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一種風力機葉片維修用電動拋光機的制作方法

文(wen)檔序號:10026009閱讀:540來源:國知(zhi)局(ju)
一種風力機葉片維修用電動拋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風力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風力機葉片維修用電動拋光機。
【背景技術】
[0002]在葉片加工領域中,最終都需要經磨拋工序才能達到技術要求,但是,這一工序是很繁重的,而且又很臟很累的勞動,目前國內所有葉片加工廠家都是采用人工進行拋磨,并且拋磨的效率很低、精度差,葉片在加工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可能會導致葉片余量不均勻,甚至在一件工件上出現余量過厚、過薄的現象,如果用常規的機械進行拋磨,就會出現跑量過多或過量過薄的現象,更嚴重的后果是使砂帶拉斷,對操作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風力機葉片維修用電動拋光機。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風力機葉片維修用電動拋光機,所述風力機葉片維修用電動拋光機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工作臺裝置、位于所述工作臺裝置左右兩側的固定裝置、位于所述工作臺裝置上方的支撐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撐裝置上的氣缸裝置及位于所述氣缸裝置下方的拋光裝置,所述工作臺裝置包括本體、位于所述本體上方的工作臺、位于所述本體下方的固定柱、設置于所述固定柱上的支撐桿、設置于所述支撐桿上的滾輪及設置于所述支撐桿上的彈簧,所述固定裝置包括第一氣缸、位于所述第一氣缸一側的第一推動桿及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一側的固定塊,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柱左側的第二支撐柱、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柱右側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右側的第三支撐柱、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柱右側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下方的第二橫桿及第三橫桿,所述氣缸裝置包括第二氣缸、位于所述第二氣缸下方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氣缸左側的第三氣缸、位于所述第三氣缸下方的第三推動桿及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下方的連接桿,所述拋光裝置包括轉軸、設置于所述轉軸上的第一電機、位于所述第一電機右側的水平桿、設置于所述轉軸上的圓輪及設置于所述圓輪上的拋光環,所述支撐桿呈傾斜狀,所述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固定柱軸轉連接,所述支撐桿的下端設有矩形槽,所述滾輪收容于所述矩形槽中且與所述支撐桿軸轉連接。
[0007]所述底座呈長方體,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內設有凸塊。
[0008]所述本體呈長方體,所述本體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中且與所述底座滑動連接,所述本體上表面的左右兩側設有第一矩形槽,所述凸塊收容于所述第一矩形槽中。
[0009]所述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固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固定塊的一側面上設有凹槽。
[0010]所述第一支撐柱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柱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柱的左表面上設有第一定位桿,所述第一定位桿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柱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上設有第一矩形孔。
[0011 ] 所述第三支撐柱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支撐柱上設有第二定位桿,所述第二定位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定位桿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三支撐柱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柱上設有第二矩形孔。
[0012]所述連接桿呈L型,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下表面與所述連接桿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柱的側面接觸。
[0013]所述轉軸呈圓柱體,所述轉軸的右端與所述電機連接。
[0014]所述圓輪呈圓柱體,所述圓輪水平放置,所述轉軸的左端與所述圓輪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0015]所述拋光環為橫截面呈圓環狀的柱體,所述拋光環的內表面與所述圓輪固定連接。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風力機葉片維修用電動拋光機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對風力機葉片進行維修拋光時,使得葉片的余量均勻,不會出現余量過厚或者過薄的現象發生,并且其精度高,效率高,效果好,節約了企業的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風力機葉片維修用電動拋光機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風力機葉片維修用電動拋光機包括底座1、位于所述底座I上方的工作臺裝置2、位于所述工作臺裝置2左右兩側的固定裝置3、位于所述工作臺裝置2上方的支撐裝置4、設置于所述支撐裝置4上的氣缸裝置5及位于所述氣缸裝置5下方的拋光裝置6。
[0019]如圖1所示,所述底座I呈長方體,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第一收容腔11,所述第一收容腔1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收容腔11內設有凸塊12,所述凸塊1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凸塊12呈長方體,所述凸塊12與所述底座I固定連接,所述凸塊12的上表面與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內。
[0020]如圖1所示,所述工作臺裝置2包括本體21、位于所述本體21上方的工作臺22、位于所述本體21下方的固定柱23、設置于所述固定柱23上的支撐桿25、設置于所述支撐桿25上的滾輪26及設置于所述支撐桿25上的彈簧27。所述本體21呈長方體,所述本體2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11中且與所述底座I滑動連接,所述本體21可以在所述第一收容腔11中上下移動,所述本體21上表面的左右兩側設有第一矩形槽24,所述第一矩形槽24呈長方體,所述凸塊12收容于所述第一矩形槽24中。所述工作臺22呈長方體,所述工作臺22與所述本體21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柱23呈圓柱體,所述固定柱23與所述本體2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2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支撐桿25呈傾斜狀,所述支撐桿25的上端與所述固定柱23軸轉連接,使得所述支撐桿25可以圍繞所述固定柱23旋轉,所述支撐桿25的下端設有矩形槽251,所述矩形槽251呈長方體狀。所述滾輪2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滾輪26收容于所述矩形槽251中且與所述支撐桿25軸轉連接,使得所述滾輪26可以在所述矩形槽251中旋轉,所述滾輪26頂靠在所述第一收容腔11的底面上。所述彈簧27水平放置,所述彈簧27與所述支撐桿25固定連接。
[0021]如圖1所示,所述固定裝置3包括第一氣缸31、位于所述第一氣缸31 —側的第一推動桿32及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32 —側的固定塊33。所述第一氣缸3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3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推動桿32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32在所述第一氣缸31的作用下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另一端與所述固定塊33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33呈長方體,所述固定塊33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固定塊33的一側面上設有凹槽331,所述凹槽331向內部凹陷形成四分之一圓形,所述凹槽331可以較為牢固的固定住葉片。
[0022]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裝置4包括第一支撐柱4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柱41左側的第二支撐柱42、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柱42右側的第一支架43、位于所述第一支架43右側的第三支撐柱44、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柱44右側的第一橫桿45、位于所述第一橫桿45下方的第二橫桿46及第三橫桿47。所述第一支撐柱4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柱41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柱4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柱41的左表面上設有第一定位桿411,所述第一定位桿41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定位桿411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柱4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411上設有第一矩形孔412,所述第一矩形孔412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支撐柱42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柱42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柱42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架43呈Z字型,所述第二支架4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柱4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4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柱4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柱44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支撐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wen)留(liu)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