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3D打印機的原料進行束直的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
【背景技術】
[0002]3D打印機(3D Printers)簡稱(3DP)是一位名為恩里科.迪尼(Enrico Dini)的實用新型家設計的一種神奇的打印機,它不僅可以“打印”一幢完整的建筑,甚至可以在航天飛船中給宇航員打印任何所需的物品的形狀。
[0003]現有的3D打印機的原料是線束,線束很容易就會打結,很容易導致線束原料提供的不平均的問題,那么設計一種用于3D打印機的在入料前進行束直的裝置成為一種亟需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該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線束容易發生打結問題,實現了用于3D打印機的線束在入料前的束直。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該束直裝置包括:驅動機構、主動輪、從動輪和機殼,主動輪和從動輪設置于機殼中,且主動輪的側面和從動輪的側面之間形成一個束直線束的空隙,機殼中設置有與線束相配合的輸送通道,輸送通道經過空隙;驅動機構帶動主動輪轉動,且主動輪與線束的外表面緊密接觸,并通過線束帶動從動輪轉動。
[0006]優選地,主動輪的側面沿周向方向上形成有多個凸齒,且相鄰兩個凸齒之間等間隔的設置。
[0007]優選地,輸送通道包括:輸料段、入料端和出料端,入料端和出料端設置于機殼的外表面上,輸料段上設置有能夠伸入主動輪的一部分和從動輪的一部分的開口以束直線束。
[0008]優選地,該束直裝置還包括:連接管,連接管連通于出料端,且連接管的內表面接觸束直后的線束的外表面。
[0009]優選地,驅動機構包括:電機和軸承,軸承套接并固接于電機的轉子,主動輪套接并固接于軸承的外表面。
[0010]優選地,該束直裝置還包括:感應機構,感應機構設置于機殼,感應入料端的線束,在感應到線束的情況下,控制電機開啟。
[0011 ]優選地,感應機構包括:紅外感應器、觸發開關和電源,紅外感應器設置于入料端,感應入料端的線束,紅外感應器被配置成連接于觸發開關,在感應到線束的情況下,輸出高電平,觸發開關閉合,觸發開關、電機和電源形成一條閉合的回路。
[0012]通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束直裝置可以通過主動輪和從動輪實現線束的束直,并避免線束出現打結的情況發生,即使出現打結的情況,也可以通過主動輪和從動輪將線束進行束直,使得線束每次通過的原料都是等量的,避免出現原料過量的情況發生。
[0013]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14]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0015]圖1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的優選實施方式的具體結構示意圖。
[0016]附圖標記說明
[0017]I主動輪2從動輪
[0018]3機殼 4入料端
[0019]5連接管6紅外感應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0021]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如圖1所示的上下左右。“內、外”是指具體輪廓的內與外。“遠、近”是指相對于某個部件的遠與近。
[002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該束直裝置包括:驅動機構、主動輪1、從動輪2和機殼3,所述主動輪I和從動輪2設置于所述機殼3中,且所述主動輪I的側面和從動輪2的側面之間形成一個束直線束的空隙,所述機殼3中設置有與所述線束相配合的輸送通道,所述輸送通道經過所述空隙;所述驅動機構帶動所述主動輪I轉動,且所述主動輪I與所述線束的外表面緊密接觸,并通過線束帶動所述從動輪2轉動。
[0023]通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通過輸送通道實現線束的傳輸,通過主動輪I和從動輪2之間形成的空隙對線束進行束型,使得線束在進入3D打印機之前就塑形,且避免線束出現打結的情況發生,驅動機構給主動輪I提供動力源,實現了主動輪I的轉動。
[0024]以下結合附圖1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提高本實用新型的適用范圍,特別實用下述具體的實施方式來實現。
[0025]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為了實現線束定量的通過,所述主動輪I的側面沿周向方向上形成有多個凸齒,且相鄰兩個所述凸齒之間等間隔的設置。
