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色鋼板制造方法及多色鋼板制造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多色鋼板制造方法和多色鋼板制造系統,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在鋼板表面上印刷各種精致的、單色的圖形、樣式或圖案來制造多色鋼板的方法及用于高效運用該方法的多色鋼板制造系統。
近年來,人們作出了各種利用各種顏色的染料印制具有更多種顏色的樣式或圖形的來制造多色鋼板的嘗試,然而,這些嘗試仍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現實情況中,有一些表面具有各種顏色的樣式或圖案的多色鋼板產品。但是這些表面樣式或圖案的顏色狀態質量比較差,并且顏色的印刷過程比較耗費時間。另外,這種產品的制造過程比較復雜從而價格較高。
另外,傳統多色鋼板具有一個決定性的缺點,當鋼板發生彎曲或彎折或者其受到輕微載荷時,染料表面將產生裂紋或者裂痕。
上述各種問題是影響傳統多色鋼板廣泛應用的直接因素。由此,目前提供一種能夠克服上述問題的多色鋼板的制造方法仍然是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圖2是顯示本發明中的多色鋼板制造系統的布局圖。
圖3A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優選加料裝置的主視圖。
圖3B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優選加料裝置的俯視圖。
圖4A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第一至第七優選配置裝置的前視圖。
圖4B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第一至第七優選配置裝置的側視圖。
圖5A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至第四優選印刷裝置的前視圖。
圖5B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至第四優選印刷裝置的側視圖。
圖6A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至第四優選進給裝置的前視圖。
圖6B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至第四優選進給裝置的俯視圖。
圖7A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的前視圖。
圖7B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的俯視圖。
圖8A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二至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的前視圖。
圖8B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二至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的俯視圖。
圖9A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至第五卸料裝置的前視圖。
圖9B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至第五卸料裝置的俯視圖。
圖10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涂層裝置的前視圖。
圖11A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至第三轉向裝置的前視圖。
圖11B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至第三轉向裝置的俯視圖。
圖12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干燥裝置的前視圖。
圖13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初步干燥裝置的前向截面圖。
圖14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層壓裝置的前視圖。
圖15A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接收裝置的前視圖。
圖15B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接收裝置的俯視圖。
其中附圖中主要元件的附圖標號對應關系如下10多色鋼板制造系統20加料裝置21,22導軌 23輸送區域24,25加料料斗 26輸送框架27運送車28輸送臂29空氣墊30,30a,30b,30c,30d,30e,30f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配置裝置31框架 32輸送滾輪33固定銷34圓柱體35定位銷40,40a,40b,40c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印刷裝置41框架 42工作臺43絲網框架50,50a,50b,50c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進給裝置51框架52進給滾輪60,60a,60b,60c,60d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1干燥機罩62冷卻機罩 63干燥室64冷卻室65進給皮帶66紅外線加熱器 67鼓風扇68排風扇68a冷卻扇70,70a,70b,70c,70d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卸料裝置71卸料框架 74卸料臂75空氣墊76卸料臺77腳輪 80涂層裝置81框架 82進給滾輪83進料口90,90a第一、第二轉向裝置91框架 92進給滾輪
93快速進料板94快速進給滾輪100干燥裝置 101機罩102干燥室 103進給皮帶104紅外線加熱器 105鼓風扇106排氣扇 110初步干燥裝置111機罩 112干燥室113進給皮帶 114鼓風扇115紅外線加熱器 116排氣扇120層壓裝置 121框架122連接滾輪 123保護層130接收裝置 131,132導軌133收集區域 134,135收集臺136收集框架 137收集車138收集臂 139空氣墊M1,M2,M3,M4,M5,M6,M7,M8,M9驅動電機M10,M11,M12,M13,M14,M15驅動電機圖1是顯示本發明中的多色鋼板制造方法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中的多色鋼板制造方法包括十六個步驟第一印刷步驟、第一干燥步驟、第一冷卻步驟、第二印刷步驟、第二干燥步驟、第二冷卻步驟、第三印刷步驟、第三干燥步驟、第三冷卻步驟、第四印刷步驟、第四干燥步驟、第四冷卻步驟、表面涂層處理、第五干燥步驟、第五冷卻步驟、層壓步驟。下面對各個操作步驟中的結構和操作進行詳細說明。
步驟1第一印刷步驟用于采用絲網印刷方法在鋼板表面上進行第一單色的印刷操作。使具有設置成需求形狀的網眼的絲網與鋼板表面緊密接觸,然后將第一單色染料注入到絲網上。接下來,用橡膠滾軸在絲網上來回移動以使第一單色染料通過網眼,這樣在鋼板表面上完成第一單色的印刷操作。
步驟2第一干燥步驟用于對印刷在第一鋼板上的第一顏色進行干燥處理,其通過將完成印刷的鋼板加熱到150攝氏度到40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從而使染料得到干燥。該處理步驟使染料得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并且緊密地粘接到鋼板的表面上。
如果在100或者100以下的溫度實施該處理步驟,則染料的干燥狀態不好并且染料不能夠緊密地粘接到鋼板表面上。
步驟3第一冷卻步驟用于對干燥的鋼板進行冷卻。在該步驟中,經過干燥步驟的鋼板在空調器和風扇的作用下強行冷卻到零下10攝氏度到4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這樣印刷在鋼板表面上的染料完全得到干燥。該步驟使后續步驟的進程加快。
