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醬制備中的滅菌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醬制備中的滅菌方法,采用的設備是內部具有軟體隔離腔的高壓釜,將醬泵入高壓釜體內,關閉輸醬管路上的閥門,啟動水泵將儲水箱內的水經增壓器泵入軟體隔離袋內,壓力達到20?440mpa,保持15分鐘?1小時,打開回水管路上的閥門,使軟體隔離袋中的水返回儲水箱,關閉回水管路上的閥門,醬經出料管送到無菌灌裝設備中。本發明的優點:滅菌率步進低于國標,而且低于歐盟標準,提高了醬的質量。提高了醬品的保質期10?15天。改善了醬品的營養成分,便于人體更好地吸收,且口感好。被處理醬不經過高壓泵,與加壓介質隔離,醬品無二次污染。
【專利說明】
一種醬制備中的滅菌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醬的生產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醬生產工藝中的滅菌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醬包括大醬、豆瓣醬、面醬、西瓜醬、辣醬等。醬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調味品,但是目前生產的大醬中對人體有害菌的含量高,不利于人體健康。已原始大醬生產為例:原始大醬的制備方法,是將大豆,用鍋烀熟火停后燜上一宿,次日揭鍋,把豆子煨得軟軟的,爛爛的備用,然后制成醬塊,自然發酵,過一冬到四月份制成小塊,暴曬,為滅菌,然后將醬塊與適量鹽水混合放入缸內,蓋上醬帽子,發酵,每天至少用醬靶子攪打一次,其間撤出漂浮在醬缸上面的醬沫子,通常發酵到一至三個月,可食用,口香,口感好,可醬里含有害菌多。
[0003]現代化生產的大醬、面醬、辣醬等,在生產工藝中,滅菌工藝通常是采用高溫滅菌方法,有害菌含量仍較高,有些生產廠家甚至沒有滅菌工藝。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醬制備中的滅菌方法,使醬中有害細菌量每毫升〈200萬個,達到國家標準或每毫升〈1萬個達到歐盟標準。
[0005]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醬生產工藝中的滅菌方法,包括精選黃豆、清洗、蒸煮黃豆、配料(在蒸煮熟了的黃豆中加入其它營養物料)、制醬塊自然發酵或放入發酵罐內發酵,發酵過程中按設定時間攪拌,發酵完成后進入滅菌工藝,其特征在于:
所述滅菌工藝,采用的設備為內部具有軟體隔離腔的高壓釜,該高壓釜包括高壓釜體、釜端口蓋和軟體隔離袋組件;
所述高壓釜體上設有端口、進料口和出料口,端口上端有法蘭盤。高壓釜體上裝設有壓力傳感器。
[0006]所述軟體隔離袋組件,包括軟體隔離袋和進水管。進水管穿過釜端口蓋的中心孔后,進水管與釜端口蓋焊接固定成一整體結構。
[0007]軟體隔離袋的上端口套設在進水管上,軟體隔離袋的上端口上套裝有密封環,并旋設上鎖緊螺母,使軟體隔離袋的上端口密封式緊固在進水管上。
[0008]軟體隔離袋從高壓釜體的端口放入高壓釜體內,釜端口蓋周邊通過多個螺栓與法蘭盤密封式固定連接。
[0009]進水管上裝設有第一閥門,進水管的上端與輸水管路的一端連接,輸水管路的另一端與增壓器的出水口連接,增壓器的進水口與高壓水栗的出水口連接,高壓水栗的進水口與儲水箱的出水口連接,輸水管路上有出水口,出水口與回水管路的一端連接,回水管路上裝設有第二閥門,回水管路的另一端與儲水箱的進水口連接。
[0010]高壓釜體上的進料口通過進料管與滅菌前的儲奶罐的出料口連接,進料管上裝設有第三閥門。高壓釜體上的出料口通過出料管送至無菌灌裝設備分裝或送至真空濃縮。出料管上裝設有第四閥門。
[0011]進行滅菌時,打開第三閥門,關閉其它閥門,按設定計量將制成的醬栗入高壓釜體內,然后將第三閥門關閉。打開第一閥門,啟動高壓水栗,栗水進入增壓器,使水增壓進入軟體隔離袋內,使軟體隔離袋內水壓力達到20-50Mpa對高壓釜體內的醬進行超高壓滅菌,然后關閉第一閥門。保持壓力15分鐘至I小時。打開第二閥門,軟體隔離袋中的水經回水管路返回儲水箱。再打開第四閥門,經高壓滅菌后的奶經出料管送到無菌灌裝設備進行包裝。
[0012]壓力傳感器的壓力數值的采集和處理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閥門的開啟或關閉由計算機控制。
[0013]經本發明方法對醬的滅菌效果進行了實驗,滅菌壓力在20_50Mpa時醬有害菌落總數每毫升醬<50萬個。滅菌壓力在55-100Mpa時有害菌落總數每毫升醬<10萬個。
[0014]本發明的優點:
1、滅菌率高,提高了醬的質量。
[0015]2、提高了醬品的保質期10-15天。
[0016]3、改善了醬品的營養成分,便于人體更好地吸收,且口感好。
[0017]4、在對醬滅菌時,不經過高壓栗,與加壓介質隔離,醬品無二次污染。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發明的內部具有軟體隔離袋的高壓釜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的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實施例一
一種醬生產工藝中的滅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醬滅菌工藝過程采用的設備為內部具有軟體隔離腔的高壓釜,該高壓釜包括高壓釜體1、釜端口蓋2和軟體隔離袋組件3;
