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充氣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充氣墊,特別涉及一種通過自粘膜止回閥充氣并防止漏氣的充氣墊。
背景技術:
充氣墊可供體育,旅游,野外宿營、也可與帳篷配套使用。例如去海邊休閑度假時帶上我們的氣床墊,輕松享受沙灘日光浴,而排出氣體后可折疊裝在旅行包里,攜帶方便。充氣后的小氣墊因體積小、重量輕,更方便隨身攜帶,可供隨時坐下來休息之用。氣床墊晚
上休息時充氣后放在帳篷里,作為床墊,防潮、舒適,可與各種帳篷配套使用。常見的充氣墊,其采用氣囊充氣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個是氣囊充氣的速度比較慢,氣壓難以控制,第二個是,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容易漏氣使得緩沖效果下降。并且普通充氣墊也不適合用于水上救生等對緩沖要求高的場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墊,其通過自粘膜止回閥的進氣通道向墊體內填充空氣,并且在充滿氣后,自粘膜止回閥的閥膜自動粘貼在一起,從而封住所述進氣通道,以防止氣體反滲出去,從而使所述充氣墊快速充氣并具有優良的緩沖效果。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墊,在向一氣體緩沖室充氣時,所述自粘膜止回閥提供一進氣通道,在停止充氣后,空氣要逃出所述氣體緩沖室時,進入到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一止回腔,其空氣壓力進一步封閉所述進氣通道,從而防止氣體泄露。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墊,所述自粘膜止回閥包括一第一閥膜,一第二閥膜,和一第三閥膜,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位于外層,所述第二閥膜位于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二閥膜之間形成一進氣通道,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形成一止回腔,當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向一氣體緩沖室充氣后,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二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進入所述氣體緩沖室的氣體不容易從所述進氣通道返回,而且在氣體返回時會進入所述止回腔,而進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氣會對所述第二閥膜產生壓力作用,從而進一步封閉所述進氣通道,從而防止氣體外泄。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墊,所述第二閥膜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從而當氣體需要逃出所述氣體緩沖室時,先要進入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之間,然后選擇進入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二閥膜,或者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相當于空氣要爬兩級臺階,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空氣回滲的可能性和速度。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墊,當氣體回滲進入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的所述止回腔時,氣體對所述第二閥膜產生壓力,從而使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一閥膜粘貼得更緊,從而防止氣體外泄。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墊,所述充氣墊包括一第一氣密層和一第二氣密層,以形成多個所述氣體緩沖室,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設置于所述第一氣密層和所述第二氣密層之間,用于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充入氣體,并且防止漏氣,從而使所述充氣墊的緩沖效果得到增強。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墊,各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的氣室半徑大于氣室主體的半徑,從而在兩側端形成凸起氣柱,以使所述充氣墊形成兩邊凸起,中間下凹的形態,以符合人體后背形式,使人舒適地躺在所述充氣墊內。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墊,其在首尾端設置有扣件,從而在兩端提供重疊的緩沖氣室,以作為枕頭使用,并且可以調節對應扣件的位置以調整枕頭大小和位置,并且在放氣后,所述扣件的設置也方便氣墊的折疊收藏。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墊,其結構簡單,易于實現,適合大規模生產應用。為達到以上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充氣墊,包括一氣體緩沖層,所述氣體緩沖層 上設有一組相互平行連接的氣體緩沖室,一充氣通路,所述充氣通路與所述氣體緩沖室相互連通,和一自粘膜止回閥,其設置在所述充氣通路內,并形成一進氣通道,從而所述各氣體緩沖室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填充氣體,充完氣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自身封閉所述進氣通道,防止氣體反滲。每所述氣體緩沖室包括一第一氣密層和一第二氣密層,以形成所述氣體緩沖室,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設置于所述第一氣密層和所述第二氣密層之間。可選擇地,所述自粘膜止回閥包括兩閥膜分別與所述氣體緩沖室的第一氣密層和所述第二氣密層熱封在一起,所述兩閥膜之間形成所述進氣通道,當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充氣后,所述兩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以防止進入所述氣體緩沖室的氣體從所述進氣通道反滲。可選擇地,所述自粘膜止回閥包括一第一閥膜,一第二閥膜,和一第三閥膜,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位于外層,所述第二閥膜位于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二閥膜之間形成一進氣通道,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形成一止回腔,當經由所述氣體通路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內充入空氣后,所述第一閥膜,所述第二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氣體緩沖室內的空氣從所述進氣通道反滲,而且在空氣返回時會選擇性地進入所述止回腔,而進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氣會對所述第二閥膜產生壓力作用,從而進一步封閉所述進氣通道,從而防止氣體反滲。