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成像裝置,其為了讓用戶能夠容易地開閉印刷介質盒而具有改善的結構。該成像裝置包括:主體;印刷介質盒,收容印刷介質,可移動地結合到所述主體;第一杠桿,配備于所述印刷介質盒;第二杠桿,配備于所述主體,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與所述第一杠桿結合而轉動,然后與所述第一杠桿分離。
【專利說明】
成像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改善用于收容印刷介質的印刷介質盒的開閉結構的成像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成像裝置是在印刷介質上印刷圖像的裝置,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及整合它們的功能而實現的復合機等相當于成像裝置。
[0003]成像裝置配備有印刷介質盒,其利用配備于其內部的印刷裝置供應印刷介質。
[0004]通常,印刷介質盒可開閉地設置于成像裝置的主體。在印刷介質盒被關閉的狀態下,當需要過大的用于開啟印刷介質盒的初始力量時,產品的感性品質降低,并且在用力拉扯印刷介質盒的過程中,印刷介質盒可能破損或造成用戶受傷。
【發明內容】
[0005]技術問題
[0006]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為了讓用戶能夠容易地開閉印刷介質盒而具有改善的結構的成像裝置。
[0007]技術方案
[0008]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印刷介質盒,收容印刷介質,可移動地結合到所述主體;第一杠桿,配備于所述印刷介質盒;第二杠桿,配備于所述主體,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與所述第一杠桿結合而轉動,然后與所述第一杠桿分咼。
[0009]所述第一杠桿可轉動地結合到所述印刷介質盒。
[0010]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所述第一杠桿可對所述第二杠桿加壓,然后被所述第二杠桿加壓。
[0011]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時,所述第一杠桿以與所述第二杠桿分離的狀態移動,然后可對所述第二杠桿加壓。
[0012]所述第一杠桿可包括:鉸鏈部,可轉動地結合到所述印刷介質盒;卡接部,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與所述第二杠桿結合。
[0013]所述第二杠桿可包括:第一操作臂,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收容所述卡接部;第二操作臂,布置為能夠以與所述第一操作臂相同的軸為中心而轉動,且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時,與所述卡接部接觸。
[0014]在所述第一操作臂的一端可配備有用于收容所述卡接部的收容槽。
[0015]所述成像裝置可包括:彈性部件,布置在所述主體與所述第二杠桿之間,且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使所述第二杠桿彈性偏置,以使所述第二杠桿對所述第一杠桿加壓。
[0016]所述成像裝置還可以包括:杠桿罩,布置在所述主體的內部而收容所述第二杠桿和所述彈性部件。
[0017]所述成像裝置可包括:第一鉸鏈軸,配備于所述杠桿罩而可轉動地支撐所述彈性部件的一端;第二鉸鏈軸,配備于所述第二杠桿而可轉動地支撐所述彈性部件的另一端。
[0018]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從所述第一鉸鏈軸、所述第二鉸鏈軸與所述第二杠桿的旋轉中心布置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瞬間以后,所述第一杠桿可被所述第二杠桿加壓。
[0019]所述杠桿罩可包括:第一引導槽,用于引導所述第一杠桿。
[0020]所述第一引導槽可包括:開放部,以使所述第一杠桿能夠進入到所述第一引導槽的內側的方式配備;平行部,與所述第一杠桿的移動方向平行地配備;傾斜部,與所述平行部傾斜地配備。
[0021]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從所述第一杠桿進入到所述傾斜部的瞬間以后,所述第一杠桿可被所述第二杠桿加壓。
[0022]所述杠桿罩可包括:第二引導槽,配備于所述第二杠桿的轉動路徑上。
[0023]所述杠桿罩可配備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杠桿的轉動的止動器。
[0024]所述成像裝置還可以包括:第三杠桿,與所述第二杠桿聯動而移動,且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時,被所述第一杠桿加壓。
[0025]所述第二杠桿可包括:第一齒輪部,可轉動地布置。所述第三杠桿可包括:第二齒輪部,與所述第一齒輪部嗤合。
[0026]所述成像裝置可包括:至少一個引導突起,與所述第三杠桿接觸而引導所述第三杠桿的移動。
[0027]另外,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另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印刷介質盒,收容印刷介質,可移動地結合到所述主體;第一杠桿,可轉動地布置在所述印刷介質盒;第二杠桿,可轉動地布置在所述主體,其中,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時,所述第一杠桿以與所述第二杠桿分離的狀態移動,然后與所述第二杠桿接觸。
