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是由樓梯草、望江青、龍膽草、含羞草、榆莢仁、石青菜、百合、蘆薈、波棱瓜、對葉豆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非傳染性急性皰疹性皮膚病。常發于胸脅部、其次是顏面、下肢等部位。祖國醫學早有記載,稱為“纏腰火丹”。“火丹”是形容本病毒盛火熾,常驟然發生,出現簇狀水皰,沿周圍神經分布,劇烈疼痛。初時病情不重,如能及時診治,可大大縮短療程,故早期治療很重要。若病情延誤,治療時間延長,愈后可留下后遺神經痛。臨床上以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集簇性粟粒至綠豆大的水皰為特點,常伴有明顯的神經痛。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還伴有皮膚紅赤,皰疹如粟,密集成片,灼熱疼痛,一般不糜爛,口苦、口渴欲飲,煩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略數等癥狀。經過發明人的長期實踐得出,中藥治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具有較好作用,取得不錯效果。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根據中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樓梯草、望江青、龍膽草、含羞草、榆莢仁、石青菜、百合、蘆薈、波棱瓜、對葉豆,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加工制成。
[0005]制備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由下述原料藥制成:樓梯草40 — 60份、望江青20 — 40份、龍膽草20 - 40份、含羞草15 - 30份、榆莢仁15 — 30份、石青菜15 — 30份、百合10 —20份、蘆薈10 - 20份、波棱瓜5 — 15份、對葉豆5 — 10份。
[0006]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樓梯草50份、望江青30份、龍膽草30份、含羞草25份、榆莢仁25份、石青菜25份、百合15份、蘆薈15份、波棱瓜10份、對葉豆8份。
[0007]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原料藥的重量份為:樓梯草40份、望江青20份、龍膽草20份、含羞草15份、榆莢仁15份、石青菜15份、百合10份、蘆薈10份、波棱瓜5份、對葉豆5份。
[0008]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原料藥的重量份為:樓梯草60份、望江青40份、龍膽草40份、含羞草30份、榆莢仁30份、石青菜30份、百合20份、蘆薈20份、波棱瓜15份、對葉豆10份。
[0009]本發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樓梯草:苦、微寒。歸大腸、肝、脾經。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活血止痛。用于赤白痢疾,高熱驚風,黃疽,風濕痹痛,水腫,淋證,經閉,瘡腫,痄腮,帶狀皰疹,毒蛇咬傷,跌打損傷,骨折等癥。
[0010]望江青:甘、苦、涼。歸肺經。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咽喉腫痛,肺癰,百日咳,痢疾,乳癰,帶狀皰疹,目生翳障,咯血,跌打腫痛等癥。
[0011]龍膽草:苦、寒。歸肝、膽、膀胱經。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用于陰腫陰癢,帶下濕疹,黃疸尿赤,肝火頭痛、目赤耳聾、熱極生風所致的高熱驚厥、手足抽搐等。
[0012]含羞草:苦、澀、微寒、小毒。歸心、肝、胃、大腸經。涼血解毒,清熱利濕,鎮靜安神。用于感冒、小兒高熱,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結膜炎,泌尿結石,水腫,血尿,失眠,帶狀皰疹,跌打損傷等癥。
[0013]榆莢仁:苦、微辛、平。健脾安神,清熱利水,消腫殺蟲。臨床用失眠,食欲不振,帶下,小便不利,水腫,小兒疳熱贏瘦,燙火傷,瘡癬等癥。
[0014]石青菜:味苦,性涼。清熱利濕,止咳平喘,涼血止血。臨床用于痢疾,肝炎,咳嗽,哮喘,蕁麻疹,外傷出血等癥。
[0015]百合:甘、微苦、微寒。歸心、肺經。養陰潤肺,清心安神。臨床用于陰虛久咳,痰中帶血,熱病后期,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癰腫,濕瘡等癥。
[0016]蘆薈:苦、寒。歸肝、大腸經。瀉下,清肝,殺蟲。用于熱結便秘;肝火頭痛;目赤驚風;蟲積腹痛;疥癬;痔瘺;解巴豆毒。
[0017]波棱瓜:苦、寒。瀉肝火,清膽熱。用于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等。
[0018]對葉豆:辛、苦、寒。歸心、脾經。祛風燥濕,止癢,緩瀉。用于濕疹,皮膚瘙癢,牛皮癬,神經性皮炎,皰疹,便秘。
[0019]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屬中醫“蛇串瘡”、“纏腰火丹”之范疇,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于肝氣郁結,久而化火妄動,脾經濕熱內蘊,外溢皮膚而生,偶因兼感毒邪,以致濕熱火毒蘊積肌膚而成。本發明中樓梯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利水消腫,為君藥,望江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龍膽草清熱燥濕、斜桿膽火,為臣藥,含羞草涼血解毒、清熱利濕、鎮靜安神,榆莢仁健脾安神、清熱利水,石青菜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蘆薈瀉下、清肝,波棱瓜瀉肝火、清膽熱,對葉豆祛風燥濕、止癢。諸藥合用,共奏清肝瀉火,利濕解毒,涼血清心安神的功效,達到治療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的技術效果。
