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
技術領域:
,具體是一種水稻育秧基質。
背景技術:
:我國稻區生態條件各異,耕作制度復雜,育秧方式也多種多樣。按照水分管理方式,可分為水育秧、旱育秧和濕潤育秧三大類,實際生產中多種管理方式常常交替使用,并無嚴格劃分。旱育秧與傳統育秧方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節約成本、省水、省種、省秧田、省地膜、省工、省肥,增產效果顯著,經濟、社會及生態綜合效益明顯。與水育秧相比,旱育秧秧苗素質大大提高,具體表現為:秧苗素質好、出苗快、成苗率高,出葉慢,秧苗壯,根系發達、吸收功能強;抗逆能力強;返青快,分蘗力強;播栽期提前、成熟期提早;成穗率提高、穗大粒多。因此,旱育秧技術是當前水稻種植地區首選的育秧技術。以旱育秧方式育秧,由于水氣比例的變化,導致了秧苗根系環境的變化,原本水育秧的厭氧條件發生了轉變,病蟲害的種類相應地發生了變化。與水育秧相比,旱育秧根系細長,易造成傷口,透氣良好的環境下病菌繁殖較快,更易造成幼苗染病。因此,旱育秧苗二化螟、三化螟病害及減輕,惡苗病、立枯病發病率成倍增加,尤其是立枯病極易爆發。以旱育秧方式育秧,除了易爆發立枯病等病害外,還存在以下待解決的問題:育秧基質質量較差,肥力不足,透氣性不良等。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水稻育秧基質,不僅能有效地控制秧苗病害,提供秧苗期所需的營養元素,且能夠達到省時省工的目的。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水稻育秧基質,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組成:水稻秸稈發酵物10-15%,甲殼素1-2%,烯丙苯噻唑0.05-0.1%,腐殖酸4-5%,氮肥0.1-0.15%,磷肥0.05-0.1%,鉀肥0.04-0.06%,鋅肥0.001-0.002%,硼肥0.002-0.003%,田土補足100%;所述的水稻秸稈發酵物由以下方法發酵得到:將水稻秸稈粉碎后,堆漚50-60天即可。進一步地,所述的甲殼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的重量比例為20-40:1-2:80-100。作為最優方案,所述的甲殼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的重量比例為30:1:8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備的有益效果是:(1)室內生測結果表明,將甲殼素、烯丙苯噻唑、腐殖酸按特定的比例混配對立枯病菌的抑制增效作用明顯,不僅防控效果好,且有利于減少農藥施用量和降低農藥成本。(2)本發明專門針對水稻秧苗期而設計,且將藥肥結合于一體,能夠減輕農事操作,省時省工省力。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所述的百分比除特殊聲明外,均為重量百分比;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的田土均為采自同一田塊的土壤。一、甲殼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及復配劑對水稻立枯病的室內毒力測定經預試確定各藥劑有效抑制濃度范圍后,將甲殼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及其混配劑按有效成分含量梯度系列稀釋5個濃度,設清水對照。參照《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進行,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藥劑對水稻立枯病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計算各處理凈生長量、菌絲生長抑制率。將菌絲生長抑制率換算成機率值(y),藥液濃度(μg/mL)轉換成對數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歸方程(y=a+bx),并由此計算出每種藥劑的EC50值。根據孫云沛法的共毒系數法(CTC)來評價藥劑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測定結果表明,甲殼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的重量比例為20:0.5:80時,呈相加作用;甲殼素、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的重量比例為20:2:50時,呈拮抗作用;其他重量比時,顯示為增效作用,其中重量比例為30:1:80增效作用最明顯。二、基質應用實施例(1)育秧基質的制備:先將水稻秸稈粉碎,堆漚60天后得到水稻秸稈發酵物。試驗組1: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水稻秸稈發酵物15%,甲殼素1.5%,烯丙苯噻唑0.05%,腐殖酸4%,氮肥0.15%,磷肥0.05%,鉀肥0.05%,鋅肥0.002%,硼肥0.003%,田土補足100%;將所取原料均勻混合即可。試驗組2: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水稻秸稈發酵物10%,甲殼素1.5%,烯丙苯噻唑0.1%,腐殖酸5%,氮肥0.15%,磷肥0.05%,鉀肥0.05%,鋅肥0.002%,硼肥0.003%,田土補足100%;將所取原料均勻混合即可。試驗組3: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水稻秸稈發酵物12%,甲殼素2%,烯丙苯噻唑0.05%,腐殖酸4%,氮肥0.1%,磷肥0.1%,鉀肥0.06%,鋅肥0.001%,硼肥0.002%,田土補足100%;將所取原料均勻混合即可。試驗組4: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水稻秸稈發酵物15%,甲殼素1%,烯丙苯噻唑0.06%,腐殖酸5%,氮肥0.12%,磷肥0.08%,鉀肥0.04%,鋅肥0.002%,硼肥0.003%,田土補足100%;將所取原料均勻混合即可。對照組1: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水稻秸稈發酵物15%,甲殼素2%,烯丙苯噻唑0.2%,腐殖酸5%,氮肥0.15%,磷肥0.05%,鉀肥0.05%,鋅肥0.002%,硼肥0.003%,田土補足100%;將所取原料均勻混合即可。對照組2: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取原料:甲殼素1.5%,烯丙苯噻唑0.05%,腐殖酸4%,氮肥0.15%,磷肥0.05%,鉀肥0.05%,鋅肥0.002%,硼肥0.003%,田土補足100%;將所取原料均勻混合即可。對照組3:100%田土。(2)應用方法上述試驗組1-4及對照組1-3所采用的田土均為帶有水稻立枯病菌的田間土壤。分別將上述試驗組1-4及對照組1-3所得的基質用于水稻播種育秧;各處理除了基質外,其他育秧環境一致,育秧期間統一管理,不再使用任何農藥或者肥料。(3)試驗結果播種后15天,結合秧苗立枯病高發期結果調查,計算立枯病防治效果及秧苗最終成苗率,結果統計如下表所示:處理組發病率(%)防治效果(%)成苗率(%)試驗組11.0595.5597.28試驗組22.2890.3493.13試驗組31.0795.4796.24試驗組42.1490.9493.45對照組125.82-9.3675.3對照組216.7928.8979.26對照組323.61/77.15從試驗結果中可以看出,試驗組1-4對秧苗立枯病增效明顯,既減少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現出了優于對照組1-3的田間效果,有助于減少農藥使用成本;同時能夠提供秧苗期所需的營養元素,成苗率高,藥肥一體能夠達到省時省工的目的。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