實際上,經過干燥步驟之后鋼板上溫度升高的染料并沒有完全干燥,這樣其不能進入到下一步印刷步驟中。
步驟4第二印刷步驟用于在完成一次印刷并干燥的鋼板表面上進行第二單色的印刷操作。該步驟中,首先使與第一印刷步驟中同序列的具有設置成需求形狀網眼的絲網與鋼板表面緊密接觸,然后將第二單色染料注入到絲網上。接下來,采用橡膠滾軸在絲網上來回移動以使第二單色染料通過網眼,這樣在鋼板表面上完成兩色印刷操作。
步驟5該步驟用于對完成第二色印刷的鋼板進行第二干燥處理,其通過將完成印刷的鋼板加熱到150攝氏度到40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使染料得到干燥。該處理步驟使完成二次印刷的染料得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并且緊密地粘接到鋼板的表面上。
步驟6第二冷卻步驟用于對干燥的鋼板進行冷卻。在該步驟中,經過第二次干燥步驟的鋼板在空調器和風扇的作用下強行冷卻到零下10攝氏度到4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這樣印刷在鋼板表面上的染料完全得到干燥。該步驟使后續步驟的進程加快。
步驟7第三印刷步驟用于采用絲網印刷方法在鋼板表面上進行第三單色的印刷操作。該步驟中,使具有設置成需求形狀的網眼的絲網與鋼板表面緊密接觸,然后將第三單色染料注入到絲網上。接下來,采用橡膠滾軸在絲網上來回移動以使第三單色染料通過網眼,這樣在鋼板表面上完成三色印刷操作。
步驟8該步驟用于對完成第三色印刷的鋼板進行第三干燥處理,其通過將完成印刷的鋼板加熱到150攝氏度到40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使染料得到干燥。該處理步驟使完成三次印刷的染料得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并且緊密地粘接到鋼板的表面上。
如果在100或者100以下的溫度實施該處理步驟,則染料的干燥狀態不好并且染料不能夠緊密地粘接到鋼板表面上。
步驟9第三冷卻步驟用于對干燥的鋼板進行冷卻。在該步驟中,經過干燥步驟的鋼板在空調器和風扇的作用下強行冷卻到零下10攝氏度到4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這樣印刷在鋼板表面上的染料完全得到干燥。該步驟使后續步驟的進程加快。
實際上,經過干燥步驟之后,鋼板上溫度升高的染料并沒有完全干燥,這樣其不能進入到下一步印刷步驟中。
步驟10第四印刷步驟用于采用絲網印刷方法在鋼板表面上進行第四單色的印刷操作。該步驟中,使具有設置成需求形狀的網眼的絲網與鋼板表面緊密接觸,然后將第四單色染料注入到絲網上。接下來,采用橡膠滾軸在絲網上來回移動以使第四單色染料通過網眼,這樣在鋼板表面上完成四色印刷操作。
步驟11該步驟用于對完成第四色印刷的鋼板進行第四干燥處理,其通過將完成印刷的鋼板加熱到150攝氏度到40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使染料得到干燥。該處理步驟使完成四次印刷的染料得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并且緊密地粘接到鋼板的表面上。
步驟12第四冷卻步驟用于對干燥的鋼板進行冷卻。在該步驟中,經過干燥步驟的鋼板在空調器和風扇的作用下強行冷卻到零下10攝氏度到4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這樣印刷在鋼板表面上的染料完全得到干燥。該步驟使后續步驟的進程加快。
步驟13涂層步驟用于在完成印刷和干燥處理的鋼板表面上涂覆上一層透明、具粘性的膏體。完成印刷和干燥處理的鋼板通過沿豎直方向設置的滾輪之間的位置,如此在鋼板表面涂覆上一層用于保護染料顏色和樣式的均勻厚度的膏體。
步驟14該步驟用于對完成涂覆膏體的鋼板進行第五干燥處理,其通過將完成印刷的鋼板加熱到150攝氏度到40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使鋼板表面上涂覆的膏體和印刷的染料得到得到干燥。該處理步驟使膏體得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并且緊密地粘接到鋼板的表面上。
步驟15第五冷卻步驟用于對完成涂層步驟和干燥處理的鋼板進行冷卻。在該步驟中,經過干燥步驟的鋼板在空調器和風扇的作用下強行冷卻到零下10攝氏度到4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這樣使鋼板表面上涂覆的膏體和印刷的染料得到徹底干燥。得到干燥。該步驟使后續步驟的進程加快。
步驟16層壓步驟通過使鋼板經過最終處理在鋼板表面上疊合一層合成樹脂薄層。層壓在印刷鋼板表面上的合成樹脂薄層使印刷鋼板表面處于真空狀態從而使完成印刷的表面在鋼板傳輸過程中受到的損壞達到最小。
采用多個具有系列樣式的絲網反復實施上述步驟1到步驟12的步驟,即可將四種顏色或者更多種顏色印刷在鋼板表面上。該方法中,完成染料印刷操作的鋼板經過數次的干燥和冷卻處理,如此染料緊密地粘接到鋼板表面上,從而產生優良的耐久性能,這樣當多色鋼板發生彎折或彎曲或者鋼板表面受到一定沖擊時,印刷在鋼板表面上的染料將不會出現裂紋或裂痕。
下面對本發明中的多色鋼板制造系統的結構和操作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2是顯示本發明中的多色鋼板制造系統的布局圖。如圖所示,多色鋼板制造系統包括加料裝置20、第一配置裝置30、第一印刷裝置40、第一進給裝置50、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60、第二配置裝置30a、第二卸料裝置70a、第二印刷裝置40a、第二進給裝置50a、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第三配置裝置30b、第二卸料裝置70a、第三印刷裝置40b、第三進給裝置50b、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第四配置裝置30c、第三卸料裝置70b、第四印刷裝置40c、第四進給裝置50c、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第五配置裝置30d、第四卸料裝置70c、涂層裝置80、第一轉向裝置90、干燥裝置100、第二轉向裝置90a、初步干燥裝置110、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第六配置裝置30e、第五卸料裝置70d、層壓裝置120、第七配置裝置30f和接收裝置130。上述各個部件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各個結構元件通過依次成直線排列并通過置于中間位置的第一、第二轉向裝置90、90a形成U字形,以此來完成在鋼板上完成印刷的起始和終止操作。
圖3A和圖3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優選加料裝置的主視圖和俯視圖。如圖3A和圖3B所示,兩組導軌21、22設置成垂直相交,從而在其中間位置形成輸送區域23,加料料斗24、25設置于導軌21、22上,這樣加料料斗在驅動電機M1、M1a作用下依次進入到輸送區域23中。輸送區域23上方安裝有輸送架26,其上設置有在驅動電機M2作用下上、下移動的輸送車27。輸送車27上安裝有可升降式輸送臂28。輸送臂28的底部安裝有多個用于輸送材料的空氣墊29。
第一配置裝置30設置成與輸送區域23平行以使其與上述加料裝置20的輸送架26一端相連。圖4A和圖4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優選配置裝置30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4A和圖4B所示,多個能夠容納加裝材料寬度的輸送滾輪32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以使其通過裝置如驅動電機M3及連接在一起的皮帶進行驅動。配置裝置30的一個上端部設置有固定銷33,其相對端設置有通過圓柱體34能夠實現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銷35。
