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多功能頸椎治療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頸椎疾病治療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頸椎治療 機,屬于醫療器械制造技術領域。
二背景技術: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癥或頸臂綜合癥,多因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急慢 性損傷或頸部椎間盤、骨關節及韌帶退行性改變、頸部小關節移位等引起頸 椎周圍韌帶、關節囊的松弛、韌帶肥厚及鈣化、頸小關節增生、使頸椎的內 外平衡失調、椎體穩定性差、頸椎椎骨增長、骨贅形成。頸部周圍軟組織勞 損、痙攣、炎癥水腫及變性等導致肌肉、韌帶、神經、脊髓、血管遭受刺激 或損害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頸椎病主要表現為輕者頸肩 背部僵硬、酸困不適、頭痛、頭昏、惡心嘔吐、手麻;重者可導致肢體酸軟 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從職業上講,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或頸部經常 向某一方向轉動者,易患頸椎病,病人主要是從事辦公工作人員,計算機操 作人員、財會人員、婦女編織等,由于長期工作原因,造成頸后肌肉、韌帶 等組織勞損。從睡眠姿勢上講,枕頭過高、不良睡姿、或床墊過軟,造成枕 旁肌肉、韌帶、關節平衡產生勞損,易患此病。
頸椎病好發于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但近幾年隨著生活質量的改善、電 視、電腦的普及、工作節奏的加快,頸椎病也侵犯著年輕人的健康。
目前國內多采用手術、藥物、推拉、牽引、理療等治療方法進行治療頸 椎病,手術治療雖然能徹底治愈,但治療風險大,病人治療時比較痛苦,而 且費用比較高。牽引雖然能治療頸椎病,但由于現行牽引機功能設計上存在 著缺陷,治療后效果都不理想。常規藥物治療中多以抗炎為主,停止用藥后 復發率極高。
目前國內在治療頸椎病方面普遍采用牽引方法進行,而且頸椎牽引機有 多種形狀,但從其結構上區分頸椎牽引機大體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 一是單 一縱向頸椎牽引治療機,結構較簡單,特點為縱向拔伸牽引力穩定、可靠, 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缺點是牽引力為單一方向,不能根據不同階段頸椎病 變調整牽引角度,也不能對旋轉錯位的頸椎小關節紊亂實施旋轉復位,二是 牽旋式頸椎牽引治療機,即在第一種牽引機的縱向牽引的基礎上旋轉,結構 上是在垂直拔伸牽引的基礎上增加了旋轉裝置,能夠完成縱向牽引和軸向旋轉,特點是在垂直牽引的功能上增加了旋轉復位功能,豐富了頸椎牽引機的 牽引作用,其缺點是由于不同階段的頸椎病變應選用不同的牽引角度,單 純縱向牽引不能準確的對病變頸椎實施有效的針對性的牽引,影響臨床療效; 旋轉裝置缺乏定量操作,主觀性大,療效不穩定;三是前屈或后伸牽引治療 機,無在前屈、后伸、中立牽引位進行旋轉的功能,結構上無旋轉復位裝置, 特點是能夠完成不同角度的拔伸牽引,缺點是牽引角度缺乏量化,不能根據 某一頸椎階段精確選擇合適角度實施牽引,因此角度牽引的作用不能得到最 大程度發揮,不能實施旋轉復位^這三種牽引治療機均由于結構特點所限, 不能在不同角度牽引狀態下進行旋轉治療的功能,也就是說只能進行功能單 一的上下牽引,不能進行頸椎全方位牽引,從而影響了治療頸椎病的效果。 因此需要設計一種新的具有多功能的頸椎病牽引治療機,達到在不同的角度 對頸椎進行調整、牽引、復位治療。 三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行頸椎治療機在結構設計上為一 L型 支架,在L型支架上設有一個可上下調節的牽引帶,來牽引和固定頸椎部達 到治療頸椎病的目的,由于只有一個固定的座椅,頸椎部只能上下單一的牽 引,不能進行全方位施轉牽引,從而提出一種新的技術方案,可進行全方位 頸椎牽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多功能頸椎治療機,它是在底座上固定設有立柱,立柱上設有牽引 橫梁,牽引橫梁上設有牽引帶,在底座上還固定設有座椅,立柱與牽引橫梁 通過軸和軸承相連接在一起,在軸和軸承之間設有定位手柄;在牽引橫梁與 牽引帶之間設有測力器;座椅中的靠背與座板通過鉸鏈相嚙合連接,所述的 座椅上設有升降機構。
立柱的形狀是拱形,在牽引橫梁上設有滑桿,滑桿上設有滑塊,牽引帶 與牽引橫梁通過滑塊與滑桿相滑動連接;在滑塊與牽引橫梁之間設有定位機 構,滑塊通過掛勾與測力器相連接,在測力器下面的吊勾上掛接有牽引帶。
在滑塊與立柱上所設的手輪之間通過立柱上的導向輪設有滑塊拉線。
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對頸椎具有全方位 任意角度牽引等多種功能,操作和使用方便,由于在牽引橫梁上設有可前后 調節的牽引帶并可固定在某一位置上,牽引橫梁在立柱上可進行旋轉,加上 升降座椅的后背的角度為可調節結構,因此,可將人體調節在最佳治療狀態, 并通過先牽引、后旋轉,或先旋轉、后牽引等方法以予頸椎病復位治療。這 樣可以將多種功能集于一機,提高頸椎病的療效,簡化了手法操作。本實用新型為純機械力學原理產品,無電源等耗能設備,無噪音及能源 污染,環保經濟。