[0028]此外,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又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印刷介質盒,收容印刷介質,可移動地結合到所述主體;第一杠桿,可轉動地布置在所述印刷介質盒;第二杠桿,可轉動地布置在固定于所述主體的杠桿罩的內側,其中,所述第二杠桿包括:第一操作臂,從旋轉中心向一個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的過程中與所述第一杠桿接觸;第二操作臂,從旋轉中心向與所述第一操作臂不同的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的過程中與所述第一杠桿接觸。
[0029]所述成像裝置可包括:彈性部件,一側被所述杠桿罩可轉動地支撐,另一側被所述第二杠桿可轉動地支撐。
[0030]所述第二杠桿可在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的狀態下布置在第一位置,并在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的狀態下從所述第一位置轉動而布置在第二位置。
[0031]在所述第二杠桿布置在所述第一位置的狀態下,所述第一操作臂可布置在所述第一杠桿的移動路徑上,以接觸到所述第一杠桿。
[0032]在所述第二杠桿布置在所述第二位置的狀態下,所述第一操作臂可布置在所述第一杠桿的移動路徑外側,以免與所述第一杠桿相互干擾。
[0033]在所述第二杠桿布置在所述第一位置的狀態下,所述第二操作臂可布置在所述第一杠桿的移動路徑外側,以免與所述第一杠桿相互干擾。
[0034]在所述第二杠桿布置在所述第二位置的狀態下,所述第二操作臂可布置在所述第一杠桿的移動路徑上,以接觸到所述第一杠桿。
[0035]另外,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其他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印刷介質盒,收容印刷介質,可移動地結合到所述主體;第一杠桿,配備于所述印刷介質盒;第二杠桿,以能夠沿第一方向以及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轉動的方式配備于所述主體;至少一個彈性部件,配備于所述主體而使所述第二杠桿彈性偏置,其中,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所述第二杠桿借助于所述彈性部件的彈性力而沿所述第一方向轉動并對所述第一杠桿加壓,從而將所述供紙盒牽引到所述主體的內側,然后以不與所述第一杠桿相互干擾的方式布置,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時,所述第一杠桿在起始段預定區間以不與所述第二杠桿相互干擾的方式移動,然后對所述第二杠桿加壓而使該第二杠桿沿所述第二方向轉動,并與所述第二杠桿分離。
[0036]有益效果
[0037]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用戶可以容易地開閉印刷介質盒,因此可以提高產品的感性品質和使用便利性。
【附圖說明】
[0038]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成像裝置的構成的圖。
[0039]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成像裝置的立體圖。
[0040]圖3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開閉裝置的立體圖。
[0041]圖4是分離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開閉裝置的立體圖。
[0042]圖5A至圖5F是示出關閉印刷介質盒的過程的圖。
[0043]圖6A至圖6D是示出開啟印刷介質盒的過程的圖。
[0044]圖7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開閉裝置的立體圖。
[0045]圖8是分離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開閉裝置的立體圖。
[0046]圖9A至圖9F是示出關閉印刷介質盒的過程的圖。
[0047]圖1OA至圖1OD是示出開啟印刷介質盒的過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8]以下,參照附圖而對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說明。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成像裝置的構成的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成像裝置的立體圖。
[0049]如圖1和圖2所示,成像裝置I包括:主體10;印刷介質供應裝置20,用于印刷介質S的存儲和供應;顯像裝置30,用于在通過印刷介質供應裝置20供應的印刷介質S形成圖像;墨粉裝置40,用于給顯像裝置30供應墨粉;光掃描裝置50,用于在顯像裝置30的感光體32形成靜電潛像;固定裝置60,用于將轉移到印刷介質S的墨粉圖像固定于印刷介質S;排出裝置70,用于將完成成像的印刷介質S排出到主體10外部。
[0050]印刷介質供應裝置20用于印刷介質S的存儲和供應,并且向配備于主體10的下部的顯像裝置30側供應印刷介質S。