[0026]在該種實施方式中,所述輸送通道包括:輸料段、入料端4和出料端,所述入料端4和出料端設置于所述機殼3的外表面上,所述輸料段上設置有能夠伸入所述主動輪I的一部分和所述從動輪2的一部分的開口以束直所述線束。通過上述的輸料段、入料端4和出料端一體的傳輸體系,實現線束的定量束型,將線束捋直,避免3D打印機用料不平均的情況發生。
[0027]在該種實施方式中,該束直裝置還可以包括:連接管5,所述連接管5連通于所述出料端,且所述連接管5的內表面接觸束直后的所述線束的外表面。通過連接管5的設置讓束直之后的線束不會再次打折。
[0028]在該種實施方式中,所述驅動機構可以包括:電機和軸承,所述軸承套接并固接于所述電機的轉子,所述主動輪I套接并固接于所述軸承的外表面。通過上述的方式,實現電機帶動軸承的轉動,從而帶動主動輪I的轉動。
[0029]在該種實施方式中,該束直裝置還可以包括:感應機構,所述感應機構設置于所述機殼3,感應所述入料端4的線束,在感應到所述線束的情況下,控制所述電機開啟。
[0030]在該種實施方式中,所述感應機構可以包括:紅外感應器6、觸發開關和電源,所述紅外感應器6設置于所述入料端4,感應所述入料端4的線束,所述紅外感應器6被配置成連接于所述觸發開關,在感應到所述線束的情況下,輸出高電平,所述觸發開關閉合,觸發開關、電機和電源形成一條閉合的回路。通過上述的方式,可以實現入料端4原料的紅外感應,在感應到線束的情況下,控制電機進行轉動,從而帶動主動輪I轉動,實現線束的束直,這樣的方式自動化,更加方便實施使用。
[0031]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32]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0033]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
【主權項】
1.一種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束直裝置包括:驅動機構、主動輪(I)、從動輪(2)和機殼(3),所述主動輪(I)和從動輪(2)設置于所述機殼(3)中,且所述主動輪(I)的側面和從動輪(2)的側面之間形成一個束直線束的空隙,所述機殼(3)中設置有與所述線束相配合的輸送通道,所述輸送通道經過所述空隙;所述驅動機構帶動所述主動輪(I)轉動,且所述主動輪(I)與所述線束的外表面緊密接觸,并通過線束帶動所述從動輪(2)轉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輪(I)的側面沿周向方向上形成有多個凸齒,且相鄰兩個所述凸齒之間等間隔的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通道包括:輸料段、入料端(4)和出料端,所述入料端(4)和出料端設置于所述機殼(3)的外表面上,所述輸料段上設置有能夠伸入所述主動輪(I)的一部分和所述從動輪(2)的一部分的開口以束直所述線束。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束直裝置還包括:連接管(5),所述連接管(5)連通于所述出料端,且所述連接管(5)的內表面接觸束直后的所述線束的外表面。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電機和軸承,所述軸承套接并固接于所述電機的轉子,所述主動輪(I)套接并固接于所述軸承的外表面。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束直裝置還包括:感應機構,所述感應機構設置于所述機殼(3),感應所述入料端(4)的線束,在感應到所述線束的情況下,控制所述電機開啟。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應機構包括:紅外感應器(6)、觸發開關和電源,所述紅外感應器(6)設置于所述入料端(4),感應所述入料端(4)的線束,所述紅外感應器(6)被配置成連接于所述觸發開關,在感應到所述線束的情況下,輸出高電平,所述觸發開關閉合,觸發開關、電機和電源形成一條閉合的回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該束直裝置包括:驅動機構、主動輪(1)、從動輪(2)和機殼(3),主動輪(1)和從動輪(2)設置于機殼(3)中,且主動輪(1)的側面和從動輪(2)的側面之間形成一個束直線束的空隙,機殼(3)中設置有與線束相配合的輸送通道,輸送通道經過空隙;驅動機構帶動主動輪(1)轉動,且主動輪(1)與線束的外表面緊密接觸,并通過線束帶動從動輪(2)轉動。該用于3D打印機的束直裝置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線束容易發生打結問題,實現了用于3D打印機的線束在入料前的束直。
【IPC分類】B29C67/00, B33Y40/00
【公開號】CN205219749
【申請號】CN201520893010
【發明人】趙諍
【申請人】安徽藍蛙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