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工作機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旋轉式耕扭機或耙水田的耙地機("口一)等具有整 地功能的工作機械。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具有整地功能的工作機械有旋轉式耕扭機,該旋轉式 耕扭機設有通過三點連桿機構升降自如地安裝在牽引車后部的機框、 旋轉耕耘部和覆蓋所述旋轉耕耘部的耕耘罩,該旋轉耕耘部在爪軸上 安裝多個耕耘爪而成,該爪軸繞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設置在所 述才幾框的下部。
上述耕耘罩設有覆蓋旋轉耕耘部上方的主罩,和覆蓋旋轉耕耘部 后方的后部罩,在后部罩的下端側設有與田地接地而對該田地進行整 地的整地部。
構成上述整地部的整地部件設有主整地部件和延長整地部件,該 主整地部件形成為與后部罩的主要部分的左右寬度相當的左右長度, 該延長整地部件設置在所述主整地部件左右兩側,從該主整地部件延 伸到左右方向外方,上述延長整地部件轉動自如地支撐在主整地部件 上,可通過轉動將姿態改變成從主整地部件向左右方向外方延伸的延 長姿態,和位于主整地部件上方側的退讓姿態。
另外,在延長整地部件呈延長姿態進行耕耘的過程中,在延長整 地部件的整個轉動范圍內都由受扭螺旋彈簧賦予了使延長整地部件從 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方向的力,從而,即使來自土壤的推壓力 把延長整地部件向上頂而使延長整地部件向退讓姿態那一側轉動,也 可以可靠回復到延長姿態(參照專利文獻l)。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 - 130824號公報
發明內容
在上述現有的旋轉式耕耘機中,由受扭螺旋彈簧構成施加使延長 整地部件向延長姿態進行轉動的方向的力的施力裝置,在使延長整地 部件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進行姿態改變的過程中,受扭螺旋彈簧的 彈力按比例漸漸增大,在退讓姿態下彈力變得最大,因此,在把延長 整地部件的姿態改變成延長姿態與退讓姿態的時候,不能自由設定操 作力。
而且,對延長整地部件賦予使其向延長姿態進行轉動的方向的力 的受扭螺旋彈簧的彈力,為了在延長姿態下抵住土壤,需要是某種程 度大的力,必須充分確保延長姿態下的所述彈力。
因此,存在用來使延長整地部件改變姿態的操作力大的問題。
在此,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工作機械,其在 使延長整地部件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動時,可以對施力部件產生 的彈力的增大加以抑制。
用于解決本發明的課題的具體手段如下。
第一,本發明的工作機械,其用來對田地進行整地的整地部件23
具有主整地部件25、延長整地部件26,和對所述延長整地部件26向 延長姿態那一側施力的施力部件S,所述延長整地部件26繞轉動軸心 X轉動自如地連接在所述主整地部件25的兩端,并可將姿態從接地的 延長姿態改變成退讓到主整地部件25上方的退讓姿態;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S的一端掛在延長整地部件26上,另一端與主整地 部件25連接,延長整地部件26被配置成在延長姿態時處于轉動軸心 X的下方;
在所述轉動軸心X的徑向外側設置著抵接部52,所述抵接部52 在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動途中與施力部件S的兩 端間的中途部抵接。
第二特征是,在使所述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 動的過程中,所述施力部件S最初與延長整地部件26 —起以施力部件 S與主整地部件25的連結點為中心進行轉動,從途中開始與所述抵接 部52抵接。
第三特征是,所述施力部件S由拉伸彈簧41和連接部件46形成, 所述拉伸彈簧41的一端掛在延長整地部件26上,所述連接部46的兩 端與所述拉伸彈簧41的另一端和主整地部件25連接,在延長整地部 件26處于延長姿態時位于轉動軸心X的下方,使所述連接部件46的 兩端間的中途部與所述抵接部52抵接。
第四特征是,在使所述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 動的過程中,所述拉伸彈簧41的與連接部件46連接著的端部45, — 直位于穿過所述轉動軸心X和拉伸彈簧41的掛在延長整地部件26上 的端部42的中心線g與延長整地部件26之間。
第五特征是,所述轉動軸心X與拉伸彈簧41的軸線e的距離h, 在延長整地部件26處于延長姿態時為最長距離,到連接部件46與抵 接部52抵接為止漸漸變小。
