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氣冷卻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換熱系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煤氣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從焦爐炭化室出來的荒煤氣在焦爐集氣管、橋管中經過循環氨水噴灑處理后,煤氣溫度一般可降到70-80°C,然后進入橫管冷卻器中進行進一步冷卻,目前橫管冷卻器一般分為兩段冷卻,既上段由循環水冷卻、下段由冷凍水冷卻,最終將煤氣冷卻到21-25°C送往后續工序。
[0003]然而現有技術中,下段的冷凍水冷卻一般只在氣溫比較高時才使用,如在春、夏、秋的季節中才開啟相應的制冷機組;而在氣溫較低時,如在冬季則一般將制冷機組停機,僅由上段的循環水冷卻進行冷卻降溫,此時有可能出現冷卻效果達不到設計要求的情況,而如果此時開啟制冷機組則又存在制冷過剩,造成資源浪費,運行成本增加的情況。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合理利用制冷資源,節約運行成本的煤氣冷卻系統。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煤氣冷卻系統,包括冷卻器,在冷卻器的上段設置有上冷卻管層,在冷卻器的下段設置有下冷卻管層;還包括循環水池、制冷循環水池、冷凍水池、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三水泵和制冷機組;第一水泵的進水端與循環水池連通,其出水端與上冷卻管層的進水端連通,上冷卻管層的出水端與循環水池連通;第二水泵的進水端與冷凍水池連通,其出水端與制冷機組的冷凍水入口端連通,制冷機組的冷凍水出口端通過冷凍水進水管與下冷卻管層的入口端連通,下冷卻管層的出口端通過冷凍水回水管與冷凍水池連通;第三水泵的入口端與制冷循環水池連通,其出口端通過制冷水進水管與制冷機組的制冷水入口端連通,制冷機組的制冷水出口端通過制冷水回水管與制冷循環水池連通,還包括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所述第一連接管將制冷水進水管和冷凍水進水管連通,所述第二連接管將制冷水回水管和冷凍水回水管連通,在第一連接管上設置有第一閥門,在第二連接管上設置有第二閥門;在第一連接管與制冷機組之間的冷凍水進水管上設置有第三閥門,在第二連接管與冷凍水池之間的冷凍水回水管上設置有第四閥門。
[0006]進一步的是:還包括第三連接管,所述第三連接管將制冷水進水管和制冷水回水管連通,并且在第三連接管上設置有第五閥門。
[000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根據環境溫度的變化,在氣溫較高時段和氣溫較低時段使用不同的制冷循環管路,使得煤氣達到合格的冷卻效果,達到合理利用制冷資源,節約成本的效果。其制冷循環管路之間的轉換非常方便,只需要對相應的閥門進行開關即可。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煤氣冷卻系統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0009]圖中標記為:冷卻器1、上冷卻管層101、下冷卻管層102、循環水池2、制冷循環水池3、冷凍水池4、第一水泵5、第二水泵6、第三水泵7、制冷機組8、冷凍水進水管9、冷凍水回水管10、制冷水進水管11、制冷水回水管12、第一連接管13、第二連接管14、第三連接管15、第一閥門16、第二閥門17、第三閥門18、第四閥門19、第五閥門20。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1]如圖1中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煤氣冷卻系統,包括冷卻器1,在冷卻器的上段設置有上冷卻管層101,在冷卻器的下段設置有下冷卻管層102 ;還包括循環水池2、制冷循環水池3、冷凍水池4、第一水泵5、第二水泵6、第三水泵7和制冷機組8 ;第一水泵5的進水端與循環水池2連通,其出水端與上冷卻管層101的進水端連通,上冷卻管層101的出水端與循環水池2連通;第二水泵6的進水端與冷凍水池4連通,其出水端與制冷機組8的冷凍水入口端連通,制冷機組8的冷凍水出口端通過冷凍水進水管9與下冷卻管層102的入口端連通,下冷卻管層102的出口端通過冷凍水回水管10與冷凍水池4連通;第三水泵7的入口端與制冷循環水池3連通,其出口端通過制冷水進水管11與制冷機組8的制冷水入口端連通,制冷機組8的制冷水出口端通過制冷水回水管12與制冷循環水池3連通,還包括第一連接管13和第二連接管14,所述第一連接管13將制冷水進水管11和冷凍水進水管9連通,所述第二連接管14將制冷水回水管12和冷凍水回水管10連通,在第一連接管13上設置有第一閥門16,在第二連接管14上設置有第二閥門17 ;在第一連接管13與制冷機組8之間的冷凍水進水管9上設置有第三閥門18,在第二連接管14與冷凍水池4之間的冷凍水回水管10上設置有第四閥門19。
[001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煤氣冷卻系統可根據氣溫變化,進行冷卻方式的調整,以采用不同的冷卻管路進行冷卻。具體如下:
