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銀屑病的中藥制劑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公開一種治療銀肩病的中藥制劑,本發明還提供了該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屬于中醫制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銀肩病,又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具有特征性皮損的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病程長、易反復、皮損廣泛,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銀肩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免疫因素及感染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遺傳病。中醫認為銀肩病的發病與血中熱毒密切相關,氣機不暢,郁久化火,七情內傷使熱伏營血而發病,且血熱的輕重與病情的發生、發展等直接相關。因此,其辨證論治主要圍繞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養血潤燥來進行。
[0003]目前,西藥治療銀肩病多應用激素、維生素、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等,其近期療效較好,但毒副作用大不能長期使用,且停藥后易復發。中醫辨證論治治療本病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療效確切且副作用小,為廣大患者所接受。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銀肩病的中藥制劑,具有無毒副作用小、臨床效果明顯等特點。
[0005]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治療銀肩病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
烏蛇5~50份,蟬蛻5~50份,苦參5~50份,丹皮5~30份,蒼術5~40份,梔子1~40份,桑枝1~30份,黃柏5~50份,薏米5~50份,荊芥5~50份,首烏5~50份,甘草1~20份。
[0006]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治療銀肩病的中藥制劑,各原料的優選重量份為:
烏蛇20份、蟬蛻20份、苦參20份、丹皮15份、蒼術20份、梔子15份、桑枝10份、黃柏20份、薏米20份、荊芥20份、首烏25份、甘草10份。
[0007]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治療銀肩病的膠囊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按比例稱取苦參、丹皮、蒼術、梔子、桑枝、黃柏、薏米、荊芥、首烏、甘草,加5~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0.5-1.0小時,煎液濾過,合并3次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2 (80°C熱測),得流膏;將烏蛇、蟬蛻粉碎成80目粉末,加入流膏,混勻,制粒(40目篩),于65°C烘3~5小時,得顆粒;將顆粒裝入膠囊殼,得硬膠囊。
[0008]本發明所述的治療銀肩病中藥制劑可以按照常規的中藥炮制工藝制成各種藥物制劑。
[0009]【用法用量】口服;3次/日;5~10g/次;重癥可以加倍服用。
[0010]【適應癥】銀肩病
本發明中藥由烏蛇、蝴蚊、苦參、丹皮、蒼術、梔子、桑枝、黃柏、薏米、荊芥、首烏、甘草按合適的配比組成;以烏蛇、蟬蛻、何首烏配合桑枝祛散風邪、透疹止癢,同時用蒼術、苦參、黃柏、荊芥、薏米清熱燥濕、補益脾胃,輔以丹皮、梔子、桑枝清熱涼血、活血解毒,最后以甘草調和諸藥藥性。本發明嚴格按照中醫理論擬定,原料藥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則,協同配伍,共同起到祛風止癢,清熱涼血,化瘀除濕的作用,能夠達到相須、相使的效果,因此對銀肩病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0011]選取100例銀肩病患者使用本發明藥物進行治療,其有效率為85% ;顯效率90% ;無效率10%。
[0012]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在于:針對銀肩病的病因病機,其治病方案的指導思想應從清熱涼血、活血解毒為主;所選藥物均為天然植物藥物,具有祛風止癢、清熱涼血、化瘀除濕、養血潤燥、增強抵抗力作用,用藥合理,配伍科學,且療效確切,見效快,無毒副小,經臨床驗證治愈率較高。
【具體實施方式】
[0013]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受以下實施例的限制。
[0014]實施例1
取烏蛇2kg、蟬蛻2 kg、苦參2kg、丹皮1.5kg、蒼術20kg、梔子1.5kg、桑枝1kg、黃柏2kg、薏米2kg、荊芥2kg、首烏2.5kg、甘草1kg,將苦參、丹皮、蒼術、梔子、桑枝、黃柏、薏米、荊芥、首烏、甘草加8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I小時(保持微沸I小時),煎液濾過,合并2次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15(80°C熱測),得流膏;將烏蛇、蟬蛻分別粉碎成粉末(過80目篩),加入流膏,混勻,制粒(10目篩),于65°C烘4小時,得顆粒裝袋,每包裝2.5g。
[0015]實施例2
