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空調內機及其導風結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dang)序號:10893908閱讀(du):783來(lai)源:國知局
空調內機及其導風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導風結構,包括:殼體,殼體上開設有出風口;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相對設置;第一導風板,第一導風板繞第一轉軸轉動以打開或者關閉出風口;及第二導風板,安第二導風板繞第二轉軸轉動以打開或者關閉出風口;其中,第一導風板與第二導風板均位于出風口的外側,且,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之間的距離等于出風口的最大開口距離。第一導風板與第二導風板設置于出風口的最外側,這樣能夠增加第一導風板與第二導風板的轉動角度,使得第一導風板與第二導風板的旋轉角度范圍最大,實現動態送風,滿足用戶對舒適性的要求。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含有上述導風結構的空調內機。
【專利說明】
空調內機及其導風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空調內機及其導風結構。【背景技術】
[0002]目前,家用壁掛式空調內機的出風口常用的導風板結構為水平導風結構,其中,水平導風結構可為單導風板結構,也可以為雙導風板結構。單導風板就是出風口只有一個導風板,只能通過改變導風板旋轉角度改變出風方向,但是不能實現動態送風。雙導風板結構可以滿足動態送風的要求,但是,雙導風板結構在制冷制熱時存在較多影響舒適性的因素, 例如制冷時風向上吹房間降溫快,制熱時風向下吹時房間升溫快,以及風量大小也會影響舒適性,不能滿足用戶舒適性的要求,影響用戶使用。【實用新型內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目前的導風結構不能夠滿足送風舒適性的問題,提供一種保證送風舒適性的導風結構,同時還提供了一種含有上述導風結構的空調內機。
[0004]上述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0005]—種導風結構,包括:
[0006]殼體,所述殼體上開設有出風口;
[0007]第一轉軸,設置于所述殼體上,且,所述第一轉軸位于所述殼體上靠近所述出風口的邊緣位置;
[0008]第二轉軸,設置于所述殼體上,所述第二轉軸位于所述殼體上靠近所述出風口的邊緣位置,且,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相對設置;[〇〇〇9]第一導風板,安裝于所述第一轉軸上,所述第一導風板繞所述第一轉軸轉動以打開或者關閉所述出風口;及[〇〇1〇]第二導風板,安裝于所述第二轉軸上,所述第二導風板繞所述第二轉軸轉動以打開或者關閉所述出風口;
[0011]其中,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第二導風板均位于所述出風口的外側,且,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的距離等于所述出風口的最大開口距離;
[0012]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第二導風板打開所述出風口,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第二導風板形成出風通道。
[001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第二導風板遮擋所述出風口時,所述第一導風板位于所述第二導風板的內側;
[0014]且,所述第二導風板的外表面與所述殼體的外表面圓滑過渡。
[001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出風口關閉,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 ?75° ;
[0016]所述第二導風板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75°。
[001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風結構具有制冷工作位置,所述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為水平方向;
[0018]所述第二導風板平行于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第二導風板之間的夾角為0°?60°。
[001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風結構具有制冷工作位置,所述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沿水平方向向上傾斜;
[0020]所述第二導風板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0°?60° ;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第二導風板之間的夾角為0°?45°。
[002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風結構具有制熱工作位置,所述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沿水平方向向下傾斜;
[0022]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10°?90° ;所述第二導風板垂直于水平方向。[〇〇2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出風口打開,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第二導風板平行設置。
[002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出風口打開,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第二導風板呈喇叭形設置。
[002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風板與所述第二導風板的導風表面為平面、弧面或者漸開線形。
[0026]還涉及一種空調內機,包括貫流風葉、蝸舌及如上述任一技術特征所述的導風結構;
