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卻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冷卻裝置主要由兩個集流管、連通兩個集流管的扁管及設在扁管間的翅片構成,扁管設置有供制冷劑通過的通道。其工作原理是:制冷劑通過集流管的進口端進入到集流管內,然后經由集流管進入到微通道扁管內,在扁管內流動的過程中與外界的空氣發生熱交換,從而實現制冷或制熱。在理想的情況下,制冷劑應均勻的分配到每個扁管的微通道內,以保證冷卻裝置的最佳換熱效率。然而實際使用中,由于制冷劑第一次經過換熱區域后,在第二集流管內腔中制冷劑需要重新分配進入換熱區域,制冷劑會從第二集流管一端到另一端,同時制冷劑會伴隨發生氣、液兩相分層現象,這樣氣、液兩相制冷劑會導致扁管中的制冷劑分配均勻度較低,從而會影響到冷卻裝置的換熱性能。
[0003]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技術進行改進,以解決以上技術問題。
【
【發明內容】
】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冷劑能夠在集流管長度方向分布更加均勻的,從而使扁管中制冷劑分配更加均勻、能夠提高換熱效率,并且加工方便的冷卻裝置。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冷卻裝置,至少包括一個換熱單元;所述換熱單元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連通第一集流管內腔和第二集流管內腔的扁管,以及相鄰扁管之間的翅片;所述第一集流管內設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將所述第一集流管內腔分隔為至少兩個彼此相對獨立的第一流通腔和第二流通腔;所述第一流通腔與所述換熱單元的進流段連通,所述換熱單元通過所述第一連接管連通所述冷卻裝置所述在的系統;所述扁管至少包括第一部分扁管和第二部分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內腔至少包括收集部分和分配部分,所述收集部分與所述第一流通腔通過所述第一部分扁管連通,所述分配部分與所述第二流通腔通過所述第二部分扁管連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內腔填充有內部有很多孔隙的材料制成的阻尼元件,所述阻尼元件固定于所述分配部分,所述孔隙可以有制冷劑流過。
[0006]所述阻尼元件為塑料泡沫,所述塑料泡沫包括塑料骨架以及塑料骨架之間形成的所述空隙,所述塑料骨架使得所述塑料泡沫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塑料泡沫通過所述第二集流管內腔設置的固定裝置與所述分配部分固定設置;所述孔隙呈無規則排布,所述孔隙相互連通設置,在所述塑料泡沫內部,制冷劑可以經過所述孔隙自所述塑料泡沫的一個表面經過所述塑料泡沫的內部流通到所述塑料泡沫的另一個表面。
[0007]所述阻尼元件為金屬泡沫,所述金屬泡沫包括金屬骨架以及所述金屬骨架之間形成所述孔隙,所述金屬骨架使所述金屬泡沫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所述金屬泡沫通過焊接固定于所述分配部分;所述孔隙呈無規則排布,所述孔隙相互連通設置,在所述金屬泡沫內部,制冷劑可以經過所述孔隙自所述金屬泡沫的一個表面經過所述金屬泡沫的內部流通到所述金屬泡沫的另一個表面。
[0008]所述阻尼元件呈長條狀,在所述第二集流管截面方向,部分所述阻尼元件的橫截面的外周面與部分所述第二集流管管壁大致貼合設置,其余部分所述阻尼元件的橫截面的外周面與插入所述第二集流管內腔的所述扁管的末端貼合設置,所述阻尼元件的長度小于等于所述分配部分的長度。
[0009]所述阻尼元件還設置有至少一條供制冷劑流通的通道,所述通道貫穿所述阻尼元件的內部,所述通道的出口和所述通道的入口分別位于所述阻尼元件的不同表面,所述通道的流通面積大于所述孔隙的流通面積。
[0010]所述通道的進口設置于所述阻尼元件的面向所述收集部分的端面上,所述出口設置于所述阻尼元件的四周面和/或者所述阻尼元件的另一端面上。
[0011]在所述阻尼元件長度方向上的任意橫向截面上,所述阻尼元件的橫截面的面積為A,制冷劑流通通道的總的流通面積為S,所述阻尼元件的截面面積A與所述制冷劑流通通道的總的流通面積S之比S/A大于等于0.1小于等于0.7。
[0012]所述阻尼元件的截面面積A與所述制冷劑流通通道的總的流通面積S之比S/A大于等于0.2小于等于0.5。
