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1273259閱讀:314來源:國知局
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包括主體及顯影針,所述主體包括前側壁、后側壁、上表面、下表面、前端及末端,所述主體的內部中空形成主體內腔;所述上表面、下表面在整體上均成弧形凸面;所述前側壁與后側壁均呈圓弧狀面,前側壁、后側壁與末端的交匯處分別設有弧形凹槽。本發明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具有合適的自身體積、周壁厚度和終板接觸面積,可以足夠量填充骨質,有良好的支撐功能,又能保證骨長入,且植入方便。
【專利說明】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腰椎椎間盤植入物,具體是用來治療腰椎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和腰椎不穩的一種經椎間孔入路的胸腰椎融合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腰椎退變性疾病及其他病變的發生率逐漸上升,因退變導致腰椎滑脫或不穩及其他椎間盤疾病,需要進行椎體間融合術,目前用于椎體間融合的方式種類較多。其中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是一種較新的方法,該技術具有行單側關節突關節不完全切除即可實現椎體間融合,保護硬膜囊及神經根、減少相鄰節段失代償、恢復脊柱正常序列、早期制動及融合率高,創傷小,不用牽拉神經根,符合生物力學,能提供即刻的穩定度,減少骨性結構醫源性的破壞等特點。

【發明內容】

[0003]為克服已有技術所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本發明設計為一種針對經椎間孔入路融合術所提供的腰椎融合器,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具有合適的自身體積、周壁厚度和終板接觸面積,可以足夠量填充骨質,有良好的支撐功能,又能保證骨長入,且植入方便。
[0004]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包括主體及顯影針,所述主體包括前側壁、后側壁、上表面、下表面、前端及末端,所述主體的內部中空形成主體內腔;所述上表面、下表面在整體上均成弧形凸面;所述前側壁與后側壁均呈圓弧狀面,前側壁、后側壁與末端的交匯處分別設有弧形凹槽。
[0005]在一個優選的方案中,所`述上表面、下表面均有四棱椎凸起。
[0006]優選的,所述前側壁、后側壁上均設有植骨窗。
[0007]優選的,在人體矢狀位方向上,所述前側壁高于后側壁。
[0008]優選的,所述前端的外表面為圓弧狀;所述末端的外表面為柱狀面,其曲率半徑為5-8_,弧度為 100° -135。。
[000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0010]1、本發明融合器經椎間孔放入最終位置與椎體前緣平行,按照脊柱生物力學三柱理論,可以有效融合部分前柱和中柱,比較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學特征(腰椎80%的應力通過前柱和椎體間傳導)。與梭形融合器相比,本發明融合器的形狀與上下椎體的骨性接觸面積更大,可以有效分散應力,提高融合率,與環網狀融合器相比,本發明融合器在保證植骨量的同時不易切割損傷終版,可以有效的避免術后出現的椎體塌陷的發生,與旋入式圓柱狀融合器相比,本發明融合器對骨性終版的早期破壞小,且對融合器兩側的支撐明顯比旋入式融合器穩定。
[0011]2、植入方便,安裝簡單。融合器遠端為子彈頭設計,減少阻力,植入方便。主體前側壁、后側壁與主體末端的交匯處所分別設置的弧形凹槽,安裝器械可以通過末端和該弧形凹槽緊密連接,可以輕松放入手術區域,轉動器械可以使融合器最終放入理想位置,并且器械易退出。
[0012]3、主體上表面及下表面設置的四棱椎凸起,增加摩擦力防止融合區域內滑出,為椎體間骨性融合創造良好的條件。
[0013]4、本發明融合器的主體在人體矢狀位方向上,具有前高后低的縱行設計,在支撐椎間隙高度的同時考慮腰椎的前凸角,有利于恢復患者腰椎生理曲度,減少鄰近節段椎間盤退變的發生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發明俯視示意圖;
[0015]圖2為本發明側視示意圖;
[0016]圖3為本發明主視示意圖;
[0017]圖4為本發明的立體圖;
[0018]圖中,I——主體,2——顯影針,3——前端,4——末端,6——前側壁,7——后側壁,8——四棱錐凸起,9——植骨窗,10——上表面,11——下表面,12——弧形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0]實施例