[0027]所述貫流風葉安裝于所述導風結構的殼體中,所述蝸舌安裝于所述貫流風葉與所述殼體之間,且,所述蝸舌與所述殼體的出風口處的內壁抵接。[〇〇2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〇〇29]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內機及其導風結構,結構設計簡單合理,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之間的距離等于出風口的最大開口距離,即第一導風板與第二導風板設置于出風口的最外側,這樣,第一導風板與第二導風板在分別繞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轉動時,能夠增加第一導風板與第二導風板的轉動角度,使得第一導風板與第二導風板的旋轉角度范圍最大,能夠更加自如的對出風口輸出的風進行導向,實現更加完美的動態送風,使得空調內機的送風能更符合人體感官,滿足用戶對舒適性的要求,便于用戶使用。同時,第一導風板與第二導風板通過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安裝于殼體的出風口的外側,使得裝配過程更加簡單,便于拆卸與維修。【附圖說明】
[0030]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空調內機在制冷時導風結構的示意圖;
[0031]圖2為圖1所示的空調內機在制冷時導風結構的另一示意圖;
[0032]圖3為圖1所示的空調內機在制熱時導風結構的示意圖;
[0033]其中:
[0034]100-導風結構;
[0035]110-殼體;
[0036]111-出風口;
[0037]120-第一轉軸;
[0038]130-第二轉軸;
[0039]14〇-第一導風板;
[0040]150-第二導風板;[0041 ]200-貫流風葉;
[0042]300-蝸舌。【具體實施方式】
[0043]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內機及其導風結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44]參見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導風結構100,導風結構100安裝于空調內機中,導風結構100能夠實現多角度送風,以適應空調內機的不同工作狀態,如空調內機在制冷與制熱時,其導風結構100送風的角度是不同的,這樣能夠實現更加完美的動態送風, 滿足用戶對舒適性的要求,便于用戶使用。
[0045]在本實用新型中,導風結構100包括殼體110、第一轉軸120、第二轉軸130、第一導風板140及第二導風板150。殼體110上開設有出風口 111,空調內機的出風從殼體110的出風口 111送出。第一轉軸120與第二轉軸130分別設置于殼體110上靠近出風口 111的邊緣位置, 且,第一轉軸120與第二轉軸130相對設置。第一導風板140安裝于第一轉軸120上,第二導風板150安裝于第二轉軸130上,第一導風板140繞第一轉軸120轉動以打開或者關閉出風口 111,第二導風板150繞第二轉軸130轉動以打開或者關閉出風口 111。出風口 111關閉,空調內機停止工作;出風口 111打開,空調內機通過導風結構100實現制冷與制熱的送風操作。
[0046]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能夠遮擋或者遠離出風口 111,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遮擋出風口 111,出風口 111關閉;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遠離出風口 111,出風口 111開啟,此時,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形成出風通道,第一導風板 140與第二導風板150能夠起到對空調內機的出風進行導向,使得空調內機的出風經出風口 111輸出后沿著出風通道進行送風,出風方向如圖1至圖3中所示的箭頭方向。并且,第一導風板140能夠繞第一轉軸120轉動,第二導風板150能夠繞第二轉軸130轉動,這樣能夠改變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進而改變出風角度,實現多角度送風,用戶可以根據實際使用需求選擇不同的送風角度,滿足用戶舒適度的要求。[〇〇47]其中,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均位于出風口 111的外側,且,第一轉軸120 與第二轉軸130之間的距離等于出風口 111的最大開口距離。也就是說,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設置于出風口 111的最外側,這樣能夠增加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轉動角度,使得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能夠更加自如的對空調內機的出風進行導向。同時,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設置于出風口 111的最外側,這樣能夠防止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轉動時與殼體110發生干涉,防止殼體110限制第一導風板140 與第二導風板150的轉動角度,使得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旋轉角度范圍最大, 能夠更加完美的實現動態送風,進一步滿足用戶對舒適度的要求。
[0048]目前,家用壁掛式空調內機的出風口常用的導風板結構為水平導風結構,其中,水平導風結構可為單導風板結構,也可以為雙導風板結構。單導風板就是出風口只有一個導風板,只能通過改變導風板旋轉角度改變出風方向,但是不能實現動態送風。雙導風板結構可以滿足動態送風的要求,但是,雙導風板結構在制冷制熱時存在較多影響舒適性的因素, 例如制冷時風向上吹房間降溫快,制熱時風向下吹時房間升溫快,以及風量大小也會影響舒適性,不能滿足用戶舒適性的要求,影響用戶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導風結構100的第一轉軸120與第二轉軸130之間的距離等于出風口 111的最大開口距離,即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設置于出風口 111的最外側,這樣,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在分別繞第一轉軸120與第二轉軸130轉動時,能夠增加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轉動角度, 使得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旋轉角度范圍最大,能夠更加自如的對出風口 111 輸出的風進行導向,實現更加完美的動態送風,使得空調內機的送風能更符合人體感官,滿足用戶對舒適性的要求,便于用戶使用。同時,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通過第一轉軸120與第二轉軸130安裝于殼體110的出風口 111的外側,使得裝配過程更加簡單,便于拆卸與維修。
