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顆粒的制作方法

文(wen)檔(dang)序號:9294741閱讀(du):481來源(yuan):國知局
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顆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藥應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顆粒。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各種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方法和藥物療效并不理想,易產生不良反應,更沒有一種能替代打針輸液換血的中成藥。現有類似藥品,品種單一,病情較輕還有療效,病情加重就無效了。本發明進行了系列化研究,發明了專治新生兒黃疸,包括血清中膽紅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正常人血清膽紅素34.2umol/L),以目黃、皮膚黃、尿黃為特征的中藥成藥,都能治愈。
[0003]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病。新生兒一出生從無氧環境立轉為有氧環境,血中紅細胞大量死亡,再加上母乳(人乳)、或是有感染、或是各種酶的缺乏、或溶血、尤其是Rh溶血等多種原因,造成了新生兒血中膽紅素增高,嚴重者可致核黃疸,核黃疸一旦發生,就會嚴重地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甚至終身殘廢或天折。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有茵梔黃顆粒,另有藍光照射、靜脈輸入白蛋白等,對于輕度黃疸的治療尚有一定的療效,但是重度黃疸只有采取換血療法。
[0004]換血療法手術繁雜,設備高端,價錢昂貴,不是常人所能接受的。因此需要尋求一種藥效更好,更全面能治療重度黃疸從而取代換血療法的新藥。
[0005]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顆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效。其特點,一是清熱解毒、護肝、控制血清中升高的膽紅素不再發生,。二是將體內的膽紅素快速地從二便排泄出去。從而有效地避免了核黃疸的發生,有效地保護了肝臟的功能。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制備簡單、療效顯著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顆粒。
[0007]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顆粒,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
茵陳10-15份,梔子10-15份,雞骨草10-15份,大青葉10 — 15份,枳實5_10份,龍膽6-10份,郁金5-10份,牡丹皮5-10份,淡竹葉10-15份,白花蛇舌草10-15份,敗醬草10-15份,大黃4-6份,甘草5-10份。
[0008]其優選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茵陳12份,梔子12份,雞骨草12份,大青葉12份,枳實8份,龍膽8份,郁金8份,牡丹皮8份,淡竹葉12份,白花蛇舌草12份,敗醬草12份,大黃5份,甘草6份
本發明所述原料經清洗干凈后,加12倍重量的水浸泡兩小時后,武火煮開后,改文火煎三次,第一次煎I個小時,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別煎煮40分鐘,合并三次煎煮藥液濃縮膏狀后,加入糊精、白砂糖混合均勻,用網篩制成顆粒得到產品。
[0009]其中,所述中藥膏、糊精、白砂糖的重量比為1:1:1.5,網篩為40目規格,顆粒晾干后得到產品。
[0010]本發明所采用原料的藥用性能如下:
茵陳:苦、微寒;清熱利濕,保肝、退黃。主治:黃疸、濕瘡、濕疹。
[0011]梔子:苦、寒;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主治:濕熱黃疸、熱病心煩、郁悶。
[0012]雞骨草:甘、微苦、涼;清熱解毒。主治:濕熱黃疸、急、慢性肝炎。
[0013]大青葉:苦、寒;清熱解毒、涼血清斑。主治:溫病熱入血分之高熱、神昏、發斑。
[0014]枳實:苦、辛;消積、除痞,保肝利膽。主治:食積便秘、痰濕阻滯。
[0015]龍膽:苦、寒;清熱燥濕,瀉肝膽火。主治:濕熱黃疸、小兒急驚。
[0016]郁金:辛、苦、寒;涼心清心、利膽退黃。主治:濕熱黃疸、血熱出血。
[0017]牡丹皮:苦、辛、微寒;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主治:血熱吐血、衄血及各種出血。
[0018]淡竹葉:甘、淡、寒;清熱除煩、利尿。主治:熱病煩渴、濕熱黃疸。
[0019]白花蛇舌草:苦、甘、寒;清熱解毒、利濕、消癰。主治:癰腫瘡毒、小便不利、退黃。
[0020]敗醬草:辛、苦、微寒;清熱解毒、祛瘀止痛、消癰排膿。主治:腸肝肺癰、利濕退黃。
[0021]大黃:苦、寒;清熱瀉火、瀉下玫積、解毒止血。主治:胃腸積滯、濕熱瘡腫、血熱出血。
[0022]甘草:甘、平;益氣補中、緩和藥性。主治:脾虛乏力、食少便溏、調和諸藥。
[0023]配方中,君藥:茵陳、梔子,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是方中之要藥;臣藥:郁金、龍膽、雞骨草、枳實、大黃,清熱利濕、護肝、利膽、通大便,肋君藥加強清熱利濕退黃之功;佐藥:淡竹葉、白花蛇舌草、大青葉、敗醬草,進一步清熱解毒、利濕、利小便;使藥:牡丹皮、甘草,清熱涼血、益氣,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解毒、利濕退黃、護肝之功效。
[0024]臨床觀察
(I)一般資料
本發明于2008年至今,對數千名新生兒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病程及日齡不等。
[0025](2)治療方法:直接服用本發明的藥物,每日3次,成人每人每次15_20g ;小兒每人每次公斤體重0.5g計量。