第六特征是,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軸心X與拉伸彈簧41的軸 線e的距離h,從連接部件46與抵接部52抵接開始到退讓姿態為止 固定不變。
第七特征是,由繩索形成所述連接部件46。
第八特征是,由配置在轉動軸心X周圍的巻繞導向件52形成所 述4氐接部52。
第九特征是,所述巻繞導向件52具有以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 軸心X為中心的圓弧狀繩索巻繞面52a。
第十特征是,由連桿形成所述連接部件46。
第十一特征是,所述抵接部52由具有轉動軸心X的轉動支軸34 的外周面形成。
第十二特征是,所述連接部件46的兩端間中途部與所述抵接部 52抵接的部位,形成為使通過所述兩端的中心線m與轉動軸心X接 近的凹面。
第十三特征是,所述連接部件46形成為曲拐形狀,且所述曲拐形
狀的彎曲部形成為凹面。
第十四特征是,所述施力部件S由拉伸彈簧41形成,所述拉伸彈
簧41的兩端與主整地部件25和延長整地部件26連接著,所述拉伸彈 簧41的兩端間中途部與所述抵接部52抵接。
第十五特征是,所述施力部件S由拉伸彈簧41形成,所述拉伸彈 簧41的兩端與主整地部件25和延長整地部件26連接著,所述拉伸彈 簧41具有位于延長整地部件26側的彈簧部41a和位于主整地部件25 側的彈簧延長線部41b,所述拉伸彈簧41的彈簧延長線部41b與所述 抵接部52抵接。
第十六特征是,從齒輪箱2向左右突出設置支撐臂3,傳動箱4 的上部固定在一方的支撐臂3的左右方向外端側,而且側架的上部固 定在另一方的支撐臂3的左右方向外端側,從而形成機框5,在所述 機框5的下部設置著繞左右方向的軸心自由轉動的爪軸11,在所述爪 軸11上安裝多個耕扭爪12而形成旋轉耕耘部10,所述旋轉耕耘部10 被耕耘軍17覆蓋;
所述耕耘罩17設有覆蓋旋轉耕耘部10的上方的主軍18,和覆蓋 旋轉耕耘部10的后方的后部罩19,在后部罩19的下端的左右兩側設 置著所述整地部件23;
對抗所述施力部件S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遠離地進行轉動的操 作線36連接在所述整地部件23的延長整地部件26上,設有在所述機 框5上操作操作線36的操作桿54,和在使延長整地部件26處于退讓 姿態的狀態下保持所述操作桿54的桿卡止部62。
根據本發明,當使延長整地部件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動時, 可以對施力部件S產生的彈力的增大加以抑制。
圖l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整地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背面圖。
圖2是旋轉式耕耘機的側面圖。
圖3是整地部件的安裝部分的俯視圖。
圖4是延長整地部件的安裝部分的側面圖。
圖5是延長整地部件的安裝部分的俯視圖。
圖6是退讓姿態下的延長整地部件的安裝部分的截面背面圖。
圖7是表示繩索以及拉伸彈簧的動作的背面概略圖。 圖8是變型例涉及的轉動支軸的側面圖。
圖9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整地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背面圖。 圖IO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整地部件的安裝部分的俯視圖。 圖11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延長姿態下的延長整地部的安裝部分的 背面圖。
圖12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延長整地部的安裝部分的俯視圖。 圖13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延長整地部的安裝部分的側面圖。 圖14是第二實施方式的退讓姿態下的延長整地部的安裝部分的 截面背面圖。
圖15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連桿和拉伸彈簧的動作的背面圖。
圖16是表示拉伸彈簧產生的力矩的圖表。
圖17是操作延長整地部件的操作桿的截面側面圖。
圖18是表示操作操作桿的狀態的截面側面圖。
圖19是從正面側觀察操作桿的安裝部分的圖。
圖20是圖18的D-D線向視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圖2中,1表示通過三點連桿機構升降自如地安裝在牽引車后部 的旋轉式耕耘機(工作機械)。
