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文檔序號:12014571閱讀:468來源:國(guo)知局
本發明涉及重型電纜領域,特別是涉及重型電纜的倉儲配送領域,更為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

背景技術:
電纜的收、放是電纜生產企業以及電纜倉儲配送中的常規操作。目前在電纜生產企業或者是倉儲配送中心等單位對于電纜的裝載、繞線操作大都采用人工操作。隨著電纜領域現代化倉儲的建設與發展,傳統的人工操作方式由于其勞作強度大,勞動時間長,操作中人工參與度過高等原因,已經不能滿足目前電纜,特別是重型電纜的現代化倉儲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目前重型電纜倉儲中人工裝載繞線等操作復雜、費時費力的問題,我們創造性地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所述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包括移動承載貨叉、驅動油缸、底盤軌道、移動承載底盤、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所述移動承載底盤為電纜和移動承載貨叉的支撐平臺,由兩個方箱組成;所述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兩端連接在兩個方箱上,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收緊或分開控制兩個方箱的相對距離;所述兩個方箱沿底盤軌道滑動;所述移動承載貨叉對應設置有兩個,分別可滑動地承載在兩個方箱上;所述移動承載貨叉沿方箱的長軸方向運動,所述驅動油缸放置在方箱內,用以提供移動承載貨叉伸出、收回以及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開、合的驅動力;以及收放線卷機構、提升下降機構、合模開模機構、排線機構、繞線底盤、繞線底盤軌道,所述收放線卷機構裝置在提升下降機構上,沿提升下降機構做垂直方向的上、下運動;所述提升下降機構固定在繞線底盤上,所述繞線底盤相對設置通過垂直連接于兩個繞線底盤的合模開模機構改變相對距離;所述繞線底盤沿繞線底盤軌道滑動;所述排線機構設置于繞線底盤的近移動承載底盤處;還包括有主驅動電機,所述主驅動電機與收放線卷機構聯接;所述底盤軌道與繞線底盤軌道平行。從而將裝載、繞線集成于一個機械裝置上,實現了裝載、繞線、卸載自動化操作。由于人工參與少,因此安全程度高、操作速度快、生產效率高。進一步地,我們還優選地公開了所述移動承載底盤的底部裝置有第一組行走輪,所述第一組行走輪搭載在底盤軌道上。基于同樣的改進思路,我們還公開了所述繞線底盤的底部裝置有第二組行走輪,所述第二組行走輪搭載在繞線底盤軌道上。移動承載底盤與繞線底盤的行走輪設置互不干涉,可以疊合使用。作為進一步地優化設定,我們還公開了所述提升下降機構上還包括有頂針,所述收放線卷機構通過頂針沿提升下降機構上、下運行。進一步地,我們還公開了所述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由PLC系統控制。也即是說在設備的相關構件上設置PLC系統控制所需要的信號采集裝置,并且通過反饋線路實現信號的反饋,在控制系統中利用相應的組態軟件配合分析處理后,將動作指令發出并操控相應的構件進行運作。從而一方面實現;自動化控制,進一步減少人為的參與,實現重型電纜盤的全自動化操作。同時另一方面,利用PLC技術可以精準定位,提高裝載、繞線準確率,進而提高工作效率。PLC為現有的傳統控制方法,其信號采集、數據處理,以及指令發出,構件動作控制可以根據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的動作要求,結合現有的PLC基礎控制方法,實現本發明中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的PLC自動控制,在此不再累贅敘述。進一步地,我們還公開了移動承載液壓油泵,所述移動承載液壓油泵設置于移動承載底盤下。作為進一步地優選,本發明中我們還公開了所述合模開模機構由兩個模套組成,所述合模開模機構外膜套的內徑與合模開模機構內膜套的外徑匹配,所述合模開模機構內膜套與合模開模機構外膜套通過疊合部分的大小控制合模開模機構的開、閉程度。同時,本發明公開了所述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由兩個模套組成,所述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外膜套的內徑與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內膜套的外徑匹配,所述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內膜套與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外膜套通過疊合部分的大小控制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的開、閉程度。作為進一步地優選,我們公開了所述主驅動電極為變頻電機。從而根據工況,選擇適當的卷繞速度,使設備啟動和停止時運行平穩。具體措施為繞線機采用變頻主驅動電機及變頻排線電機,通過變頻器實現變頻功能,變頻信號由張力感應器或程序給定信號決定。最后,我們還公開了所述PLC系統還外接有顯示操作屏。也就是將PLC部署連接至人機交互操控平臺,通過簡潔的操作界面,實現工作臺的自動化運行。采用本發明所公開的技術方案以后,有效地實現了重型電纜的自動化裝載、繞線以及卸載。同時實現了任意角度的電纜盤裝盤可能,從而不受吊裝工具、設備自身以及場地的限制,提高了重型電纜繞線的適用場合。