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腹內壓監測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腹內壓監測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輸液器、三通和尿管,尿管上設置有刻度標識,輸液器的另一端連接有輸液袋,輸液袋內裝有生理鹽水。本裝置能夠有效的避免醫護人員接觸尿液,能快速、準確的進行腹內壓的測量;而且降低成本費用。
【專利說明】
一種腹內壓監測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腹內壓監測系統。
【背景技術】
[0002]臨床上腹內壓監測用于病情急危重患者,作為臨床疾病的輔助診療。沿用常規的腹內壓測量方法,在測量時護理人員會重新組裝測量裝置,,花費較多時間,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很大的不便,也延誤了醫生對病情的觀察;而且成本也較高約10元一套,增加了醫療成本。市面上的腹內壓測量裝置連接較復雜,并且讀數不方便,費用也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腹內壓監測系統,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準備裝置的時間長、由于組裝操作不當引起的感染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腹內壓監測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輸液器、三通和尿管,尿管上設置有刻度標識,輸液器的另一端連接有輸液袋,輸液袋內裝有生理鹽水。
[0005]進一步地,三通與大氣相連接的支管上設置有閥門機構,閥門機構包括相互連接的中空的球形引流閥和旋鈕,引流閥設置于支管內,旋鈕設置于支管外;旋鈕上設置有固定軸,旋鈕和引流閥通過固定軸連接。
[0006]進一步地,支管為可伸縮支管。
[000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裝置是一套完整密閉式的測量系統,能快速、準確的進行腹內壓的測量。而且降低成本費用:由約10元每套降低至5元左右。減輕病人科室費用壓力。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腹內壓監測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是本實用新型閥門機構處于開通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3是本實用新型閥門機構處于閉合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中,1.輸液器,2.三通,3.尿管,4.刻度標識,5.輸液袋,6.生理鹽水,7.支管,8.閥門機構,9.引流閥,10.旋鈕,11.固定軸。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腹內壓監測系統,如圖1所示,包括依次連接的輸液器1、三通2和尿管3,尿管3上設置有刻度標識4,輸液器I的另一端連接有輸液袋5,輸液袋5內裝有生理鹽水6。
[0014]如圖2所示,三通2與大氣相連接的支管7上設置有閥門機構8,閥門機構8包括相互連接的中空的球形引流閥9和旋鈕10,引流閥9設置于支管7內,旋鈕10設置于支管7外;旋鈕10上設置有固定軸11,旋鈕10和引流閥9通過固定軸11連接。支管7為可伸縮支管。
[0015]本裝置是把輸液器I和尿管3固定在三通2上,使用時只需旋轉三通2即可。并且在與大氣相通的尿管3上標注刻度(cm),測得的水柱高度即為壓力值(CmH2O)。
[0016]在需要監測腹內壓時,取出腹內壓監測裝置,將患者平臥,在無菌操作下進行,經尿管3排空膀胱后,調節三通2使50ml無菌等滲鹽水6經尿管輸(注)入膀胱內,夾住尿管3,再調節三通2使尿管3和大氣相通,以恥骨聯合為調零點,測得水柱高度即為壓力值。顯示的腹內壓單位為cmH20,可根據需要換算成mmHg或kPa。換算:IcmfeO = 0.098 = 0.737mmHg( I =
7.5mmHg = 10.20cmH20,ImmHg = 0.133kPa= 1.357cmH20)。
[0017]需要將尿液排出時,旋轉旋鈕10,使引流閥9開通狀態,如圖2所示,此時可以將尿液從引流液支管7中排出,當不需要排出尿液時,旋轉旋鈕10,使引流閥9處于閉合狀態,如圖3所示,此時,支管7處于封閉狀態,這樣設置節約了資源,并且能夠有效的避免醫護人員接觸尿液,節省了人力物力。
[0018]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對其作出種種變化。
【主權項】
1.一種腹內壓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輸液器(I)、三通(2)和尿管(3),所述尿管(3)上設置有刻度標識(4),所述輸液器(I)的另一端連接有輸液袋(5),所述輸液袋(5)內裝有生理鹽水(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腹內壓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2)與大氣相連接的支管(7)上設置有閥門機構(8),所述閥門機構(8)包括相互連接的中空的球形引流閥(9)和旋鈕(10),引流閥(9)設置于支管(7)內,旋鈕(10)設置于支管(7)外;所述旋鈕(10)上設置有固定軸(11),所述旋鈕(10)和引流閥(9)通過固定軸(11)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腹內壓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7)為可伸縮支管。
【文檔編號】A61B5/03GK205658902SQ201520845122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8日
【發明人】黃超, 劉天衡, 劉代強, 陳鑫魏, 謝文均, 毛燕, 趙書, 張茜
【申請人】成都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