[0021]如圖1-4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經椎間孔入腰椎融合器,包括主體1、顯影針2,整體形狀似香蕉,前側壁6與后側壁7均呈圓弧狀面。前側壁6與相鄰椎體前緣相似,解剖形設計。主體I的內部中空形成主體內腔,便于填充松質骨。
[0022]主體前端3的外表面為圓弧狀,方便主體I植入腰椎關節間隙,阻力小,易植入。主體末端4的外表面為柱狀面,其曲率半徑5-8mm,弧度為100° -135°,高度與主體一致。在前側壁6、后側壁7與末端4的交匯處分別設有均勻對稱的狹窄區域,即形成一弧形凹槽
12。弧形凹槽12的半徑0.75-1.5mm,弧度150° -180°,長度與主體高度一致,可以實現安裝器械對融合器植入初期的夾持;植入時使融合器變向,最終與椎體前緣平行;植入后使安裝器械與融合器易分離。在整個植入過程中,弧形凹槽12可以使融合器與器械充分接觸,受力均勻,不宜損傷。
[0023]主體上表面10、下表面11在整體上均成弧形凸面,且弧形凸面的最高點位于上表面、下表面的中央,上表面與下表面的夾角為4°。此外,主體上表面10、下表面11均有不規則的四棱椎凸起8,以增加融合器與人體椎體終板之間的摩擦力,防止融合器從上下椎體終板面滑動,使融合器穩定利于椎間骨性融合。主體前側壁6、后側壁7上均設有植骨窗9,植骨窗9的設計可以為融合器中的骨質提供營養及血液供應,為骨性融合提供良好的生理條件。
[0024]主體后側壁7上的植骨窗有一個,長度6.5-8.5mm,寬度2.5-4.0mm ;前側壁6上的植骨窗有兩個,長度4.5-8mm,寬度2.5-4.0mm0前側壁、后側壁上的植骨窗均與主體內腔貫通。在人體矢狀位方向上,前側壁6高于后側壁7,其上下面的夾角為0-5° ;前高后低的縱行設計,在支撐椎間隙高度的同時考慮腰椎的前凸角,有利于恢復患者腰椎生理曲度,減少鄰近節段椎間盤退變的發生率。
[0025]顯影針2直徑為0.8_,包括前顯影針、左顯影針及右顯影針。前顯影針位于前側壁6中央,距離前外側面距離1.5mm ;左顯影針位于前端3,距前端外表面0.6mm ;右顯影針位于末端4,距末端外表面1.0mm。顯影針均顯露于主體的上表面10,在垂直方向上貫通于主體。顯影針2采用聚醚醚酮(PEEK)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其彈性模量與人體接近,減少應力遮擋,促進融合;可以通過X線從正面和側面觀察評估椎間融合器的位置,不會產生偽影和遮擋,方便醫生評估融合情況,是目前最佳的制造融合器的材料。
[0026]上述實施例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包括主體及顯影針,所述主體包括前側壁、后側壁、上表面、下表面、前端及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的內部中空形成主體內腔;所述上表面、下表面在整體上均成弧形凸面;所述前側壁與后側壁均呈圓弧狀面,前側壁、后側壁與末端的交匯處分別設有弧形凹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槽的半徑為0.75-1.5mm,弧度為150° -180°,長度與主體高度一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下表面均有凸起。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為四棱椎凸起。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側壁、后側壁上均設有植骨窗。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在人體矢狀位方向上,所述前側壁高于后側壁。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顯影針包括前顯影針、左顯影針及右顯影針;前顯影針位于前側壁中央;左顯影針位于前端;右顯影針位于末端。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顯影針均顯露于主體的上表面,在垂直方向上貫通于主體;顯影針均采用聚醚醚酮材料。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經椎間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的外表面為圓弧狀;所述末端的外表面為柱狀面,其曲率半徑為5-8mm,弧度為100° -135°。
【文檔編號】A61F2/44GK103622767SQ201310674600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1日
【發明者】程順巧, 尹泖, 謝坤, 張培發, 鄒巍偉 申請人:廣州聚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網友(you)詢問留(liu)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