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菌渣廢棄物的利用技術領域:
,尤其是一種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
技術背景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產量占世界總產量70%以上,我國副產品出口創匯的主要商品,在全國的種植業養殖業中,排行僅次于糧、棉、油、果、菜,位居第六位, 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統計,2007年我國食用菌年產量達到1682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按食用菌生物學效率平均40%計算,全國食用菌菌渣總量約4205萬噸。而雙孢菇已經成為我國第四大食用菌,2007年我國雙孢菇總產量已達244萬噸,居世界之首,出口量最大,是傳統的出口創匯產品。雙孢菇采收后產生大量廢棄菌渣,大量堆積易造成環境污染,丟棄則造成資源浪費,因此雙孢菇菌渣的處理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處理菌渣的傳統方法是焚燒或直接丟棄,很多菇農都是將菌渣隨意丟棄在房前屋后或就近堆置在生產場地。這不僅是資源的浪費,更導致霉菌和害蟲的滋生,增加空氣中有害孢子和害蟲的數量,影響食用菌生產的發展,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目前,對菌渣的研究利用已經引起大家的重視,并開始進行生產實踐,主要的利用方式有三種(1)用作農作物種植的肥料;(2)再利用作為食用菌栽培料;(3)用作飼料添加劑。
雙孢菇菌渣主要由稻草、麥秸、干牛(馬)糞、尿素、豆餅、磷酸鈣、石膏粉、石灰、 硫酸銨等混合物料組成。據分析,雙孢菇菌渣含有豐富的有機物、粗蛋白、粗脂肪和氮浸出物,還富含鈣、磷、鉀、硅等礦物質,營養相當豐富,其中N、P、K養分含量高于稻草和鮮糞。 經分析測定不同批次得到的雙孢菇菌渣,其物質組成和養分含量均比較穩定。雙孢菇菌渣中所含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都是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1萬kg菌渣相當于180kg 尿素、120kg標準磷肥、72kg硫酸鉀(翁伯琦等,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9,25 ), 228-232)。但目前絕大多數菇農處理雙孢菇菌渣的方式仍是廢棄不用,不僅浪費資源,更帶來環境污染。在農作物種植中,將雙孢菇菌渣作為有機肥施用,既能培肥土壤,又能減少環境污染,這是處理雙孢菇菌渣的一大突破口。
目前,已有一些關于菌渣作有機肥的研究和產品,但基本都是以菌渣為原料加以其他物質進行發酵而制得有機肥。如在公開號為CN 17M481A的專利申請中公開了一種 “利用廢棄菇渣生產微生物活性有機肥方法”,公開號為CN 101412642A的專利申請公開了 “一種處理食用菌渣生產有機肥的方法”,公開號為CN 1785923A的專利申請公開了 “一種食用菌菌糠綠色肥料”,這些方法都并沒有只針對雙孢菇,而且要經過一系列的發酵工藝流程,操作過程比較復雜,需要很多專業知識和專門的設施設備,而農民則欠缺專業的知識和設備,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很難達到標準的操作工藝,不適于大面積的大田推廣實施,對菌渣的消耗率也不高,而且沒有說明運用這些方法后農田對菌渣的吸納量,也不涉及菌渣還田的環境效應,對農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等。目前,尚無專門利用雙孢菇菌渣和化肥生產肥料及其應用并研究其節能減排效應的研究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將雙孢菇菌渣隨意丟棄或焚燒而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等問題,提供一種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該肥料對廢棄的雙孢菇菌渣做為肥料資源進行二次利用,簡單、方便的生產營養全面、安全且成本低的有機肥料,循環利用農業資源,節能減排,為農業發展節本增效。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利用廢棄的雙孢菇菌渣為主要原料,配以一定量的無機化肥,按下述原料配比和方法制得
(1)、對雙孢菇菌渣進行前期處理
在出完最后一潮雙孢菇后,用工具除去表層泥土,再將剩下的菌渣下架,于陰涼干燥處堆存備用;
(2)、將雙孢菇菌渣與無機化肥混合
在雙孢菇菌渣中加入氮肥、磷肥、鉀肥等無機化肥,加入量分別按下述重量比例計算氮肥菌渣=0-1 26. 7,磷肥菌渣=1 16.3-1 67,鉀肥菌渣= 1 81.3-1 949 ;混合均勻,即得所述的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
上述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中,N P K的重量比例以 6. 22 1 1. 2-6. 99 1 1. 34 為優。
上述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中,N的含量以1. 45% -4. 23%為優;P2O5的含量以 0. 23% -0. 68%為優;K2O 的含量以 0. 28% -0. 81%為優。
本發明上述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可用于水稻及小麥等作物田間施肥,施用時, 可在水稻移栽前10-15天或者小麥播種前10-15天,將本發明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均勻表施于田塊中,然后按照常規方法進行播種育苗及田間管理等;可明顯提高作用的產量。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制作過程非常簡單,無需專門的設備設施,操作起來非常很方便,容易被廣大農民普遍接受,適宜農田大規模推廣應用。