第一印刷裝置40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一配置裝置30的直線端相連以與第一配置裝置30形成共同軸線。圖5A和圖5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印刷裝置40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5A和圖5B所示,工作臺42安裝于框架41上以使其與第一配置裝置30的輸送滾輪32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其能夠正確地承接住從第一配置裝置輸送的材料。工作臺42的兩側安裝有通過驅動電機M4的作用左、右移動的卸料部件45。在絲網固定部件46和驅動電機M5作用下作前、后運動的橡膠滾軸44固定于安裝在工作臺42頂端的絲網框架43上以使其能夠進行升降運動。具有設置成需求樣式的網眼的絲網粘貼到絲網固定部件46的底部。
第一進給裝置50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一印刷裝置40的直線端相連以使其與第一印刷裝置40形成共同軸線。圖6A和圖6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進給裝置50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所示,第一進給裝置50具有多個進給滾輪52,其沿軸向安裝于框架51上以使其通過如驅動電機M6及結合在一起的皮帶進行驅動并與第一印刷裝置40的工作臺42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完成印刷步驟的材料可以平穩地輸送到第一進給裝置50中。
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60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一進給裝置50的直線端相連以使其與第一進給裝置50形成共同軸線。圖7A和圖7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60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7A和圖7B所示,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60大致分成兩個室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其分別由干燥機罩61和冷卻機罩63所包圍。由驅動電機M7驅動的進給皮帶安裝于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60中并穿過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以使其與第一進給裝置50的進給滾輪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一進給裝置50輸送的材料可以平穩地輸送到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60的進給皮帶65中。多行紅外線加熱器69和數個鼓風扇67安裝于干燥室62中,與此同時干燥室中還安裝有多行冷卻器64。干燥室62外部設置用于將內部空氣強行排放到外部的排氣扇68,同時冷卻室64頂端安裝有冷卻扇68a。
第二配置裝置30a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60的直線端相連以與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60形成共同軸線。圖4A和圖4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二配置裝置30a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4A和圖4B所示,多個由驅動電機M3驅動的輸送滾輪32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以使其與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60的進給皮帶65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一燥及冷卻裝置60輸送的材料平穩地輸送到第二配置裝置30a的輸送滾輪32a上。第二配置裝置30a其中的一個上端部設置有固定銷33,其相對端設置有通過圓柱體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銷35。
第一卸料裝置70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二配置裝置30a相連并構成垂直相交。圖9A和圖9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一卸料裝置70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9A和圖9B所示,卸料框架71安裝成與第二配置裝置30a垂直相交,這樣卸料框架71其中的一端形成卸料區域78。在驅動電機M8作用下從第二配置裝置30a頂端到卸料區域78作上、下運動的卸料車73位于卸料框架71上,卸料車73安裝有可升降的卸料臂74,卸料臂74底部安裝有用于移送材料的空氣墊75,同時設置有腳輪77的卸料斗位于卸料區域78中,這樣卸料臂74卸下的材料被收集起來。
第二印刷裝置40a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二配置裝置30a的直線端相連以使其與第二配置裝置30a形成共同軸線。圖5A和圖5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二印刷裝置40a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5A和圖5B所示,工作臺42安裝于框架41上以使其與第二配置裝置30a的輸送滾輪32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其能夠正確承接從第二配置裝置30a輸送的材料。工作臺42的兩側安裝有通過驅動電機M4的作用實現左、右移動的卸料部件45。在絲網固定部件46和驅動電機M5作用下作前、后運動的橡膠滾軸44固定于安裝在工作臺42頂端的絲網框架43上以使其能夠實現升降運動。具有設置成需求樣式的網眼的絲網粘貼到絲網固定部件46的底部。
第二進給裝置50a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二印刷裝置40a的直線端相連以使其與第二印刷裝置40a形成共同軸線。圖6A和圖6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二進給裝置50a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所示,第二進給裝置50a具有多個進給滾輪52,其沿軸向安裝于框架51上以使其通過如驅動電機M6及結合在一起的皮帶進行驅動,并與第一印刷裝置40的工作臺42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經過印刷步驟的材料可以平穩地輸送到第二進給裝置50a中。
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二進給裝置50a的直線端相連以使其與第二進給裝置50a形成共同軸線。圖8A和圖8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8A和圖8B所示,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大致分成兩個室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其分別由干燥機罩61和冷卻機罩63所包圍。由驅動電機M9驅動的進給皮帶安裝于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中并穿過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以使其與第二進給裝置50a的進給滾輪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二進給裝置50a輸送的材料可以平穩地輸送到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的進給皮帶65中。多行紅外線加熱器69和數個鼓風扇67安裝于干燥室62中,干燥室62外部設置用于將內部空氣強行排放到外部的排氣扇68,同時冷卻室64頂端安裝有冷卻扇68a。
