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次性餐具包裝領域,特別是一種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
背景技術:
采用自動化技術不僅可以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部分腦力勞動以及惡劣、危險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而且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自動化是工業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條件。當前有這樣一種一次性使用的餐具三件套,該餐具三件套包括吸管、紙巾和一次性餐具。所述的一次性餐具可以是叉子、勺子或刀子等。包裝時,先將吸管、紙巾和一次性餐具放入袋子中,然后熱壓塑封,完成包裝。為了提高包裝效率,本公司開發了一種包裝機,包括輸送帶,所述輸送帶的一端設置包裝機和熱封儀。工作時,由三個操作人員在輸送帶的側邊,一個操作人員在包裝機處,輸送帶移動時,三個操作人員一個人放紙巾、一個人放吸管、一個人放一次性餐具,然后由輸送帶輸送至包裝機處熱壓塑封成型,最后一人裝箱。也就是說,目前,一次性餐具主要還是通過人工來放置,工作效率低,工人勞動強度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該下料機可以自動實現一次性餐具的下料。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一種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設置有存料器,一次性餐具位于所述存料器內,所述一次性餐具的側邊設置有用于定位一次性餐具的定位機構,該定位機構可選擇地使一次性餐具被阻擋或下落,所述一次性餐具的下方設置有用于支撐一次性餐具的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的上端與定位機構之間具有至少可容納一個一次性餐具的空間,該支撐機構連接有下料機構,所述下料機構可選擇的使支撐機構托住一次性餐具或使支撐機構離開一次性餐具。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定位機構包括第一氣缸,該第一氣缸的氣缸桿連接有第一壓塊,所述一次性餐具相應于第一氣缸的另一側邊設置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上設置有第
二壓塊。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壓塊的側壁上自上而下設置有二條第一凸條,所述的二條第一凸條相互平行且平行于水平面,所述第二壓塊相應于第一凸條處設置有第二凸條,所述的二條第二凸條相互平行且也平行于水平面。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底座上設置有氣缸架,所述氣缸架上設置有第一通槽,該第一通槽垂直方向上的內徑大于水平方向上的內徑,所述第一氣缸通過螺栓擰設在該第一通槽內。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支撐架上設置有第二通槽,該第一通槽水平方向上的內徑大于垂直方向上的內徑,所述第一通槽內穿設有螺栓,螺栓擰設在底座上。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支撐機構包括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所述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的端部設置有端部支撐件,所述第二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上還設置有柄部支撐件,所述柄部支撐件高于端部支撐件。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下料機構包括第一樞軸和第二樞軸,所述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分別通過其上設置的通孔套設在第一樞軸和第二樞軸上,所述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的端部分別設置有第一銷軸和第二銷軸,還包括一滑塊,所述滑塊上開設有第三通槽和第四通槽,所述第三通槽和第四通槽呈“八”字形排列,所述第三通槽套設在第一銷軸上,第四通槽套設在第二銷軸上。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滑塊上連接有第二氣缸。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底座上設置有支撐座,所述支撐座上方設置有壓蓋,所述支撐座和壓蓋上分別設置有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第一樞軸的上端位于第一凹孔內,所述第一樞軸的下端位于第二凹孔內。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內設置有軸承,軸承套設在第一樞軸上。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可以實現一次性餐具的自動落料,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并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圖1為本發明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俯視圖。