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二閥膜之間設置有一第一阻隔層,從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熱封時,形成了所述進氣通道,而在所述第二膜閥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設置有一第二阻隔層,所述第二阻隔層長度小于所述第二閥膜,從而未與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進氣端的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的端部平齊,以使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在位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所述進氣端處完全貼合在一起。所述第二閥膜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具有相同長度,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另一端形成一反滲腔,從而當氣體需要逃出所述氣體緩沖室時,先要進入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之間形成的所述反滲腔,然后選擇進入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二閥膜以從所述進氣通道出去,或者進入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的所述止回腔,從而使當氣體滯留于所述止回腔內,氣體壓力作用于所述第二閥膜上,用于進一步用于封住所述進氣通道。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進氣端,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一氣密層熱封在一起,所述第二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與所述第二氣密層熱封在一起。所述各氣體緩沖室還包括一個粘結線,所述第一氣密層和所述第二氣密層相互重疊并沿預先設定的所述粘結線相互粘結,形成所述相互平行的氣體緩沖室。每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設置有連通通道,以將兩相鄰所述氣體緩沖室連通。各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的氣室半徑大于所述氣體緩沖室的氣室主體的半徑,從而在兩側端形成凸起氣柱,以使所述充氣墊形成兩邊凸起,中間下凹的形態。 相鄰兩所述各體緩沖室之間在兩端設置有間隙,從而避免鄰兩所述各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可選擇地,每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呈弧形,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各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在所述充氣墊一端,一所述氣體緩沖室上設置有至少一第一扣件,另一所述氣體緩沖室上設置有對應的第二扣件,所述第一扣件與所述第二扣件扣合時,使位于兩所述緩沖氣室之間的各氣體緩沖室重疊在一起,從而形成一枕頭。所述第一扣件與所述第二扣件為對應的按扣,鉤環,或繩鎖。所述氣體緩沖層進一步包括一組氣體阻隔件,所述各氣體阻隔件設置在所有各氣體緩沖室內部并鄰近相對應的所述各進氣通道,從而防止氣體外泄。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充氣墊具有優良的緩沖效果,可用于水上救生,并且充氣后適合使用者躺臥。通過自粘膜止回閥自身特性,在停止充氣后,自粘膜止回閥的閥膜緊貼在一起,使得氣體不容易從多層閥膜中反滲出去,并且通過提供止回腔,使得進氣通道被進一步封閉,以防止露氣。
圖I為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根據本發明的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的正視圖。圖3為根據本發明的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的側視圖。圖4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的示意圖,其在一端形成枕頭。圖5為根據本發明的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的自粘膜止回閥的剖視圖。圖6A為根據本發明的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的另一種自粘膜止回閥的剖視圖。圖6B為圖6A的止回腔的局部放大圖。圖7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的立體示意圖。圖8為根據本發明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的氣閥的側視圖,示意所述充氣墊正在充氣。圖9為根據本發明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的氣閥的放大示意圖,示意空氣從充氣通道進入充氣腔。圖10為根據本發明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的氣閥的放大示意圖,示意空氣泄露時進入止回通道。圖11為根據本發明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的氣閥的兩耐熱物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至圖6B所示,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充氣墊,其向所述充氣墊充入空氣后,可以起到緩沖效果,并防止空氣外泄,從而保證長時間的使用,其可用作水上救生墊。根據一優選實施例,所述充氣墊包括一個氣體緩沖層I。所述氣體緩沖層I上設有一組相互平行連接的氣體緩沖室2和一充氣通路3與所述氣體緩沖室2連通,和一自粘膜止回閥10設置于所述充氣通路3內,從而當通過所述充氣通路3向所述氣墊內充氣時,到達平行排列的各氣體緩沖室2,從而所述充氣墊處于膨脹狀態,以起到緩沖作用。并且充完 氣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自身封閉所述進氣通道,防止氣體反滲。如圖I到圖4所示,所述充氣墊每所述氣體緩沖室2包括一第一氣密層21和一第二氣密層22,以形成所述氣體緩沖室2并提供一容納空間4,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設置于所述第一氣密層21和所述第二氣密層22之間,用于向所述氣體緩沖室2充入氣體,并且防止漏氣,從而使所述充氣墊的緩沖效果得到增強。所述各氣體緩沖室包括一個粘結線23,所述第一氣密層21和所述第二氣密層22相互重疊并沿預先設定的所述粘結線23相互粘結,形成所述相互平行的氣體緩沖室2。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相互平行的氣體緩沖室2可以再次重疊,以得到多層氣柱的氣墊,從而起到多層緩沖的作用。每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2之間設置有連通通道5,從而使整個氣體緩沖層I中的內部空間連通。連通通道5的位置可以在所述氣體緩沖室2中間也可以是兩側。根據本優選實施例,每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2在兩端設置有連通通道5,以將兩所述氣體緩沖室2連通。也就是說,所述粘結線23上設置有間隙,或者熱封時未粘貼在一起,從而形成所述連通通道5,以將各氣體緩沖室連通。值得一提的是,各所述氣體緩沖室2在兩端的氣室半徑大于所述氣體緩沖室的氣室主體的半徑,從而在兩側端形成凸起氣柱24,以使所述充氣墊形成兩邊凸起,中間下凹的形態,以符合人體后背形式,使人舒適地躺在所述充氣墊內,如圖3所示。也就是說,所述第一氣密層21和所述第二氣密層22在兩側設置有褶皺部,從而在充氣后,所述褶皺部形成的緩沖氣室的高度大于所述氣體緩沖室的氣室主體的高度,從而當使用者躺在所述充氣墊上時,四周圍有凸起的氣室包圍,不容易滑出所述氣室主體,并且使用者的手也可以舒適地放在所述褶皺部上,可以起到抓穩所述充氣墊的作用。也就是說,所述氣體緩沖室2實質上提供一個容納腔6,用于使用者躺或坐在里面。