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包括浸膠槽,特點是浸膠槽的外部設置有膠黏劑加料槽,膠黏劑加料槽的外部連接有用于提供動力的氣動隔膜泵,浸膠槽內設置有出膠管,出膠管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出膠孔,出膠管的一端設置有進膠口,進膠口通過一進膠連接管與膠黏劑加料槽相連接,浸膠槽與膠黏劑加料槽之間設置有膠黏劑循環系統。優點是通過氣動隔膜泵給膠黏劑加料槽中的膠黏劑提供攪拌和循環動力,且該氣動隔膜泵設置在浸膠槽的外部,不占用浸膠槽的有效空間,且便于對浸膠槽進行清理和后期維護保養,省時省力,另外通過在浸膠槽內設置具有多個出膠孔的出膠管,通過多孔出膠的方式能夠有效避免膠液擾流產生氣泡,從而有效保證浸膠產品的品質。
【專利說明】
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浸膠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汽車減震器行業,對減震器內骨架進行浸膠處理的膠黏劑浸膠裝置通常包括一個浸膠槽,在浸膠槽內設置葉片栗,通過葉片栗的高速攪拌對浸膠槽內的膠黏劑進行攪拌,以保證膠液粘度均勻,但上述裝置存在以下缺陷:1、葉片栗攪拌系統設置在浸膠槽內占用較大的空間,對浸膠槽的空間利用率造成極大浪費;2、葉片栗在高速攪拌過程中會使膠液產生大量的氣泡,這些氣泡容易附著在需要進行浸膠處理的產品上,對產品的品質造成極大影響;3、葉片栗攪拌系統整體構造復雜,設置在浸膠槽內部清理不便,保養和維護費時費力。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便于清理和后期維護保養的膠黏劑浸膠裝置,該膠黏劑浸膠裝置占用較少的浸膠槽有效空間,可有效避免膠液在擾流過程中產生氣泡,從而有效保證產品的品質。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包括浸膠槽,所述的浸膠槽的外部設置有膠黏劑加料槽,所述的膠黏劑加料槽的外部連接有用于提供動力的氣動隔膜栗,所述的浸膠槽內設置有出膠管,所述的出膠管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出膠孔,所述的出膠管的一端設置有進膠口,所述的進膠口通過一進膠連接管與所述的膠黏劑加料槽相連接,所述的浸膠槽與所述的膠黏劑加料槽之間設置有膠黏劑循環系統。
[0006]所述的膠黏劑循環系統包括豎向設置在所述的浸膠槽內的溢流板,所述的溢流板將所述的浸膠槽分為左右并列設置的主槽和輔槽,所述的輔槽設置在所述的主槽與所述的膠黏劑加料槽之間,所述的出膠管設置在所述的主槽內,所述的進膠連接管穿過所述的輔槽與所述的進膠口密封連接,所述的溢流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浸膠槽的高度,所述的輔槽的側壁下部設置有輔槽出膠口,所述的輔槽出膠口通過一出膠連接管與所述的膠黏劑加料槽相連接。通過在浸膠槽內設置一溢流板將浸膠槽分為主槽和輔槽兩個部分,具體工作時通過氣動隔膜栗給膠黏劑加料槽中的膠黏劑提供動力,從進膠連接管將膠黏劑輸送到出膠管中,膠黏劑通過出膠管上的出膠孔流出,進入到主槽中,當主槽中的膠黏劑的液高超過溢流板的高度時,超出部分的膠黏劑越過溢流板進入到輔槽中,通過輔槽下部的輔槽出膠口進入到出膠連接管中,然后流入到膠黏劑加料槽中,再通過進膠連接管往復循環,上述膠黏劑循環系統主要利用膠液的流動性進行循環,結構簡單,便于拆卸清理,節省保養和維護時間。
[0007]所述的溢流板的上部設置有朝所述的輔槽方向彎折的彎折壁,所述的彎折壁的末端到所述的輔槽底端面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的溢流板的頂部到所述的輔槽底端面的垂直距離。在溢流板的上部設置上述結構的彎折壁,該彎折壁對膠液的流動起到導向作用,避免了膠液附著在溢流板板壁上,使得溢流的膠液能夠最大限度地得到循環利用,同時節省循環時間,另外該彎折壁可避免膠液在流入到輔槽中時產生氣泡。
[0008]所述的主槽包括相對而設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的第一側壁與所述的溢流板相互垂直設置,所述的主槽內設置有用于支撐所述的出膠管的安裝座,所述的安裝座包括第一擱板和第二擱板,所述的第一擱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側壁上,所述的第二擱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側壁上,所述的第一擱板的下端與所述的第二擱板的下端相連接且固定在所述的主槽的底端面上,所述的第一擱板的上端面與所述的第二擱板的上端面之間所成的夾角為90°,所述的第一擱板的上端到所述的主槽底端面的垂直距離與所述的第二擱板的上端到所述的主槽底端面的垂直距離相等,所述的進膠管為軸截面為正方形的方管,所述的進膠管的側部由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和第四壁圍設而成,所述的第一壁固定安裝在所述的第一擱板的上端面,所述的第二壁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擱板的上端面,所述的第三壁和所述的第四壁上均設置有多個所述的出膠孔。