第三配置裝置30b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的直線端相連以與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形成共同軸線。圖4A和圖4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三配置裝置30b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4A和圖4B所示,多個由驅動電機M3驅動的輸送滾輪32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以使其與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的進給皮帶65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輸送的材料平穩地輸送到第三配置裝置30b的輸送滾輪32上。第三配置裝置30b其中的一個上端部設置有固定銷33,其相對端設置有通過圓柱體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銷35。
第二卸料裝置70a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三配置裝置30b相連并構成垂直相交。圖9A和圖9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二卸料裝置70a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9A和圖9B所示,卸料框架71安裝成與第三配置裝置30b垂直相交,這樣卸料區域78形成于卸料框架71其中一端的部位。在驅動電機M8作用下從第三配置裝置30b頂端到卸料區域78作上、下運動的卸料車73位于卸料框架71上,卸料車73安裝有可升降的卸料臂74,卸料臂74底部安裝有用于移送材料的空氣墊75,同時設置有腳輪77的卸料斗位于卸料區域78中,這樣卸料臂74卸下的材料被收集起來。
第三印刷裝置40b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三配置裝置30b的直線端相連以使其與第三配置裝置30b形成共同軸線。圖5A和圖5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三印刷裝置40b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5A和圖5B所示,工作臺42安裝于框架41上以使其與第三配置裝置30b的輸送滾輪32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其能夠正確承接從第三配置裝置30b輸送的材料。工作臺42的兩側安裝有通過驅動電機M4的作用實現左、右移動的卸料部件45。在絲網固定部件46和驅動電機M5作用下作前、后運動的橡膠滾軸44固定于安裝在工作臺42頂端的絲網框架43上以使其能夠實現升降運動。具有設置成需求樣式的網眼的絲網粘貼到絲網固定部件46的底部。
第三進給裝置50b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三印刷裝置40b的直線端相連以使其與第三印刷裝置40b形成共同軸線。圖6A和圖6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三進給裝置50b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所示,第三進給裝置50b具有多個進給滾輪52沿軸向安裝于框架51上以使其通過如驅動電機M6及結合在一起的皮帶進行驅動,并與第一印刷裝置40的工作臺42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經過印刷步驟的材料可以平穩地輸送到第三進給裝置50b中。
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三進給裝置50b的直線端相連以使其與第三進給裝置50b形成共同軸線。圖8A和圖8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8A和圖8B所示,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大致分成兩個室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其分別由干燥機罩61和冷卻機罩63所包圍。由驅動電機M9驅動的進給皮帶安裝于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中并穿過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以使其與第三進給裝置50b的進給滾輪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三進給裝置50b輸送的材料可以平穩地輸送到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的進給皮帶65中。多行紅外線加熱器69和數個鼓風扇67安裝于干燥室62中,干燥室62外部設置用于將內部空氣強行排放到外部的排氣扇68,同時冷卻室64頂端安裝有冷卻扇68a。
第四配置裝置30c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的直線端相連以與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形成共同軸線。圖4A和圖4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四配置裝置30c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4A和圖4B所示,多個由驅動電機M3驅動的輸送滾輪32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以使其與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的進給皮帶65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輸送的材料平穩地輸送到第四配置裝置30c的輸送滾輪32上。第四配置裝置30c其中的一個上端部設置有固定銷33,其相對端設置有通過圓柱體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銷35。
第三卸料裝置70b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四配置裝置30c相連并構成垂直相交。圖9A和圖9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三卸料裝置70b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9A和圖9B所示,卸料框架71安裝成與第四配置裝置30c垂直相交,這樣卸料區域78形成于卸料框架71其中一端的部位。在驅動電機M8作用下從第四配置裝置30c頂端到卸料區域78作上、下運動的卸料車73位于卸料框架71上,卸料車73安裝有可升降的卸料臂74,卸料臂74底部安裝有用于移送材料的空氣墊75,同時設置有腳輪77的卸料斗位于卸料區域78中,這樣卸料臂74卸下的材料被收集起來。
第四印刷裝置40c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四配置裝置30c的直線端相連以使其與第四配置裝置30c形成共同軸線。圖5A和圖5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四印刷裝置40c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5A和圖5B所示,工作臺42安裝于框架41上以使其與第四配置裝置30c的輸送滾輪32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四配置裝置30c輸送的材料被正確承接。工作臺42的兩側安裝有通過驅動電機M4的作用實現左、右移動的卸料部件45。在絲網固定部件46和驅動電機M5作用下作前、后運動的橡膠滾軸44固定于安裝在工作臺42頂端的絲網框架43上以使其能夠實現升降運動。具有設置成需求樣式的網眼的絲網粘貼到絲網固定部件46的底部。