值得一提的是,相鄰兩所述各氣體緩沖室2之間在兩端設置有間隙25,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各體緩沖室2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也就是說,所述第一氣密層21和所述第二氣密層22在兩側端沿橫向上沒有完全連在一起,而形成了所述間隙25。而所述第一氣密層21和所述第二氣密層22在兩側端沿縱向上設置所述凸起氣室。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各氣體緩沖室2在兩端形成弧形,避免相鄰兩所述各體緩沖室2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如圖4所示。另外,本發明的充氣墊,其在首尾端設置有扣件,從而在兩端提供重疊的緩沖氣室,以作為枕頭使用,并且可以調節對應扣件的位置以調整枕頭大小和位置,并且在放氣后,所述扣件的設置也方便氣墊的折疊收藏,如圖4所示。也就是說,在所述充氣墊一端,一個所述氣體緩沖室2上設置有至少一第一扣件,另一所述氣體緩沖室2上設置有對應的第二扣件,所述第一扣件與所述第二扣件扣合時,使位于兩所述緩沖氣室之間的各氣體緩沖室2重疊在一起,從而形成凸起的枕頭。所述第一扣件與所述第二扣件可以是對應的按扣,鉤環,繩鎖等。所述各氣體緩沖室2相互連通并通過一設置在充氣通路3的自粘膜止回閥10向 所述各氣體緩沖室2內填充氣體。如圖5所示,根據一優選實施例,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包括兩閥膜11,13分別與所述氣體緩沖室2的第一氣密層21和所述第二氣密層22熱封在一起,所述兩閥膜11,13之間形成一進氣通道14,當通過所述進氣通道14向一容納空間4充氣后,所述兩閥膜11,13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進入所述氣體緩沖室2的容納空間4的氣體不容易從所述進氣通道14反滲。圖5為根據本發明的另外一種自粘膜的止回閥10的結構,具體地,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包括一第一閥膜11,一第二閥膜12,和一第三閥膜13,所述第一閥膜11和所述第三閥膜13位于外層,所述第二閥膜12位于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二閥膜12之間形成一進氣通道14,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形成一止回腔15,當通過所述進氣通道14向一容納空間4充氣后,所述第一閥膜11,所述第二閥膜12和所述第三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進入所述容納空間4的氣體不容易從所述進氣通道14返回,而且在氣體返回時會進入所述止回腔15,而進入所述止回腔15的空氣會對所述第二閥膜12產生壓力作用,從而進一步封閉所述進氣通道14,從而防止氣體外泄。在本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容納空間4即是所述各氣體緩沖室2的氣體存放空間。也就是說,氣體從所述充氣通路3進入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的所述進氣通道14,從而可以向充氣墊的各所述氣體緩沖室2填充氣體,當所述氣體緩沖室2充滿氣體并達到需要的壓力時,停止充氣。也即是說,氣體從所述充氣通路3進入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的所述進氣通道14,以向第一個所述氣體緩沖室2充氣,并且因為各氣體緩沖室之間設置有所述連通通道5,從而氣體通過所述連通通道5到達各個所述氣體緩沖室5。并且因為,所述連通通道5設置在每所述氣體緩沖室兩端,從而氣體得以快速擴散。這時,由于所述第一閥膜11,所述第二閥膜12和所述第三閥膜13的自身的特性,其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并且由于位于所述各氣體緩沖室2的空氣對所述第三閥膜13產生壓力作用,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第三閥膜13受力并壓向所述第二閥膜12和所述第一閥膜11,從而三層所述閥膜緊貼所述氣體緩沖室2的外壁上,這樣,氣體就不能容易地從三層所述閥膜之間返回所述進氣通道14。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進氣通道14形成于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二閥膜之間12。也就是說,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的進氣端10a,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二閥膜12沒有完全貼合在一起,從而提供氣體進入氣體容納空間4的通路,而所述第二膜閥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則完全密封在一起。即是說,自粘膜止回閥10具有一第一端10a,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二閥膜12沒有完全貼合在一起,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的另一端,即第二端10b,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沒有完全貼合在一起,從而在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實質上存在一個縫隙,以形成一個所述止回腔15,而進入到所述止回腔15的氣體因為進氣端IOa處所述第二膜閥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是完全密封的,從而氣體不能跑出。而當氣體容納空間4中充滿氣體時,反滲到所述止回腔15的氣體對所述第二閥膜12產生壓力作用,從而使所述第二閥膜12貼向所述第一閥膜11,從而更進一步封閉所述進氣通道14,以使氣體不容易反滲出去。所述第一閥膜11,所述第二閥膜12,和所述第三閥膜13由PE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閥膜11,所述第二閥膜12,和所述第三閥膜13由PE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二閥膜12之間設置有一第一阻隔層121,從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熱封時,所述第一 閥膜11與所述第二閥膜12沒有完合貼合在一起,而是形成了所述進氣通道14。而在所述第二膜閥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設置有一第二阻隔層122,所述第二阻隔層122長度小于所述第二閥膜12,從而未與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的進氣端IOa的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的端部平齊,以使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的所述進氣端IOa處完全貼合在一起,以防止氣體泄露。所述第一阻隔層121和第二阻隔層122為耐高溫油墨,從而在熱封時,設置有耐高溫油墨的地方不會熱封到一起,從而形成空隙。也就是說,更具體地,如圖6A和圖6B所示,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二閥膜12之間設置有印刷的耐高溫油墨121,從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熱封時,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二閥膜12沒有完合貼合在一起,而是形成了所述進氣通道14。而在所述第二膜閥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設置有另一個印刷的耐高溫油墨122,所述另一個印刷的耐高溫油墨122長度小于所述第二閥膜12,從而未與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的進氣端IOa的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的端部平齊,以使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的所述進氣端IOa處完全貼合在一起,以防止氣體泄露。