上述結構的安裝座,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當膠液從第三壁、第四壁上的出膠孔流出時,由于第一擱板和第二擱板均為向下傾斜的傾斜壁,此時膠液在重力作用下分別沿著第一擱板的上端面和第二擱板的上端面向下運動,有效避免了膠液沉淀附著在第一擱板和第二擱板上,提高了膠液的循環利用率。
[0009]多個所述的出膠孔分別并列且均布設置在所述的第三壁和所述的第四壁上。出膠孔并列且均布設置,可保證膠液出液的均勻性,避免氣泡的產生。
[0010]相鄰的兩個所述的出膠孔之間的中心距離為15—30mm。上述出膠孔的密度在保證出液量的同時,可有效降低出液流速,避免氣泡的產生,同時密集的出膠孔可以有效吹離第一擱板和第二擱板上附著的膠液,提高膠液的循環利用率。
[0011]所述的第一壁與所述的第四壁的連接邊為第一邊,所述的第二壁與所述的第三壁之間的連接邊為第二邊,所述的第三壁與所述的第四壁之間的連接邊為第三邊,設置在所述的第三壁上的出膠孔的中心到第二邊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的第三壁上的出膠孔的中心到第三邊的垂直距離,設置在所述的第四壁上的出膠孔的中心到第一邊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的第四壁上的出膠孔的中心到第三邊的垂直距離。上述設計,使得出膠孔與第一擱板、第二擱板的上端面的距離較為接近,便于吹離第一擱板和第二擱板上附著的膠液,提高膠液的循環利用率。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通過氣動隔膜栗給膠黏劑加料槽中的膠黏劑提供攪拌和循環動力,且該氣動隔膜栗設置在浸膠槽的外部,不占用浸膠槽的有效空間,且便于對浸膠槽進行清理和后期維護保養,省時省力,另外通過在浸膠槽內設置具有多個出膠孔的出膠管,通過多孔出膠的方式能夠有效避免膠液擾流產生氣泡,從而有效保證浸膠產品的品質。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圖1中A-A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不意圖;
[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出膠管的第一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出膠管的第二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8]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9]圖7為圖6中B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0]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二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2]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8所示,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包括浸膠槽I,浸膠槽I的外部設置有膠黏劑加料槽8,膠黏劑加料槽8的外部連接有用于提供動力的氣動隔膜栗3,浸膠槽I內設置有出膠管2,出膠管I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出膠孔21,出膠管2的一端設置有進膠口22,進膠口 22通過一進膠連接管4與膠黏劑加料槽8相連接,浸膠槽I與膠黏劑加料槽8之間設置有膠黏劑循環系統。
