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方劑,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方劑。
背景技術:
神經衰弱是指大腦由于長期的情緒緊張和精神壓力,從而產生精神活動能力的減弱,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易興奮和腦力易疲勞、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頭痛等,伴有各種軀體不適等癥狀。病程遷延,癥狀時輕時重,病情波動常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大多數病例發病于16-40歲之間,兩性發病數無明顯差異。從事腦力勞動者占多數。本病如處理不當可遷延達數年甚或數十年。如遇新的精神因素或休息不足,癥狀可重現或加劇。
神經衰 弱患者常會出現失眠、健忘、頭暈、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等癥,中醫學認為當屬“不寐”癥范 疇。它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癥。不寐日久,臟腑功能失調。其集中反 映在心、肝、脾、肺、腎諸臟的功能失調上。故五臟失和,精氣血虛為其主要病因病機,其中尤 與心腎關系最為密切。在臨床上,神經衰弱雖有虛實之分,但以虛癥最為多見。治療神經衰 弱的藥雖有不少,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治療效果不盡人意。對于這種起病緩 慢的病,可采用藥膳進行長期治療,藥膳療效穩定且具有保健、養生、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 而目前有關治療神經衰弱的藥膳并不多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對神經衰弱治療的不足,提供一種療效穩定、無副作用、治愈率高的用于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方劑。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遠志20-30份、酸棗仁20-30份、枸杞子20-30份、桑葚20-30份、沙苑子10-15份、龍須草5-10份、白芍5-10份、枇杷葉5-10份、刺五加10-15份、靈芝10-15份、合歡皮10-15份、蜂蜜20-30份、柏子仁20-30份、赤小豆5-10份、黃柏6-12份、天南星3-6份、敗醬草5-10份、雞血藤(紅藤)5-10份、雞內金6-12份、王不留行6-12份、決明子6-12份、黨參5-10份、丹參5-10份、野菊花5-10份、玉竹6-12份、南沙參6-12份、陳皮6-12份、地黃(生地)5-10份、木香5-10份、茯苓6-12份。
作為優選,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遠志25份、酸棗仁25份、枸杞子25份、桑葚25份、沙苑子12份、龍須草8份、白芍8份、枇杷葉8份、刺五加12份、靈芝12份、合歡皮12份、蜂蜜25份、柏子仁25份、赤小豆8份、黃柏10份、天南星5份、敗醬草8份、雞血藤(紅藤)8份、雞內金10份、王不留行10份、決明子10份、黨參8份、丹參8份、野菊花8份、玉竹10份、南沙參10份、陳皮10份、地黃(生地)8份、木香8份、茯苓10份。
按配比稱取各味中藥原料,采用中藥常規煎煮方式制備,每日服用1劑,分早、中、晚服用3次,7天為一個療程。
本中藥配方中,各種藥物的藥理作用為:
遠志:味苦、辛,性溫;歸心、腎、肺經;具有寧心安神,祛痰止咳,消腫止痛之功效。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歸肝、膽、心經;具有養心補肝,寧心安神,斂汗,生津之功效。
枸杞子:味甘,性平;歸肝、腎經;具有滋肝補腎,益精明目,潤肺之功效。
桑葚:味甘、酸,性寒;歸肝、腎經;具有滋陰養血,生津潤腸之功效。
沙苑子:味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固精,益肝明目之功效。
龍須草:味甘、淡,性平;歸脾、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止痛,瀉熱安神之功效。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和營,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功效。
枇杷葉:味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之功效。
刺五加:味辛、微苦,性溫;歸脾、腎、心經;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祛風除濕之功效。
靈芝:味甘,性平;歸心、肝、肺經;具有補氣養血,止咳平喘之功效。
合歡皮:味甘,性平;歸心、肝、肺經;具有安神解郁,活血消腫之功效。
蜂蜜: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具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之功效。
柏子仁:味甘,性平;歸心、腎、大腸經;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止汗之功效。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歸脾、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清利濕熱,解毒排膿之功效。
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天南星:味苦、辛,性溫,有毒;歸肺、肝、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之功效。