取烏蛇2kg、蟬蛻2 kg、苦參2kg、丹皮1.5kg、蒼術20kg、梔子1.5kg、桑枝1kg、黃柏2kg、薏米2kg、荊芥2kg、首烏2.5kg、甘草Ikg ;將苦參、丹皮、蒼術、梔子、桑枝、黃柏、薏米、荊芥、首烏加5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0.5小時(保持微沸0.5小時),煎液濾過,合并3次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2(80°C熱測),得流膏;將烏蛇、蟬蛻粉碎成粉末(過80目篩),加入流膏,混勻,制粒(40目篩),于65°C烘5小時,得顆粒;將顆粒裝入膠囊殼,每膠囊裝
0.5g,得硬膠囊。
[0016]實施例3
取烏蛇20g、蟬蛻20 g、苦參15g、丹皮15g、蒼術20g、梔子10g、桑枝10g、黃柏15g、薏米12g、荊芥20g、首烏30g、甘草8g,加適量水浸泡半小時,小火煮沸半小時,過濾,得到中藥煎劑。
[0017]實施例4
取烏蛇800g、蟬蛻800 g、苦參800g、丹皮600g、蒼術800g、梔子600g、桑枝40g、黃柏80g、薏米80g、荊芥80g、首烏1kg、甘草80g。烏蛇、蟬蛻粉碎成粉末(過80目篩),備用;苦參、丹皮、蒼術、梔子、桑枝、黃柏、薏米、荊芥、首烏、甘草加8倍量水浸泡半小時,加熱煮沸I小時,過濾,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80°C熱測),加入一定比例的藥用糊精,混勻,于700C烘5小時,粉碎,再加入烏蛇粉末、蟬蛻粉末、一定比例的可溶性淀粉和濃度為65%單糖漿,混勻,制粒(40目篩),所得顆粒于70°C烘5小時,壓成素片(每片重0.4克),包糖衣,得到片劑。
[0018]實施例5 取烏蛇60g、蝴蚊60g、苦參40g、丹皮50g、蒼術40g、梔子40g、桑枝30g、黃柏30g、薏米30g、荊芥40g、首烏40g、甘草1g分別粉碎成粉末(過80目篩),混勻,每100克粉末用煉蜜75克加適量的水泛丸,于70°C烘6小時,得到水蜜丸。
[0019]實施例6
取烏蛇100g、蟬蛻100g、苦參100g、丹皮70g、蒼術50g、梔子10g、桑枝15g、黃柏50g、薏米50g、荊芥60g、首烏50g、甘草20g,加8倍量水浸泡半小時,加熱煮沸I小時,過濾,濾渣再加6倍量水煮沸半小時,過濾,合并二次濾液,濃縮成流膏,加入一定濃度的單糖漿適量,攪勻,冷卻,加水至2000毫升,攪勻,靜置,過濾,灌封,得到口服液。
[0020]通過以下典型病例進一步表明本發明藥物的治療效果:
病例I
吳某,女,32歲,發病初期皮膚上出現小紅疹,呈點滴狀,不斷變大,有些成為錢幣狀。病情發展比較迅速,皮疹顏色鮮紅,分布于四肢及背部,較分散,伴有瘙癢,常常感到心煩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黃。取本發明中實施例1制備藥物,服用I個月后,皮疹明顯減少,瘙癢感無之前強烈。消退,繼續服用2個月后,皮疹消失。
[0021]病例2
張某,女,15歲,癥狀為皮膚出現病灶,后背有紅色丘疹、綠豆大,上面覆有像鱗片一樣的銀白色的皮,將鱗肩刮除有一層發亮的薄膜,用手輕撓薄膜會出現小出血點。服用實施例2中制備的硬膠囊,每日3次,每次4粒,服用2個月后,癥狀明顯改善,鱗肩完全脫落,又用藥2個月后,全身皮膚恢復正常。停服未見復發。
[0022]病例3
孫某,男,45歲,患病一年,初期患病處有聚集傾向的多角形扁平丘疹,因瘙癢難耐經常抓撓,丘疹擴散,融合成片,繼局部皮損增厚紋理加深,表面干燥,有少許鱗肩,邊界清楚。患者曾服用過中藥和西藥,療效甚微。患者又因擦拭了激素類藥膏,導致皮損面積增大。服用實施例4中制備的片劑,每日3次,每次4片,服用I個月后,皮損減少,服用四個月后恢復正常。
[0023]以上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介紹,文中應用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治療銀肩病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 烏蛇5~50份,蟬蛻5~50份,苦參5~50份,丹皮5~30份,蒼術5~40份,梔子1~40份,桑枝1~30份,黃柏5~50份,薏米5~50份,荊芥5~50份,首烏5~50份,甘草1~20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銀肩病的中藥,優選組方為: 烏蛇20份、蟬蛻20份、苦參20份、丹皮15份、蒼術20份、梔子15份、桑枝10份、黃柏20份、薏米20份、荊芥20份、首烏25份、甘草10份。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治療銀肩病的中藥可以按照常規的中藥炮制工藝制成各種藥物制劑。4.一種治療銀肩病的膠囊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按比例稱取苦參、丹皮、蒼術、梔子、桑枝、黃柏、薏米、荊芥、首烏、甘草,加5~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0.5-1.0小時,煎液濾過,合并3次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2 (80°C熱測),得流膏;將烏蛇、蟬蛻粉碎成80目粉末,加入流膏,混勻,制粒(40目篩),于65°C烘3~5小時,得顆粒;將顆粒裝入膠囊殼,每膠囊裝0.5g,得硬膠囊。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銀屑病的中藥及制備方法,由以下原料藥按重量份配比制得:烏蛇、蟬蛻、苦參、丹皮、蒼術、梔子、桑枝、黃柏、薏米、荊芥、首烏、甘草;根據本發明制成的煎劑、丸劑、滴丸、顆粒劑、片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煎膏劑、糖漿劑、口服液、飲料均具有清熱涼血,祛風止癢,化瘀除濕的功效。本發明還公開治療銀屑病的中藥制品。本發明具有原料易得,價格低,易攜帶,服用方便,無毒副作用等特點,對于銀屑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IPC分類】A61P17/06, A61K36/8994, A61K35/64, A61K35/583
【公開號】CN105055987
【申請號】CN201510305554
【發明人】王艷珍, 吳麗艷, 李晶瑩, 滕利榮, 王靜, 孟凡欣, 滕美玉
【申請人】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