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一種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及其織造方法

文檔(dang)序號(hao):10565920閱讀(du):466來源(yuan):國(guo)知局
一種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及其織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及其織造方法,用以實現一機多用,在同一臺織樣機上實現既可以織造單層織物,又可以織造正交多層織物。該織樣機包括機架,以及連接在機架上的Z紗織軸、Z紗導輥、經紗織軸、經紗導輥、經紗定位板、綜框、鋼筘、劍桿和電缸;Z紗織軸、Z紗導輥、經紗織軸和經紗導輥均位于經紗定位板的一側,綜框、鋼筘、劍桿順序排列在經紗定位板的另一側,且綜框離經紗定位板最近;劍桿連接在電缸上。
【專利說明】
一種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及其織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織樣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及其織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織樣機織口固定,且只有一個劍桿投瑋。該織樣機可以織造傳統的單層織物。但是,在織造多層織物時,特別是三維正交多層織物時,織物存在多個開口,采用傳統的織樣機無法織造。此時必須采用專門多劍桿的三維織機。而三維織樣機只能用于織造三維織物,無法織造單層織物。這樣,在紡織領域中,傳統織樣機用于織造單層織物,采用三維織樣機織造多層的三維織物。織樣機功能單一。

【發明內容】

[0003]技術問題: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及其織造方法,實現一機多用,在同一臺織樣機上實現既可以織造單層織物,又可以織造正交多層織物。
[0004]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實施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該織樣機包括機架,以及連接在機架上的Z紗織軸、Z紗導輥、經紗織軸、經紗導輥、經紗定位板、綜框、鋼筘、劍桿和電缸;Z紗織軸、Z紗導輥、經紗織軸和經紗導輥均位于經紗定位板的一側,綜框、鋼筘、劍桿順序排列在經紗定位板的另一側,且綜框離經紗定位板最近;劍桿連接在電缸上。
[0005]作為優選例,所述的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還包括劍桿支架,劍桿通過劍桿支架連接在電缸的活塞上;電缸可帶動劍桿上下移動。
[0006]作為優選例,所述的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還包括電缸支架,電缸支架位于電缸的上部,且電缸通過電缸支架固定在機架上。
[0007]作為優選例,所述的經紗定位板包括板體和設置在板體上孔眼,孔眼成行布設。
[0008]作為優選例,所述的每行孔眼中,相鄰兩個孔眼之間的距離為8-15mm;相鄰兩行孔眼之間的垂直距離為50_80mm。
[0009]另一方面,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造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lO將經紗和Z紗引入織口;
S20調整電缸復位,使得劍桿處于待織織物多層經紗的底層或者頂層,將劍桿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該層瑋紗;
S30控制電缸活塞移動,每次移動距離為兩層織口之間的中心距離;每次移動后,劍桿與待織織物的一層開口相對,將劍桿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該層瑋紗;直至待織織物所有層開口都引入瑋紗; S40將劍桿回縮,鋼筘向前打瑋,將織入的多根瑋紗打入織口后返回,形成織物;綜框上下運動,Z紗形成下一個開口,利用卷取機構將織好的織物拉出織口。
[0010]作為優選例,該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S50步驟S40結束后,劍桿處于待織織物多層經紗的頂層或者底層,將劍桿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該層瑋紗;并返回步驟S30,直至結束織造。
[0011 ]作為優選例,所述的SlO具體包括:將經紗經過紗定位板,引入織口;將Z紗經過紗定位板和綜框,引入織口。
[0012]作為優選例,所述的經紗定位板包括板體和設置在板體上孔眼,孔眼成行布設。
[0013]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實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實施例的織樣機中加入了可以改變織口位置的裝置,使其能夠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實現一機多用。本發明實施例的織樣機,在織樣機的劍桿下方設置了電缸。通過電缸帶動劍桿上下移動,實現織口位置的改變。通過劍桿將瑋紗引入每層織口,從而實現正交多層織物的織造。當電缸位置固定時,織口與劍桿的位置也固定,可實現普通單層織物的織造。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經紗定位板的正視圖。
[0015]圖中有:Z紗織軸1、Z紗導輥2、Z紗3、經紗織軸4、經紗5、經紗導輥6、經紗定位板7、綜框8、鋼筘9、瑋紗1、劍桿11、劍桿支架12、電缸支架13、電缸14、織口 15。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