[0051]這種印刷介質供應裝置20可以包括:印刷介質盒21,為了存儲印刷介質S而可開閉地結合到主體10;移送部件25,用于一張一張地拾取存儲于印刷介質盒21中的印刷介質S并移送至顯像裝置30側。
[0052]在印刷介質盒21內可以配備有預熱板23,其為了將堆載的印刷介質S引導至移送部件25側,一端可旋轉地結合,另一端被加壓彈簧22支撐。
[0053]移送部件25可以包括:拾取輥27,用于一張一張地拾取預熱板23上堆載的印刷介質S;供應輥28,用于將被拾取輥27拾取的印刷介質S移送至顯像裝置30側。
[0054]顯像裝置30包括:外殼31,用于形成外觀;感光體32,可旋轉地結合到外殼31的內部而形成靜電潛像;攪拌螺旋體33a、33b,用于攪拌從墨粉裝置40供應的墨粉;顯像輥34,用于將被攪拌螺旋體33a、33b攪拌的墨粉供應至感光體32;帶電部件35,用于使感光體32帶電。
[0055]從墨粉裝置40被供應的墨粉流入外殼31的內部,然后被攪拌螺旋體33a、33b攪拌、移送至外殼31的一側,被攪拌移送的墨粉借助于顯像輥34而被供應至感光體32,從而形成可視圖像。
[0056]為了使被供應至感光體32而形成可視圖像的墨粉被轉移到印刷介質S,感光體32與轉移輥14接觸而形成轉移夾(Nip,NI)。轉移輥14可旋轉地布置在主體1的內部。
[0057]墨粉裝置40與顯像裝置30結合,并收容、保管用于在印刷介質S形成圖像的墨粉,并在進行成像操作時將墨粉供應至顯像裝置30。
[0058]光掃描裝置50用于將包含圖像信息的光掃描到感光體32而在感光體32形成靜電潛像。
[0059]固定裝置60包括,外殼62、可旋轉地布置在外殼62內部的加熱部件64以及加壓部件66 ο
[0060]轉移有墨粉圖像的印刷介質S通過加熱部件64和加壓部件66之間,此時,墨粉圖像借助于熱和壓力而被固定在印刷介質S。
[0061 ]加熱部件64與加壓部件66嚙合而旋轉,并與加壓部件66—同形成固定夾N2,并被熱源68加熱而將熱傳遞給經過固定夾N2的印刷介質S。加熱部件64可以由從驅動源(未示出)得到動力傳遞而旋轉的加熱輥構成。在加熱部件64的內側布置有用于加熱被轉移的印刷介質S的熱源68。熱源68可以使用鹵素燈,但是也可以由電熱線或感應加熱器等多種方式構成。
[0062]加壓部件66以與加熱部件64的外周面相接的方式布置而在與加熱部件64之間形成固定夾N2 ο加熱部件64可以由從驅動源(未示出)得到動力傳遞而旋轉的加熱輥構成。
[0063]排出裝置70包括彼此嚙合的第一排出輥71和第二排出輥72,從而將通過固定裝置60的印刷介質S排出到主體1的外部。
[0064]在印刷介質供應裝置20和主體10設置有,在印刷介質盒21被關閉的過程中,將印刷介質盒21牽引到主體10的內部的開閉裝置100。
[0065]圖3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開閉裝置的立體圖,圖4是分離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開閉裝置的立體圖。圖4中省略了第一杠桿。
[0066]如圖2至圖4所示,開閉裝置100包括:第一杠桿110,配備于印刷介質盒21;第二杠桿120,配備于主體10的內部;彈性部件130,用于彈性偏置第二杠桿120;杠桿罩140,用于收容第二杠桿120和彈性部件130。
[0067]第一杠桿110可轉動地布置在印刷介質盒21的一側,并向印刷介質盒21的后方突出。第一杠桿110包括:第一鉸鏈部112,可轉動地結合到印刷介質盒21而形成第一杠桿110的旋轉中心Cl;卡接部114,與第二杠桿120結合。
[0068]第一鉸鏈部112從第一杠桿110的主體IlOa向印刷介質盒21的內側突出,卡接部114從第一杠桿110的主體I 1a向印刷介質盒21的外側突出。在關閉印刷介質盒21的過程中,第一杠桿110通過卡接部114而加壓第二杠桿120,或者被第二杠桿120加壓。
[0069]第二杠桿120可轉動地布置在杠桿罩140的內側。第二杠桿120包括:第二鉸鏈部122,可轉動地結合到杠桿罩140而形成第二杠桿120的旋轉中心C2;第一操作臂124,從第二杠桿120的旋轉中心C2向一個方向延伸;第二操作臂126,從第二杠桿120的旋轉中心C2向不同于第一操作臂124的方向延伸。
[0070]第二鉸鏈部122包括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鉸鏈突起122a以及第二鉸鏈突起122b。第一鉸鏈突起122a結合到杠桿罩140,第二鉸鏈突起122b結合到形成于主體10的突起收容槽(未示出)。
[0071]第一操作臂124包括彼此相隔的第一臂124a和第二臂124b。第一臂124a連接到第二操作臂126,并通過第一鉸鏈突起122a而連接到杠桿罩140。在第一臂124a的一端配備有用于收容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的收容槽127,以及布置在收容槽127的兩側的第一突起128和第二突起129。在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被收容槽127收容的狀態下,卡接部114加壓第二突起129,或者被第一突起128加壓。第二臂124b通過連接臂124c連接到第一臂124a,并通過第二鉸鏈突起122b連接到主體10。
[0072]第二鉸鏈軸123布置在第一臂124a與第二臂124b之間。第二鉸鏈軸123可轉動地支撐彈性部件130的端部132。
[0073]第二操作臂126形成為比第一操作臂124更長,且向一個方向彎曲后形成為鉤(Hook)形狀。在與第一操作臂124相向的第二操作臂126的一端配備有接觸部126a(參照圖5A),以在開啟印刷介質盒21的過程中使第二操作臂126被卡接部114加壓。
[0074]彈性部件130布置在杠桿罩140和第二杠桿120之間,從而當關閉印刷介質盒21時,使第二杠桿120彈性偏置以使第二杠桿120加壓第一杠桿110。彈性部件130可以由拉伸彈簧構成。
