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下托及使用其的可牽引功能鍛煉頸托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頸椎牽引設備領域,特別是一種下托及使用其的可牽引功能鍛煉頸托。
【背景技術】
[0002]正常人體頸椎穩定性和功能的完成由兩大部分來維持:一是內源性穩定,包括椎體、附件、椎間盤和相連韌帶結構,為靜力性平衡系統;二是外源性穩定,主要為頸部肌肉以及相關組織的調節與控制,它是脊柱運動的原始動力,為動力性平衡系統。頸椎系統的穩定和協調,受到靜力系統和動力系統的雙重影響。其中,動力系統對頸椎系統穩定和協調的影響是始動因素,即動力失衡為先,而該因素最終通過影響靜力系統而產生相關的頸椎病癥狀。動力系統可以改變靜力系統的形態結構(如生成椎骨骨贅、改變頸椎曲度),也可以通過動力系統自身的變化影響靜力系統的生理化學狀態(例如,頸部異常應力與椎間盤鉬胞凋亡的關聯等圈)。中醫導引和現代康復醫學就是通過對姿勢的矯正和相關的醫療體操,來改善頸椎局部的肌肉系統,進而緩解頸椎病的發生發展。目前,在已有技術中的各種上托只有固定作用。另實用新型專利:一種用于治療頸椎病變的牽引裝置ZL200510033048.3,實用新型專利:一種用于治療頸椎病變的牽引裝置的下頌托的改進結構,ZL201110336432.6,實用新型專利:一種用于治療頸椎病變的牽引裝置的頂桿部分的改進結構。專利號ZL201110336388.9,可較好實現頸椎固定與牽引功能,但不能實現頸椎有阻抗力的功能鍛煉。
[0003]現有技術的頸椎牽引器在使用時,將下托箍靠在肩膀上,上托前部緊貼使用者的下顎以及下顎兩側,上托后部貼附于使用者的腦部后側;牽引裝置的本體部分固定在下托,所述牽引裝置的上端通過旋鈕可調節松緊地鉸接于所述上托:上托與使用者貼合好后,牽引裝置的頂桿向上伸出以頂托上托,使上托往上對下顎及下顎兩側施加壓力,達到牽引治療的目的。
[0004]牽引治療的同時,牽引裝置向上頂托時,同時給下托向下的頂力,使得下托穩定地固定在使用者身上,保證上托的穩定裝配。如果下托存在與使用者前胸和肩膀未貼合的位置,則意味著下托給使用者前胸或肩膀傳遞力的接觸點減少了,無法完全利用牽引裝置提供的頂力,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另外,下托上與使用者前胸和肩膀未貼合的位置在受到很大的牽引力時,同樣會向下運動,而由于設計的缺陷,這樣運動的后果依舊無法與使用者完全貼合,只會出現該位置的一個點或幾個點頂住使用者,或者類似的不和諧的情況,下托通過這些單獨的點給使用者傳遞牽引力,則會產生嚴重的不舒適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下托及使用其的可牽引功能鍛煉頸托,以實現下托與使用者前胸及肩膀的貼合,提高使用時的舒適度。
[0006]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7]—種下托,包括前托和頸側托;所述頸側托向后延伸形成肩后托,兩所述肩后托通過連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貼附于使用者肩后部的漏斗狀結構。
[0008]優選的,所述下托是包括前托、兩所述側托和兩所述肩后托的一體式結構,兩所述側托由所述前托的兩端向后延伸形成。
[0009]優選的,所述肩后托由所述側托向所述下托的內側下方延伸形成,且越往后所述肩后托的寬度越大。
[0010]優選的,所述肩后托從上往下的側壁為向下傾斜設置。
[0011]優選的,所述肩后托設有過渡槽,所述過渡槽設置在所述側托向所述下托的內側下方延伸時的拐折位置。
[0012]優選的,所述過渡槽傾斜設置,且傾斜的方向與其所在位置的所述肩后托的向下傾斜方向一致。
[0013]優選的,所述側托的外側設有墊下托,所述墊下托由所述側托的下端面沿著垂直于所述側托的外側壁方向延伸形成。
[0014]優選的,還包括上托和牽引裝置,所述牽引裝置設置在所述下托,且所述牽引裝置的上端通過旋鈕可調節松緊地鉸接于所述上托;
[0015]設有至少一個連接部依次穿過所述下托和上托后將兩者可調節松緊地固定,所述連接部與所述上托的連接點異于所述牽引裝置與所述上托的鉸接點。
[0016]優選的,所述牽引裝置的牽引主體通過角度調節結構設置在所述下托;
[0017]所述角度調節結構包括鎖緊部、移動部和調節路徑部,所述鎖緊部穿過所述牽引主體和所述下托后將兩者可調節松緊地固定;所述調節路徑部設置在所述下托,所述移動部與所述牽引主體連接,且所述移動部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調節路徑部;
[0018]所述調節路徑部為圓弧狀,以適應所述移動部帶著所述牽引主體在所述調節路徑部上滑動時,所述旋鈕的旋轉中心同為所述牽引主體的旋轉中心。
[0019]使用上述下托的可牽引功能鍛煉頸托。