[0020]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于2010年至2012年臨床觀察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45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45例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27 — 65歲,病程多在2_6天,平均年齡29歲,發病部集中在位腰腹部,胸背部,頭面部以及四肢部位。
[0021]2、診斷標準:
診斷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1)皮損多為綠豆或黃豆大小的水皰,三五成群聚集一處或多處,排列成帶狀,基底潮紅,嚴重時可出現出血點、血皰或壞死;
(2)初起皮膚發紅,并伴皮膚刺痛或灼熱感,可伴有輕度發熱,疲倦不適、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
(3 )疼痛明顯,有難忍的劇痛和疹消后遺疼痛癥狀。
[0022]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臨床癥狀:皮膚紅赤,皰疹如粟,密集成片,灼熱疼痛,一般不糜爛,口苦、口渴欲飲,煩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略數。
[0023]3、治療方法: 3.1處方:樓梯草40g、望江青20g、龍膽草20g、含羞草15g、榆莢仁15g、石青菜15g、百合10g、蘆薈10g、波棱瓜5g、對葉豆5g。
[0024]3.2制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制成湯劑,每日I劑,每日2次,3天為I療程。
[0025]4、治療結果:
4.1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
治愈:皰疹全部消退或結痂,疼痛消失,無新生皰疹;
有效: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顯減輕;
無效:皮疹消退不足30%,疼痛未減輕。
[0026]4.2結果:45例患者中,臨床治愈35例(77.8% ),有效8例(17.8% ),無效2例(4.4% ),總有效率為95.6%0
[0027]5、典型病例:
5.1張某,男,37歲,右胸脅部皰疹,色赤紅,內有漿液,每堆3?5個成群或呈片狀斑丘疹,局部有抓痕、血痕,疲乏無力、煩躁易怒、小便短赤、納差舌淡、苔薄黃,脈浮略數,診斷為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服用本發明藥物,治療I個療程,癥狀明顯減輕,繼續服用2個療程,痊愈,隨訪3個月無后遺神經痛發生。
[0028]5.2叢某,男,33歲,疼痛劇烈I天,右側腰部、胸脅部、腹部有多處成片狀分布的麥粒大的紅斑,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診斷為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服用本發明藥物,每日I劑,I個療程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服用3個療程,痊愈,隨訪3個月無后遺神經痛發生。
[0029]5.3徐某,女,38歲,右側頸、背部疼痛,起皰疹3天,分布大量密集的紅色皰疹,皰疹基底部發紅,皰壁緊張發亮,灼熱刺痛,大便干結,小便黃,舌質紅,苔膩,脈滑。診斷為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服用本發明藥物,每日I劑,I個療程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服用3個療程,痊愈,隨訪3個月無后遺神經痛發生。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對本發明沒有限制。
[0031]實施例1,一種治療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是由樓梯草50g、望江青30g、龍膽草30g、含羞草25g、榆莢仁25g、石青菜25g、百合15g、蘆薈15g、波棱瓜10g、對葉豆8g制成。
[0032]實施例2,一種治療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是由樓梯草40g、望江青20g、龍膽草20g、含羞草15g、榆莢仁15g、石青菜15g、百合10g、蘆薈10g、波棱瓜5g、對葉豆5g制成。
[0033]實施例3,一種治療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是由樓梯草60g、望江青40g、龍膽草40g、含羞草30g、榆莢仁30g、石青菜30g、百合20g、蘆薈20g、波棱瓜15g、對葉豆1g制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肝經火盛型帶狀皰疹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樓梯草40 - 60份、望江青20 - 40份、龍膽草20 — 40份、含羞草15 — 30份、榆莢仁15 - 30份、石青菜15 - 30份、百合10 — 20份、蘆薈10 — 20份、波棱瓜5 — 15份、對葉豆5 — 1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樓梯草50份、望江青30份、龍膽草30份、含羞草25份、榆莢仁25份、石青菜25份、百合15份、蘆薈15份、波棱瓜10份、對葉豆8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樓梯草40份、望江青20份、龍膽草20份、含羞草15份、榆莢仁15份、石青菜15份、百合10份、蘆薈10份、波棱瓜5份、對葉豆5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樓梯草60份、望江青40份、龍膽草40份、含羞草30份、榆莢仁30份、石青菜30份、百合20份、蘆薈20份、波棱瓜15份、對葉豆10份。
【文檔編號】A61K36/8967GK104258038SQ201410533266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1日
【發明者】趙硯霞, 崔洪紅 申請人:趙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