[0075]彈性部件130的一端部131被配備于杠桿罩140的第一鉸鏈軸142可轉動地支撐,彈性部件130的另一端部132被配備于第二杠桿120的第二鉸鏈軸123可轉動地支撐。彈性部件130的另一端部132可以以一端部131為中心進行轉動。
[0076]杠桿罩140包括:收容部141,收容第二杠桿120和彈性部件130;第一鉸鏈軸142,從杠桿罩140的內面140a向收容部141側突出;突起收容槽143,形成于杠桿罩140的內面140a;第一引導槽144,貫通杠桿罩140的側面140b而形成;第二引導槽146,貫通杠桿罩140的前表面140c而形成。
[0077]第一鉸鏈軸142形成為圓形突起形狀,從而可轉動地支撐彈性部件130的一端部131。第一鉸鏈軸142形成彈性部件130的旋轉中心C3。
[0078]突起收容槽143收容第二杠桿120的第一鉸鏈突起122a,并可轉動地支撐第一鉸鏈突起122a。
[0079]第一引導槽144包括:開放部144a,由第一引導槽144的一端開放而形成以使第一杠桿110進入第一引導槽144的內側;平行部144b,與第一杠桿110的移動方向平行地配備;傾斜部144c,與平行部144b傾斜地配備,支撐部144d,配備于傾斜部144c的一端。
[0080]在關閉印刷介質盒21的過程中,第一引導槽144引導第一杠桿110的移動。第一杠桿110通過開放部144a而插入到第一引導槽144,然后沿著平行部144b和傾斜部144c而進行滑動移動。支撐部144b與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接觸而支撐卡接部114,并限制第一杠桿110的滑移運動。
[0081]第二引導槽146配備于第二杠桿120的轉動路徑上,從而在第二杠桿120轉動時,使第二杠桿120的第二操作臂126向杠桿罩140的內、外側暴露。第一引導槽144和第二引導槽146可以相互連通。
[0082]在杠桿罩140配備有用于限制第二杠桿120的轉動的第一止動器145a以及第二止動器145b。第一止動器145a和第二止動器145b在當印刷介質盒21開啟或關閉時,與第二杠桿120接觸而限制第二杠桿120的轉動。在印刷介質盒21被關閉時,第一止動器145a與第二杠桿120的第一操作臂124接觸而限制第二杠桿120的轉動;當印刷介質盒21開啟時,第二止動器145b與第二杠桿120的第二操作臂126接觸而限制第二杠桿120的轉動。
[0083]在杠桿罩140的邊緣配備有用于將杠桿罩140固定在主體10內部的第一固定孔148和第二固定孔149。第一固定孔148沿著與開啟印刷介質盒21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形成,第二固定孔149沿著與第一固定孔148垂直的方向形成。
[0084]以下,對印刷介質盒21的開閉過程進行說明。
[0085]圖5A至圖5F是示出關閉印刷介質盒21的過程的圖。
[0086]如圖5A所示,在印刷介質盒21被開啟的狀態下,開閉裝置100的第二杠桿120布置在待機位置,即第一位置。在第二杠桿120布置在第一位置的狀態下,第一操作臂124布置在卡接部114的移動路徑P上,以與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接觸;第二操作臂126布置在卡接部114的移動路徑P的外側,以免與卡接部114相互干擾。
[0087]如圖5B所示,當用戶向印刷介質盒21施加力Fl時,印刷介質盒21進入主體10的內部,第一杠桿110通過第一引導槽144的開放部144a而進入第一引導槽144的內側,然后沿著平行部144b而自由地進行滑動移動。此時,印刷介質盒21不受到除了用戶所施加的力Fl之外的開閉裝置100的力的作用。
[0088]如圖5C所示,在第一杠桿110沿著第一引導槽144的平行部144b進行自由移動后,如果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與第二杠桿120的第一操作臂124接觸而被收容槽127收容,則第二杠桿120通過第二突起129而被卡接部114加壓,從而向順時針方向(將其定義為第一方向)轉動,并使彈性部件130延伸而在彈性部件130中累積彈性力。此時,第一杠桿110位于平行部144b。
[0089]如圖5D和圖5E所示,如果在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被第二杠桿120的收容槽127收容的狀態下,第二杠桿120向第一方向轉動而使第一鉸鏈軸142和第二鉸鏈軸123位于與第二杠桿120的旋轉中心C2相同的直線上,則此刻以后,第二杠桿120借助于彈性部件130的彈性力Fk而向第一方向轉動,第二杠桿120通過第一突起128而加壓第一杠桿110,從而將主體10牽引到內側。因此,用戶可以通過少量的力容易地關閉印刷介質盒21。在第一鉸鏈軸142和第二鉸鏈軸123位于與第二杠桿120的旋轉中心C2相同直線上的瞬間,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經過平行部144b而進入傾斜部144c,并借助于由第二杠桿120的轉動引起的加壓力而沿著傾斜部144c進行滑移運動。
[0090]如圖5F所示,當印刷介質盒21完全關閉時,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與支撐部144d接觸而使第一杠桿110停止,此時,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從第一操作臂124的收容槽127分1?。即,第一杠桿110和第二杠桿120分尚。第二杠桿120與第一止動器145a接觸而停止,并布置在作為關閉位置的第二位置。
[0091]在第二杠桿120布置在第二位置的狀態下,第二操作臂126布置在卡接部114的移動路徑P上,以與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接觸,第一操作臂124布置在卡接部114的移動路徑P外側,從而不與卡接部114相互干擾。