在下述說明中,把旋轉式耕耘機l的作業方向作為前方,所謂左 右方向外方側,是指從旋轉式耕耘機l的左右方向中央朝左右方向的 端部的方向,左右方向內方側,是指從旋轉式耕耘機1的左右方向的 端部朝左右方向中央的方向。
旋轉式耕耘機1,從左右方向中央的齒輪箱2向左右突出設置支 撐臂3,把傳動箱4的上部固定在一方(左側)的支撐臂3的左右方 向外端側,而且,把側架的上部固定在另一方(右側)的支撐臂3的 左右方向外端側,從而形成大致構成為門形的機框5。
前后分叉狀的頂柱6以上方突出狀固定在所述機框5的齒輪箱2
的上部,在所述頂柱6的前側上部設有與三點連桿機構的上連桿的后 端側連接(或在三點連桿機構的后端側連接了拴架(匕'7 f7k —厶) 的情況下與設于該拴架的上部側的被連接部接合)的上連桿銷7。
連接托架8固定在左右的各個支撐臂3上,在左右的各個連接托 架8上,設有與三點連桿機構的左右下連桿的后端側連接(或在三點 連接機構的后端側連接著拴架的情況下與設置在該拴架的下部側的左 右兩側的被連接部連接)的下連桿銷9。
在機框5的下部設有旋轉耕扭部10,所述旋轉耕扭部10主要由 繞左右方向的軸心旋轉自如地支撐在傳動箱4與側架的下部之間的爪 軸11,和安裝在所述爪軸11上的軸向和周向的多根耕耘爪12構成。
在機框5的齒輪箱2上設有PIC軸(動力取入軸)13,該PIC軸 13通過萬向聯軸節等把動力從牽引車的PTO軸(動力取出軸)輸入 該齒輪箱2內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從所述PIC軸13輸入的動力從 所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通過左側的支撐臂3內的傳動軸傳遞到傳動箱 4內的鏈傳動機構,進而,從所述鏈傳動機構傳遞到爪軸11,驅動該 爪軸11繞左右方向的軸心如圖2的箭頭A方向轉動。
另外,在旋轉式耕耘機1上設有從機框5向后方延伸出的支撐框 14,所述支撐框14的前端側繞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樞支在機框 5上而可上下擺動,而且,可以通過跨該支撐框14和頂柱6設置著的 升降操作裝置15進行上下擺動操作。
在上述支撐框14的后端側設有左右一對的校準輪(y— '-輪)16。 而且,在旋轉耕扭機1上設有覆蓋旋轉耕耘部10的耕耘罩17。
該耕耘罩17具有覆蓋旋轉耕耘部10的上方側的主罩18,和覆蓋 旋轉耕耘部10的后方側的后部罩19。
后部罩19的上端側繞具有左右方向軸心的支軸21自由轉動地樞 支在側板20上(機框5側),可以進行上下自由擺動,而該側板固定 在傳動箱4和側架上。
另外,在旋轉式耕耘機1上設置著向下方側(接地方向)對后部 罩19施力的左右一對下彈裝置84。
在上述后部軍19的下端側裝拆自如地安裝著對田地進行整地的 整地裝置22A。
如圖1、圖3所示,所述整地裝置22A設有與田地接地而對該田 地進行整地的整地部件23,和用于把該整地部件23裝拆自如地安裝 在后部罩19上的安裝裝置24。
整地部件23具有配置在后部罩19的下端后方側并且左右寬度與 后部罩19的左右寬度相當的主整地部件25,和安裝在該主整地部件 25的左右兩側的延長整地部件26。
延長整地部件26繞與左右方向正交的轉動軸心X自由轉動地安 裝在主整地部件25上,可通過使其轉動,把姿態改變成從主整地部件 25向左右方向外方延伸出而接地的延長姿態,和位于主整地部件25 上方側的退讓姿態。
主整地部件25和延長整地部件26的本體部分27A、 27B,通過 把金屬制的管件借助沖壓工藝(沖壓加工)或拉伸工藝(拉伸加工) 等進行異型加工,從而形成從側面觀察時前后較長的扁平的空心狀, 其下壁27a彎曲形成為從側面觀察時朝下方凸的大曲率的圓弧形,該 下壁27a的下面成為與田地接地而進行整地的整地面28。
另外,主整地部件25和延長整地部件26的本體部分27A、 27B 的前端上部側形成為使上下的壁部相互緊貼,配置成,使主整地部件 25的本體部分27A的前端上部側被后部罩19的下端側覆蓋。
主整地部件25和延長整地部件26的本體部分27A、 27B的左右 兩側呈開放狀,主整地部件25的本體部分27A的左右兩側被閉塞板 29閉塞,延長整地部件26的本體部分27B的左右方向外端側被閉塞 板30閉塞,左右方向內端側呈開放狀,并在延長姿態下與主整地部件 25的閉塞板29抵接。
另外也可以是,延長整地部件26的左右方向內端側也被閉塞板閉塞。
安裝裝置24在主整地部件25上設置了左右一對,裝拆自如地安 裝在設于后部罩19的背面下端側的安裝部31上。
在圖1、圖3~圖7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中,整地裝置22A在主 整地部件25的左右方向外端側設有固定托架32,擺動托架33通過具 有與左右方向正交的轉動軸心X的轉動支軸34轉動自如地樞支在上 述固定托架32上,該擺動托架33固定在延長整地部件26的左右方向 內端側的上面,通過使擺動托架33繞上述轉動支軸34的轉動軸心X 轉動,從而可將延長整地部件26的姿態變更成延長姿態和退讓姿態。
固定托架32設有固定在主整地部件25的上面的底壁32a,和從 所述底壁32a的前后兩端側立起的支撐壁32b。