也就是說,當所述氣體容納空間4中充滿氣體后,氣體需要反滲時,需要選擇打開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二閥膜12,或者打開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從而使氣體不容易反滲,而氣體若進入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的所述止回腔15時,反而更封閉了所述進氣通道14,使氣體不能從所述進氣通道14反滲出去。所述止回腔15與所述氣體通路3不連通,從而使氣體滯留于所述止回腔15內,并進一步用于封住所述進氣通道14。優選地,所述第二閥膜12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閥膜11和所述第三閥膜13。在本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三閥膜13具有相同長度,所述第二閥膜12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三閥膜13的長度。所述第一閥膜11和所述第三閥膜13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的所述第二端IOb形成一反滲腔16,從而當氣體需要逃出所述容納空間4時,先要進入所述第一閥膜11和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形成的所述反滲腔16,然后選擇進入所述第一閥膜11和所述第二閥膜12以從所述進氣通道14出去,或者進入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的所述止回腔15,相當于空氣要爬兩級臺階,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空氣回滲的可能性和速度。所以,不光是閥膜層數的增加,使得氣體的滲露得到延緩,在氣體進入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的所述止回腔15后,氣體對所述第二閥膜12產生壓力作用,從而使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一閥膜11粘貼得更緊,從而防止氣體外泄。也就是說,在氣體反滲時,需要先打開所述第一閥膜11和所述第三閥膜13,以進入到所述反滲腔16,然后再選擇進入所述進氣通道14或所述止回腔15,從而成功得以從所述進氣通道14反滲出去的氣體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小,而進入所述止回腔15的氣體會使所述進氣通道14密閉,進一步防止后續的氣體反滲,從而使氣體在所述容納空間4中存放時間延長,在本實施例中,也即是充氣墊的所述氣體緩沖室2中的氣體得以更長久保存,從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好的緩沖效果。更具體地,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的所述第一端IOa也即是進氣端,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一氣密層21熱封在一起,所述第二閥膜12和所述第三閥膜13與所述第二氣密層22熱封在一起。從而充氣時,所述氣體通路3的氣體從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二閥膜12之間形成的所述充氣通道14進入到所述容納空間4。當停止充氣后,所述第一閥膜11,所述第二閥膜12和所述第三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作為一個例子,所述第一閥膜11,所述第二閥膜12和所述第三閥膜13貼合到所述第一氣密層11,從而進入所述容納空間4的氣體不容易從所述進氣通道14返回,而且在氣體返回時會進入所述止回腔15,而進入所述止回腔15的空氣會對所述第二閥膜12產生壓力作用,從而進一步封閉所述進氣通道14。值得一提的是,自粘膜止回閥10上進一步包括至少一氣體阻隔件17,所述各氣體阻隔件17位于所述進氣通道14,所述氣體阻隔件17不封閉所述進氣通道14,而只是將閥膜粘結在一起,并且改變氣體進入氣墊內的軌跡,而且氣體不容易繞過所述氣體阻隔件17,從而進一步防止氣體外泄。實質上,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充氣墊的制造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提供一個氣體緩沖層1,所述氣體緩沖層I上設有一組相互平行連接的氣體緩沖室2和一充氣通路3與所述氣體緩沖室2連通,和(b)將一自粘膜止回閥10放置于所述充氣通路3內,所述各氣體緩沖室2相互連通并通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的一進氣通道14向所述氣體緩沖室2內填充氣體,當充完氣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自身封閉所述進氣通道。在上述步驟中,提供一第一氣密層21和一第二氣密層22,以形成所述各氣體緩沖室2,所述自粘膜止回閥10設置于所述第一氣密層21和所述第二氣密層22之間,用于向所述氣體緩沖室2充入氣體。所述步驟還包括提供一第一扣件在一氣體緩沖室2,另一所述氣體緩沖室2上設置有對應的第二扣件,所述第一扣件與所述第二扣件扣合時,使位于兩所述緩沖氣室之間的各氣體緩沖室2重疊在一起,從而形成凸起的枕頭。所述步驟(b)包括提供兩閥膜11,13分別與所述氣體緩沖室2的第一氣密層21和所述第二氣密層22熱封在一起,所述兩閥膜11,13之間形成一進氣通道14,當通過所述進氣通道14向一容納空間4充氣后,所述第一閥膜11,所述第三閥膜13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進入所述容納空間4的氣體不容易從所述進氣通道14返回。或者,所述步驟(b)包括提供一第一閥膜11,一第二閥膜12,和一第三閥膜13,所、述第一閥膜11和所述第三閥膜13位于外層,所述第二閥膜12位于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所述第一閥膜11與所述第二閥膜12之間形成一進氣通道14,所述第二閥膜12與所述第三閥膜13之間形成一止回腔15,當通過所述進氣通道14向一容納空間4充氣后,所述第一閥膜11,所述第二閥膜12和所述第三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進入所述容納空間4的氣體不容易從所述進氣通道14返回,而且在氣體返回時會進入所述止回腔15,而進入所述止回腔15的空氣會對所述第二閥膜12產生壓力作用,從而進一步封閉所述進氣通道14,從而防止氣體外泄。如圖7至圖11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優選實施例,其結構與上述優選實施例的充氣墊結構類似。所述充氣墊包括一氣袋IOA和一氣閥20A。所述氣袋IOA包括至少一充氣室11A,其中所述充氣室IIA包括一第一氣室層12A和一第二氣室層13A,其相互重疊以形成一充氣腔14A和一氣閥開口 15A,所述氣閥開口 15A與所述充氣腔14A相連通。如圖7所示,兩個或多個充氣室IlA并排排列以形成所述氣袋10A,其中所述氣閥20A設置于最外層所述充氣室IIA0換句話說,所述充氣室IIA可以互相連通,這樣只需要一個氣閥20A,就可以對所有所述充氣室IIA充氣。另外,因為每所述充氣 室IlA的形狀在充氣后可變,從而氣袋IOA可以制成各種形狀和尺寸。所述氣閥20A為雙止回閥,以給所述氣袋提供雙重密封效果。其中所述氣閥20A包括一第一密封膜21A,一第二密封膜22A和一止回密封膜23A。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重疊在所述充氣室IlA的所述第一氣室層12A和所述第二氣室層13A之間,并從所述充氣室IlA的所述氣閥開口 15A延伸進入所述充氣腔14A。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為相互重疊的由塑料制成的兩薄層柔性膜。