所述高壓釜體I上設有端口 4、進料口 5和出料口 6,端口 4上端有法蘭盤7 ο高壓釜體I上裝設有壓力傳感器27。
[0021 ]所述軟體隔離袋組件3,包括軟體隔離袋8、進水管9。進水管9穿過釜端口蓋2的中心孔后,進水管9與釜端口蓋2焊接固定成一整體結構。
[0022]軟體隔離袋8的上端口10套設在進水管9上,軟體隔離袋8的上端口 10上套裝有密封環11,并旋設上鎖緊螺母12,使軟體隔離袋8的上端口 10密封式緊固在進水管9上。
[0023]軟體隔離袋8從高壓釜體I的端口 4放入高壓釜體I內,釜端口蓋2周邊通過多個螺栓與法蘭盤7密封式固定連接。
[0024]進水管9之間設有密封墊圈,并通過多個螺栓密封式固定連接。進水管9上裝設有第一閥門24,進水管9的上端與輸水管路13的一端連接,輸水管路的另一端與增壓器14的出水口連接,增壓器14的進水口與高壓水栗15的出水口連接,高壓水栗15的進水口與儲水箱16的出水口連接,輸水管路13上有出水口 17,出水口 17與回水管路18的一端連接,回水管路18上裝設有第二閥門19,回水管路的另一端與儲水箱16的進水口連接。
[0025]高壓釜體I上的進料口5通過進料管20與儲醬罐25的出料口連接,進料管20上裝設有第三閥門21。高壓釜體I上的出料口通過出料管22送至無菌分裝。出料管22上裝設有第四閥門23。
[0026]進行滅菌時,打開第三閥門21,關閉其它閥門,按設定計量將醬栗入高壓釜體I內,然后將第三閥門21關閉。打開第一閥門24,啟動高壓水栗15,栗水進入增壓器14,水增壓后進入軟體隔離袋8內,使水壓達到20-440Mpa對高壓釜體I內的牛奶進行超高壓滅菌,然后關閉第一閥門。保持壓力15分鐘至I小時。打開第二閥門19,軟體隔離袋8中的水經回水管路18返回儲水箱。再打開第四閥門23,經高壓滅菌后的醬經出料管22送去無菌灌包裝。
[0027]壓力傳感器的壓力數值的采集和處理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閥門的開啟或關閉均由計算機控制。
[0028]實施例二
實施例二的醬滅菌方法中高壓釜體2內壓力為55-100Mpa。
【主權項】
1.一種醬生產工藝中的滅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醬滅菌工藝過程采用的設備為內部具有軟體隔離腔的高壓釜,該高壓釜包括高壓釜體(I)、釜端口蓋(2)和軟體隔離袋組件(3); 所述高壓釜體(I)上設有端口(4)、進料口(5)和出料口(6),端口(4)上端有法蘭盤(7);高壓釜體(I)上裝設有壓力傳感器(27); 所述軟體隔離袋組件(3),包括軟體隔離袋(8)、進水管(9);進水管(9)穿過釜端口蓋(2)的中心孔后,進水管(9)與釜端口蓋(2)焊接固定成一整體結構; 軟體隔離袋(8)的上端口(10)套設在進水管(9上,軟體隔離袋(8)的上端口(10)上套裝有密封環(11),并旋設上鎖緊螺母12),使軟體隔離袋(8)的上端口(10)密封式緊固在進水管(9)上; 軟體隔離袋(8)從高壓釜體(I)的端口(4)放入高壓釜體(I)內,釜端口蓋(2)周邊通過多個螺栓與法蘭盤(7)密封式固定連接; 進水管(9)之間設有密封墊圈,并通過多個螺栓密封式固定連接;進水管(9)上裝設有第一閥門(24),進水管(9)的上端與輸水管路(13)的一端連接,輸水管路的另一端與增壓器(14)的出水口連接,增壓器(14)的進水口與高壓水栗(15)的出水口連接,高壓水栗(15)的進水口與儲水箱(16 )的出水口連接,輸水管路(13 )上有出水口( 17 ),出水口( 17 )與回水管路(18)的一端連接,回水管路(18)上裝設有第二閥門(19),回水管路的另一端與儲水箱(16)的進水口連接; 高壓釜體(I)上的進料口(5)通過進料管(20)與儲醬罐(25)的出料口連接,進料管(20)上裝設有第三閥門(21);高壓釜體(I)上的出料口通過出料管(22)送至無菌分裝;出料管(22)上裝設有第四閥門(23); 進行滅菌時,打開第三閥門(21),關閉其它閥門,按設定計量將醬栗入高壓釜體(I)內,然后將第三閥門(21)關閉;打開第一閥門(24),啟動高壓水栗(15),栗水進入增壓器(14),水增壓后進入軟體隔離袋(8)內,使水壓達到20-440Mpa,然后關閉第一閥門;對高壓釜體(I)內的醬進行超高壓滅菌,保持壓力(15)分鐘至I小時;打開第二閥門(19),軟體隔離袋(8)中的水經回水管路(18)返回儲水箱;再打開第四閥門(23),經高壓滅菌后的醬經出料管(22)送去無菌灌包裝; 壓力傳感器的壓力數值的采集和處理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閥門的開啟或關閉均由計算機控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醬生產工藝中的滅菌方法,其特征在于: 軟體隔離袋(8)內水壓為20-50Mpa。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醬生產工藝中的滅菌方法,其特征在于: 軟體隔離袋(8)內水壓為55-100Mpa。
【文檔編號】A23L3/00GK106036348SQ201610385310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3日
【發明人】劉斌, 楊猛
【申請人】沈陽人和機電工程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