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板棒式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板棒式換熱器,屬換熱裝置,特別涉及氣——氣間的對流傳熱裝置。
現有的板式換熱器的種類比較多,例如有鱗甲狀波紋板式換熱器、凹凸狀波形板式換熱器、人字形或斜線形溝槽板式換熱器、山形波紋板式換熱器以及三角形、梯形、圓弧形波紋板式換熱器等。還有板翅式換熱器,例如有光面板形翅片換熱器、條形翅片換熱器、螺旋形翅片換熱器、百葉板形翅片換熱器等。上述這些換熱器雖然換熱性能好,但因厚板(3mm左右)難以加工成形,故這些換熱器都是用薄板(1mm以下)制造,而薄板制造的換熱器對于高溫和含灰量大的換熱場合不適用,不能承受高溫氧化,沖刷磨損的侵蝕,故工業中一般仍沿用厚壁的管殼式換熱器,其存在傳熱效率低、體積大、重量重、成本高。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和解決現有板式及板翅式換熱器存在用厚板制造難于加工成形,而用薄板制造又不適用于高溫和含灰量大的換熱場合、不能承受高溫氧化、沖刷磨損的侵蝕,使得現在工業中仍沿用厚壁管殼式換熱器,存在傳熱效率低、體積大、重量重、成本高等的缺點和問題,研究設計一種可采用較厚板材并較容易加工制造、傳熱效率又較高、成本較低的板棒式換熱器。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結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板棒式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如
圖1所示,它由傳熱板層1、不同形狀肋棒束2、密封殼體3共安裝連接構成,其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為肋棒按均勻間距分開排列為肋棒束2并與多重傳熱板層1的板面相垂直固定連接,多重傳熱板層板面將冷、熱流體隔開并構成冷、熱流體相互交錯的多重平行流道,多重傳熱板層板的邊緣與外殼體固接密封構成板棒式換熱器。其運作原理為熱流體和冷流體分別通過相鄰的平行流道A和B流經板棒式換熱器,利用肋棒束2與傳熱板層1傳遞熱量。肋棒束可促進流體的湍流強度,能較大幅度提高界面傳熱膜系數。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①無需加工厚板面的肋紋或翅片,而用較厚板材加工肋棒束較容易,且依靠肋棒束強化傳熱,不但可有效降低機械加工的難度,減少生產成本,同時可獲得較好的傳熱強化效果;②肋棒束不但傳熱強化性能好,而且在多重傳熱板層中還可起加強筋的作用,可增強板式換熱器的機械性能。
下面對說明書附圖進一步說明如下
圖1是板棒式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為傳熱板層,2為肋棒束,3為密封殼體,A為熱流體入口,B為冷體入口。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較為簡單,可為如下(1)可按
圖1所示進行設計和加工制造本實用新型的各部件。其中傳熱板層可采用3mm厚的碳鋼板材,用通用的機械加工方法加工制造;肋棒可采用φ10mm的碳鋼棒材,用普通的機加工方法加工制造;密封殼體3可用碳鋼板材料用通用的機械加工方法加工制造或沖壓成形;(2)再按
圖1所示及上面說明書所述連接關系進行安裝連接,可通過焊接方法把肋棒與傳熱板固定連接,再與外殼體固接密封構成,便能較好地實施本實用新型。發明人通過多年的研究、設計和實踐,推薦如下參數的板棒式換熱器肋棒束可采用400~900根φ10mm的肋棒構成,縱向與橫向肋棒間距均可造取30mm,并與30塊3mm厚的傳熱板層(長×寬可為600~900×600~900mm)垂直焊接連接,板間距可為30mm,傳熱板邊緣與外殼體固接密封構成板棒式換熱器。發明人經長時間試驗結果,說明本板棒式傳熱器與相同尺寸的板式或板翅式傳熱器比較,其傳熱效果可提高20~30%。
權利要求1.一種板棒式傳熱器,其特征在于它由傳熱板層(1)、不同形狀肋棒束(2)、密封殼體(3)共安裝連接構成,其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為肋棒按均勻間距分開排列為肋棒束(2)并與多重傳熱板層(1)的板面相垂直固定連接,多重傳熱板層板面將冷、熱流體隔開并構成冷、熱流體相互交錯的多重平行流道,多重傳熱板層板的邊緣與外殼體固接密封構成板棒式換熱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板棒式換熱器。它由傳熱板層、肋棒束、密封殼體共同安裝連接構成,其位置連接關系為:以均勻間距排列肋棒構成肋棒束并與傳熱板層相垂直固接,傳熱板層邊緣與殼體密封固接構成。本實用新型具有傳熱強化性能好、結構緊湊、體積較小、制造方便、成本較低等優點。
文檔編號F28F3/08GK2406212SQ9925885
公開日2000年11月15日 申請日期1999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1999年12月30日
發明者鄧先和, 張亞君 申請人: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