[0049]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遮擋出風口 111時,第一導風板140位于第二導風板150的內側;且,第二導風板150的外表面與殼體110的外表面圓滑過渡。也就是說,出風口 111關閉時,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重疊設置,并遮擋住出風口 111,這樣,空調內機在關機停止運行時,能夠防止灰塵進入空調內機中。同時,第二導風板150的外表面與殼體110的外表面圓滑過渡,也就是說,第二導風板150的表面與殼體 110的表面是相平齊的,第二出風板在閉合時其表面不是凹陷于殼體110設置的,這樣,出風口 111在打開時,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分別繞各自的第一轉軸120與第二轉軸 130轉動,殼體110在出風口 111處的內壁不會限制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轉動角度,使得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轉動角度的范圍更大,進而實現更加完美的動態送風。
[0050]進一步地,第一導風板140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75° ;第二導風板150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45°?75°。也就是說,在出風口 111關閉時,第一導風板140及第二導風板 150與水平方向之間存在一定的角度。在本實施例中,出風口 111閉合時,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管能夠遮擋出風口 111,并且,第二導風板150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130°。當然,也可以第一導風板140位于第二導風板150的外側。
[0051]如圖1和圖2所示,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導風結構100具有制冷工作位置,第二導風板150平行于水平方向;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之間的夾角為0°?60°。當然,第二導風板150與水平方向的夾角還可以為0°?60° ;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之間的夾角為0°?45°。也就是說,空調內機在制冷時,導風結構100具有制冷工作位置,此時,導風結構1 〇〇的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沿水平方向,或者導風結構1 〇〇的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沿水平方向傾斜向上,這樣能夠提高出風量,進而提高舒適性。[〇〇52]空調內機在制冷時,導風結構100的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是水平或者傾斜向上的, 這是因為:冷空氣的密度要大于常溫空氣的密度,導風結構100通過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送出冷空氣后,冷空氣能夠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從上方慢慢的流向下方,經過人體的時候會給人全身一種涼爽的感覺,同時,還能夠保證室內溫度能夠均勻分布,避免因冷空氣下降使得室內溫度難以均勻下降,提高用戶使用時的舒適度,便于用戶使用。
[0053]并且,第二導風板150平行于水平方向;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之間的夾角為0°?60°,即第一導風板140可以平行于第二導風板150,也可以沿著水平方向向上傾斜。也就是說,當第一導風板140平行于第二導風板150時,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是沿水平方向的;當第一導風板140沿著水平方向向上傾斜時,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是沿著水平方向向上的。當第二導風板150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0°?60° ;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之間的夾角為0°?45°,即導風結構100的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是傾斜向上的。通過限制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位置來限制空調內機在制冷模式時的出風方向,進而保證空調內機的制冷性能能夠滿足用戶對舒適度的要求,使得空調內機的導風結構100的送風能夠更符合人體感官的需要。[〇〇54]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空調內機在制冷時,第二導風板150繞第二轉軸130 從出風口 111在關閉狀態的位置逆時針旋轉48°到水平位置,第一導風板140繞第一轉軸120 從出風口 111在關閉狀態的位置順時針旋轉125°轉動到水平位置,此時,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為水平方向,空調內機中的冷空氣通過出風通道沿著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向上方吹出,由于冷空氣密度大于常溫空氣密度,所以冷空氣會從上方慢慢流向下方,經過人體的時候會給人全身一種涼爽的感覺,使得空調內機的送風更符合人體感官,用戶使用時的舒適性。