第四進給裝置50c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四印刷裝置40c的直線端相連以使其與第四印刷裝置40c形成共同軸線。圖6A和圖6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四進給裝置50c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所示,第四進給裝置50c具有多個進給滾輪52沿軸向安裝于框架51上以使其通過如驅動電機M6及結合在一起的皮帶進行驅動,并與第一印刷裝置40的工作臺42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經過印刷步驟的材料可以平穩地輸送到第四進給裝置50c中。
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四進給裝置50c相連以使其與第四進給裝置50c形成共同軸線。圖8A和圖8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8A和圖8B所示,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大致分成兩個室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其分別由干燥機罩61和冷卻機罩63所包圍。由驅動電機M9驅動的進給皮帶安裝于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中并穿過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以使其與第四進給裝置50c的進給滾輪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四進給裝置50c輸送的材料可以平穩地輸送到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的進給皮帶65中。多行紅外線加熱器69和數個鼓風扇67安裝于干燥室62中,干燥室62外部設置用于將內部空氣強行排放到外部的排氣扇68,同時冷卻室64頂端安裝有冷卻扇68a。
第五進給裝置30d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的直線端相連以與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形成共同軸線。圖4A和圖4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五進給裝置30d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4A和圖4B所示,多個由驅動電機M3驅動的輸送滾輪32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以使其與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的進給皮帶65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輸送的材料平穩地輸送到第五進給裝置30d的輸送滾輪32上。第五進給裝置30d其中的一個上端部設置有固定銷33,其相對端設置有通過圓柱體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銷35。
第四卸料裝置70c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五進給裝置30d相連并構成垂直相交。圖9A和圖9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四卸料裝置70c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9A和圖9B所示,卸料框架71安裝成與第五進給裝置30d垂直相交,這樣卸料區域78形成于卸料框架71其中一端的部位。在驅動電機M8作用下從第五進給裝置30d頂端到卸料區域78作上、下運動的卸料車73位于卸料框架71上,卸料車73安裝有可升降的卸料臂74,卸料臂74底部安裝有用于移送材料的空氣墊75,同時設置有腳輪77的卸料斗位于卸料區域78中,這樣卸料臂74卸下的材料被收集起來。
涂層裝置80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五配置裝置30d直線端相連。圖10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涂層裝置的前視圖。如圖10所示,進給滾輪82沿軸箱設置于框架上以使其通過驅動輪(圖中未視出)驅動。形成于上、下端進給滾輪82之間的間隙與第五配置裝置30d上輸送滾輪32的頂端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五配置裝置30d進給的材料能夠平穩地輸送到進給滾輪82之間。輸送滾輪84沿軸向安裝并與進給滾輪82相連,這樣膏體可以輸送到進給滾輪82上。涂層裝置80還設置有將作為涂層物質的膏體輸送到輸送滾輪84上的輸送口83。
第一轉向裝置90與具有上述結構的涂層裝置80的直線端相連并與涂層裝置80形成共同軸線。圖11A和圖11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一轉向裝置90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11A和圖11B所示,多個用于承受材料寬度和總體長度的進給滾輪92沿軸箱方向均勻地設置于由驅動電機10驅動的框架上。進給滾輪92與設置于涂層裝置80上進給滾輪82之間的間隙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經過涂層裝置80完成涂層的材料平穩地輸送到進給滾輪92上。多個位于進給滾輪92之間的快速進給滾輪94沿軸向設置于快速進給板93上以使其沿垂直于進給滾輪92轉動的方向轉動,這樣快速進給滾輪94能夠在快速進給板93的作用下實現升降運動。
干燥裝置100以垂直相交方式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一轉向裝置90的直線端相連。圖12是概要顯示本發明的優選干燥裝置100的前視圖。干燥裝置100設置有由機罩101包圍的干燥室102。由驅動電機M11驅動的進給皮帶103安裝于干燥室中以使其與第一轉向裝置90的快速進給滾輪94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一轉向裝置90進給的材料平穩地加載到進給皮帶103上。多行紅外線加熱器104設置于進給皮帶103上方,數個鼓風扇105安裝于干燥室102的內部,排氣扇106固定于機罩101外部并強行將內部空氣排放到外部。
第二轉向裝置90a與具有上述結構的干燥裝置100的直線端相連。圖11A和圖11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二轉向裝置90a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11A和圖11B所示,多個用于承受材料寬度和總體長度的進給滾輪92沿軸箱方向均勻地設置于由驅動電機10驅動的框架上。多個位于進給滾輪92之間的快速進給滾輪94沿軸向設置于快速進給板93上以使其沿垂直于進給滾輪92轉動的方向轉動,這樣快速進給滾輪94能夠在快速進給板93的作用下實現升降運動。
初步干燥裝置110以垂直相交方式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二轉向裝置90a的直線端相連并與第二轉向裝置90a形成共同軸線。圖13是概要顯示本發明的優選初步干燥裝置110的前視圖。如圖13所示,由驅動電機M12驅動的進給皮帶113設置于由機罩111包圍的干燥室112中以使其與第二轉向裝置90a的快速進給滾輪94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由驅動電機M11驅動的進給皮帶103安裝于干燥室中以使其與第二轉向裝置90a的快速進給滾輪94處于同一水平面上,由此從第二轉向裝置90a進給的材料平穩地加載到進給皮帶113上。多行紅外線加熱器115設置于進給皮帶113上方,數個鼓風扇114安裝于干燥室112的內部,排氣扇116固定于干燥室112頂端并用于強行將內部空氣排放到外部。