優選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為相同的兩層膜。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具有一近邊緣,其延伸于所述充氣室IlA的所述氣閥開口 15A,和一遠邊緣,其延伸至所述充氣腔14A。優選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邊緣和遠邊緣的邊界各自毗連。如圖8所示,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的近邊緣與所述第一氣室層12相粘合。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邊緣與所述第二氣室層13相粘合。所述止回密封膜23A重疊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端,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間形成一充氣通道24A,并在所述止回密封膜23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之間形成一止回通道25A。所述充氣通道24A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充氣腔14A充入空氣以填充所述充氣室11A,直至通過所述充氣腔14A內的氣壓,使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33的遠端重疊并密封以關閉所述充氣通道24A。根據本優選實施例,當有氣體從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遠端之間有空氣泄露時,所述充氣腔內14A的空氣被導引進入所述止回通道25A,以產生補充氣壓,從而進一步密封所述充氣通道24A,以補償所述第一密封膜2I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密封效果的不足。如圖8所示,所述充氣通道24A具有兩開放端,其中之一近開放端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邊緣,以與所述氣閥開口 15A相連通。另外之一遠開放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遠邊緣,以與所述充氣腔14A相連通。壓縮空氣可以通過所述充氣通道24A在所述氣閥開口 15A處導引進入所述充氣腔14A。值得一提的是,當所述充氣室IlA充滿空氣后,所述充氣腔14A內的氣壓向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施加壓力,從而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k遠邊緣,并且密封所述充氣通道24A的遠開放端。另外,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遠端因為表面張力而密封在一起。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為由塑料制成的薄層柔性膜。優選地,所述止回密封膜23A,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為聚 乙烯(PE)膜。另外,每所述第一氣室層12A和所述第二氣室層13A的厚度大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A,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厚度。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長度小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長度,從而當所述止回密封膜23A重疊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端時,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遠端重疊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長度定義為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邊緣和遠邊緣之間的距離。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長度定義為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k的近邊緣與遠邊緣之間的距離。相應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邊緣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邊緣在所述氣閥開口 15A處毗連。另外,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邊緣與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邊緣相粘合。如圖3所示,所述止回通道25A形成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A與所述第二密封膜22A之間,其中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開放端面向所述充氣腔14A和一封閉端面向所述氣閥開口15A。換句話說,所述止回通道25A的近端為所述封閉端而所述止回通道25A的遠端為所述開放端。相應地,當空氣在所述開放端充入所述止回通道25A時,所述止回通道25A充入空氣以產生補充氣壓,從而進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之間的所述充氣通道24A。值得一提的是,當通過所述充氣通道24A向所述充氣腔15充氣時,所述充氣通道24A內的空氣流向與所述止回通道25A的空氣流向相反,如圖4A和圖4B所示。因此,空氣不會充入所述止回通道25A。當空氣從所述充氣腔15泄露回所述止回通道25A時,空氣進入所述止回通道25A以產生補充氣壓進一步密封所述充氣通道24A,從而防止從所述氣閥開口 15A漏氣。值得一提的是,泄露的空氣在從所述充氣通道24A的近開放端泄露前,會從所述充氣通道24A的遠開放端流向所述止回通道25A的遠開放端,從而避免空氣泄露至所述氣閥開口 15A。另外,所述止回密封膜23A與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由于表面張力密封在一起以密封所述充氣通道24A。為了在所述充氣室IIA形成所述氣閥20A,所述氣閥20A還包括一第一密封接合處201A以在所述充氣室IlA的氣閥開口 15A處將所述第一氣室層12A與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處202A以在所述充氣室IlA的氣閥開口 15A處將所述第二氣室層13,所述止回密封膜23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粘合在一起。相應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的近邊緣通過所述第一密封接合處201與所述第一氣室層13粘合。所述第二氣室層23與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邊緣,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邊緣通過所述第二密封接合處202A粘合在一起。優選地,兩互相間隔的密封接合處201A用來將所述第一氣室層12和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粘合,兩互相間隔的第二密封接合處202A用來將所述第二氣室層13,所述止回密封膜23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密封接合處201A和所述第二密封接合處202A為熱封線,或者為其他形狀如月牙形的熱封。換句話說,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的近邊緣與所述第一氣室層12A通過所述密封接合處201A熱封在一起。