[0017]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包括機架,以及連接在機架上的Z紗織軸1、Z紗導輥2、經紗織軸4、經紗導輥6、經紗定位板7、綜框8、鋼筘9、劍桿11和電缸142紗織軸1、Z紗導輥2、經紗織軸4和經紗導輥6均位于經紗定位板7的一側,綜框8、鋼筘9、劍桿11順序排列在經紗定位板7的另一側,且綜框8離經紗定位板7最近;劍桿11連接在電缸14上。
[0018]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經紗定位板7包括板體701和設置在板體701上孔眼702,孔目艮702成行布設。作為優選例,所述的每行孔眼中,相鄰兩個孔眼之間的距離為8-15mm,相鄰兩行孔眼之間的垂直距離為50-80mm。這樣的距離設置可以保證每根經紗在水平上間隔固定,經紗的層與層之間開口清晰。
[0019]經紗5穿過經紗定位板7的孔眼702。每個孔眼702穿入一根經紗5。經紗定位板7上可以設置多行孔眼702,通過設置不同行距,實現不同間距紗線的定位。劍桿11隨電缸14的活塞移動,實現織口 15位置的改變。
[0020]上述實施例中,通過電缸14改變劍桿11的位置,實現織口 15位置的改變。織口 15位置的改變,可以實現織造多層織物。當然,織口 15位置保持不變,可以實現織造單層織物。也就是說,利用本發明實施例的織樣機,可以織造單層織物,也可以織造多層織物,實現了一機多用。
[0021 ]在上述實施例中,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織樣機,還包括劍桿支架12,劍桿11通過劍桿支架12連接在電缸14的活塞上;電缸14可帶動劍桿11上下移動。設置劍桿支架12,用于支撐和固定劍桿11,并將劍桿11與活塞相連。
[0022]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織樣機,還包括電缸支架13,電缸支架13位于電缸14的上部,且電缸14通過電缸支架13固定在機架上。電缸支架13連接在電缸14上部,既實現將電缸14連接在機架上的目的,又減少因活塞移動而導致電缸14頂端的晃動,影響劍桿11的穩定性。
[0023]所述的Z紗導輥2和經紗導輥6中均設有張力調節裝置。張力調節裝置可以調整Z紗導輥2和經紗導輥6的位置,來平衡織口 15位置改變所引起紗線張力變化,來保持紗線張力均勻。
[0024]利用上述結構的織樣機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lO將經紗5和Z紗3引入織口 15中;
S20調整電缸14復位,使得劍桿11處于待織織物多層經紗的底層或者頂層,將劍桿11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該層瑋紗;
S30控制電缸14活塞移動,每次移動距離為兩層織口 15之間的中心距離;每次移動后,劍桿與待織織物的一層開口相對,將劍桿11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該層瑋紗;直至待織織物所有層開口都引入瑋紗;
S40將劍桿11回縮,鋼筘9向前打瑋,將織入的多根瑋紗打入織口 15后返回,形成織物;綜框8上下運動,Z紗形成下一個開口,利用卷取機構將織好的織物拉出織口 15。
[0025]通過步驟SlO—S40,實現一次完整的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造。
[0026]上述實施例的織造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S50步驟S40結束后,劍桿11處于待織織物多層經紗的頂層或者底層,將劍桿11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該層瑋紗;并返回步驟S30,直至結束織造。
[0027]通過步驟S50,實現連續的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造。
[0028]下面例舉一織造方法的具體實例。
[0029]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01)將經紗5由經紗織軸4引出,經經紗導輥6后穿過紗定位板7的孔眼702,引入織口 15;將Z紗3由Z紗織軸I引出,經Z紗導輥2后穿過經紗定位板7的孔眼702,再穿過綜框8的綜絲眼,引入織口 15;
步驟102)將電缸14復位,控制電缸14上升,使得劍桿11處于待織織物多層經紗的底層,劍桿11與底層開口相對,將劍桿11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第一根瑋紗;
步驟103)將電缸14向下移動,電缸14移動的距離為兩層織口 15之間的中心距離,此時,劍桿11與待織織物倒數第η層的開口相對,將劍桿11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并引入第η根瑋紗;η=2+ρ,P表示步驟104)返回步驟103)的次數,P的初始值為O;
步驟104)返回步驟103),直至劍桿11與待織織物頂層開口相對,將劍桿11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并引入位于頂層的一根瑋紗;
步驟105)將劍桿11回縮,鋼筘9向前打瑋,將織入的多根瑋紗打入織口 15后返回,形成織物;綜框8上下運動,Z紗形成下一個開口,利用卷取機構將織好的織物拉出織口 15。
[0030]通過上述方法,實現了正交多層織物的織造。為了連續織造正交多層織物,本優選例還包括下述步驟: 步驟106):劍桿11處于待織織物的最上層,劍桿11與待織織物的頂層開口相對,控制劍桿11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一根瑋紗;
步驟107):將電缸14向上移動,電缸14上升的距離為兩層織口 15之間的中心距離,此時,劍桿11與待織織物第m層的開口相對;控制劍桿11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一根瑋紗;m=2+q,q表示步驟108)返回步驟107)的次數,q的初始值為O;
步驟108)返回步驟107),直至劍桿11與待織織物底層開口相對,控制劍桿11伸出,引入一根諱紗;