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與具有上述結構的初步干燥裝置110相連以使其與初步干燥裝置110形成共同軸線。圖8A和圖8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8A和圖8B所示,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大致分成兩個室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其分別由干燥機罩61和冷卻機罩63所包圍。由驅動電機M9驅動的進給皮帶安裝于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中并穿過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以使其與第四進給裝置50c的進給滾輪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四進給裝置50c輸送的材料可以平穩地輸送到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的進給皮帶65中。多行紅外線加熱器69和數個鼓風扇67安裝于干燥室62中,干燥室62外部設置用于將內部空氣強行排放到外部的排氣扇68,同時冷卻室64頂端安裝有冷卻扇68a。
第六配置裝置30e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的直線端相連以與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形成共同軸線。圖4A和圖4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六配置裝置30e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4A和圖4B所示,多個由驅動電機M3驅動的輸送滾輪32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以使其與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的進給皮帶65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輸送的材料平穩地輸送到第六配置裝置30e的輸送滾輪32上。第六配置裝置30e其中的一個上端部設置有固定銷33,其相對端設置有通過圓柱體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銷35。
第五卸料裝置70d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五配置裝置30d相連并構成垂直相交。圖9A和圖9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第五卸料裝置70d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9A和圖9B所示,卸料框架71安裝成與第五配置裝置30d垂直相交,這樣卸料區域78形成于卸料框架71其中一端的部位。在驅動電機M8作用下從第五配置裝置30d頂端到卸料區域78作上、下運動的卸料車73位于卸料框架71上,卸料車73安裝有可升降的卸料臂74,卸料臂74底部安裝有用于移送材料的空氣墊75,同時設置有腳輪77的卸料斗位于卸料區域78中,這樣卸料臂74卸下的材料被收集起來。
層壓裝置120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六配置裝置30e的直線端相連并與第六配置裝置30e形成共同軸線。圖14是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層壓裝置120的前視圖。如圖14所示,多個由驅動電機M13驅動的上、下端結合滾輪122、122a沿軸向安裝于框架12上以使其保持預定的間隔(保證材料通過的間隔)。上、下端結合滾輪122、122a之間形成的間隔與第六配置裝置30e的輸送滾輪32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第六配置裝置30e輸送的材料平穩地輸送到上、下端結合滾輪122、122a之間的間隙中。裝載于框架121頂端并呈卷曲狀態的保護薄層123安裝成卷繞在上端結合滾輪122上,這樣保護薄層123可以在上端結合滾輪122的驅動作用下被正確地繞開。
第七配置裝置30f與具有上述結構的層壓裝置120的直線端相連以與層壓裝置120形成共同軸線。圖4A和圖4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七配置裝置30f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4A和圖4B所示,多個由驅動電機M3驅動的輸送滾輪32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以使其與層壓裝置120的進給皮帶65處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從層壓裝置120輸送的材料平穩地輸送到第七配置裝置30f的輸送滾輪32上。第七配置裝置30f其中的一個上端部設置有固定銷33,其相對端設置有通過圓柱體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銷35。
接收裝置130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七配置裝置相連。圖15A和圖15B是分別概要顯示本發明中的優選接收裝置130的前視圖和俯視圖。如圖15A和圖15B所示,兩組導軌131、132安裝成垂直相交的狀態,在兩組導軌之間形成收集區域133,收集料斗134、135安放于導軌131、132之上,這樣收集料斗134、135在驅動電機M14、M14a的驅動作用下依次進入到收集區域133中。收集框架136安裝于跨越收集區域133及第七配置裝置30f的頂端的位置,在收集框架136上設置有在驅動電機15的驅動下從收集區域133到第七配置裝置30f的頂端之間作上、下運動的收集車137。收集車137設置有可以升降的收集臂138。收集臂138的底表面上固定有運送材料的多個空氣氣墊139。權利要求
權利要求
1.一種多色鋼板的制造方法,其包括第一步驟使具有需求樣式的絲網與鋼板的表面緊密接觸并加載第一單色染料以在鋼板表面上進行第一單色的印刷操作;第二步驟使完成第一單色印刷的鋼板在150攝氏度至40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進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緊密、牢固地粘結于鋼板表面上;第三步驟采用空調或者冷卻扇使鋼板強行冷卻到零下10攝氏度至4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從而使印刷在鋼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卻;第四步驟采用具有與第一色印刷過程中同序列樣式的絲網,通過加載第二單色染料在完成第一色印刷并完成干燥處理的鋼板上進行第二單色的印刷操作;第五步驟使完成第二單色印刷的鋼板在150攝氏度至40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進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緊密、牢固地粘結于鋼板表面上;第六步驟采用冷卻扇使鋼板強行冷卻到零下10攝氏度4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從而使印刷在鋼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卻;第七步驟通過加載第三單色的染料在鋼板表面上完成第三單色的印刷操作;第八步驟使完成第三單色印刷的鋼板在150攝氏度