(2)、將廢棄雙孢菇菌渣與化肥配施還田轉化為有機肥,既解決了廢棄菌渣的處理問題,同時避免了菌渣被隨意丟棄而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實現了節本增效,培肥地力,形成了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高的生態農業模式,促進了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
(3)、本發明肥料對稻麥輪作的農田施肥效果尤為突出,可大大降低成本。每公頃稻田可減少復合肥(以成都市大邑高效復合肥廠所生產的25%復合肥料為例,其中含N 14%,P5%,K 6% )約300kg、氮肥(含附7· 農業用碳酸氫銨)約300kg,化肥投入總量減少約83. 1%,投入成本可減少約860元;每公頃麥田可減少復合肥(同上)約52^g、氮肥(同上)約52^g,化肥投入總量減少約74. 4%,投入成本減少約1420元。
(4)、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改善因過度施用化肥而板結的土壤,使土壤變得疏松、 通透性增強,大大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的生產力,增產效果顯著。水稻每公頃可增產約4^kg,小麥每公頃可增產約l(^8kg。
(5)、合理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平均每公頃農田每年可以處理菌渣近30噸, 大幅度降低農田溫室氣體排放。每公頃農田小麥整個生長季內,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36kg、氧化亞氮約206kg,農田甲烷吸收增加約679. 756kg ;而在水稻生長季內,農田甲烷排放減少約四849. Mkg,農田氧化亞氮吸收增加約四7. Hkg,節能減排效果明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發明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下述實施例。
實施例1
發明人于2008年5月,在大邑縣韓場鎮進行水稻田雙孢菇菌渣不同還田量大田試驗,按照本發明中所述肥料的制備方法,將以不同菌渣和化肥比例制成的肥料進行應用比較。
試驗共設五個處理對照例肥料CK(常規施肥)、含有不同比例雙孢菇菌渣肥料Tl、T2、T3、T4;各肥料的組成見下述表1。為便于比較,其中T3與CK的N含量相當;Tl、Τ2、Τ4的菌渣用量分別為Τ3的30 %、70 %和150 % ;各處理氮磷鉀養分比例為 6. 22 1 1. 2-6. 99 1 1.34 ;每個處理設四次重復。
本實施例所用復合肥為成都市大邑高效復合肥廠生產的25%復合肥,其中含 ^14^)1(5^)1(6%),氮肥為四川金杯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含Ν(17. 1%)的農業用碳酸氫銨,磷肥為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磷肥廠生產的含Ρ205(12.0%)的有機過磷酸鈣,鉀肥為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生產的含K20(60% )的氯化鉀。
含有不同比例雙孢菇菌渣肥料Tl、Τ2、Τ3、Τ4均按照下述方法制備
(1)、對雙孢菇菌渣進行前期處理
在出完最后一潮雙孢菇后,用工具除去表層泥土,再將剩下的菌渣下架,于陰涼干燥處堆存備用;
(2)、將雙孢菇菌渣與無機化肥混合
在雙孢菇菌渣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氮肥、磷肥、鉀肥等無機化肥,混合均勻,分別得到Τ1、Τ2、Τ3、Τ4共四種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四種肥料中雙孢菇菌渣與無機化肥的用量 (按照每公頃大田用量計)分別如下述表1所示。
對照例肥料CK由復合肥和氮肥組成,其組成(按照每公頃大田用量計)如下述表 1所示。
表1實施例1中各肥料組成
權利要求
1.一種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利用廢棄的雙孢菇菌渣為主要原料,配以無機化肥,按下述原料配比和方法制得(1)、對雙孢菇菌渣進行前期處理在出完最后一潮雙孢菇后,用工具除去表層泥土,再將剩下的菌渣下架,于陰涼干燥處堆存備用;(2)、將雙孢菇菌渣與無機化肥混合在雙孢菇菌渣中加入無機化肥氮肥、磷肥和鉀肥,加入重量分別按下述重量比例計算氮肥菌渣=0-1 26. 7,磷肥菌渣=1 16.3-1 67,鉀肥菌渣= 1 81.3-1 949;混合均勻,即得所述的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其中,所述的肥料中, N P K 重量比例=6. 22 1 1.2-6.99 1 1. 34 ;N 的含量為 1. 45%-4. 23%。
2.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肥料中,P2O5的含量為 0. 23% -0. 68%o
3.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肥料中,K2O的含量為 0. 28% -0. 81%。
專利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含有雙孢菇菌渣的肥料,利用廢棄的雙孢菇菌渣為主要原料,配以一定量的無機化肥制得。該肥料對廢棄的雙孢菇菌渣做為肥料資源進行二次利用,簡單、方便的生產營養全面、安全且成本低的有機肥料,循環利用農業資源,節能減排,為農業發展節本增效。
文檔編號C05G1/00GKCN101734976 B發布類型授權 專利申請號CN 200910312348
公開日2012年2月29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28日
發明者凌靜, 周靜, 張世熔, 鄧良基, 高雪松, 黃小林, 黃春 申請人:四川農業大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專利引用 (3), 非專利引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