[002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使用時,前托在中間,貼附在使用者的前胸,兩頸側托分別托住使用者頸部的兩側;兩所述頸側托分別向后延伸形成兩肩后托,兩所述肩后托通過連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貼附于使用者頸后部的漏斗狀結構,提高了使用者穿戴時的舒適度,同時提高了穿戴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上托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可牽引功能鍛煉頸托的一個實施例的仰視角度結構示意圖;
[0023]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可牽引功能鍛煉頸托的一個實施例的主視圖;
[0024]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可牽引功能鍛煉頸托的一個實施例的爆炸圖;
[0025]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可牽引功能鍛煉頸托的一個實施例的左側結構示意圖;
[0026]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前固定板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7是本實用新型中摩擦墊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8是本實用新型中上托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9是本實用新型中可牽引功能鍛煉頸托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
[0030]其中:上托1、滑槽11,垂直部12,下顎托101,側托102,后托103,檐邊104
[0031]下托2,支承槽21,前托201,頸側托202,肩后托203,過渡槽2031,墊下托204 ;
[0032]牽引裝置3,牽引主體31;連接部4,旋鈕5;前固定板6,卡塊61;螺帽7;摩擦墊8,墊圈81,兩墊腳82;
[0033]鎖緊部91,移動部92,調節路徑部93,副調節路徑部94,副移動部95;
[0034]牽引滑槽13,卡槽131;墊片14。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0036]如圖1及圖2所示,一種下托,包括前托201和頸側托202所述頸側托202向后延伸形成肩后托203,兩所述肩后托203通過連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貼附于使用者肩后部的漏斗狀結構。
[0037]使用時,前托201在中間,貼附在使用者的前胸,兩頸側托202分別托住使用者頸部的兩側;兩所述頸側托202分別向后延伸形成兩肩后托203,兩所述肩后托203通過連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貼附于使用者頸后部的漏斗狀結構,提高了使用者穿戴時的舒適度,同時提高了穿戴的穩定性。
[0038]連接件的設置以能實現兩肩后托203的直接連接固定為準,且均落入本方案的保護范圍內;而優選的方案是,將魔術貼分別設置在兩肩后托203的內外側壁,直接將兩肩后托203通過魔術貼搭接固定即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0039]所述下托是包括前托201、兩所述側托202和兩所述肩后托203的一體式結構,兩所述側托202由所述前托201的兩端向后延伸形成。
[0040]一體式結構避免了各部分結構(前托201、兩側托202和兩肩后托203)再通過連接件連接起來,保證了整個下托與使用者的貼合,提高使用者穿戴時的舒適度。)所述肩后托203由所述側托202向所述下托的內側下方延伸形成,且越往后所述肩后托203的寬度越大。
[0041]所述肩后托203的后部為圓角,拿持時方便,同時避免尖角產生應力集中,是使用者產生不舒適的感覺。
[0042]所述肩后托203由所述側托202向所述下托的內側下方延伸形成,且越往后所述肩后托203的寬度越大,滿足人體頸肩部的形狀特征,且肩后托203的后部為整個下托的固定位置,增加其上下走向的寬度,提高固定時的穩定性,避免整個裝置在使用時松散或變形而影響治療效果。
[0043]所述肩后托203從上往下的側壁為向下傾斜設置。
[0044]使得兩所述肩后托203從上往下為八字型結構,貼服在使用者的頸肩部,提高固定時的穩定性,避免整個裝置在使用時松散或變形而影響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