[0092]圖6A至圖6D是示出開啟印刷介質盒的過程的圖。
[0093]如圖6A和圖6B所示,在印刷介質盒21關閉到主體10的狀態下,如果用戶給印刷介質盒21施加力F2,則印刷介質盒21向與進入主體10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為了不與卡接部114相互干擾,第一操作臂124布置在卡接部114的移動路徑P的外側,所以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沿著第一引導槽144的傾斜部144c而自由地滑動移動。此時,印刷介質盒21不受除了用戶所施加的力F2之外的開閉裝置100的力的作用。因此,用戶可以在印刷介質盒21被關閉的狀態下,借助于少量的力而容易地將印刷介質盒21從主體10牽引出。
[0094]如圖6C所示,在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沿著第一引導槽144的傾斜部144c和平行部144b而自由移動后,當與第二杠桿120的第二操作臂126接觸時,第二杠桿120被卡接部114加壓,從而向逆時針方向(將其定義為第二方向)轉動,彈性部件130被延伸并積累彈性力。當第一杠桿110的卡接部114與第二杠桿120的第二操作臂126接觸時,卡接部114被加速,并且卡接部114在加速的狀態下加壓第二操作臂126,因此用戶可以借助于少量的力而牽引印刷介質盒21。
[0095]如圖6D所不,如果第一杠桿110通過第一引導槽144的開放部144a而從第一引導槽144脫離,則第二操作臂126從第一杠桿110分離,并借助于因彈性部件130的彈性力而向第二方向轉動,然后與第二止動器145b接觸而靜止。第二杠桿120再次布置在作為待機位置的第一位置。
[0096]在開閉印刷介質盒21的過程中,如上所述的過程反復進行。
[0097]以下,對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開閉裝置200的結構和操作原理進行說明。
[0098]圖7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開閉裝置的立體圖,圖8是分離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開閉裝置的立體圖。
[0099]如圖7和圖8所示,開閉裝置200包括:第一杠桿210,配備于印刷介質盒21;第二杠桿220,配備于主體10的內部;第三杠桿230,與第二杠桿220聯動;彈性部件240,用于彈性偏置第二杠桿220;杠桿罩250,用于收容第二杠桿220和彈性部件240。
[0100]第一杠桿210可轉動地布置在印刷介質盒21的一側,并向印刷介質盒21的后方突出。第一杠桿210包括:第一鉸鏈部112,可轉動地結合到印刷介質盒21而形成第一杠桿210的旋轉中心C4;卡接部214,與第二杠桿220結合。
[0101]第一鉸鏈部212從第一杠桿210的主體210a向印刷介質盒21的內側突出,卡接部214從第一杠桿210的主體210a向印刷介質盒21的外側突出。在關閉印刷介質盒21的過程中,第一杠桿210通過卡接部214而加壓第二杠桿220,或者被第二杠桿220加壓。
[0102]第二杠桿220可轉動地布置在杠桿罩250的內側。第二杠桿220包括:第二鉸鏈部222,可轉動地結合到杠桿罩250而形成第二杠桿220的旋轉中心C5;操作臂224,從第二杠桿220的旋轉中心C5向一個方向延伸;第一齒輪部226,與操作臂224—同旋轉。操作臂224和第一齒輪部226的旋轉中心與第二杠桿220的旋轉中心C5相同。
[0103]在操作臂224的一端配備有:用于收容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的收容槽227、以及布置在收容槽227的兩側的第一突起228和第二突起229。在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被收容槽227收容的狀態下,卡接部214加壓第二突起229,或者被第一突起228加壓。
[0104]操作臂224包括第二鉸鏈軸223。第二鉸鏈軸223可轉動地支撐彈性部件240的端部242。
[0105]第三杠桿230包括:鉤部231,形成為向單方向彎曲的鉤(Hook)狀;第二齒輪部232,與第一齒輪部226咬合。第二齒輪部232形成于第三杠桿230的一側。如果操作臂224向第一方向轉動,則第一齒輪部226也向第一方向轉動,第三杠桿230通過第二齒輪部232而大致地向印刷介質盒21被關閉的方向移動。相反,如果操作臂224向第二方向轉動,則第一齒輪部226也向第二方向轉動,第三杠桿230通過第二齒輪部232而大致地向印刷介質盒21被開啟的方向移動。如上所述,第二杠桿220和第三杠桿230通過齒輪部226、232而彼此嚙合并聯動,因此可以防止在關閉印刷介質盒21的過程中,印刷介質盒21因彈性部件240的彈性力而急劇地被牽引到主體10的內部的現象。
[0106]在與操作臂224相向的第三杠桿230的鉤部231配備有接觸部231a(參照圖9A),所述接觸部231a與卡接部214接觸以在開啟印刷介質盒21的過程中被卡接部214加壓。
[0107]并且,第三杠桿230還包括:卡接突起230a,向與形成有第二齒輪部232的第三杠桿230的一側相反的另一側突出。卡接突起230a在第三杠桿230移動的過程中,與第一引導突起255a或者第二引導突起255b接觸而限制第三杠桿230的移動。
[0108]彈性部件240布置在杠桿罩250與第二杠桿220之間,當關閉印刷介質盒21時,將第二杠桿220彈性偏置以使第二杠桿220加壓第一杠桿210。彈性部件240可以由拉伸彈簧構成。
[0109]彈性部件240的一端部241被形成于杠桿罩250的第一鉸鏈軸252可轉動地支撐,彈性部件240的另一端部242被配備于第二杠桿220的第二鉸鏈軸223可轉動地支撐。彈性部件240的另一端部可以以一端部241為中心而轉動。
