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式吊裝平臺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移動式吊裝平臺,包括底板和設置在底板四周的邊框,所述底板包括底部支撐部件,所述底部支撐部件上并排分布有多個軌道支撐架,每個所述軌道支撐架上均活動連接有輥軸,所述邊框包括四根立柱和固定在立柱之間的防護桿,四根所述立柱的上端均固定有吊耳,所述邊框至少一側上安裝有開關門。移動式吊裝平臺在超高層機電工程施工中的應用及時消除了現有卸料平臺坍塌等安全隱患、提高了垂直運輸效率、減少占用塔吊及外立面資源,為設備吊裝過程中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專利說明】
移動式吊裝平臺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超高層建筑機電工程設備垂直運輸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移動式吊裝平臺。
【背景技術】
[0002]超高層建筑機電工程施工過程中,需要將數量龐大的大型設備運送到各樓層,而塔吊無法將其直接運送到準確位置,所以就需要吊裝平臺配合塔吊來完成,吊裝平臺的規格尺寸,應根據大型設備規格、建筑物軸線間距離、施工要求、塔吊起升能力以及施工經驗等多方面因素來確定。現有吊裝平臺按照搭設形式主要分為落地式卸料平臺、懸挑式卸料平臺和伸縮式卸料平臺。
[0003]而在超高層建筑機電工程大型設備垂直運輸過程使用較多的是懸挑式卸料平臺和伸縮式卸料平臺。上述兩種形式卸料平臺在超高層建筑使用過程中,由于平臺搭設隨意、沒有經過嚴密的設計以及工人盲目使用等原因,造成了在施工過程中平臺坍塌事故常有發生,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在使用過程中減少了現有卸料平臺在不同樓層反復拆裝,消除了現有吊裝平臺坍塌的安全隱患,提高了設備垂直運輸的效率,減少了施工成本的移動式吊裝平臺。
[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6]本實用新型的移動式吊裝平臺,包括底板和設置在底板四周的邊框,所述底板包括底部支撐部件,所述底部支撐部件為四邊形框體結構,所述底部支撐部件上并排分布有多個軌道支撐架,每個所述軌道支撐架上均活動連接有輥軸,所述邊框固定安裝于底板四周,所述邊框為框架式結構,所述邊框包括四根立柱和固定在立柱之間的防護桿,四根所述立柱的上端均固定有吊耳,所述邊框至少一側上安裝有開關門。
[0007]進一步的,所述邊框上設置有2個開關門,2個所述開關門相對設置于邊框上,所述開關門與輥軸相對平行設置。
[0008]進一步的,所述開關門的下端通過銷軸與邊框底部安裝固定,所述開關門的上端通過插銷與邊框活動安裝。
[0009]進一步的,四根所述立柱上均綁有安全繩。
[0010]進一步的,所述邊框的每個折角連接處均焊接有筋板。
[0011 ]進一步的,所述底部支撐部件和軌道支撐架均由槽鋼焊接而成。
[0012]借由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0013]本實用新型的移動式吊裝平臺通過對懸挑式吊裝平臺及伸縮式吊裝平臺進行改良,將吊裝平臺在使用過程中呈現的靜止狀態改為隨垂直運輸設備移動狀態,通過塔吊與移動式吊裝平臺配合,將大型設備高效、安全地運輸至指定樓層。
[0014]移動式吊裝平臺在超高層機電工程施工中的應用及時消除了現有卸料平臺坍塌等安全隱患、提高了垂直運輸效率、減少占用塔吊及外立面資源,為設備吊裝過程中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0015]同時,采用移動式吊裝平臺在超高層建筑中完成機電設備的垂直運輸,提高了設備運輸的效率,而且最大限度的保證了人員安全。
[0016]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移動式吊裝平臺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圖1所示的移動式吊裝平臺的邊框與底板的焊接結構示意圖。
[0019]1、底板;2、邊框;3、防護桿;4、軌道支撐架;5、輥軸;6、開關門;7、立柱;8、吊耳;9、筋板;10、底部支撐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21]參見圖1-2所示,移動式吊裝平臺,包括底板I和設置在底板I四周的邊框2,底板I包括底部支撐部件10,底部支撐部件10為四邊形框體結構,底部支撐部件10上并排分布有多個軌道支撐架4,每個軌道支撐架4上均活動連接有輥軸5,邊框2固定安裝于底板I四周,邊框2為框架式結構,邊框2包括四根立柱7和固定在立柱7之間的防護桿3,四根立柱7的上端均固定有吊耳8,邊框I至少一側上安裝有開關門6。
[0022]邊框2上設置有2個開關門6,2個開關門6相對設置于邊框2上,開關門6與輥軸5相對平行設置。
[0023]在實際施工中,底板I和邊框2的尺寸都需要根據需要吊裝運輸的設備的尺寸來確定,吊裝過程中,設備外包裝不需要拆掉,直接將其放在底板I上固定牢靠,在施工中,施工單位可以根據使用的設備的情況,提前設計幾個不同規格的移動式吊裝平臺,以便施工吊裝運輸使用。