[0026](3)治療效果
輕度黃疸2-3天疫愈,中重黃疸4-10天疫愈。
[0027]典型病例:
(I)吳美群之女,42天,2000年I月28日,患兒大約第三天后,見黃疸不退,且越來越重,目黃、全身黃染,伴嘔吐。門診黃疸比色板測黃疸指數250umol/L,經7天治療后,黃疸全退,嘔吐止,一切如常。
[0028](2)鄧銀華,男,34天,1999年12月22日,患兒自出生第二天,目黃、身黃,經治療不減,且癥狀逐日加重,有時可見瞬目,凝視,憋氣明顯,日10余次,經介紹求治,門診黃疸比色板5級,黃疸指數325umol/L,經6天治療后黃疸全退,一切如常。
[0029](3)鄒一銘,男,2天,2009年I月18日,出生第一天見鞏膜輕度黃染,第二天發現黃染明顯加重,頭面胸腹四肢均見中重度黃染,19日化驗室檢查報告:Rh陽性,總膽紅素276umol/L,間接膽紅素263umol/L,轉氨酶升高。經9天服藥治療,黃疸全退,一切正常。
[0030]本發明制備簡單,療效快而穩定,無反復無毒副作用,安全可靠,不論輕中重度黃疸,均可在2-10天內痊愈。
【具體實施方式】
[0031]實施例1:
取茵陳10g、梔子10g、雞骨草10g、大青葉10g、牡丹皮5g、龍膽6g、郁金5g、白花蛇舌草10g、枳實5g、大黃4g,敗醬草10g,淡竹葉10g、甘草5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后,加12倍重量的水浸泡兩小時后,武火煮開后,改為文火煎三次,第一次煎煮I小時,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別煎煮40分鐘,合并三次煎煮藥液,濃縮至膏狀后,加入糊精、白砂糖混合均勻,用網篩制成顆粒得到產品。
[0032]用法用量;每日3次,成人每人每次15_20g,小兒每人每次按每公斤體重0.5g計量。
[0033]實施例2:
取茵陳15g、梔子15g、雞骨草15g、大青葉15g、牡丹皮10g、龍膽10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15g、敗醬草15g、大黃6g、甘草10g、淡竹葉15g、枳實10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后,加12倍重量的水浸泡兩小時后,武火煮開后,改為文火煎三次,第一次煎煮I小時,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別煎煮40分鐘,合并三次煎煮藥液,濃縮至膏狀后,加入糊精、白砂糖混合均勻,用網篩制成顆粒得到產品。
[0034]用法用量;每日3次,成人每人每次15_20g,小兒每人每次按每公斤體重0.5g計量。
[0035]實施例3:
取茵陳12g、梔子12g、雞骨草12g、大青葉12g、牡丹皮8g、龍膽8g、郁金8g、白花蛇舌草12g、敗醬草12g、大黃5g、甘草8g、淡竹葉12g、枳實8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后,加12倍重量的水浸泡兩小時后,武火煮開后,改為文火煎三次,第一次煎煮I小時,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別煎煮40分鐘,合并三次煎煮藥液,濃縮至膏狀后,加入糊精、白砂糖混合均勻,用網篩制成顆粒得到產品。
[0036]用法用量;每日3次,成人每人每次15_20g,小兒每人每次按每公斤體重0.5g計量。
【主權項】
1.一種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顆粒,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茵陳10-15份、梔子10-15份、雞骨草10-15份、大青葉10-15份、牡丹皮5_10份、龍膽6_10份、郁金5-10份、白花蛇舌草10-15份、枳實5-10份、大黃4-6份,敗醬草10-15份,淡竹葉10-15份、甘草5-10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顆粒,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茵陳12份、梔子12份、雞骨草12份、大青葉12份、牡丹皮8份、龍膽8份、郁金8份、白花蛇舌草10份、枳實8份、大黃5份,敗醬草12份,淡竹葉12份、甘草8份。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顆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經清洗干凈后,加12倍重量的水浸泡兩小時后,武火煮開后,改為文火煎三次,第一次煎煮I小時,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別煎煮40分鐘,合并三次煎煮藥液,濃縮至膏狀后,加入糊精、白砂糖混合均勻,用網篩制成顆粒得到產品。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顆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膏、糊精和白砂糖的重量比為1:1: 1.5,網篩為40目規格,顆粒晾干后得到產品。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中藥顆粒。該中藥顆粒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茵陳10-15份、梔子10-15份、雞骨草10-15份、大青葉10-15份、牡丹皮5-10份、龍膽6-10份、郁金5-10份、白花蛇舌草10-15份、枳實5-10份、大黃4-6份,敗醬草10-15份,淡竹葉10-15份、甘草5-10份。本發明制備簡單,服用方便、安全可靠、療效快顯著、穩定無反復,專用于新生兒黃疸及其它黃疸。
【IPC分類】A61K36/78, A61K33/04, A61K33/06, A61K9/16, A61K33/26, A61P1/16, A61K35/64
【公開號】CN105012485
【申請號】CN201510496881
【發明人】李潤貞
【申請人】鄒江, 鄒山
【公開日】2015年11月4日
【申請日】2015年8月14日
網友詢問留言(yan)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