所述第二氣室層13A與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邊緣,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2k的近邊緣通過所述第二密封接合處202A熱封在一起。為了保持在所述熱封過程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間存有空間,所述氣閥20A還包括一第一耐熱物26A,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間以保證所述充氣通道24A的形成。所述第一耐熱物26A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在所述熱封過程后完全粘貼在一起。具體地,所述第一耐熱物26A設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 的近邊緣部并位于所述充氣室IlA的所述氣閥開口 15A處,從而保證所述充氣通道24A的所述近端處于打開狀態。同樣的,為了保持在所述熱封過程后,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間存有空間,所述氣閥20A還包括一第二耐熱物27A,其形成于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間以保證所述止回通道25A的形成。具體地,所述第二耐熱物27A設置在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遠邊緣部,從而保證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所述遠端處于打開狀態。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回通道25A的近端被所述第二密封接合處202封閉。根據本優選實施例,所述第一耐熱物26A和所述第二耐熱物27A為兩耐熱層,其涂覆在各自對應的膜上的預定位置,以防止在所述墊封過程中膜粘貼在一起。所述第一耐熱物26A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A近端一側,并朝向所述第一密封膜21A。所述第二耐熱物27A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遠端位于相反一側,并朝向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其中所述第二耐熱物27A沒有設置在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端的相反一側,這樣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所述近端可以被所述第二密封接合處202A封閉。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耐熱物27A不僅避免所述止回密封膜23A與與述第二密封膜22A粘合在一起,以保證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所述遠端處于打開狀態,而且加強所述止回密封膜23A與所述第一密封膜21A之間的作用,從而由于表面張力以封閉所述充氣通道24A。所述氣閥20A還包括兩側向密封接合處203A,其為兩第三密封接合處以將粘合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從而形成所述充氣通道24A的側壁。所述充氣通道24A的寬度由所述兩側向密封接合處203A界定。具體地,所述兩側向密封接合處203A為兩傾斜熱封線,從而所述充氣通道24A的寬度從所述氣閥開口 15A各所述充氣腔遞減。換句話說,所述充氣通道24A的近開放端為一較大的開放端其與所述氣閥開口相連通,而所述充氣通道24A的遠開放端為一錐形開放端并與所述充氣腔15連通。所述錐形的充氣通道24A進一步避免空氣從所述充氣腔14A泄露到所述氣閥開口 15A。優選地,所述側向密封接合處203A從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邊緣延伸至其遠邊緣。因此,所述側向密封接合處203A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近端部分與所述止回密封膜22粘合在一起。所述側向密封接合處203A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遠端部分與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粘合在一起。所述氣閥20A還包括一氣體阻隔件28A,其設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I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所述遠端部以阻止所述充氣腔14A內的空氣直接返回所述充氣通道24A。相應地,所述氣體阻隔件28A與所述充氣通道24A的所述遠開放端排列在一起。所述氣體阻隔件28A為熱封線,其將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頭部密封,其中所述氣體阻隔件28具有一非平滑阻隔面,如凸狀面或者V形面,以與所述充氣通道24A的所述遠開放端排列在一起。相應地,為了向所述充氣室IlA充氣,充氣用的充氣管插入到所述氣閥開口 15A以將空氣充入所述充氣通道24A,其中空氣的充氣方向為從所述充氣通道24A的近開放端到達遠開放端,即從所述氣閥開口 15A到達所述充氣腔14A。這樣所述充氣室IlA開始充氣。所述充氣腔14A的氣壓增大從而撐開所述第一氣室層12A和所述第二氣室層13A。同時,氣壓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特別是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 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遠端。當所述充氣室IlA完全填充空氣后,即到達最大填充量后,所述充氣腔14A內的氣壓達到足夠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遠端,以自動密封所述充氣通道24A的所述遠開放端。這時充氣管抽離所述氣閥開口 15A。值得一提的是,在應用到救生墊時,使用者只需通過一個充氣管向所述氣袋10中吹入氣體即可,使用非常方便。當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遠端沒有完全封合在一起時,所述充氣腔14A的空氣可能會泄露到所述充氣通道24A。為了避免空氣泄露到所述充氣通道24A,所述止回密封膜23A與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封合以將所述充氣通道24A的遠開放端密封。具體地,所述止回通道25A的進氣方向與所述充氣通道24A的充氣方向相反。另外,當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所述開放端打開時,所述充氣通道24A的所述遠開放端關閉。因此,空氣從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所述開放端進入并保留在所述止回通道25A內。所述止回通道25A由空氣填充,這樣所述止回通道25A內產生補充氣壓以進一步密封所述充氣通道24A。特別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間的所述充氣通道24A的所述遠開放端被密封。更具體地,所述止回通道25A內的補充氣壓越高,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密封效果越好。換句話說,當空氣從所述充氣腔14A泄露以降低所述充氣腔14A的氣壓時,空氣進入所述止回通道25A以提高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氣壓。因此,所述充氣壓的總氣壓,即所述充氣腔14A和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氣壓之和保持不變。這樣,從所述充氣腔14A進入所述止回通道25A的空氣會進入加強所述充氣通道24A的密封效果。當所述氣袋IOA只提供一個所述氣閥20A時,例如所述氣閥20A位于最外側的所述充氣室11內。當所述最外側的所述充氣室IlA充氣時,因為各所述充氣室IIA有氣道連通,例如在相鄰兩所述充氣室兩側之間有連通通道,從而在向最外層所述充氣室IlA充氣時,空氣就能達到整個所述氣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圖中所示的本發明的實施例只作為舉例而并不限制本發明。由此可見,本發明之目的已經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實現。本發明的功能及結構原理已在實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說明,在不背離所述原理下,實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發明包括了基于權利要求精神及權利要 求范圍的所有變形實施方式。