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明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發明,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幅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實施例1如圖1所示,一種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所述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包括移動承載貨叉7、驅動油缸8、底盤軌道9、移動承載底盤10、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11;所述移動承載底盤10為電纜和移動承載貨叉7的支撐平臺,由兩個方箱12組成;所述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11兩端連接在兩個方箱12上,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11收緊或分開控制兩個方箱12的相對距離;所述兩個方箱12沿底盤軌道9滑動;所述移動承載貨叉7對應設置有兩個,分別可滑動地承載在兩個方箱12上;所述移動承載貨叉7沿方箱的長軸方向運動,所述驅動油缸8放置在方箱12內,用以提供移動承載貨叉7伸出、收回以及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11開、合的驅動力;以及收放線卷機構1、提升下降機構2、合模開模機構3、排線機構4、繞線底盤5、繞線底盤軌道6,所述收放線卷機構1裝置在提升下降機構2上,沿提升下降機構2做垂直方向的上、下運動;所述提升下降機構2固定在繞線底盤5上,所述繞線底盤5相對設置通過垂直連接于兩個繞線底盤5的合模開模機構3改變相對距離;所述繞線底盤5沿繞線底盤軌道6滑動;所述排線機構4設置于繞線底盤5的近移動承載底盤10處;還包括有主驅動電機,所述主驅動電機與收放線卷機構1聯接;所述底盤軌道9與繞線底盤5軌道平行。主驅動電機與收放線卷機構1之間的連接,采用一般的電機—機構連接方式。在本實施例中,同時具有以下優選結構:所述合模開模機構3由兩個模套組成,所述合模開模機構外膜套31的內徑與合模開模機構內膜套32的外徑匹配,所述合模開模機構內膜套32與合模開模機構外膜套31通過疊合部分的大小控制合模開模機構3的開、閉程度。所述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11由兩個模套組成,所述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外膜套111的內徑與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內膜套112的外徑匹配,所述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內膜套112與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外膜套111通過疊合部分的大小控制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11的開、閉程度。所述提升下降機構上還包括有頂針,所述收放線卷機構通過頂針沿提升下降機構上、下運行。本發明所公開的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特別適用的是半徑在1600-2500mm的電纜盤。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的工作過程為:電纜盤經貨架或堆場取出,借助行吊、叉車從移動承載底盤10的正面或側面上盤,在上盤時,首先調節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外膜套111與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內膜套112之間的疊合部分,使得方箱12的相對距離與欲上載的線纜盤寬度匹配;然后將電纜盤放置于移動承載貨叉7的指定位置固定住,所謂的制定位置是指較為穩定的位置,基本上可以理解為電纜盤的過圓心軸線盡量靠近移動承載貨叉7的中線位置。其中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外膜套111與適盤分合模調節裝置內膜套112的運動動力來自驅動油缸8的控制。利用合模開模機構3將繞線底盤5打開到比線纜盤寬度更大的寬度。利用控制系統,啟動裝載過程。在驅動油缸8的動力下,利用移動承載貨叉7將電纜盤移載至合適的收、放線機合模位置,根據提升下降機構2的位置確定電纜盤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電纜盤在水平方向準確定位后,根據盤徑算出頂針需要提升的高度。高度合適,合模開模機構3開始收緊,其重疊部分不斷增加,將電纜盤夾緊。然后通過提升下降機構2將電纜盤提升至放卷高度。此時,驅動油缸8提供動力收回移動承載貨叉7。自動裝載式重型繞線機發出備妥信號,等待繞線命令。實施例2在實施例1的結構基礎上,同時設置兩臺自動裝載式重型電纜繞線機,其中一臺作為放線機使用,另外一臺作為收線機使用。放線機的操作跟實施例1中的操作步驟相同。收線機上搭載一個空的線纜盤,將放線機上的電纜通過來自收排線機構4的線繩牽引,到達收線機的線纜盤卡線位置,固定好電纜,做好繞線前的準備工作。收線機具備繞線的條件后,啟動自動繞線程序,開始復繞電纜,由收線機主驅動電機驅動收線機上的收放線卷機構1完成繞線任務,同時借助排線機構4實現了自主排線。實施例3卸載電纜盤為裝載電纜盤的逆向流程,將完成繞線工作的電纜盤通過移動承載貨叉7由繞線底盤5移載至移動承載底盤10。具體來說,當準備好移動承載貨叉7后,繞線機下放線纜盤至移動承載貨叉7上,合模開模機構3開始沿繞線底盤軌道6分離,其重疊部分逐漸縮小。分離過程結束,頂針返回原點,移動承載貨叉7帶動線纜盤收回到移動承載底盤10上,再通過行吊或叉車卸下電纜盤。在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中為了提高安全性,在提升下降、合模開模、排線均設行程開關的限位保護措施。實施例4在實施例1、或者實施例2或者實施例3的基礎上,如圖1中所示的那樣,我們進一步優選所述移動承載底盤的底部裝置有第一組行走輪131,所述第一組行走輪131搭載在底盤軌道9上。基于同樣的改進思路,我們還公開了所述繞線底盤的底部裝置有第二組行走輪132,所述第二組行走輪132搭載在繞線底盤軌道6上。以上所述是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