[0110]杠桿罩250包括:收容部251,收容第二杠桿220、第三杠桿230和彈性部件240;第一鉸鏈軸252,從杠桿罩250的內面250a向收容部251側突出;突起收容槽253,形成于杠桿罩250的內面250a;第一引導槽254,貫通杠桿罩250的側面250b而形成;第二引導槽256,貫通杠桿罩250的前面250c而形成。
[0111]第一鉸鏈軸252形成為圓形突起形狀,從而可轉動地支撐彈性部件240的一端部241。第一鉸鏈軸252形成彈性部件240的旋轉中心C6。
[0112]突起收容槽253收容第二杠桿220的第二鉸鏈部222,并可轉動地支撐第二鉸鏈部222。
[0113]第一引導槽254包括:開放部254a,由第一引導槽254的一端開放而形成以使第一杠桿210進入第一引導槽254的內側;平行部254b,與第一杠桿210的移動方向平行地配備;傾斜部254c,與平行部254b傾斜地配備,支撐部254d,配備于傾斜部254c的一端。
[0114]在關閉印刷介質盒21的過程中,第一引導槽254引導第一杠桿210的移動。第一杠桿210通過開放部254a而插入到第一引導槽254,然后沿著平行部254b和傾斜部254c而進行滑動移動。支撐部254b與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接觸而支撐卡接部214,并限制第一杠桿210的滑移運動。
[0115]第二引導槽256配備于第三杠桿230的移動路徑上,從而在第三杠桿230移動時,使第三杠桿230進出杠桿罩250的內、外側。第一引導槽254和第二引導槽256可以彼此連通。
[0116]在杠桿罩250的內部配備有用于防止第三杠桿230的脫離并引導第三杠桿230的移動的第一引導突起255a和第二引導突起255b。第一引導突起255a和第二引導突起255b布置在與形成有第二齒輪部232的第三杠桿230的一側相反的另一側,并支撐第三杠桿230。并且,第一引導突起255a和第二引導突起255b起到限制第二杠桿220的轉動以及第三杠桿230的移動的功能。當關閉印刷介質盒21時,第一引導突起255a與第三杠桿230的卡接突起230a接觸而限制第二杠桿220的轉動以及第三杠桿230的移動;在開啟印刷介質盒21時,第二引導突起255b與第三杠桿230的卡接突起230a接觸而限制第二杠桿220的轉動和第三杠桿230的移動。
[0117]在杠桿罩250的邊緣配備有用于將杠桿罩250固定在主體10內部的第一固定孔258和第二固定孔259。第一固定孔258沿著與開啟印刷介質盒21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形成,第二固定孔259沿著與第一固定孔148垂直的方向形成。
[0118]以下,對開閉印刷介質盒21的過程進行說明。
[0119]圖9A至圖9F是示出關閉印刷介質盒的過程的圖。
[0120]如圖9A所示,在印刷介質盒21被開啟的狀態下,開閉裝置200的第二杠桿220和第二杠桿230布置在作為待機位置的第一位置。在第二杠桿220和第二杠桿230布置在第一位置的狀態下,第二杠桿220布置在卡接部214的移動路徑P上,以與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接觸;第三杠桿230布置在卡接部214的移動路徑P的外側,以免與卡接部214相互干擾。
[0121]如圖9B所示,當用戶向印刷介質盒21施加力Fl時,印刷介質盒21進入主體10的內部,第一杠桿210通過第一引導槽254的開放部254a而進入第一引導槽254的內側,然后沿著平行部254b而自由地進行滑動移動。此時,印刷介質盒21不受到除了用戶所施加的力Fl之外的開閉裝置100的力的作用。
[0122]如圖9C所示,在第一杠桿210沿著第一引導槽254的平行部254b進行自由移動后,如果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與第二杠桿220接觸而被收容槽227收容,則第二杠桿220通過第二突起229而被卡接部214加壓,從而向第一方向轉動,并使彈性部件240延伸而在彈性部件240中累積彈性力。當第二杠桿220向第一方向旋轉時,第一齒輪部226與第二杠桿220一起向第一方向旋轉,第三杠桿230通過與第一齒輪部226嚙合的第二齒輪部232而向印刷介質盒21被關閉的方向進行移動。此時,第一杠桿210位于平行部254b。
[0123]如圖9D和圖9E所示,如果在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被第二杠桿220的收容槽227收容的狀態下,第二杠桿220向第一方向轉動而使第一鉸鏈軸252和第二鉸鏈軸223位于與第二杠桿220的旋轉中心C5相同的直線上,則此刻以后,第二杠桿220借助于彈性部件240的彈性力Fk而向第一方向轉動,第二杠桿220通過第一突起228而加壓第一杠桿210,從而將主體10牽引到內側。因此,用戶可以通過少量的力容易地關閉印刷介質盒21。在第一鉸鏈軸252和第二鉸鏈軸223位于與第二杠桿220的旋轉中心C5相同直線上的瞬間,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經過平行部254b而進入傾斜部254c,并借助于由第二杠桿220的轉動引起的加壓力而沿著傾斜部254c進行滑移運動。
[0124]如圖9F所示,當印刷介質盒21完全關閉時,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與支撐部254d接觸而使第一杠桿210靜止,此時,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從第二杠桿220的收容槽227分離。即,第一杠桿210和第二杠桿220分離。第一引導突起255a與第三杠桿230的卡接突起230a接觸而限制第二杠桿220的轉動和第三杠桿230的移動,第二杠桿220和第三杠桿230靜止而布置在作為關閉位置的第二位置。