[0013]第一種冷卻方式:當在氣溫較高時,如在夏季,可采用循環水池2和冷凍水池4中的水分段進行冷卻,此時需要運行制冷機組8,同時關閉第一閥門16和第二閥門17,打開第三閥門18和第四閥門19,由制冷機組8將通過第二水泵6從冷凍水池4中供應來的水制冷后供應到下冷卻管層102中進與煤氣的熱交換,同時通過第一水泵5將循環水池2中的水供應到上冷卻管層101中與煤氣進行熱交換;此時,制冷循環水池3中的水通過第三水泵7供應到制冷機組8中作為冷卻水用,其本身不會被供應到冷卻器I中進行與煤氣的熱交換。由于下冷卻管層102中的冷卻水是通過制冷機組8制冷后的溫度較低的水,因此整個冷卻器I冷卻效果較好,可用于氣溫較高的時節,保證煤氣可冷卻到合格溫度后送往后續工序。
[0014]第二種冷卻方式:當氣溫較低時,如在冬季,可停止制冷機組8,同時開啟第一閥門16和第二閥門17,關閉第三閥門18和第四閥門19 ;此時上冷卻管層101仍然由第一水泵5將循環水池2中的水供給后進行與煤氣的熱交換,而下冷卻管層102則由第三水泵7將制冷循環水池3中的水供給后進行煤氣的熱交換;雖然,制冷循環水池3沒有經過制冷,但是由于此時環境氣溫較低,因此位于循環水池2和制冷循環水池3的水的溫度本身較低,使得冷卻器I的冷卻效果滿足將煤氣冷卻到合格溫度后送往后續工序。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將制冷機組8上與制冷水進水管11和制冷水回水管12連通的閥門關閉。
[0015]當然,對于一些特殊情況,如氣溫介于上述兩種情況之間時,如在春季或者秋季時,此時,可采取第一種冷卻方式進行冷卻,同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關停制冷機組8中的個別制冷電機,當然,此時的前提條件是制冷機組8必須由多臺制冷電機并聯組成。如當制冷機組8由三臺制冷電機組成時,在保證對煤氣的冷卻效果的同時,可關閉其中兩臺制冷電機,僅保留一臺進行制冷。這樣可使得制冷資源的利用更加合理,也可節約運行成本。另外,考慮到在此種情況下,由于關閉了其中部分的制冷電機,因此導致對制冷水的用量較低,而由第三水泵7供應來的制冷水量變化不大,此時容易導致第三水泵7憋泵的情況發生,為此,可進一步設置用于分流的第三連接管15,使第三連接管15將制冷水進水管11和制冷水回水管12連通,并且在第三連接管15上設置有第五閥門20,通過調節第五閥門20的開度,實現分流,避免造成第三水泵7的憋泵情況。
[0016]另外,對于上冷卻管層101和下冷卻管層102中冷卻水的流向與煤氣在冷卻器I中的流向之間的關系并不受到限制,一般而言可按照相對逆流的方式設置,既如圖1中所示,上冷卻管層101和下冷卻管層102中的冷卻水均從下向上流通,而煤氣在冷卻器I中則從上向下流通。
【主權項】
1.煤氣冷卻系統,包括冷卻器(I),在冷卻器的上段設置有上冷卻管層(101),在冷卻器的下段設置有下冷卻管層(102);還包括循環水池(2)、制冷循環水池(3)、冷凍水池(4)、第一水泵(5)、第二水泵¢)、第三水泵(7)和制冷機組(8);第一水泵(5)的進水端與循環水池(2)連通,其出水端與上冷卻管層(101)的進水端連通,上冷卻管層(101)的出水端與循環水池(2)連通;第二水泵¢)的進水端與冷凍水池(4)連通,其出水端與制冷機組(8)的冷凍水入口端連通,制冷機組(8)的冷凍水出口端通過冷凍水進水管(9)與下冷卻管層(102)的入口端連通,下冷卻管層(102)的出口端通過冷凍水回水管(10)與冷凍水池(4)連通;第三水泵(7)的入口端與制冷循環水池(3)連通,其出口端通過制冷水進水管(11)與制冷機組(8)的制冷水入口端連通,制冷機組(8)的制冷水出口端通過制冷水回水管(12)與制冷循環水池(3)連通,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連接管(13)和第二連接管(14),所述第一連接管(13)將制冷水進水管(11)和冷凍水進水管(9)連通,所述第二連接管(14)將制冷水回水管(12)和冷凍水回水管(10)連通,在第一連接管(13)上設置有第一閥門(16),在第二連接管(14)上設置有第二閥門(17);在第一連接管(13)與制冷機組(8)之間的冷凍水進水管(9)上設置有第三閥門(18),在第二連接管(14)與冷凍水池(4)之間的冷凍水回水管(10)上設置有第四閥門(19)。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氣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三連接管(15),所述第三連接管(15)將制冷水進水管(11)和制冷水回水管(12)連通,并且在第三連接管(15)上設置有第五閥門(2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煤氣冷卻系統,屬于換熱系統領域,提供一種合理利用制冷資源,節約運行成本的煤氣冷卻系統,通過增加第一連接管,并將制冷水進水管和冷凍水進水管連通;通過增加第二連接管,并將制冷水回水管和冷凍水回水管連通,同時在適當的管路上設置相應的閥門,這樣可根據環境溫度的變化,在氣溫較高時段和氣溫較低時段使用不同的制冷循環管路,使得煤氣達到合格的冷卻效果,達到合理利用制冷資源,節約成本的效果。并且制冷循環管路之間的轉換非常方便,只需要對相應的閥門進行開關即可。
【IPC分類】C10K1-04
【公開號】CN204490831
【申請號】CN201520135593
【發明人】張少云, 楊旭峰, 曹紅學
【申請人】攀枝花攀煤聯合焦化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日】2015年7月22日
【申請日】201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