[0023]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膠黏劑循環系統包括豎向設置在浸膠槽I內的溢流板5,溢流板5將浸膠槽I分為左右并列設置的主槽11和輔槽12,輔槽12設置在主槽11與膠黏劑加料槽8之間,出膠管2設置在主槽11內,進膠連接管4穿過輔槽11與進膠口22密封連接,溢流板5的高度小于浸膠槽I的高度,輔槽12的側壁下部設置有輔槽出膠口 121,輔槽出膠口 121通過一出膠連接管6與膠黏劑加料槽8相連接。通過在浸膠槽I內設置一溢流板5將浸膠槽I分為主槽11和輔槽12兩個部分,具體工作時通過氣動隔膜栗3給膠黏劑加料槽8中的膠黏劑提供動力,從進膠連接管4將膠黏劑輸送到出膠管2中,膠黏劑通過出膠管2上的出膠孔21流出,進入到主槽11中,當主槽11中的膠黏劑的液高超過溢流板5的高度時,超出部分的膠黏劑越過溢流板5進入到輔槽12中,通過輔槽12下部的輔槽出膠口 121進入到出膠連接管6中,然后流入到膠黏劑加料槽8中,再通過進膠連接管4往復循環,上述膠黏劑循環系統主要利用膠液的流動性進行循環,結構簡單,便于拆卸清理,節省保養和維護時間。
[0024]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溢流板5的上部設置有朝輔槽12方向彎折的彎折壁51,彎折壁51的末端到輔槽12的底端面的垂直距離h小于溢流板5的頂部到輔槽12底端面的垂直距離
H。在溢流板5的上部設置上述結構的彎折壁51,該彎折壁51對膠液的流動起到導向作用,避免了膠液附著在溢流板5板壁上,使得溢流的膠液能夠最大限度地得到循環利用,同時節省循環時間,另外該彎折壁51可避免膠液在流入到輔槽12中時產生氣泡。
[0025]在此具體實施例中,主槽11包括相對而設的第一側壁111和第二側壁112,第一側壁111與溢流板5相互垂直設置,主槽11內設置有用于支撐出膠管2的安裝座7,安裝座7包括第一擱板71和第二擱板72,第一擱板71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側壁111上,第二擱板72的上端固定在第二側壁112上,第一擱板71的下端與第二擱板72的下端相連接且固定在主槽11的底端面上,第一擱板71的上端面與第二擱板72的上端面之間所成的夾角α為90°,第一擱板71的上端到主槽11底端面的垂直距離與第二擱板72的上端到主槽11底端面的垂直距離相等,進膠管2為軸截面為正方形的方管,進膠管2的側部由第一壁23、第二壁24、第三壁25和第四壁26圍設而成,第一壁23固定安裝在第一擱板71的上端面,第二壁24固定安裝在第二擱板72的上端面,第三壁25和第四壁26上均設置有多個出膠孔21。上述結構的安裝座7,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當膠液從第三壁25、第四壁26上的出膠孔21流出時,由于第一擱板71和第二擱板72均為向下傾斜的傾斜壁,此時膠液在重力作用下分別沿著第一擱板71的上端面和第二擱板72的上端面向下運動,有效避免了膠液沉淀附著在第一擱板71和第二擱板72上,提高了膠液的循環利用率。
[0026]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多個出膠孔21分別并列且均布設置在第三壁25和第四壁26上。出膠孔21并列且均布設置,可保證膠液出液的均勻性,避免氣泡的產生。
[0027]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相鄰的兩個出膠孔21之間的中心距離為15mm。上述出膠孔21的密度在保證出液量的同時,可有效降低出液流速,避免氣泡的產生,同時密集的出膠孔21可以有效吹離第一擱板71和第二擱板72上附著的膠液,提高膠液的循環利用率。
[0028]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壁23與第四壁26的連接邊為第一邊236,第二壁24與第三壁25之間的連接邊為第二邊245,第三壁25與第四壁26之間的連接邊為第三邊256,設置在第三壁25上的出膠孔21的中心到第二邊245的垂直距離小于第三壁25上的出膠孔21的中心到第三邊256的垂直距離,設置在第四壁26上的出膠孔21的中心到第一邊236的垂直距離小于第四壁26上的出膠孔21的中心到第三邊256的垂直距離。上述設計,使得出膠孔21與第一擱板71、第二擱板72的上端面的距離較為接近,便于吹離第一擱板71和第二擱板72上附著的膠液,提高膠液的循環利用率。
[0029]實施例二:其他部分與實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相鄰的兩個出膠孔21之間的中心距離為20mm。上述出膠孔21的密度在保證出液量的同時,可有效降低出液流速,避免氣泡的產生,同時密集的出膠孔21可以有效吹離第一擱板71和第二擱板72上附著的膠液,提高膠液的循環利用率。
[0030]實施例三:其他部分與實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相鄰的兩個出膠孔21之間的中心距離為30mm。上述出膠孔21的密度在保證出液量的同時,可有效降低出液流速,避免氣泡的產生,同時密集的出膠孔21可以有效吹離第一擱板71和第二擱板72上附著的膠液,提高膠液的循環利用率。