權利要求
1.ー種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包括ー氣體緩沖層,所述氣體緩沖層上設有ー組相互平行連接的氣體緩沖室,一充氣通路,所述充氣通路與所述氣體緩沖室相互連通,和ー自粘膜止回閥,其設置在所述充氣通路內,并形成一進氣通道,從而所述各氣體緩沖室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填充氣體,充完氣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自身封閉所述進氣通道,防止氣體反滲。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所述氣體緩沖室包括一第一氣密層和一第二氣密層,以形成所述氣體緩沖室,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設置于所述第一氣密層和所述第二氣密層之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包括兩閥膜分別與所述氣體緩沖室的第一氣密層和所述第二氣密層熱封在一起,所述兩閥膜之間形成所述進氣通道,當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充氣后,所述兩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以防止進入所述氣體緩沖室的氣體從所述進氣通道反滲。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包括一第一閥膜,一第ニ閥膜,和一第三閥膜,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位于外層,所述第二閥膜位于所述第 ー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二閥膜之間形成一進氣通道,所述第ニ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形成一止回腔,當經由所述氣體通路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內充入空氣后,所述第一閥膜,所述第二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氣體緩沖室內的空氣從所述進氣通道反滲,而且在空氣返回時會選擇性地進入所述止回腔,而進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氣會對所述第二閥膜產生壓力作用,從而進ー步封閉所述進氣通道,從而防止氣體反滲。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二閥膜之間設置有一第一阻隔層,從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熱封吋,形成了所述進氣通道,而在所述第二膜閥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設置有一第二阻隔層,所述第二阻隔層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二閥膜,從而未與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進氣端的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的端部平齊,以使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在位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所述進氣端處完全貼合在一起。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閥膜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具有相同長度,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另一端形成一反滲腔,從而當氣體需要逃出所述氣體緩沖室時,先要進入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之間形成的所述反滲腔,然后選擇進入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二閥膜以從所述進氣通道出去,或者進入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的所述止回腔,從而使當氣體滯留于所述止回腔內,氣體壓カ作用于所述第二閥膜上,用于進一歩用于封住所述進氣通道。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進氣端,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一氣密層熱封在一起,所述第二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與所述第二氣密層熱封在一起。
9.如權利要求3或8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氣體緩沖室還包括一個粘結線,所述第一氣密層和所述第二氣密層相互重疊并沿預先設定的所述粘結線相互粘結,形成所述相互平行的氣體緩沖室。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相鄰兩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設置有連通通道,以將兩相鄰所述氣體緩沖室連通。
11.如權利要求3或8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的氣室半徑大于所述氣體緩沖室的氣室主體的半徑,從而在兩側端形成凸起氣柱,以使所述充氣墊形成兩邊凸起,中間下凹的形態。
12.如權利要求3或8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相鄰兩所述各氣體緩沖室之間在兩端設置有間隙,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各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13.如權利要求3或8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呈弧形,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各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14.如權利要求3或8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氣墊一端,一所述氣體緩沖室上設置有至少ー第一扣件,另一所述氣體緩沖室上設置有對應的第二扣件,所述第一扣件與所述第二扣件扣合時,使位于兩所述緩沖氣室之間的各氣體緩沖室重疊在一起,從而 形成一枕頭。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上進一歩包括至少ー氣體阻隔件,所述各氣體阻隔件形成于所述進氣通道內,從而防止氣體外泄。
