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塵卸灰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除塵卸灰閥結構,用于拋丸機中。
【背景技術】
[0002]常規的拋丸機在工作過程中,利用鋼丸擊打產品表面,會不斷產生氧化鐵皮等粉塵,傳統的手動卸灰閥設計是粉塵堆積在卸灰閥上方,因此容易發生管道堵塞和結塊的故障,且不易清理疏通。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的除塵卸灰閥結構,不易發生管道堵塞和結塊的故障,且容易清理疏通。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除塵卸灰閥結構,包括粉塵管道和卸灰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卸灰閥包括管夾、支架、杠桿、重物塊、擋板、絲桿、絲桿螺母、旋鈕、滑塊和鉸鏈;管夾為環形,其由左半體和右半體組成;左半體的一端和右半體的一端鉸接,左半體的另一端和右半體的另一端用螺絲固定,左半體和右半體相對設置將粉塵管道夾緊固定在中間;支架一端與左半體固定,另一端與杠桿的中間鉸接;杠桿位于粉塵管道底部管口的下方;杠桿的左側開有長孔;絲桿位于長孔中,其兩端均與杠桿轉動連接;絲桿螺母與絲桿連接;滑塊與絲桿螺母固定,并與杠桿滑動連接;滑塊中固定有指針;重物塊與滑塊固定;鉸鏈包括蓋體、支桿和球體;蓋體的頂部開有安裝孔,中部開有安裝腔,安裝孔和安裝腔相通;安裝孔為圓孔;安裝腔為球形;蓋體的底部固定在杠桿的右端;球體位于安裝腔中,球體的直徑小于安裝腔的直徑,并大于安裝孔的直徑;支桿直徑小于安裝孔的直徑;支桿底部穿過安裝孔后與球體固定,頂部與擋板的底部固定;擋板的頂部與粉塵管道底部管口可脫離式連接;杠桿的左側設有刻度,指針與刻度配合。
[000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支架為倒L形。
[0006]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刻度的分度值為1mm。
[0007]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結構設計合理,利用杠桿原理進行自動卸灰,取代傳統的手動卸灰排放,解決了管道經常被粉塵堵塞的問題,而且自動定量排放,卸灰閥不需其它閥門,直接排放到粉塵袋中。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管夾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鉸鏈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0012]參見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包括粉塵管道I和卸灰閥。
[0013]粉塵管道I垂直設置,以利于排凈粉塵。
[0014]卸灰閥包括管夾2、支架3、杠桿4、重物塊5、擋板6、絲桿9、絲桿螺母10、旋鈕11滑塊12和鉸鏈15。
[0015]管夾2為環形并橫向設置,其由左半體7和右半體8組成。左半體7的一端和右半體8的一端鉸接,左半體7的另一端和右半體8的另一端用螺絲固定,左半體7和右半體8相對設置將粉塵管道I夾緊固定在中間,這樣粉塵管道I和卸灰閥固定在一起。
[0016]支架3為倒L形,其一端與左半體7固定,另一端與杠桿4的中間鉸接。
[0017]杠桿4位于粉塵管道I底部管口的下方。
[0018]杠桿4的左側開有長孔12。絲桿9位于長孔12中,其兩端均與杠桿4轉動連接。
[0019]絲桿螺母10與絲桿9連接。
[0020]滑塊12與絲桿螺母10固定,并與杠桿4滑動連接。滑塊12中固定有指針13。
[0021]重物塊5與滑塊12固定。