[0125]在第二杠桿220和第三杠桿230布置在第二位置的狀態下,第三杠桿230布置在卡接部214的移動路徑P上,以與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接觸,第二杠桿220布置在卡接部214的移動路徑P外側,從而不與卡接部214相互干擾。
[0126]圖1OA至圖1OD是示出開啟印刷介質盒的過程的圖。
[0127]如圖1OA和圖1OB所示,在印刷介質盒21關閉到主體10的狀態下,如果用戶給印刷介質盒21施加力F2,則印刷介質盒21向與進入主體10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為了不與卡接部214相互干擾,第二杠桿220布置在卡接部214的移動路徑P的外側,所以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沿著第一引導槽254的傾斜部254c而自由地滑動移動。此時,印刷介質盒21不受除了用戶所施加的力F2之外的開閉裝置200的力的作用。因此,用戶可以在印刷介質盒21被關閉的狀態下,借助于少量的力而容易地將印刷介質盒21從主體10牽引出。
[0128]如圖1OC所示,在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沿著第一引導槽254的傾斜部254c和平行部254b而自由移動后,當與第三杠桿230接觸時,第三杠桿230被卡接部214加壓,從而向印刷介質盒21被開啟的方向移動,彈性部件240被延伸并在彈性部件240中積累彈性力。卡接部214被加速直到第一杠桿210的卡接部214與第三杠桿230接觸,并且卡接部214在加速的狀態下加壓第三杠桿230,因此用戶可以用少量的力拉動印刷介質盒21。如果第三杠桿230向印刷介質盒21被開啟的方向移動,則第二杠桿220通過與第二齒輪部232嚙合的第一齒輪部226而向第二方向旋轉。
[0129]如圖1OD所不,如果第一杠桿210通過第一引導槽254的開放部254a而從第一引導槽254脫離,則第三杠桿230從第一杠桿210分離,且第二杠桿220借助于因彈性部件240的彈性力而向第二方向轉動,第三杠桿230向印刷介質盒21被開啟的方向移動。當第三杠桿230的卡接突起230a與第二引導突起255b接觸時,第二杠桿220的轉動和第三杠桿230的移動被限制,且第二杠桿220和第三杠桿230靜止而布置在作為待機位置的第一位置。
[0130]在印刷介質盒21開閉的過程中,反復執行上述過程。
【主權項】
1.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體; 印刷介質盒,收容印刷介質,可移動地結合到所述主體; 第一杠桿,配備于所述印刷介質盒;以及 第二杠桿,配備于所述主體,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與所述第一杠桿結合而轉動,然后與所述第一杠桿分咼。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杠桿可轉動地結合到所述印刷介質盒。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所述第一杠桿對所述第二杠桿加壓,然后被所述第二杠桿加壓。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時,所述第一杠桿以與所述第二杠桿分離的狀態移動,然后對所述第二杠桿加壓。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桿包括: 鉸鏈部,可轉動地結合到所述印刷介質盒;以及 卡接部,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與所述第二杠桿結合。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杠桿包括: 第一操作臂,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收容所述卡接部;以及 第二操作臂,布置為能夠以與所述第一操作臂相同的軸為中心而轉動,且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時,與所述卡接部接觸。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操作臂的一端配備有用于收容所述卡接部的收容槽。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彈性部件,布置在所述主體與所述第二杠桿之間,且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使所述第二杠桿彈性偏置,以使所述第二杠桿對所述第一杠桿加壓。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杠桿罩,布置在所述主體的內部而收容所述第二杠桿和所述彈性部件。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鉸鏈軸,配備于所述杠桿罩而可轉動地支撐所述彈性部件的一端;以及 第二鉸鏈軸,配備于所述第二杠桿而可轉動地支撐所述彈性部件的另一端。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從所述第一鉸鏈軸、所述第二鉸鏈軸與所述第二杠桿的旋轉中心布置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瞬間以后,所述第一杠桿被所述第二杠桿加壓。1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桿罩包括: 第一引導槽,用于引導所述第一杠桿。