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蒜類收獲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作物收獲機械的收獲機構,尤其是一種適用于收獲青蒜、蒜薹的蒜類收獲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中國實用新型專利200920035803. 5提供了一種大蒜收獲機械手,它有一個外側均勻固定若干彈簧夾的U形套,彈簧夾尾端的撥桿正對U形套的U形開口,彈簧夾的一個夾片固定在U形套上,另一個夾片繞彈簧夾的軸擺動,所述的若干彈簧夾也就是一個個夾持單元,往復桿的兩端分別穿過U形套兩端的通孔中,伸出U形套外,往復桿的一端設置有滾輪,往復桿的另一端設置在U形套另一端的套管內,套管外固定有腰形塊,在腰形塊和U形套端面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安裝在U形套內的往復桿上均勻設置有若干撥齒, 每個撥齒均緊貼對應的彈簧夾撥桿。該機械手跟隨傳動系統運動,在機械手的運動路徑上設置有行程塊;當滾輪滾上行程塊時,行程塊將滾輪向外拉動,往復桿上的撥齒波動彈簧的撥桿,使彈簧夾打開;當滾輪離開行程塊,在彈簧夾彈簧復位力的作用下,彈簧夾的撥桿帶動撥齒,使往復桿復位,彈簧夾閉合。這種技術方案使得彈簧夾繞軸擺動的夾片不宜太寬, 否則,當彈簧夾完全打開時,繞軸擺動的夾片寬度會擠占兩夾片間的打開距離,使兩夾片間的有效張開距離變小。為使有效距離變大,就需要將彈簧夾的擺臂做長,這樣會使得夾持單元的分布密度變疏。青蒜是嫩的蒜梗和蒜葉,在收獲時極易受到損傷;其栽種的株距、行距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顯得雜亂無章。這就要求上述的機械手,既要做寬繞軸擺動的夾片,又要增大彈簧夾的分布密度,而這兩個設計方向對于上述的實用新型來說是背道而馳的。因而上述的機械手只適用于收獲大蒜,而不適合收獲青蒜。相反,設計出的能夠收獲青蒜的機械手,也能用于收獲大蒜。當然也可適用于收獲蒜薹。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蒜類收獲機構,它能用于收獲青蒜、蒜薹。本發明的蒜類收獲機構,它有一個底座,兩個相鄰、彼此平行、上下布置的桿狀支承件,將兩支承件聯接在底座上的導軌副;偶數個夾板并排交錯地固定設置在兩支承件上, 設置在同一支承件上的夾板等分支承件的長度;兩支承件可與夾板一體相對底座滑動。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在支承件處于最大交錯程度時,貼合著的夾板相互背對的板面上粘接彈性件。所述的導軌結構包括承導件和運動件;底座的端部對稱設置兩承導件,承導件上承載兩個運動件;支承件間于兩側在同一直線上的兩運動件。所述的導軌結構還可以是這樣的結構,它包括底座上的軌道孔和滑動螺釘;滑動螺釘穿過軌道孔連接到支承件上。作為本發明更進一步的改進,它有將支承件恢復到最大交錯程度或最小交錯程度的復位彈簧。采用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在同端,也可在異端施以兩支承件向中心靠合的力,使得兩支承件向中心平動,從而帶動夾板運動,夾板有彈性件的一面靠合,實現夾持的機械手效果。當停止施力,該蒜類收獲機構的兩支承件又恢復到最大最大交錯狀態。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的夾片較寬,相同壓力下對蒜的壓強小,所以可以保護蒜不受fe舍。
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一個實施方式的主視2是圖1中I的局部放大3是圖1中II的局部放大4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一個實施方式的俯視5是圖4中I的局部放大6是圖4中II的局部放大7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一個實施方式的左視8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一個實施方式承導件的結構9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一個實施方式中底座、承導件和運動件的配置示意10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一個實施方式中支承件的主視11是圖10中I的局部放大12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一個實施方式承導件、運動件和支承件的配置示意13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一個實施方式中夾件的立體結構14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一個實施方式中底座的局部示意15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二個實施方式的主視16是圖15中I的局部放大17是圖15中II的局部放大18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二個實施方式的俯視19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二個實施方式的后視20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二個實施方式底座的示意21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二個實施方式底座與支承件的組裝示意22是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第二個實施方式支承件、夾件和彈性塊的組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地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方式
