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轉向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作為隨著方向盤的旋轉而對車輪賦予轉向角的轉向裝置的支承構造,眾所周知的是使用盒體(capsule)的技術。例如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以下技術:如果經由盒體安裝于車體的轉向柱受到過大負荷而使轉向柱被壓向車體前方,則盒體的一部分被切斷而使轉向柱向車體前方移動,保護駕駛員(操作者)免受方向盤的沖撞(二次碰撞)。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一種因發生沖擊負荷而使伸縮式固定部件滑動的構造。在這種構造中,固定部件收納于槽中,為了獲取較大的行程量而需要較長的槽,因此存在柱體大型化的傾向。
[0003]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7-69800號公報
[0004]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29152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5]如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技術那樣,在轉向柱經由盒體安裝于車體的情況下,如果盒體被切斷則轉向柱落下。因此,在為了保護體重較輕的操作者免受二次碰撞而減小使轉向柱向車體前方移動的脫離負荷的設定值的情況下,轉向柱容易因誤動作而落下。如果轉向柱因誤動作而落下,則此后難以進行轉向操作。因此,難以減小脫離負荷的設定值。
[0006]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向裝置,即使減小使轉向柱向車體前方移動的脫離負荷的設定值,也能夠抑制轉向柱因誤動作而落下。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涉及的轉向裝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內柱,其呈筒狀,將與方向盤連結的輸入軸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并且開設有第一孔;外柱,其呈筒狀,所述內柱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其內側,并且具有將其內柱插入側的一端切開而形成的縫隙;外柱支架,其固定于車體側部件而支承上述外柱,并且與板材的伸縮摩擦板一起緊固上述外柱;內柱支架,其由上述伸縮摩擦板支承,并且開設有第二孔;連結部件,其是樹脂部件,位于橫跨上述第一孔和上述第二孔的位置,將上述內柱和上述內柱支架以能夠脫離的方式連結;以及內板,其設置于上述內柱的內周面,并且覆蓋上述第一孔的內側。
[0008]由此,由于本發明涉及的轉向裝置能夠在由內板覆蓋第一孔的內側的狀態下,填充樹脂的連結部件,所以能夠較容易地將內柱和內柱支架連結。本發明涉及的轉向裝置中,如果過大負荷施加于方向盤,則該負荷經由輸入軸傳遞到內柱,使內柱向前方移動。而由伸縮摩擦板支承的內柱支架不移動。因此,對連結部件施加剪斷力,在該負荷超過連結部件的容許剪斷力的情況下,連結部件被切斷。連結部件被切斷,則解除內柱與內柱支架的連結。內柱與內柱支架的連結被解除,而成為由內柱與外柱之間產生的摩擦力沿軸向支承內柱的狀態。由此,轉向柱中的內柱能夠向車輛前方移動。此外,即使連結部件被切斷,外柱仍然由固定于車體側部件的外柱支架支承。而內柱仍然由外柱支承。因此,即使連結部件被切斷,轉向柱也不會落下。由此,即使減小使轉向柱向車輛前方移動的脫離負荷的設定值,本發明涉及的轉向裝置也能夠抑制轉向柱因誤動作而落下。
[0009]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式,上述內板在與上述第一孔相向的位置上具有凹部,上述連結部件被填充在上述第一孔、上述第二孔和上述凹部中。由此,在凹部中凝固的連結部件能防止脫離,所以本發明涉及的轉向裝置能夠抑制連結部件從第一孔和第二孔脫落。
[0010]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式,上述轉向裝置設置有從上述凹部到外部的連結部件流出槽。通過連結部件流出槽,一次填充到凹部的連結部件滯留于凹部,填滿整個內部空間后,通過填充壓力進一步從凹部的最端邊部分朝向外部流出,由此使連結部件確實填滿整個凹部,消除內板的松動,可靠地抑制連結部件從第一孔和第二孔脫落。
[0011]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式,上述內柱開設有觀察孔。通過設置在內板上的觀察孔,能夠觀察確認連結部件的填充狀態,所以能夠根據連結部件的溢出狀況來確認內柱和內柱支架是否可靠地連結。