[0022]鉸鏈15包括蓋體16、支桿18和球體19。蓋體16的頂部開有安裝孔17,中部開有安裝腔20,安裝孔17和安裝腔20相通。安裝孔17為圓孔。安裝腔20為球形。蓋體16的底部固定在杠桿4的右端。球體19位于安裝腔20中,球體19的直徑小于安裝腔20的直徑,并大于安裝孔17的直徑,這樣球體19可在安裝腔20中活動并不會從安裝孔17中脫出。支桿18為圓桿,其直徑小于安裝孔17的直徑。支桿18底部穿過安裝孔17后與球體19固定,頂部與擋板6的底部固定。擋板6的頂部與粉塵管道I底部管口可脫離式連接。鉸鏈15的結構,使得擋板6不需要很精確的安裝位置,當擋板6與粉塵管道I底部管口接觸時,擋板6收到粉塵管道I的反向作用力,球體19在安裝腔20中活動,調節擋板6的位置,使得擋板6與粉塵管道I的底部管口完全接觸,這樣密封性能好。
[0023]杠桿4的左側設有刻度14,刻度14的分度值為1mm。指針13與刻度14配合。
[0024]正常使用時,由于重物塊5的作用和杠桿原理,杠桿4的右端上翹使得擋板6與粉塵管道I底部管口接觸,粉塵管道I底部管口處于關閉狀態。粉塵在擋板6上進行一定量的堆積后使得杠桿4的右端下翹,擋板6與粉塵管道I底部管口脫離,粉塵從粉塵管道I底部管口中排放出來。
[0025]轉動旋鈕11,旋鈕11帶動杠桿4轉動,使得滑塊12移動,滑塊12帶動重物塊5移動,這樣杠桿4左側的重心發生變化,以此可以來調節卸灰閥一次排放粉塵量的大小。
[0026]滑塊12移動時指針13在刻度14上移動,以此可以作為標記數值,該數值不需要很精確。
[0027]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狀、所取名稱等可以不同,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結構所作的舉例說明。
【主權項】
1.一種除塵卸灰閥結構,包括粉塵管道和卸灰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卸灰閥包括管夾、支架、杠桿、重物塊、擋板、絲桿、絲桿螺母、旋鈕、滑塊和鉸鏈;管夾為環形,其由左半體和右半體組成;左半體的一端和右半體的一端鉸接,左半體的另一端和右半體的另一端用螺絲固定,左半體和右半體相對設置將粉塵管道夾緊固定在中間;支架一端與左半體固定,另一端與杠桿的中間鉸接;杠桿位于粉塵管道底部管口的下方;杠桿的左側開有長孔;絲桿位于長孔中,其兩端均與杠桿轉動連接;絲桿螺母與絲桿連接;滑塊與絲桿螺母固定,并與杠桿滑動連接;滑塊中固定有指針;重物塊與滑塊固定;鉸鏈包括蓋體、支桿和球體;蓋體的頂部開有安裝孔,中部開有安裝腔,安裝孔和安裝腔相通;安裝孔為圓孔;安裝腔為球形;蓋體的底部固定在杠桿的右端;球體位于安裝腔中,球體的直徑小于安裝腔的直徑,并大于安裝孔的直徑;支桿直徑小于安裝孔的直徑;支桿底部穿過安裝孔后與球體固定,頂部與擋板的底部固定;擋板的頂部與粉塵管道底部管口可脫離式連接;杠桿的左側設有刻度,指針與刻度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塵卸灰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為倒L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塵卸灰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刻度的分度值為1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除塵卸灰閥結構,不易發生管道堵塞和結塊的故障,且容易清理疏通。左半體和右半體相對設置將粉塵管道夾緊固定在中間;支架一端與左半體固定,另一端與杠桿的中間鉸接;絲桿位于長孔中,其兩端與杠桿轉動連接;絲桿螺母與絲桿連接;滑塊與絲桿螺母固定,并與杠桿滑動連接;重物塊與滑塊固定;蓋體的頂部開有安裝孔,中部開有安裝腔,安裝孔和安裝腔相通;安裝腔為球形;蓋體的底部固定在杠桿的右端;球體位于安裝腔中,球體的直徑小于安裝腔的直徑,并大于安裝孔的直徑;支桿底部穿過安裝孔后與球體固定,頂部與擋板的底部固定;擋板的頂部與粉塵管道底部管口可脫離式連接;杠桿的左側設有刻度,滑塊中固定的指針與刻度配合。
【IPC分類】B24C9-00
【公開號】CN204397641
【申請號】CN201420790855
【發明人】劉翔, 姚冬青, 楊樹根
【申請人】振石集團東方特鋼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6月17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