16.ー種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包括 ー氣袋,所述氣袋包括至少一充氣室,所述充氣室包括一第一氣室層和一第二氣室層,所述第一氣室層和所述第二氣室層相互重疊以形成一充氣腔和一氣閥開ロ,所述氣閥開ロ與所述充氣腔相連通;和 ー氣閥,所述氣閥為一雙止回閥,所述氣閥設置于至少一所述充氣室上,其包括; 一第一密封膜和一第二密封膜,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重疊于所述充氣室的所述第一氣室層和所述第二氣室層之間,并且從所述充氣室的所述氣閥開ロ延伸進入所述充氣腔;和 一止回密封膜,所述止回密封膜重疊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間形成一充氣通道,并在所述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ニ密封膜之間形成一止回通道,其中所述充氣通道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充氣腔充入空氣以填充所述充氣室,直至通過所述充氣腔內的氣壓,使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遠端重疊并密封以關閉所述充氣通道,其中當有氣體從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遠端之間有空氣泄露時,所述充氣腔內的空氣被導引進入所述止回通道,以產生補充氣壓,從而進一歩密封所述充氣通道,以補償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開放端朝向所述充氣腔和一封閉端朝向所述氣閥開ロ,從而當空氣在所開放端充入所述止回通道時,所述止回通道充入空氣以產生補充氣壓,從而進ー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間的所述充氣通道。
1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閥還包括一第一密封接合處將所述第一氣室層與所述第一密封膜在所述充氣室的所述氣閥開ロ處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處將所述第二氣室層,所述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在所述充氣室的所述氣閥開ロ處粘合在一起。
19.如權利要求16,17或18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密封膜的長度小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長度,從而所述止回密封膜重疊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遠端重疊在一起。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閥還包括一第一耐熱物,所述第一耐熱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間以保證所述充氣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熱物,所述第二耐熱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間,以保證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21.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閥設置于最外側所述充氣室。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相鄰兩所述充氣室在兩端設置有連通通道,以將兩相鄰所述氣體室連通。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充氣室在兩端的氣室半徑大于所述充氣室的氣室主體的半徑,從而在兩側端形成凸起氣柱,以使所述充氣墊形成兩邊凸起,中間下凹的形態。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相鄰兩所述各充氣室之間在兩端設置有間隙,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各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25.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充氣墊,其特征在于,每所述氣體緩沖室在兩端呈弧形,從而避免相鄰兩所述各體緩沖室之間形成尖角導致破損。
26.ー種充氣墊,其特征在于,包括 ー氣袋,所述氣袋包括至少一充氣室,所述充氣室包括一第一氣室層和一第二氣室層,所述第一氣室層和所述第二氣室層相互重疊以形成一充氣腔和一氣閥開ロ,所述氣閥開ロ與所述充氣腔相連通;和 ー氣閥,所述氣閥為一雙止回閥,所述氣閥設置于至少一所述充氣室上,其包括; 一充氣通道,所述充氣通道將所述氣閥開ロ與所述充氣腔連通,以將空氣從所述氣閥開ロ充入所述空氣腔,從而填充所述充氣室,其中所述充氣室填充滿氣體后所述充氣通道關閉;和 一止回通道,所述止回通道與所述充氣腔連通,其中所述充氣通道的充氣方向與所述止回通道的進氣方向相反,其中當有空氣泄露時,所述充氣腔內的空氣被導引進入所述止回通道,以產生補充氣壓,從而進ー步密封所述充氣通道,從而防止空氣從所述氣閥開ロ泄露。
27.一種充氣墊的制造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提供一個氣體緩沖層,所述氣體緩沖層上設有ー組相互平行連接的氣體緩沖室和一充氣通路與所述氣體緩沖室連通,和 (b)將ー自粘膜止回閥放置于所述充氣通路內,所述各氣體緩沖室相互連通并通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的ー進氣通道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內填充氣體,當充完氣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自身封閉所述進氣通道。
28.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提供一第一氣密層和一第ニ氣密層,以形成所述各氣體緩沖室,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設置于最外側所述氣體緩沖室的所述第一氣密層和所述第二氣密層之間,用于向所述氣體緩沖室充入氣體。
29.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還包括提供一第一扣件在ー氣體緩沖室,另一所述氣體緩沖室上設置有對應的第二扣件,所述第一扣件與所述第二扣件扣合時,使位于兩所述緩沖氣室之間的各氣體緩沖室重疊在一起,從而形成凸起的枕頭。
30.如權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包括提供一第一閥膜,一第二閥膜,和一第三閥膜,所述第一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位于外層,所述第二閥膜位于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所述第一閥膜與所述第二閥膜之間形成一進氣通道,所述第二閥膜與所述第三閥膜之間形成一止回腔,當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向一容納空間充氣后,所述第一閥膜,所述第二閥膜和所述第三閥膜的內表面自動吸附粘在一起,進入所述容納空間的氣體不容易從所述進氣通道返回,而且在氣體返回時會進入所述止回腔,而進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氣會對所述第二閥膜產生壓力作用,從而進一步封閉所述進氣通道,從而防止氣體外泄。
全文摘要
一種充氣墊,包括一氣體緩沖層,所述氣體緩沖層上設有一組相對獨立并相互平行連接的氣體緩沖室,一充氣通路,所述充氣通路與所述氣體緩沖室相互連通,和一自粘膜止回閥,其設置在所述充氣通路內,并形成一進氣通道,從而所述各氣體緩沖室通過所述進氣通道填充氣體,充完氣后,所述自粘膜止回閥自身封閉所述進氣通道,防止氣體反滲。
文檔編號B63C9/08GK102726989SQ20121013817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6日
發明者張嘉盈, 張耀鵬 申請人:上海艾爾貝包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