步驟109)將劍桿11回縮,鋼筘9向前打瑋,將織入的瑋紗打入織口 15后返回,形成織物;綜框8上下運動,Z紗3形成下一個開口,卷取機構將織好的織物拉出織口 15。
[0031]步驟102)至105),實現了從下向上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步驟106)至109),實現了從上向下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在本實施例中,步驟105)完成之后,劍桿11處于待織織物的最上層,通過步驟106)至109),實現了連續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而不必調整劍桿11處于待織織物的最下層,再次從下向上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提高了工作效率。
[0032]為實現連續生產,本優選例的方法還包括步驟110),返回步驟102),重復步驟102)至步驟109),直至結束。
[0033]上述實施例中,步驟102)至105)是先從下向上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也可以是先從上向下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然后再從下向上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以此循環,直至結束。
[0034]利用上述實施例的織樣機,織造單層織物時,通過調節電缸14回到最低位置,去除經紗定位板7后,織樣機回歸到常規織機狀態。這時,調整經紗導輥6的位置,經紗穿入綜框8后,通過胸梁進入卷布輥。這時,織樣機的織口 15正好與劍桿11相對,即可直接織造單層織物。
[0035]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點。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具體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具體實施例和說明書中的描述只是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由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權項】
1.一種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其特征在于,該織樣機包括機架,以及連接在機架上的Z紗織軸(1)、Z紗導輥(2)、經紗織軸(4)、經紗導輥(6)、經紗定位板(7)、綜框(8)、鋼箱(9)、劍桿(II)和電缸(14); Z紗織軸(I)、Z紗導輥(2 )、經紗織軸(4 )和經紗導輥(6 )均位于經紗定位板(7 )的一側,綜框(8)、鋼筘(9)、劍桿(11)順序排列在經紗定位板(7)的另一側,且綜框(8)離經紗定位板(7)最近;劍桿(11)連接在電缸(14)上。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劍桿支架(12),劍桿(11)通過劍桿支架(12)連接在電缸(14)的活塞上;電缸(14)可帶動劍桿(I I)上下移動。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電缸支架(13),電缸支架(13)位于電缸(14)的上部,且電缸(14)通過電缸支架(13)固定在機架上。4.按照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經紗定位板(7)包括板體(701)和設置在板體(701)上孔眼(702),孔眼(702)成行布設。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用于織造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行孔眼中,相鄰兩個孔眼之間的距離為8-15mm;相鄰兩行孔眼之間的垂直距離為50-80mm ο6.一種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經紗(5 )和Z紗(3 )引入織口( 15 ); S20調整電缸(14)復位,使得劍桿(11)處于待織織物多層經紗的底層或者頂層,將劍桿(11)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該層瑋紗; S30控制電缸(14)活塞移動,每次移動距離為兩層織口(15)之間的中心距離;每次移動后,劍桿(11)與待織織物的一層開口相對,將劍桿(11)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該層瑋紗;直至待織織物所有層開口都引入瑋紗; S40將劍桿(11)回縮,鋼筘(9)向前打瑋,將織入的多根瑋紗打入織口(15)后返回,形成織物;綜框(8)上下運動,Z紗形成下一個開口,利用卷取機構將織好的織物拉出織口(15)。7.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S50步驟S40結束后,劍桿(II)處于待織織物多層經紗的頂層或者底層,將劍桿(II)伸出,通過該層開口,引入該層瑋紗;并返回步驟S30,直至結束織造。8.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lO具體包括:將經紗(5)經過紗定位板(7),引入織口( 15);將Z紗(3)經過紗定位板(7)和綜框(8),引入織口(15)。9.按照權利要求6、7或8所述的三維正交多層織物的織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經紗定位板(7)包括板體(701)和設置在板體(701)上孔眼(702),孔眼(702)成行布設。
【文檔編號】D03D23/00GK105926140SQ201610533475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7月8日
【發明人】陸振乾, 孫淑蘭
【申請人】鹽城工學院
網友詢(xun)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