請參見圖1至圖7它包括底座10、承導件11、運動件12、支承件13、夾件14、彈性件15及壓縮彈簧 16。所述的底座10呈截面為矩形的直棱柱狀,在其較寬的側面上靠近端部處對稱設置有兩處接外螺孔101,在底座10的兩端面居中對稱設置有兩接內螺孔102。所述的接外螺孔101 (如圖14)用于將底座10安接到外界的零部件上,所述的接內螺孔102用于將本實施方式的零部件安接在底座10上。如圖8所示,所述的承導件11呈板狀,板面呈矩形;在板面的一邊緣附近對稱設置有貫穿的滑動孔111 ;在該邊緣所正對的另一邊緣附近、對應底座10端面的接內螺孔102 設置有連接孔112。本實施方式有兩個這樣的承導件11,它們對稱設置在底座10的兩端; 螺釘31穿過承導件11的連接孔112并容置在底座10端面的接內螺孔102內,實現承導件 11與底座10的固定連接;承導件11上的滑動孔111在背對接外螺孔101的底座10 —側。如圖9所示,所述的運動件12呈圓筒狀,其一端垂直其軸線向內側延伸有凸肩 121。本實施方式有四個這樣的運動件12,它們分別穿插在承導件11的滑動孔111中;兩側的運動件12有凸肩121的一端正對。如圖10和圖11所示,所述的支承件13呈截面為正方形的直棱柱狀,在其端面的中心處設有圓形的第一卯眼131,在該第一卯眼131的底面中心處設有螺孔1311 ;在支承件 13的一個側面沿長度方向設置有多個第二卯眼132,這些第二卯眼132等分支承件13的長度,在每個第二卯眼132的底面同側設有螺孔1321。本實施方式有兩個這樣的支承件13, 其中一個介于兩側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運動件12之間;另一個則兩端顛倒后,介于兩側另兩個在同一直線上的運動件12之間;如圖12所示,運動件12有凸肩121的一端插入支承件13端面的第一卯眼131內,螺釘32從另一端穿過運動件12并容置在第一卯眼131底面的螺孔1311內,實現運動件12與支承件13的固定連接。支承件13背對第二卯眼132的側面無壓力貼在底座10的側面。支承件13被由運動件12和承導件11組成的導軌結構可橫向滑動地支撐在底座10上,支承件13的非圓側面貼在底座10的側面,使得支承件13不能相對底座10轉動。如圖13所示,所述的夾件14包括夾板141和榫頭142 ;榫頭142設置在夾板141 的后端面上,介于中部和端部之間;夾板141與榫頭142 —體成型;夾板141的一板面與榫頭142的側端面共面,榫頭142超出夾板141的一端設有前后方向的沉孔1421。夾件14的榫頭142容置在支承件13的第二卯眼132內,且沉孔1421對應第二卯眼132底面的螺孔 1321 ;螺釘穿過沉孔1421并容置在螺孔1321內,實現夾件14與支承件13的固定連接。如圖1所示,所述的彈性件15呈楔體狀,其最寬的一面粘接在夾板141與榫頭142 不共面的板面上。連接在兩支承件13上的夾件14并排交錯布置,有彈性件15的一面正對。如圖1所示,設置在支承件13 —端(即固定連接在其上的夾件14粘接彈性件15 的一面所正對的那端)的運動件12上套裝有壓縮彈簧16,壓縮彈簧16介于支承件13的端面和承導件11之間。在裝配本實施方式時,先將支承件13、運動件12、夾件14、彈性件15及壓縮彈簧 16依次連接到位,再將兩個這樣的組合體按描述的方式支承在承導件11上,最終將承導件11連接到底座10上。由于壓縮彈簧16的彈力作用,兩支承件13處于最大交錯狀態,此時支承件13沒設有壓縮彈簧16的一端端面貼靠在承導件11上,兩支承件13上的夾板141未粘接彈性件 15的一面靠合。可以在同端,也可在異端施以兩支承件13向中心靠合的力,使得兩支承件 13向中心平動,從而帶動夾板141運動,夾板141有彈性件15的一面靠合,實現夾持的機械手效果。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方式請參見圖15至圖19它包括底座10、支承件13、夾件14、彈性件15、拉伸彈簧17、滑動螺釘18及吊環螺釘 191、192。如圖20,所述的底座10呈截面為矩形的直棱柱狀,在其較寬的側面、靠近端部對稱設置有兩處接外螺孔101,在該側面中部有上下且交錯布置、互相平行、呈一字狀的通孔 103 ;在每個通孔103的兩側相同距離處設有呈一字狀、貫通的軌道孔104 ;在通孔103和與其在同一直線上的一側軌道孔104之間設有螺孔105,此螺孔105不臨近另一通孔104的端部。如圖1、圖21和圖22所示,所述的支承件13呈截面為正方形的直棱柱狀,在支承件13的一個側面沿長度方向設置有多個卯眼133,這些卯眼133等分支承件13的長度,與該側面鄰近的側面、對應每個卯眼133設有貫通的螺孔134 ;在設有卯眼133的側面背對的側面中心處設有第一螺孔135 ;在第一螺孔135的兩側對應通孔103與軌道孔104的間距設有第二螺孔136。本實施方式有兩個這樣的支承件13,滑動螺釘18由后穿過軌道孔104 并容置在支承件13上的第二螺孔136內,將支承件13可滑動但不可轉動的支撐在底座10 上;兩支承件13有螺孔134的側面背對;吊環螺釘191從后穿過底座10的通孔103并容置在支承件13的第一螺孔135內;另一個較短的吊環螺釘192容置在底座10的螺孔105內; 拉伸彈簧17的兩端分別鉤掛在吊環螺釘191、192的吊環上,并處于拉伸狀態。