[0055]如圖3所示,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導風結構100具有制熱工作位置,第一導風板 140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10°?90° ;第二導風板150垂直于水平方向。也就是說,空調內機在制熱時,導風結構100具有制熱工作位置,此時,導風結構100的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是傾斜向下的。這是因為:熱空氣的密度是小于常溫空氣的,熱空氣會慢慢上升,經過人體的時候會給人全身一種舒適的感覺,同時,還能夠保證室內溫度均勻分布,避免因熱空氣上升而使室內溫度難以均勻升高,提高用戶使用時的舒適度,便于用戶使用。空調內機在制熱時,傾斜向下的出風通道能夠使得出風落地效果好,提高舒適性。
[0056]并且,第二導風板150垂直于水平方向,即第二導風板150是豎直向下的,第一導風板140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10°?90°。也就是說,第一導風板140沿著水平面向下傾斜,第一導風板140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10°?90°,進而保證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通過限制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位置來限制空調內機在制熱模式時的出風方向,進而保證空調內機的制熱性能能夠滿足用戶對舒適度的要求,使得空調內機的導風結構100的送風能夠更符合人體感官的需要。[〇〇57]需要說明的是,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是向下的,此時,第二導風板150并不一定是豎直方向的,也可以相對于豎直方向順時針或者逆時針轉動一定的角度,但是,第二導風板 150是位于下方的,并且,第一導風板140也是位于下方的,這樣能夠保證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是向下的。
[0058]參見圖1至圖3,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出風口 111打開,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平行設置。當然,出風口 111打開,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也可以呈喇叭形設置。也就是說,空調內機在制熱時,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可以是平行設置的,也可以是呈喇叭形設置,以保證導風結構100的出風性能。當然,空調內機在制冷時,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可以是平行設置的,也可以呈喇叭形設置。
[0059]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空調內機在制熱時,第二導風板150繞第二轉軸130從出風口 111在關閉狀態的位置逆時針旋轉128°至豎直位置,第一導風板140繞第一轉軸120從出風口 111在關閉狀態的位置順時針旋轉52°到斜下方位置,此時,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斜向下設置,空調內機中的熱空氣通過出風通道沿著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 向下送出,由于熱空氣密度小于常溫空氣密度,所以熱空氣會慢慢上升,經過人體的時候會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得空調內機的送風更符合人體感官,用戶使用時的舒適性。
[0060]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導風表面為平面或弧面,通過不同形狀的刀鋒表面能夠得到不同形狀的出風通道,以保證導風結構100的導風性能。并且,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尺寸可以調整至適當的范圍, 只要能夠實現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導風作用即可,同時,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轉動形式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
[0061]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在送風時的角度可以進行適當調整,即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設置位置是可以改變的,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為了保證舒適度的要求,當空調內機制冷時,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可以為水平方向或者沿水平方向向上傾斜,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轉動角度可以在滿足上述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適當調整;當空調內機制熱時,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沿水平方向向下傾斜,第一導風板140 與第二導風板150的轉動角度可以在滿足上述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適當調整。
[0062]本實用新型的導風結構100的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位于出風口 111的最外端,且,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位于殼體110的最外端,并通過第一轉軸120與第二轉軸130安裝于殼體110上,這樣能夠使得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旋轉角度的范圍更大。空調內機在制冷與制熱時,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分別運動至相應位置,并且,制冷與制熱時,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是不同的,這樣能夠時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形成可變軌出風通道,實現更加舒適的送風效果,更加完美的實現動態送風, 以滿足用戶對舒適性的要求。[〇〇63]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空調內機,包括貫流風葉200、蝸舌300及上述實施例中的導風結構100;貫流風葉200安裝于導風結構100的殼體110中,蝸舌300安裝于貫流風葉 200與殼體110之間,且,蝸舌300與殼體110的出風口 111處的內壁抵接。空調內機還包括驅動結構,驅動結構分別連接導風結構100的第一轉軸120與第二轉軸130,驅動裝置驅動第一轉軸120與第二轉軸130同步運動,進而使得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同步運動,起到導風的作用。并且,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通過驅動裝置實現制冷與制熱時的平行設置或者呈喇叭形設置。
