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蜜棗芝麻粽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蜜棗芝麻粽子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關于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最佳配比為
糯米1000克紅小豆100克蜜棗100克 白砂糖27克芝麻少許粽葉和繩若干 制作方法是
1.選用7 10厘米寬的伏天粽葉,放在開水鍋內煮3 5分鐘,使其回軟,撈起用清水洗凈,浙干;
2.糯米、紅小豆、芝麻用溫水水淘凈,靜置約15分鐘,將米倒入木盆內,加入糖27克攪拌,使其均勻;
4.左手拿粽葉2張,在總長的2/5處折轉,兩邊相疊約3厘米成漏斗狀;
5.左手托握粽葉,在底層放入一個蜜棗,右手放入糯米30克,紅小豆5克,再蓋上糯米40克,在頂層鋪上少許黑芝麻,將長出部分的粽葉折轉,蓋住米,包成囚角矮壯長方枕頭形,用繩繞折至八成緊即可,照此法逐一包好;
6.鍋中放水燒沸,然后將包好的粽子下鍋,水面要高出粽子約3 5厘米,用竹架和石塊放在粽上壓實,用旺火煮2小時,再用小火煮I小時即熟。
具體實施例方式 1.需用粽葉(竹箬)30張,約100克,扎繩10根;
2.粽葉用前一定要用沸水煮至回軟洗凈,否則不易包裹,易斷裂;
3.包粽子要注意四周平衡,兩端大小相似,扎繩不能扎死,不能打結,以八成緊為宜;
4.煮粽時水一定要浸沒粽子,使受熱均勻,保持水量,防止煮出夾生粽。停火后,粽子即可起鍋,不要久燜。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形態美觀別致,箬香芬芳和潤,肉質酥爛鮮嫩,肥糯可口不膩。
權利要求
1.本發明的最佳材料配比為 糯米1000克紅小豆100克蜜棗100克 白砂糖27克芝麻少許粽葉和繩若干。
2.根據權利要求I的材料配比,其制作方法是 選用7 10厘米寬的伏天粽葉,放在開水鍋內煮3 5分鐘,使其回軟,撈起用清水洗凈,浙干; 糯米、紅小豆、芝麻用溫水水淘凈,靜置約15分鐘,將米倒入木盆內,加入糖27克攪拌,使其均勻; 左手拿粽葉2張,在總長的2/5處折轉,兩邊相疊約3厘米成漏斗狀; 左手托握粽葉,在底層放入一個蜜棗,右手放入糯米30克,紅小豆5克,再蓋上糯米40克,在頂層鋪上少許黑芝麻,將長出部分的粽葉折轉,蓋住米,包成囚角矮壯長方枕頭形,用繩繞折至八成緊即可,照此法逐一包好; 鍋中放水燒沸,然后將包好的粽子下鍋,水面要高出粽子約3 5厘米,用竹架和石塊放在粽上壓實,用旺火煮2小時,再用小火煮I小時即熟。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蜜棗芝麻粽子的制作方法。用本方法制作的粽子形態美觀別致,箬香芬芳和潤,肉質酥爛鮮嫩,肥糯可口不膩。口感舒適,營養豐富。煮粽時水一定要浸沒粽子,使受熱均勻,旺火煮時要加幾次沸水,撇去浮油。保持水量,防止煮出夾生粽。停火后,粽子即可起鍋,不要久燜。
文檔編號A23L1/164GK102948683SQ20111024759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6日
發明者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蘇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