敗醬草:味辛、苦,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祛瘀排膿之功效。
雞血藤(紅藤):味苦、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活血補血,調經止痛,舒筋活絡之功效。
雞內金:味甘,性平;歸脾、胃、膀胱經;具有健脾消食,澀精止遺,消化石,斂瘡生肌之功效。
王不留行:味苦,性平;歸肝、胃經;具有活血通絡,下乳消癰,利尿通淋之功效。
決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歸肝、腎、大腸經;具有清肝明目,潤腸通便之功效。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之功效。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具有活血祛瘀,調經止痛,養血安神之功效。
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歸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平肝之功效。
玉竹:味甘,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功效。
南沙參:味甘,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之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
地黃(生地):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
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肺、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之功效。
本中藥配方針對神經衰弱患者以寧志安神、調養氣血、解郁開竅、滋陰降火為治療原則,進行辨證配伍組方,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具有療效顯著、治愈率高、無副作用的優點。
下面結合臨床資料及典型病例對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進一步說明。
一、臨床資料
采用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所制備的湯劑,從2014年8月--2016年8月治療神經衰弱患者158人,其中男性76人,女性82人,年齡15--60歲,病程0.3--3年。
二、治療方法
采用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所制備的湯劑,每日服用1劑,分早、中、晚服用3次,7天為一個療程。
三、療效評定標準
3、療效判定:
治愈:情緒穩定,精神狀態良好,頭痛等不適癥狀消失。
有效:睡眠等生理功能有所恢復,情緒時而會稍有波動。
無效:心理和生理癥狀無變化。
四、治療結果
本發明治療神經衰弱患者158例,經過1—5個療程的治療,治愈151例,占95.5%,有效4例,占2.5%,無效3例,占1.8%,總有效率為98.1%,未見任何副作用;治愈151例中,1--2個療程治愈24例,3個療程治愈47例,4個療程治愈49例,5--6個療程治愈31例;結果表明,本發明具有療效好,見效快,無毒副作用,愈后不易復發的優點。
五、典型病例
1.劉某,女,46歲,患者多年來易感疲勞,食欲不振,晚上入睡困難,記憶力減退,白天精神萎縮。服用本發明制備的湯劑2個療程,部分臨床癥狀開始消失,又繼續服用3個療程,治愈隨訪一年未見復發。
2.黃某,49歲,女,因家人離世近期食欲不振,記憶力減退,頭昏頭痛,多疑焦慮,易怒。連續服用本發明制備的湯劑2個療程,神經衰弱癥狀全部消失,治愈,精神狀態恢復良好。
3.白某,34歲,近期感覺食欲不振,頭暈腦脹,面色蒼白,心情煩躁,并伴有健忘失眠的癥狀。服用本發明制備的湯劑1個療程,頭昏腦脹癥狀開始消失,又繼續服用2個療程,治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4.白某,男,39歲,患有神經衰弱一年,頭暈腦脹,記憶力減退,晚上入睡困難,白天無精打采,精神萎靡。服用本發明制備的湯劑1個療程,晚上入睡困難癥狀明顯好轉,又繼續服用3個療程,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治愈。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遠志20份、酸棗仁20份、枸杞子20份、桑葚25份、沙苑子12份、龍須草8份、白芍8份、枇杷葉8份、刺五加12份、靈芝12份、合歡皮12份、蜂蜜26份、柏子仁26份、赤小豆6份、黃柏8份、天南星4份、敗醬草8份、雞血藤(紅藤)5份、雞內金8份、王不留行10份、決明子10份、黨參10份、丹參10份、野菊花10份、玉竹10份、南沙參10份、陳皮10份、地黃(生地)10份、木香10份、茯苓10份。
按配比稱取各味中藥原料,采用中藥常規煎煮方式制備,每日服用1劑,分早、中、晚服用3次,7天為一個療程。
實施例2
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遠志30份、酸棗仁30份、枸杞子30份、桑葚25份、沙苑子14份、龍須草10份、白芍10份、枇杷葉10份、刺五加14份、靈芝14份、合歡皮14份、蜂蜜28份、柏子仁25份、赤小豆8份、黃柏10份、天南星6份、敗醬草10份、雞血藤(紅藤)10份、雞內金10份、王不留行12份、決明子12份、黨參10份、丹參10份、野菊花10份、玉竹10份、南沙參10份、陳皮10份、地黃(生地)8份、木香8份、茯苓8份。
按配比稱取各味中藥原料,采用中藥常規煎煮方式制備,每日服用1劑,分早、中、晚服用3次,7天為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