[0012]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式,上述轉向裝置具有多個上述第一孔和多個上述凹部,I個上述凹部與I個上述第一孔相向。由此,由于多個凹部互不連通,所以第二孔、第一孔和凹部連通的空間比較小。因此,被填充的連結部件容易凝固,所以本發明涉及的轉向裝置能夠進一步可靠地將內柱支架和內柱連結。
[0013]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轉向裝置,即使減小使轉向柱向車體前方移動的脫離負荷的設定值,也能夠抑制轉向柱因誤動作而落下。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I?4的轉向裝置整體的示意圖。
[0015]圖2是表示實施方式I?4的轉向裝置的轉向柱裝置的立體圖。
[0016]圖3是表示實施方式I?4涉及的轉向柱裝置的側面的圖。
[0017]圖4是表示實施方式I?4涉及的轉向柱裝置的正面(后側)的圖。
[0018]圖5是表示實施方式I涉及的轉向柱裝置的側面(部分截面)的圖。
[0019]圖6是表示圖5的a—a截面的圖。
[°02°]圖7是表不圖5的A部分的放大圖。
[0021]圖8是表示圖7的底面的圖(轉向柱裝置的底視圖)。
[0022]圖9是表示實施方式I涉及的固定支架的立體圖。
[0023]圖10是表示實施方式I涉及的固定支架的立體圖。
[0024]圖11是表示實施方式2的轉向柱裝置的側面(部分截面)的圖。
[0025]圖12是表示圖11的b—b截面的圖。
[0026]圖13是表示圖11的B部分的放大圖。
[0027]圖14是表示圖11的底面的圖(轉向柱裝置的底視圖)。
[0028]圖15是表不實施方式2的變形不例的與圖13同樣的圖。
[0029]圖16是表示實施方式3的轉向柱裝置的側面(部分截面)的圖。
[0030]圖17是表示圖16的c 一 c截面的圖。
[0031]圖18是表示圖16的C部分的放大圖。
[0032]圖19是表示圖16的底面的圖(轉向柱裝置的底視圖)。
[0033]圖20是用于說明實施方式3涉及的內板的圖。
[0034]圖21是用于說明實施方式3的變形示例涉及的內板的圖。
[0035]圖22是用于說明實施方式3涉及的內板的安裝方法的圖。
[0036]圖23是用于說明實施方式3涉及的內板的安裝方法的圖。
[0037]圖24是示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5涉及的轉向裝置的周邊的圖。
[0038]圖25是從底面側觀察實施方式5涉及的轉向裝置的立體圖。
[0039]圖26是表示圖24中的d — d截面的圖。
[0040]圖27是表示圖26中的e — e截面的圖。
[0041 ]圖28是表示實施方式5涉及的轉向裝置的底面的圖。
[0042]圖29是實施方式5涉及的內柱支架的立體圖。
[0043]圖30是從遮蓋面側觀察實施方式5涉及的內板的立體圖。
[0044]圖31是從背面側觀察實施方式5涉及的內板的立體圖。
[0045]圖32是表示比較示例中的轉向柱的位移量與為了使轉向柱移動所需的負荷的關系的圖。
[0046]圖33是表示實施方式5中的轉向柱的位移量與為了使轉向柱移動所需的負荷的關系的圖。
[0047]圖34是從遮蓋面側觀察實施方式5的變形示例涉及的內板的立體圖。
[0048]圖35是從背面側觀察實施方式5的變形示例涉及的內板的立體圖。
[0049]圖36是從遮蓋面側觀察實施方式6涉及的內板的立體圖。
[0050]圖37是從背面側觀察實施方式6涉及的內板的立體圖。
[0051 ]圖38是表示實施方式7涉及的轉向裝置的底面的圖。
[0052]標號說明
[0053]12、13車體側部件
[0054]21第一伸縮摩擦板
[0055]21h伸縮調整孔
[0056]22第二伸縮摩擦板
[0057]22a摩擦部
[0058]22b連結部
[0059]22c彎折部
[0060]22h桿貫通孔[0061 ]23h傾斜調整孔
[0062]31桿貫通部
[0063]31h桿貫通孔
[0064]33 桿
[0065]4內柱支架
[0066]41 臂部
[0067]42插入部
[0068]43支腳部
[0069]43b內柱側表面
[0070]43h 第二孔
[0071]44 頸部
[0072]50轉向柱
[0073]51 內柱
[0074]51h 第一孔
[0075]51 ha 嵌合孔
[0076]52外柱支架
[0077]52a框狀支承部
[0078]52b安裝板部
[0079]52h安裝孔
[0080]53操作桿[0081 ]54 外柱
[0082]54s 縫隙
[0083]55轉軸支架
[0084]55a旋轉軸
[0085]6 內板
[0086]61遮蓋面
[0087]62 背面
[0088]63突出部
[0089]64、64A 凹部
[0090]64Ab 突出部
[0091]65連結部件流出槽
[0092]66觀察孔
[0093]81方向盤
[0094]82轉向軸
[0095]82a輸入軸
[0096]82b輸出軸
[0097]84萬向接頭
[0098]85 下軸
[0099]86萬向接頭
[0100]87小齒輪軸
[0101]100轉向裝置
[0102]101方向盤
[0103]102齒條罩
[0104]103小齒輪
[0105]104轉向橫拉桿
[0106]105陰轉向軸
[0107]106陽轉向軸
[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