圖3是本發明未加裝存料器的另一觀察角度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定位機構的示意圖。圖5為定位機構的局部剖視圖。圖6為第一樞軸安裝于支撐座和壓蓋的剖視圖。圖7為支撐機構的俯視圖,并且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呈展開狀態。圖8的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本發明沒有特別聲明,圖2中的上方為本發明的右側,圖2中的下方為本發明的左側,圖2中的左側為本發明的前端,圖2中的右側為本發明的后端。本發明以自動下叉子為例對其結構、原理作出說明,勺子或刀子等其它一次性餐具的工作原理與此類似。參見圖1 圖8,一種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包括底座13,所述底座13上開設有落料用的通槽26,該通槽沈的上方設置有存料器2,用于存放叉子、勺子或刀子等。所述的存料器2如圖1所示,包括用于容納叉子14叉部的寬口部16和用于容納叉子14手柄的窄口部15。所述寬口部16與窄口部15相連通。所述寬口部16的形狀與叉子14叉部的形狀相適配。所述窄口部15的寬度略大于叉子14手柄的寬度。這樣將叉子14放入存料器2時,叉子14不易晃動,起到良好的定位的作用。所述存料器2的側邊設置有用于定位一次性餐具的定位機構1,當叉子14位于所述存料器2時,所述定位機構1剛好位于叉子14的兩側。所述定位機構1包括氣缸架4,所述氣缸架4上設置有第一通槽5,該第一通槽5垂直方向上的內徑大于水平方向上的內徑,一個第一氣缸6通過螺栓17擰設在該第一通槽5內。由于第一通槽5垂直方向上的內徑大于水平方向上的內徑這樣就可以調整螺栓17在第一通槽5內的高度,從而實現第一氣缸6高度的調節。所述第一氣缸6的氣缸桿連接有第一壓塊23,所述叉子14相應于第一氣缸6的另一側邊設置有支撐架對,所述支撐架M上設置有第二壓塊25。所述第一壓塊23的側壁上自上而下設置有二條第一凸條E、A,所述的二條第一凸條E、A相互平行且平行于水平面,所述第二壓塊25相應于第一凸條E、A處設置有第二凸條F、B,所述的二條第二凸條F、B相互平行且也平行于水平面。所述支撐架M上設置有第二通槽觀,該第二通槽觀垂直方向上的內徑大于水平方向上的內徑,所述第二通槽觀內穿設有螺栓27,螺栓27擰設在底座13上。由于第二通槽觀垂直方向上的內徑大于水平方向上的內徑,從而就可以調整支撐架M在左、右方向上的距離。所述定位機構1中間、叉子14的下方設置有支撐機構,該支撐機構可以有效托住叉子14,防止其下落。所述支撐機構包括第一支撐臂7和第二支撐臂8,所述第一支撐臂7和第二支撐臂8的端部設置有端部支撐件73、83,所述第二支撐臂8和第二支撐臂8上還設置有柄部支撐件72、82,所述柄部支撐件72、82高于端部支撐件73、83。可以理解,由于叉子14叉部具有一個弧形,因此放置時,手柄會與水平面形成一個夾角。當柄部支撐件72、82高于端部支撐件73、83時,并且這個高度與叉子14叉部的弧形高度相當,可以使叉子14的手柄基本上與水平面平行。所述支撐機構的端部連接有下料機構,該下料機構可選擇的使支撐機構托住叉子14或使支撐機構離開叉子14。換句話說,該下料機構可以打開支撐機構或關閉支撐機構,當支撐機構被打開時,叉子14從該支撐機構處掉落,并從通槽沈處滑出。當支撐機構關閉時,叉子14被架設在支撐機構的上端上,不能從支撐機構處掉落。所述下料機構包括第一樞軸93和第二樞軸(第二樞軸圖中未示出),所述第一支撐臂7和第二支撐臂8分別通過上設置的通孔71、81套設在第一樞軸93和第二樞軸上。所述第一支撐臂7和第二支撐臂8的端部分別設置有第一銷軸21和第二銷軸22。還包括一滑塊10,所述滑塊10上開設有第三通槽20和第四通槽19,所述第三通槽20和第四通槽19呈“八”字形排列。所述第三通槽20套設在第一銷軸21上,第四通槽19套設在第二銷軸22上。所述滑塊10上連接有第二氣缸12。第二氣缸12驅動滑塊10遠離或靠近第一樞軸93和第二樞軸。換句話說,第二氣缸12驅動滑塊10向前或向后移動。所述底座13上設置有支撐座91,所述支撐座91上方設置有壓蓋92,所述支撐座91和壓蓋92上分別設置有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第一樞軸93的上端位于第一凹孔內,所述第一樞軸93的下端位于第二凹孔內。優選的,所述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內設置有軸承94,軸承94套設在第一樞軸93上。同理,第二樞軸也設置在支撐座和壓蓋內之間的凹孔內。下面對本發明的工作原理作詳細描述將整疊的叉子14放入存料器2中,此時叉子14叉部位于端部支撐件73、83上,手柄位于柄部支撐件72、82上,由于柄部支撐件72、82高于端部支撐件73、83,這樣手柄基本上與水平面平行。
定位機構1動作,第一氣缸6的氣缸桿朝右側滑移,第一壓塊23和第二壓塊25上的位于下方的第一凸條Ε、A和第二凸條F、B夾住倒數第二個叉子14,所述第一壓塊23和第二壓塊25上的位于上方的第一凸條Ε、A和第二凸條F、B夾住倒數第七個叉子14,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壓塊23和第二壓塊25上的位于上方的第一凸條Ε、A和第二凸條F、B也可以夾住其它叉子14。由于倒數第二個叉子14和倒數第七個叉子14被夾持住,那么其它所有叉子14都被它們阻擋,無法下落。而最下面一個叉子14等著下料。(可以理解的是,如果需要同時下兩個叉子14,那么第一壓塊23和第二壓塊25上的位于下方的第一凸條A和第二凸條B夾住倒數第三個叉子14,所述第一壓塊23和第二壓塊25上的位于上方的第一凸條E和第二凸條F夾住倒數第八個叉子14)。第二氣缸12朝前滑移,滑塊10隨著第二氣缸12的氣缸桿向前滑移,由于所述第三通槽20和第四通槽19呈“八”字形排列,此時,所述第三通槽20和第四通槽19的第一銷軸21和第二銷軸22被擠向“八”字形的小端處,也即本發明的后端,此時第一支撐臂7和第二支撐臂8分別以第一樞軸93和第二樞軸為旋轉中心轉動,第一支撐臂7和第二支撐臂8相互分離,從而使得位于柄部支撐件72、82和端部支撐件73、83上的叉子14掉落。從而完成第一叉子14的下料。第一個叉子14下料完成后,將第二氣缸12退回,也即滑塊10隨著第二氣缸12的氣缸桿向后滑移,此時,第一支撐臂7和第二支撐臂8再次分別以第一樞軸93和第二樞軸為旋轉中心轉動,并且轉動方向剛好相反,當第二氣缸12完全退回后,第一支撐臂7和第二支撐臂8再次合攏。第一氣缸6退回,叉子14在重力的作用下,整體下落。再次使叉子14叉部位于端部支撐件73、83上,手柄位于柄部支撐件72、82上。從而完成一個循環。所述的第一氣缸6和第二氣缸12可以通過PLC等外部設備控制,具有下料準確無誤、速度快、效率高等諸多優點,完全替代了人工操作。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本發明不僅可用于餐具三件套的包裝生產線上,還可以用在其它任意需要將一次性餐具下落的場合。