至40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進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緊密、牢固地粘結于鋼板表面上;第九步驟采用空調或者冷卻扇使鋼板強行冷卻到零下10攝氏度至4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從而使印刷在鋼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卻;第十步驟采用具有與第三色印刷過程中同序列樣式的絲網,通過加載第四單色染料在完成第三色印刷并完成干燥處理的鋼板上進行第四單色的印刷操作;第十一步驟使完成第三單色印刷的鋼板在150攝氏度至40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進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緊密、牢固地粘結于鋼板表面上;第十二步驟采用冷卻扇使鋼板強行冷卻到零下10攝氏度至4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從而使印刷在鋼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卻;第十三步驟在完成印刷和干燥操作的鋼板表面上涂覆上具有均勻厚度的透明、粘性涂層;第十四步驟將涂覆有膏體的鋼板在150攝氏度至40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進行干燥以使膏體得到干燥并使其緊密、牢固地粘結于鋼板表面上;第十五步驟采用冷卻扇使鋼板強行冷卻到零下10攝氏度至40攝氏度之間的溫度,從而使鋼板表面上的涂層膏體和印刷染料得到完全冷卻;和第十六步驟在鋼板表面疊壓保護性合成樹脂薄層。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色鋼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重復實施印刷步驟可以制造具有五種顏色或者更多種顏色的多色鋼板。
3.一種多色鋼板的制造系統,其包括加料裝置,其包括設置成跨越由兩組垂直相交的導軌(21、22)形成的輸送區域(23)頂端的輸送框架(26),在導軌(21、22)上設置有加載料斗(24、25)以使其依次進入到輸送區域(23)中,所述輸送框架(26)上安裝有輸送車(27);第一配置裝置(30),其設置成與所述加料裝置(20)的所述輸送區域(23)平行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并被驅動的輸送滾輪(32);與所述第一配置裝置(30)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一印刷裝置(40),其具有安裝于框架(41)上的工作臺(42)和安裝于所述工作臺(42)兩側并能夠左、右移動的進給皮帶(45);與所述第一印刷裝置(40)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一進給裝置(50),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51)上并被驅動的進給滾輪(52);與所述第一進給裝置(50)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60),其包括分別由干燥機罩(61)和冷卻機罩(63)包圍的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同時其還包括穿過其中的進給皮帶(65);與所述第一干燥及冷卻裝置(60)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二配置裝置(30a),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并被驅動的輸送滾輪(32);與所述第二配置裝置(30a)垂直相交的第一卸料裝置(70),其包括具有與所述第二配置裝置(30a)垂直相交并且其一端形成卸料區域(78)的卸料框架(71),所述卸料框架(71)上設置有能夠上、下移動的卸料車(73),其還包括設置有腳輪(77)并置于所述卸料區域(78)中的卸料斗(76);與所述第二配置裝置(30a)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二印刷裝置(40a),其具有安裝于框架(41)上的工作臺(42)和安裝于所述工作臺(42)兩側并能夠左、右移動的進給皮帶(45);與所述第二印刷裝置(40a)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二進給裝置(50a),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51)上并被驅動的進給滾輪(52);與所述第二進給裝置(50a)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其包括分別由干燥機罩(61)和冷卻機罩(63)包圍的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同時其還包括穿過其中的進給皮帶(65);與所述第二干燥及冷卻裝置(60a)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三配置裝置(30b),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并被驅動的輸送滾輪(32);與所述第三配置裝置(30b)以垂直相交方式連接的第二卸料裝置(70a),其包括具有與所述第三配置裝置(30b)垂直相交并且其一端形成卸料區域(78)的卸料框架(71),所述卸料框架(71)上設置有能夠上、下移動的卸料車(73),其還包括設置有腳輪(77)并置于所述卸料區域(78)中的卸料斗(76);與所述第三配置裝置(30b)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三印刷裝置(40b),其具有安裝于框架(41)上的工作臺(42)和安裝于所述工作臺(42)兩側并能夠左、右移動的進給皮帶(45);與所述第三印刷裝置(40b)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三進給裝置(50b),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51)上并被驅動的進給滾輪(52);與所述第三進給裝置(50b)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其包括分別由干燥機罩(61)和冷卻機罩(63)包圍的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同時其還包括穿過其中的進給皮帶(65);與所述第三干燥及冷卻裝置(60b)的直線端相連的第四配置裝置(30c),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并被驅動的輸送滾輪(32);與所述第四配置裝置(30c)以垂直相交方式連接的第三卸料裝置(70b),其包括具有與所述第四配置裝置(30c)垂直相交并且其一端形成卸料區域(78)的卸料框架(71),所述卸料框架(71)上設置有能夠上、下移動的卸料車(73),其還包括設置有腳輪(77)并置于所述卸料區域(78)中的卸料斗(76);與所述第四配置裝置(30c)的直線端相連的第四印刷裝置(40c),其具有安裝于框架(41)上的工作臺(42)和安裝于所述工作臺(42)兩側并能夠左、右移動的進給皮帶(45);與所述第四印刷裝置(40c)的直線端相連的第四進給裝置(50c),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51)上并被驅動的進給滾輪(52);與所述第四進給裝置(50c)的直線端相連的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其包括分別由干燥機罩(61)和冷卻機罩(63)包圍的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同時其還包括穿過其中的進給皮帶(65);與所述第四干燥及冷卻裝置(60c)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