【主權項】
1.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包括浸膠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浸膠槽的外部設置有膠黏劑加料槽,所述的膠黏劑加料槽的外部連接有用于提供動力的氣動隔膜栗,所述的浸膠槽內設置有出膠管,所述的出膠管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出膠孔,所述的出膠管的一端設置有進膠口,所述的進膠口通過一進膠連接管與所述的膠黏劑加料槽相連接,所述的浸膠槽與所述的膠黏劑加料槽之間設置有膠黏劑循環系統。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膠黏劑循環系統包括豎向設置在所述的浸膠槽內的溢流板,所述的溢流板將所述的浸膠槽分為左右并列設置的主槽和輔槽,所述的輔槽設置在所述的主槽與所述的膠黏劑加料槽之間,所述的出膠管設置在所述的主槽內,所述的進膠連接管穿過所述的輔槽與所述的進膠口密封連接,所述的溢流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浸膠槽的高度,所述的輔槽的側壁下部設置有輔槽出膠口,所述的輔槽出膠口通過一出膠連接管與所述的膠黏劑加料槽相連接。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板的上部設置有朝所述的輔槽方向彎折的彎折壁,所述的彎折壁的末端到所述的輔槽底端面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的溢流板的頂部到所述的輔槽底端面的垂直距離。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槽包括相對而設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的第一側壁與所述的溢流板相互垂直設置,所述的主槽內設置有用于支撐所述的出膠管的安裝座,所述的安裝座包括第一擱板和第二擱板,所述的第一擱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側壁上,所述的第二擱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側壁上,所述的第一擱板的下端與所述的第二擱板的下端相連接且固定在所述的主槽的底端面上,所述的第一擱板的上端面與所述的第二擱板的上端面之間所成的夾角為90°,所述的第一擱板的上端到所述的主槽底端面的垂直距離與所述的第二擱板的上端到所述的主槽底端面的垂直距離相等,所述的進膠管為軸截面為正方形的方管,所述的進膠管的側部由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和第四壁圍設而成,所述的第一壁固定安裝在所述的第一擱板的上端面,所述的第二壁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擱板的上端面,所述的第三壁和所述的第四壁上均設置有多個所述的出膠孔。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的出膠孔分別并列且均布設置在所述的第三壁和所述的第四壁上。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其特征在于相鄰的兩個所述的出膠孔之間的中心距離為15一30mm。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膠黏劑浸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壁與所述的第四壁的連接邊為第一邊,所述的第二壁與所述的第三壁之間的連接邊為第二邊,所述的第三壁與所述的第四壁之間的連接邊為第三邊,設置在所述的第三壁上的出膠孔的中心到第二邊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的第三壁上的出膠孔的中心到第三邊的垂直距離,設置在所述的第四壁上的出膠孔的中心到第一邊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的第四壁上的出膠孔的中心到第三邊的垂直距離。
【文檔編號】B05C11/10GK205587255SQ201620345898
【公開日】2016年9月21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1日
【發明人】薛開亮, 李寶霞
【申請人】寧波拓普工業自動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