如圖22所示,所述的夾件14包括夾板141和榫頭142 ;榫頭142設置在夾板141 的后端面上,介于中部和端部之間;夾板141與榫頭142 —體成型;夾板141的一板面與榫頭142的側端面共面,榫頭142另一側端超出夾板141 ;榫頭142上表面有螺孔1422。夾件 14的榫頭142容置在支承件13的卯眼133內,且螺孔1422正對螺孔134 ;旋入螺釘34,實現夾件14與支承件13的固定連接。所述的彈性件15呈楔體狀,其最寬的一面粘接在夾板141與榫頭142不共面的板面上。連接在兩支承件13上的夾件14并排交錯布置,有彈性件15的一面正對。由于拉伸彈簧17的彈力作用,兩支承件13處于最大交錯狀態,此時兩支承件13 上的夾板141未粘接彈性件15的一面靠合。可以在同端,也可在異端施以兩支承件13向中心靠合的力,使得兩支承件13向中心平動,從而帶動夾板141運動,夾板141有彈性件15 的一面靠合,實現夾持的機械手效果。當停止施力,該蒜類收獲機構的兩支承件13又恢復到最大最大交錯狀態。
權利要求
1.一種蒜類收獲機構,其特征是它有一個底座(10),兩個相鄰、彼此平行、上下布置的桿狀支承件(13),將兩支承件(13)聯接在底座(10)上的導軌結構;偶數個夾板(141)并排交錯地固定設置在兩支承件(1 上,設置在同一支承件(1 上的夾板(141)等分支承件(1 的長度;兩支承件(1 可與夾板(141) 一體相對底座(10)滑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蒜類收獲機構,其特征是在支承件(13)處于最大交錯程度時,貼合著的夾板(141)相互背對的板面上粘接彈性件(15)。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蒜類收獲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導軌結構包括承導件(11)和滑動件(12);底座(10)的端部對稱設置兩承導件(11),承導件(11)上承載兩個滑動件(12);支承件(13)間于兩側在同一直線上的兩滑動件(12)。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蒜類收獲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導軌結構包括底座(10) 上的軌道孔(104)和滑動螺釘(18);滑動螺釘(18)穿過軌道孔(104)連接到支承件(13) 上。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蒜類收獲機構,其特征是它有將支承件恢復到最大交錯程度或最小交錯程度的復位彈簧。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蒜類收獲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導軌結構包括承導件(11) 和滑動件(1 ;底座(10)的端部對稱設置兩承導件(11),承導件(11)上承載兩個滑動件(12);支承件(13)間于兩側在同一直線上的兩滑動件(12)。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蒜類收獲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復位彈簧是壓縮彈簧(16); 壓縮彈簧(16)套裝在支承件(1 不同一端的滑動件(1 上,壓縮彈簧(16)間于支承件(13)的端面和承導件(11),且處于壓縮狀態。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蒜類收獲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導軌結構包括底座(10)上的軌道孔(104)和滑動螺釘(18);滑動螺釘(18)穿過軌道孔(104)連接到支承件(13)上。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蒜類收獲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復位彈簧是拉伸彈簧(17); 拉伸彈簧(17)的一端連在支承件(13)上,另一端連在底座(10)上。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蒜類收獲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復位彈簧是拉伸彈簧(17); 拉伸彈簧(17)的一端連在支承件(1 上,另一端連在另一根支承件(1 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蒜類收獲機構,它有一個底座,兩個相鄰、彼此平行、上下布置的桿狀支承件,將兩支承件聯接在底座上的導軌副;偶數個夾板并排交錯地固定設置在兩支承件上,設置在同一支承件上的夾板等分支承件的長度;兩支承件可與夾板一體相對底座滑動。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在支承件處于最大交錯程度時,貼合著的夾板相互背對的板面上粘接彈性件。采用本發明蒜類收獲機構,在同端,也可在異端施以兩支承件向中心靠合的力,使得兩支承件向中心平動,從而帶動夾板運動,夾板有彈性件的一面靠合,實現夾持的機械手效果。當停止施力,該蒜類收獲機構的兩支承件又恢復到最大交錯狀態。
文檔編號A01D45/00GK102379190SQ20101027032
公開日2012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日
發明者李剛 申請人: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