五配置裝置(30d),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并被驅動的輸送滾輪(32);與所述第五配置裝置(30d)以垂直相交方式連接的第四卸料裝置(70c),其包括具有與所述第四配置裝置(30c)垂直相交并且其一端形成卸料區域(78)的卸料框架(71),所述卸料框架(71)上設置有能夠上、下移動的卸料車(73),其還包括設置有腳輪(77)并置于所述卸料區域(78)中的卸料斗(76);與所述第五配置裝置(30d)的直線端相連的涂層裝置(80),其具有沿軸向安裝于框架(81)并被驅動的上、下端進給滾輪(82);與所述涂層裝置(80)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一轉向裝置(90),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91)上并被驅動的進給滾輪(92)和多個位于進給滾輪(92)之間并沿軸向安裝于快速進給板(93)上以使其沿與所述進給滾輪(92)的轉動方向垂直方向轉動的快速進給滾輪(94),這樣所述快速進給滾輪(94)可以在所述快速進給板(93)作用下實現升降運動;與所述第一轉向裝置(90)的直線端以垂直相交方式連接的干燥裝置(100),其具有由機罩(101)包圍的干燥室(102),其還包括對其進行驅動的進給皮帶(103);與所述干燥裝置(100)垂直相交的第二轉向裝置(90a),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91)上并被驅動的進給滾輪(92)和多個位于進給滾輪(92)之間并沿軸向安裝于快速進給板(93)上以使其沿與所述進給滾輪(92)的轉動方向垂直方向轉動的快速進給滾輪(94),這樣所述快速進給滾輪(94)可以在所述快速進給板(93)作用下實現升降運動;與所述第二轉向裝置(90a)垂直相交的直線端相連的初步干燥裝置(110),其具有由機罩(111)包圍并且其中安裝有用于驅動的進給皮帶(113)的干燥室(112)、固定于所述干燥室(112)中的數個鼓風扇(114)和多行紅外線加熱器(115)和位于所述機罩(111)外部的排氣扇(116);與所述初步干燥裝置(110)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其包括分別由干燥機罩(61)和冷卻機罩(63)包圍的干燥室(62)和冷卻室(64),同時其還包括穿過其中的進給皮帶(65);與所述第五干燥及冷卻裝置(60d)的直線端相連的第六配置裝置(30e),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并被驅動的輸送滾輪(32);與所述第六配置裝置(30e)以垂直相交方式連接的第五卸料裝置(70d),其包括具有與所述第四配置裝置(30c)垂直相交并且其一端形成卸料區域(78)的卸料框架(71),所述卸料框架(71)上設置有能夠上、下移動的卸料車(73),其還包括設置有腳輪(77)并置于所述卸料區域(78)中的卸料斗(76);與所述第六配置裝置(30e)的直線端相連的層壓裝置(120),其具有沿軸向安裝于框架(121)上的多個結合滾輪(122、122a),所述框架(121)上加載有處于卷繞狀態并卷繞在上端結合滾輪(122)上的保護性薄層(123);與所述層壓裝置(120)的直線端相連的第七配置裝置(30f),其具有多個沿軸向安裝于框架(31)上并被驅動的輸送滾輪(32);與所述第七配置裝置(30f)相連的接收裝置(130),其包括兩組設置成垂直相交的導軌(131、132);形成于兩組導軌之間的收集區域(133);位于導軌(131、132)上的收集料斗(134、135),該收集料斗(134、135)在驅動電機(M14、M14a)的驅動作用下依次進入到收集區域(133)中和在收集區域(133)及第七配置裝置(30f)二者的頂端之間作上、下運動的收集車(137)。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鋼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料裝置(20)的輸送車(27)在所述輸送框架(26)作用下能夠向后及向前運動;輸送車(27)上安裝有輸送臂(28);輸送臂(28)的底部安裝有多個空氣墊(29)。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鋼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裝置(30、30a、30b、30c、30d、30e、30f)設置有位于框架(31)頂部一端的固定銷(33)和在位于相對端的圓柱體作用下能夠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銷(35)。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鋼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印刷裝置(40、40a、40b、40c、40d)設置有安裝于工作臺(42)頂端能夠升降的絲網框架和在絲網固定部件(46)和驅動電機(M5)作用下能夠向后及向前運動的橡膠滾軸。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鋼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燥及冷卻裝置(60、60a、60b、60c、60d)具有設置有多行紅外線加熱器(66)的干燥室(62);設置有多行冷卻器(68)的冷卻室(64);安裝于所述干燥室(62)外部的排氣扇(69)和安裝于所述冷卻室(64)頂端的冷卻風扇(69a)。
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鋼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車(73)設置有能夠升降的卸料臂(74),所述卸料臂(74)底部設置有空氣墊(75)。
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鋼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層裝置(80)具有將膏體輸送到與輸送滾輪(84)對接的輸送滾輪(82)上的輸送滾輪(84)和用于輸送作為膏體的涂層材料的輸送口。
10.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鋼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燥裝置(100)具有設置有多行紅外線加熱器(104)和數個鼓風扇(105)的干燥室(102)和安裝于所述干燥室(102)外部的排氣扇(106)。
11.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鋼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裝置的接收車具有能夠升降的接收臂(138),接收臂(138)的底部設置有多個用于輸送材料的空氣墊(139)。
全文摘要
一種在鋼板表面上制造多種顏色、樣式或圖案的方法及一種實施上述方法的多色鋼板制造系統。該方法的步驟包括利用第一單色染料在鋼板表面上進行印刷操作;在一定溫度下對印刷于鋼板上的第一顏色進行干燥處理;對完成干燥的鋼板進行冷卻處理;在完成第一顏色印刷的鋼板表面上進行第二單色的印刷操作;在一定溫度下對印刷于鋼板上的雙色進行干燥處理;對完成干燥的鋼板進行冷卻處理;在完成第二顏色印刷的鋼板表面上進行第三單色的印刷操作;在一定溫度下對印刷于鋼板上的三種顏色進行干燥處理;對完成干燥的鋼板進行冷卻處理;在完成第三顏色印刷的鋼板表面上進行第四單色的印刷操作;在一定溫度下對印刷于鋼板上的四種顏色進行干燥處理;對完成干燥的鋼板進行冷卻處理;在完成印刷和干燥處理的鋼板表面上進行涂覆膏體的涂層處理;在一定溫度下對完成涂層處理的鋼板進行干燥處理;對完成涂層和干燥處理的鋼板進行冷卻處理;最后通過在鋼板表面上層壓保護薄層以制成多色鋼板。
文檔編號B05D7/14GK1452669SQ00819525
公開日2003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00年3月17日 優先權日2000年3月17日
發明者李昌源 申請人:李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