權利要求
1.一種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3),所述底座(13)上設置有存料器(2),一次性餐具位于所述存料器(2)內,所述一次性餐具的側邊設置有用于定位一次性餐具的定位機構(1 ),該定位機構(1)可選擇地使一次性餐具被阻擋或下落,所述一次性餐具的下方設置有用于支撐一次性餐具的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的上端與定位機構(1)之間具有至少可容納一個一次性餐具的空間,該支撐機構連接有下料機構,所述下料機構可選擇的使支撐機構托住一次性餐具或使支撐機構離開一次性餐具。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機構(1)包括第一氣缸(6),該第一氣缸(6)的氣缸桿連接有第一壓塊(23),所述一次性餐具相應于第一氣缸(6)的另一側邊設置有支撐架(24),所述支撐架(24)上設置有第二壓塊(25)。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壓塊(23)的側壁上自上而下設置有二條第一凸條(E、A),所述的二條第一凸條(E、A)相互平行且平行于水平面,所述第二壓塊(25)相應于第一凸條(E、A)處設置有第二凸條(F、B),所述的二條第二凸條(F、B)相互平行且也平行于水平面。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3)上設置有氣缸架(4),所述氣缸架(4)上設置有第一通槽(5),該第一通槽(5)垂直方向上的內徑大于水平方向上的內徑,所述第一氣缸(6)通過螺栓(17)擰設在該第一通槽(5)內。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24)上設置有第二通槽(28),該第二通槽(28)垂直方向上的內徑大于水平方向上的內徑,所述第二通槽(28)內穿設有螺栓(27),螺栓(27)擰設在底座(13)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機構包括第一支撐臂(7 )和第二支撐臂(8 ),所述第一支撐臂(7 )和第二支撐臂(8 )的端部設置有端部支撐件(73、83),所述第二支撐臂(8)和第二支撐臂(8)上還設置有柄部支撐件(72、82),所述柄部支撐件(72、82)高于端部支撐件(73、83)。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機構包括第一樞軸(93)和第二樞軸,所述第一支撐臂(7)和第二支撐臂(8)分別通過其上設置的通孔(71、81)套設在第一樞軸(93)和第二樞軸上,所述第一支撐臂(7)和第二支撐臂(8)的端部分別設置有第一銷軸(21)和第二銷軸(22),還包括一滑塊(10),所述滑塊(10)上開設有第三通槽(20)和第四通槽(19),所述第三通槽(20)和第四通槽(19)呈“八”字形排列,所述第三通槽(20)套設在第一銷軸(21)上,第四通槽(19)套設在第二銷軸(22)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10)上連接有第二氣缸(12)。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3)上設置有支撐座(91),所述支撐座(91)上方設置有壓蓋(92),所述支撐座(91)和壓蓋(92)上分別設置有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第一樞軸(93)的上端位于第一凹孔內,所述第一樞軸(93)的下端位于第二凹孔內。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內設置有軸承(94),軸承(94)套設在第一樞軸(93)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一次性餐具自動下料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設置有存料器,一次性餐具位于所述存料器內,所述一次性餐具的側邊設置有用于定位一次性餐具的定位機構,該定位機構可選擇地使一次性餐具被阻擋或下落,所述一次性餐具的下方設置有用于支撐一次性餐具的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的上端與定位機構之間具有至少可容納一個一次性餐具的空間,該支撐機構連接有下料機構,所述下料機構可選擇的使支撐機構托住一次性餐具或使支撐機構離開一次性餐具。本發明可以實現一次性餐具的自動落料,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并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文檔編號B65B35/02GK102390567SQ201110200259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18日
發明者王熊 申請人:寧波家聯塑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