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導槽包括: 開放部,以使所述第一杠桿能夠進入到所述第一引導槽的內側的方式配備; 平行部,與所述第一杠桿的移動方向平行地配備;以及 傾斜部,與所述平行部傾斜地配備。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從所述第一杠桿進入到所述傾斜部的瞬間以后,所述第一杠桿被所述第二杠桿加壓。15.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桿罩包括: 第二引導槽,配備于所述第二杠桿的轉動路徑上。16.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杠桿罩配備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杠桿的轉動的止動器。1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三杠桿,與所述第二杠桿聯動而移動,且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時,被所述第一杠桿加壓。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杠桿包括:第一齒輪部,可轉動地布置, 所述第三杠桿包括:第二齒輪部,與所述第一齒輪部嚙合。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個引導突起,與所述第三杠桿接觸而引導所述第三杠桿的移動。20.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體; 印刷介質盒,收容印刷介質,可移動地結合到所述主體; 第一杠桿,可轉動地布置在所述印刷介質盒;以及 第二杠桿,可轉動地布置在所述主體, 其中,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時,所述第一杠桿以與所述第二杠桿分離的狀態移動,然后與所述第二杠桿接觸。21.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體; 印刷介質盒,收容印刷介質,可移動地結合到所述主體; 第一杠桿,可轉動地布置在所述印刷介質盒;以及 第二杠桿,可轉動地布置在固定于所述主體的杠桿罩的內側, 其中,所述第二杠桿包括: 第一操作臂,從旋轉中心向一個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的過程中與所述第一杠桿接觸;以及 第二操作臂,從旋轉中心向與所述第一操作臂不同的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的過程中與所述第一杠桿接觸。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彈性部件,一側被所述杠桿罩可轉動地支撐,另一側被所述第二杠桿可轉動地支撐。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杠桿在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的狀態下布置在第一位置,并在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的狀態下從所述第一位置轉動而布置在第二位置。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杠桿布置在所述第一位置的狀態下,所述第一操作臂布置在所述第一杠桿的移動路徑上,以接觸到所述第一杠桿。25.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杠桿布置在所述第二位置的狀態下,所述第一操作臂布置在所述第一杠桿的移動路徑外側,以免與所述第一杠桿相互干擾。26.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杠桿布置在所述第一位置的狀態下,所述第二操作臂布置在所述第一杠桿的移動路徑外側,以免與所述第一杠桿相互干擾。27.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杠桿布置在所述第二位置的狀態下,所述第二操作臂布置在所述第一杠桿的移動路徑上,以接觸到所述第一杠桿。28.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體; 印刷介質盒,收容印刷介質,可移動地結合到所述主體; 第一杠桿,配備于所述印刷介質盒; 第二杠桿,以能夠沿第一方向以及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轉動的方式配備于所述主體;以及 至少一個彈性部件,配備于所述主體而使所述第二杠桿彈性偏置, 其中,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關閉時,所述第二杠桿借助于所述彈性部件的彈性力而沿所述第一方向轉動并對所述第一杠桿加壓,從而將所述供紙盒牽引到所述主體的內側,然后以不與所述第一杠桿相互干擾的方式布置, 當所述印刷介質盒開啟時,所述第一杠桿在起始段預定區間以不與所述第二杠桿相互干擾的方式移動,然后對所述第二杠桿加壓而使該第二杠桿沿所述第二方向轉動,并與所述第二杠桿分咼。
【文檔編號】G03G21/00GK105917276SQ201580004724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5年1月15日
【發明人】權明植, 尤里·捷列金, 姜英具, 金重鉉, 萊昂尼德·切楚林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