本實用新型是在我們大量前期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結論的基礎上研制而 成,注重強調旋轉、前屈后伸角度的調整在治療過程中的全程應用。對于不 同的頸椎節段,采用不同的旋轉角度、前屈后伸角度和相應牽引重量,經臨 床使用后療效非常顯著。
與現有的其他頸椎牽引治療機不同,本實用新型集多種功能于一身,也 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技術。通過對頸椎的牽引治療,可達到疏通經絡、改 善局部血液循環、調整神經機能、治療頸椎病的目的。
四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l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附圖1右視結構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以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多功能頸椎治療機,它是由底座l、立柱2和牽引橫梁3構成,在 底座1上通過升降機構8設有座椅5。立柱2與牽引橫梁3通過軸和軸承相 連接在一起,在軸和軸承之間設有定位手柄6,可保證牽引橫梁3在立柱2 上作360度水平施轉,并可通過定位手柄6將牽引橫梁3固定在任意角度位 置;立柱2的形狀是拱形,在牽引橫梁3上設有滑桿9,滑桿9上設有滑塊 10,牽引帶4與牽引橫梁3通過滑塊與滑桿相滑動連接;在滑塊10與牽引橫 梁3之間設有定位機構,可固定滑塊10在牽引橫梁3任意位置,滑塊10通 過掛勾與測力器7相連接,在測力器7下面的吊勾上掛接有牽引帶4,在牽 引橫梁3上設有牽引刻度,用于來表示牽引的角度。在牽引橫梁3的滑塊10 與牽引帶4之間設有測力器7;立柱2上設有手輪11,在滑塊10與手輪11 之間通過立柱2上的導向輪12設有滑塊拉線13,可以通過手輪11來控制牽 引帶4牽引的角度。
座椅5中的靠背與座板通過鉸鏈相嚙合連接,用于調節靠背的角度,可 控制人體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使人處于最佳治療姿勢。
我們根據頸椎病的發病原理、病情程度、解剖部位、生物力學原理及國 內關于治療頸椎病的先進經驗,在對國內外頸椎牽引機理研究的基礎上,對 現有頸椎治療機進行了改進,治療頸椎病時能使頸椎處在直立、后伸、前屈、 左側、右側的牽拉狀態不同方位,在一定角度范圍內旋轉復位,與現有單純 的頸椎牽引機不同的一種新型多功能伸旋式頸椎治療機。該治療機在明確了 頸椎病的不同病變部位、不同癥型,將其置于最佳的調整復位的位置,再配以先牽引、后旋轉,或先旋轉、后牽引等功能予以頸椎病復位治療。這樣可 以將多種功能集于一機,提高頸椎病的療效,簡化手法操作,便于推廣和普 及使用。
使用時,采取坐位姿勢,要求患者全身放松,根據臨床表現并對照頸椎
X線片而確定牽引角度。一般情況下,若病變在C2 4,取后伸5 20度牽引; 病變在C4 5為0度牽引;若病變在C5 6、 C6 7時,如頸椎曲度變化不大 應選擇前屈10 20度牽引,若頸椎曲度稍直,應選擇前屈5 10度角牽引, 若頸椎曲度消失,應選擇前屈0 5度角牽引,有頸椎反屈者當行垂直位牽引。 牽引的重量6 15kg。牽引30秒間歇10秒,共30分鐘,牽引時,頭部緩慢 左右轉動,IO秒種一個來回,旋轉角度一般為30度 50度。5天為一療程。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頸椎治療機,它是在底座(1)上固定設有立柱(2),立柱(2)上設有牽引橫梁(3),牽引橫梁(3)上設有牽引帶(4),在底座(1)上還固定設有座椅(5),其特征是立柱(2)與牽引橫梁(3)通過軸和軸承相連接在一起,在軸和軸承之間設有定位手柄(6);在牽引橫梁(3)與牽引帶(4)之間設有測力器(7);座椅(5)中的靠背與座板通過鉸鏈相嚙合連接,所述的座椅(5)上設有升降機構(8)。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功能頸椎治療機,其特征是:立柱(2) 的形狀是拱形,在牽引橫梁(3)上設有滑桿(9),滑桿(9)上設有滑塊(10), 牽引帶(4)與牽引橫梁(3)通過滑塊(10)與滑桿(9)相滑動連接;在滑 塊(10)與牽引橫梁(3)之間設有定位機構,滑塊(10)通過掛勾與測力器(7)相連接,在測力器(7)下面的吊勾上掛接有牽引帶(4)。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多功能頸椎治療機,其特征是在滑 塊(10)與立柱(2)上所設的手輪(11)之間通過立柱(2)上的導向輪(12) 設有滑塊拉線(1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頸椎治療機,屬于醫療器械制造技術領域。其主要技術特點是立柱與牽引橫梁通過軸和軸承相連接在一起,在軸和軸承之間設有定位手柄;在牽引橫梁與牽引帶之間設有測力器;座椅中的靠背與座板通過鉸鏈相嚙合連接,所述的座椅上設有升降機構。本實用新型中的牽引橫梁可在立柱上進行旋轉并可在任意位置固定,對頸椎具有全方位任意角度牽引等多種功能,加上升降座椅后背的角度為可調節結構,因此,可將人體調節在最佳治療狀態,并通過牽引和旋轉等方法以予頸椎病復位治療。通過對頸椎的牽引治療,可達到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調整神經機能,提高頸椎病的治愈率。
文檔編號A61F5/042GK201370662SQ20092003194
公開日2009年12月30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18日 優先權日2009年2月18日
發明者劉智斌, 楊利學 申請人: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