[0013]所述冷卻裝置還包括第二換熱單元,所述第二換熱單元包括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與所述第一集流管并排設置,所述第四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并排設置,所述第一集流管與第一連接管連通,所述第三集流管與第二連接管連通,所述冷卻裝置通過所述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連通所述冷卻裝置所述在的系統;所述第三集流管內腔至少分為相對不連通的第三流通腔和第四流通腔,所述第三流通腔與所述第二連接管連通,所述第四流通腔與所述第二流通腔連通;所述第四集流管內腔填充有一帶有孔隙的所述阻尼元件,所述阻尼元件固定于所述第四集流管內腔的與所述第三流通腔通過所述扁管連通的分配部分;所述阻尼元件為以上所述的阻尼元件。
[0014]所述冷卻裝置還包括第二換熱單元,所述第二換熱單元包括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與所述第一集流管并排設置,所述第四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并排設置;第三集流管內腔被第二隔板分隔為至少兩個相對獨立的第三流通腔和第四流通腔,所述第四集流管內腔被第三隔板分隔為至少兩個相對獨立的第五流通腔和第六流通腔,所述第五流通腔與第一連接管連通,所述第六流通腔與第二連接管連通,所述冷卻裝置通過所述第一連接管和所述第二連接連通所述冷卻裝置所在系統。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冷卻裝置通過在第二集流管內腔設置帶孔隙的阻尼元件,使制冷劑在第二集流管長度方向的流動受到干擾,產生紊流,使得氣態和液態制冷劑進行混合,抑制了制冷劑分層現象,進而分配到扁管中的制冷劑更加均勻,進而提高了換熱效率。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明冷卻裝置的一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圖1沿A-A方向剖視的冷卻裝置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圖1沿A-A方向剖視的冷卻裝置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圖3所示冷卻裝置的在B處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0020]圖5是本實施例所示金屬泡沫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1]圖6是圖5所示金屬泡沫的A-A剖視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2]圖7是圖5所示金屬泡沫的B-B剖視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3]圖8是圖7所示金屬泡沫的S/A與換熱量Q以及流阻P的關系圖。
[0024]圖9是本發明冷卻裝置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0025]圖10是圖9沿C-C方向剖視的冷卻裝置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27]如圖1所示,本發明揭示了一種冷卻裝置100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本實施例中冷卻裝置100為兩層多流程逆流換熱器,所述兩層是指冷卻裝置100包括沿外界換熱介質流通方向并排設置的兩個換熱單元,多流程是指冷卻裝置100內的制冷劑多次流過換熱單元的換熱區域,逆流是指制冷劑首先經過第一層換熱單元再經過第二換熱單元,外界介質的流動方向(如圖1所述空心箭頭方向)為自第二換熱單元向第一換熱單元;制冷劑的流動方向與外界介質的流動方向相反;在外界介質的流動方向上,制冷劑逆向流動;本實施例中所示的冷卻裝置100適合應用于用作冷卻循環系統中的蒸發器,第一連接管81作為進流管,第二連接管82作為出流管。
[0028]冷卻裝置100包括第一換熱單元10和第二換熱單元20,第一換熱單元10與第二換熱單元20并排設置,并且在外界換熱介質流動方向上重疊設置。
[0029]第一換熱單元10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扁管30以及翅片40 ;第一集流管I與第二集流管2平行并間隔預定距離設置,第一集流管I和第二集流管2之間設置有用以連通第一集流管I內腔和第二集流管2內腔的多個扁管30,以及設置于相鄰的第一扁管3之間以提高換熱效率的翅片40 ;在第一換熱單元10中扁管30以及翅片40所在的區域為第一換熱區域101。
[0030]第二換熱單元20包括第三集流管5、第四集流管6、扁管30以及翅片40 ;第三集流管5與第四集流管6平行并間隔預定距離設置,第三集流管5和第四集流管6之間設置用以連通第三集流管5內腔和第四集流管6內腔的多個扁管30,以及設置于相鄰的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