[0024]開關門6的設置,讓放置和卸下設備更加容易,開關門6的數量最好是2個,也可以I個或者其他數量,為2個時,讓其對稱設置在邊框2上,并且開關門6平行于底板I的輥軸5設置,這樣在設備放置和卸下時更加方便,不會妨礙到設備運輸。
[0025]開關門6的下端通過銷軸與邊框2底部安裝固定,開關門6的上端通過插銷與邊框2
活動安裝。
[0026]四根立柱7上均綁有安全繩。邊框2的每個折角連接處均焊接有筋板9。
[0027]底部支撐部件10和軌道支撐架4均由槽鋼焊接而成。
[0028]本實用新型的移動式吊裝平臺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29]S1、吊裝前設備的運輸:利用叉車將需要吊裝的設備運輸至移動式吊裝平臺的底板I上,關閉開關門6,并安裝保險銷;
[0030]S2、吊裝前檢驗:在吊耳上安裝吊索、鋼絲繩,通過塔吊固定吊索和鋼絲繩,檢查平臺的平穩和安全狀態;
[0031 ] S3、安全繩的捆綁:在邊框2的四個立柱7上分別綁上一根安全繩;
[0032]S4、吊裝運輸:通過塔吊來垂直吊裝移動式吊裝平臺;
[0033]S5、移動式吊裝平臺的固定:移動式吊裝平臺到達指定樓層后,通過四個立柱7上的安全繩調整移動式吊裝平臺的朝向,讓開關門6朝向樓層內部,并將安全繩固定于樓層上的鋼筋處;
[0034]S6、吊裝后設備的卸下:移動式吊裝平臺固定后,打開開關門6,設備通過底板I的輥軸5向樓層內移動卸貨,完成吊裝施工。
[0035]吊裝前檢驗時,移動式吊裝平臺的底板I距離地面小于200mm。
[0036]步驟S5移動式吊裝平臺的固定中,移動式吊裝平臺向樓層內傾斜一定角度固定。移動式吊裝平臺向樓層內傾斜10°-30°角固定。傾斜的角度只是為了方便設備卸下,向著樓層內傾斜,傾斜的角度不易過大,防止設備撞傷技術人員。
[0037]吊裝時,塔吊與吊耳之間的鋼絲繩一定要保持長度一致,需要技術人員吊裝前仔細檢查,防止意外發生。
[0038]本實用新型的移動式吊裝平臺通過對懸挑式吊裝平臺及伸縮式吊裝平臺進行改良,將吊裝平臺在使用過程中呈現的靜止狀態改為隨垂直運輸設備移動狀態,通過塔吊與移動式吊裝平臺配合,將大型設備高效、安全地運輸至指定樓層。
[0039]移動式吊裝平臺在超高層機電工程施工中的應用及時消除了現有卸料平臺坍塌等安全隱患、提高了垂直運輸效率、減少占用塔吊及外立面資源,為設備吊裝過程中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0040]同時,采用移動式吊裝平臺在超高層建筑中完成機電設備的垂直運輸,提高了設備運輸的效率,而且最大限度的保證了人員安全。
[0041]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0042]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移動式吊裝平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I)和設置在底板(I)四周的邊框(2),所述底板(I)包括底部支撐部件(10),所述底部支撐部件(10)為四邊形框體結構,所述底部支撐部件(10)上并排分布有多個軌道支撐架(4),每個所述軌道支撐架(4)上均活動連接有輥軸(5),所述邊框(2)固定安裝于底板(I)四周,所述邊框(2)為框架式結構,所述邊框(2)包括四根立柱(7)和固定在立柱(7)之間的防護桿(3),四根所述立柱(7)的上端均固定有吊耳(8),所述邊框(2)至少一側上安裝有開關門(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式吊裝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邊框(2)上設置有2個開關門(6),2個所述開關門(6)相對設置于邊框(2)上,所述開關門(6)與輥軸(5)相對平行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式吊裝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關門(6)的下端通過銷軸與邊框(2)底部安裝固定,所述開關門(6)的上端通過插銷與邊框(2)活動安裝。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式吊裝平臺,其特征在于,四根所述立柱(7)上均綁有安全繩。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式吊裝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邊框(2)的每個折角連接處均焊接有筋板(9)。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式吊裝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撐部件(10)和軌道支撐架(4)均由槽鋼焊接而成。
【文檔編號】B66C1/22GK205555867SQ201620349104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2日
【發明人】湯桂林, 王磊, 殷學義, 高猛, 丁照陽, 劉建, 曲廣聚
【申請人】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