 方排出,這一點在抑制熱風吸入到空氣濾清器48和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也變得有利。另外,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 設計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本發明的進氣結構適用于小型機動二輪車,但是,所 適用的車輛可以是沒有腳踏板的機動二輪車、三輪或四輪的鞍乘型車輛。而且,在上述實施 方式中,作為氣室的一方式采用了空氣濾清器,但是,氣室也可以未必具有過濾功能。
10
權利要求
1.一種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該鞍乘型車輛具有 收容曲軸的發動機的曲軸箱、從所述曲軸箱向前方且向上方突出并在內部設有燃燒室的發動機的氣缸部、 從所述曲軸箱的側部向車體后方側延伸而設置且使所述曲軸的驅動力變速并傳遞到 車輪的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與所述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連接且向所述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的內部導入冷卻用空 氣的變速裝置冷卻管、以及配置在所述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的上方且設置在向所述氣缸部供給空氣的進氣 系統的氣室,該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的特征在于,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沿著所述氣室的車體前方側的前部而配置,所述氣室的進氣口相 比于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的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壁配置在更靠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氣室的前部以沿著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的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壁的方式設置 有向車體前方側延伸的遮蔽壁。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由內側管部件和外側管部件構成,該內側管部件具有車體寬度方 向內側的壁部,該外側管部件具有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的壁部。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的進氣口設置有朝下指向的進氣導向板。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氣室的殼具有由朝車體寬度方向開口的殼本體和將所述殼本體的開口堵塞的蓋部件構成的左右分割結構,所述殼本體和蓋部件是模成型部件;所述變速裝置冷卻管沿著所述殼本體和蓋部件的車體前方側的接合面而配置。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殼本體朝向車體寬度方向中央鼓出,前壁朝向車體寬度方向中央沿著車體后方側 傾斜。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鞍乘型車輛的進氣結構,能夠抑制從氣室吸入發動機的熱風,以謀求提高發動機的進氣填充效率。在該鞍乘型車輛中,將發動機(E)配置成氣缸部(43)向曲軸箱(42)的前方且向上方突出,將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配置在發動機(E)的曲軸箱(42)的側部,并且,將空氣濾清器(48)配置在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的上方。在該進氣結構中,將在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M)中引入空氣的變速裝置冷卻管(52),沿著空氣濾清器(48)的車體前方側的緣部配置,利用變速裝置冷卻管(52)阻斷熱風的流動;空氣濾清器(48)的進氣口(63)相比于變速裝置冷卻管(52)的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壁(54a)配置在車體寬度方向外側。
文檔編號F02M35/10GK102003310SQ20101026987
公開日2011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2日
發明者樋渡大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