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植物施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
背景技術:
咖啡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以咖啡為原材料生產的食品有上百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咖啡的產量、品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咖啡的產量、品質與栽培過程中的農業措施(水肥管理)密不可分。
目前在咖啡種植中,一般采用撒施的方式進行施肥,但是該種施肥方式,撒施的肥料與土表上的土壤固定,一方面雨水沖刷后,撒施的肥料很容易隨土表上土壤的移動而流失,另一方面咖啡根部的根系附近不能有效的吸收肥料。另外撒施的肥料分布并不是很均勻,造成部分咖啡施肥過量,而部分咖啡的施肥又不足,將會出現部分咖啡植物的葉黃、枯梢、落果、早衰等現象,影響咖啡最后的產量及品質。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包括地平面、咖啡植株、施肥溝,所述咖啡植株種植在地平面上,所述施肥溝位于咖啡植株的樹冠滴水線位置或樹冠滴水線的外側位置。
優選的,本實用新型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中,所述施肥溝位于咖啡植株的樹冠滴水線外側30cm以內的位置。
優選的,本實用新型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中,所述施肥溝以至少半環狀的方式包圍咖啡植株。
優選的,本實用新型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中,所述施肥溝以環狀的方式包圍咖啡植株
優選的,本實用新型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中,所述施肥溝為V型結構,其深度為10-30cm。
優選的,本實用新型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中,所述施肥溝深度為15-25cm。
優選的,本實用新型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中,所述施肥溝深度為20cm。
優選的,本實用新型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中,所述施肥溝內設有肥料,且肥料上方設有覆土層。
本實用新型的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施肥溝位于咖啡植株的樹冠滴水線位置或該位置的外側,可以根據咖啡植株的成長確定施肥溝的位置,使得于咖啡植株的根系能夠均勻且充分的吸收肥料,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可以有效的確保咖啡的產量和品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柱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地平面2、咖啡植株 3、施肥溝
4、肥料 5、覆土層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給出了具體的細節以便提供對本實用新型更為徹底的理解。然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可以無需一個或多個這些細節而得以實施。在特定的示例中,為了避免與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發生混淆,對于本領域公知的一些技術特征未進行詳盡地描述。
為了徹底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將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詳細的結構。顯然,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熟習的特殊細節。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詳細描述如下,然而除了這些詳細描述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具有其他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咖啡種植施肥溝結構,包括地平面1、咖啡植株2、施肥溝3,肥料4、覆土層5,咖啡植株2種植在地平面1上,施肥溝3位于咖啡植株2的樹冠滴水線外側(含滴水線處),施肥溝3環狀或半環狀包圍咖啡植株2。施肥溝2為V型結構。
使用時:咖啡植株2種植在地平面1上,在咖啡植株2的樹冠滴水線位置或樹冠滴水線的外側位置,開墾施肥溝3,該位置可以有效的利用樹冠上的滴水與施肥溝3內的肥料4混合,使得肥料4更加均勻的被咖啡植株2的根系吸收,且隨著咖啡植株2的成長,其樹冠越大,根系也會逐步長大,相應開墾的施肥溝3也會逐步隨著樹冠的變大而增大,故該位置開墾施肥溝3可以有效的保護根系不會被損壞。
進一步的,施肥溝3位于咖啡植株2的樹冠滴水線外側30cm以內,以便肥料能夠得到充分吸收。
進一步的,施肥溝3至少半環狀包圍咖啡植株2,施肥溝3環狀包圍咖啡植株2為最佳選擇,該種環狀包圍的方式可以使得咖啡植株的各方向根系均能有效的吸收肥料。
另外咖啡屬于茜草科,其根系有明顯的層狀結構,一般每隔5cm為一層,30cm以下層狀不明顯,大部分吸收根系分布在0-30cm土層內,尤其以15-25cm的土層內吸收根系最多。為確保咖啡植株2的根系充分吸收肥料,施肥溝3的深度一般為10-30cm,較佳的為15-25cm,而20cm為最佳深度。
施肥溝3開墾后,根據咖啡植株2的成長需要,在施肥溝3內放置相應的肥料4,為防止肥料4流失,施肥結束后再肥料4上增加覆土層5。這樣可以使得肥料4更加充分的被咖啡植株2的根系吸收。
施肥結束后,根據天氣情況和咖啡植株2的成長需要,可對咖啡植株2進行灌溉,灌溉的水能夠滲入到施肥溝3內,進一步融化施肥溝3內的肥料4,在灌溉的同時確保了咖啡植株2根系的肥料吸收,且肥料不會隨著土表泥土的流失而有所流失,可以有效的確保咖啡的產量和品質。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中所使用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已經通過上述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應當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只是用于舉例和說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將本實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實施例范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教導還可以做出更多種的變型和修改,這些變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