[0064]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內機通過導風結構100的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實現動態送風,通過空調內機的自身結構以及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的位置形成可變軌的出風通道,提高了制冷舒適性能以及制熱舒適性能,使得空調內機的送風更符合人體感官,滿足用戶對舒適性的要求。同時,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內機的導風結構100的第一導風板140與第二導風板150通過第一轉軸120與第二轉軸130安裝于導風結構100的殼體110上, 能夠方便裝配與拆卸。
[0065]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主權項】
1.一種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110),所述殼體(110)上開設有出風口(111);第一轉軸(120),設置于所述殼體(110)上,且,所述第一轉軸(120)位于所述殼體(110) 上靠近所述出風口( 111)的邊緣位置;第二轉軸(130),設置于所述殼體(110)上,所述第二轉軸(130)位于所述殼體(110)上 靠近所述出風口(111)的邊緣位置,且,所述第一轉軸(120)與所述第二轉軸(130)相對設 置;第一導風板(140),安裝于所述第一轉軸(120)上,所述第一導風板(140)繞所述第一轉 軸(120)轉動以打開或者關閉所述出風口(111);及第二導風板(150),安裝于所述第二轉軸(130)上,所述第二導風板(150)繞所述第二轉 軸(130)轉動以打開或者關閉所述出風口(111);其中,所述第一導風板(140)與所述第二導風板(150)均位于所述出風口(111)的外側, 且,所述第一轉軸(120)與所述第二轉軸(130)之間的距離等于所述出風口(111)的最大開 口距離;所述第一導風板(140)與所述第二導風板(150)打開所述出風口(111),所述第一導風 板(140)與所述第二導風板(150)形成出風通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風板(140)與所述第二導 風板(150)遮擋所述出風口(111)時,所述第一導風板(140)位于所述第二導風板(150)的內 側;且,所述第二導風板(150)的外表面與所述殼體(110)的外表面圓滑過渡。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111)關閉,所述第一導風 板(140)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75° ;所述第二導風板(150)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75°。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結構(100)具有制冷工作位 置,所述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導風板(150)平行于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導風板(140)與所述第二導風板 (150)之間的夾角為0°?60°。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結構(100)具有制冷工作位 置,所述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沿水平方向向上傾斜;所述第二導風板(150)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0°?60°;所述第一導風板(140)與所述第 二導風板(150)之間的夾角為0°?45°。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結構(100)具有制熱工作位 置,所述出風通道的出風方向沿水平方向向下傾斜;所述第一導風板(140)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10°?90°;所述第二導風板(150)垂直于水 平方向。7.根據權利要求4至6任一項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111)打開,所 述第一導風板(140)與所述第二導風板(150)平行設置。8.根據權利要求4至6任一項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111)打開,所 述第一導風板(140)與所述第二導風板(150)呈喇叭形設置。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風板(140)與所述第二導 風板(150)的導風表面為平面、弧面或者漸開線形。10.—種空調內機,其特征在于,包括貫流風葉(200)、蝸舌(300)及如權利要求1至9任 一項所述的導風結構(100);所述貫流風葉(200)安裝于所述導風結構(100)的殼體(110)中,所述蝸舌(300)安裝于 所述貫流風葉(200)與所述殼體(110)之間,且,所述蝸舌(300)與所述殼體(110)的出風口 (111)處的內壁抵接。
【文檔編號】F24F13/20GK205579920SQ201620320890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5日
【發明人】何娜, 黃煜鵬, 陳君, 劉慧 , 周文偉, 楊義紅, 寧延強, 陳超偉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