擺動托架33設有固定在延長整地部件26的上面的底壁33a,和 從所述底壁33a的前后兩端側立起的支撐壁33b、 33c。
擺動托架33的前側的支撐壁33b配置在固定托架32的前側的支 撐壁32b的后側,擺動托架33的后側的支撐壁33c配置在固定托架 32的后側的支撐壁32b的前側,上述轉動支軸34貫穿擺動托架33的 前后的支撐壁33b、 33c以及固定托架32的前后的支撐壁32b,由此 構成為,使擺動托架33繞轉動支軸34轉動自如地支撐在固定托架32 上,而且使延長整地部件26與擺動托架33—體轉動。
另外,擺動托架33的一方(前側)的支撐壁33b的上部側,在延 長整地部件26處于延長姿態的狀態下,成為左右方向外方側呈以轉動 支軸34的軸心X (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軸心X)為中心的圓弧形 的扇形,在所述扇形部分的后面側沿該扇形部分的圓孤面設有線導向 件35。
在延長整地部件26處于延長姿態的狀態下,由波登線(水一^》 7 4^)等形成的操作線36的內線37的一端巻桂在線導向件35上。 在該內線37的一端固定著連接件38。
另一方面,在擺動托架33的前側的支撐壁33b的下部設置著具有 與轉動支軸34的軸心X平行的軸心的銷所構成的樞支部39,上述內 線37的一端的連接件38繞軸心轉動自如地樞支連接在所述樞支部39 上。
上述操作線36的外線40的一端固定在外座32e上,該外座32e
設置在從固定托架32的前側的支撐壁32b向左右方向內方側延伸出的 延長壁32d上。
因此,在延長整地部件26成為延長姿態(圖1)的狀態下,拉動 操作內線37時,延長整地部件26與擺動托架33 —起,從主整地部件 25的上方向左右方向內方側轉動,向退讓姿態(圖6)改變姿態。
另外,在所述旋轉式耕耘機1上設有施力部件S,該施力部件S 總是在使延長整地部件26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方向施力,該 施力部件S具有拉伸彈簧41 (拉伸螺旋彈簧)和連接部件46,該連接 部件46由繩索形成。
所述拉伸彈簧41的一端側的勾掛部(端部)42掛在固定于延長 整地部件26的上面的彈簧勾掛部件43的彈簧勾掛部44上,拉伸彈簧 41的另一端側的勾掛部(端部)45掛在設于上述繩索(連接部件)46 的一端側的連接件47的彈簧勾掛部48上。
彈簧勾掛部件43和支撐架49由板件形成,彈簧勾掛部44和彈簧 勾掛部48通過形成孔而構成。
另外,在固定托架32的前后的支撐壁32b之間的左右方向內方側 設置從主整地部件25立起的支撐架49,設于上述繩索46的另一端側 的連接件50,通過具有與轉動支軸34的軸心X平行的軸心的樞軸51 繞該樞軸51的軸心轉動自如地樞支連接在所述支撐架49上。
作為將上述拉伸彈簧41的勾掛部45和主整地部件25的支撐架 49連接的連接部件的繩索46,優選為由金屬制或樹脂制的線構成,但 是,只要可以巻繞到后述的巻繞導向件52上,例如也可以是鏈、帶等。
在延長整地部件26處于延長姿態的狀態下,繩索46配置在轉動 支軸34的下側,繩索46的樞支部分(樞軸51 )位于轉動支軸34的 左右方向內方側。
因此,拉伸彈簧41的彈力,在延長整地部件26處于延長姿態的 狀態下總是在使該延長整地部件26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方 向上作用著,在所述延長姿態下,延長整地部件26的左右方向內端側 與主整地部件25的左右方向外端側抵接,因此其轉動受到限制而保持
了延長姿態。
在擺動托架33的支撐壁33b、 33d之間設置著巻繞導向件52,用 來在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范圍整個區域中在使延長整地部件26從 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動時巻繞繩索46,從而在使延長整地部件26 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方向上作用拉伸彈簧41的彈力。
該巻繞導向件52形成為圓筒狀,同軸狀地套裝在轉動支軸34上, 由此支撐在轉動支軸34上。
上述巻繞導向件52在其外周面上、于轉動軸心X的徑向外側形 成了抵接部,該抵接部在延長整地部件26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 的途中于上述繩索46的兩端間中途部抵接。
另外,使延長整地部件26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則延長整 地部件26繞轉動支軸34的軸心X轉動,而且,繩索46以及拉伸彈 簧41最初直線狀地繞樞支繩索46的樞軸51轉動,于是,如圖7所示, 在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抵達退讓姿態的途中,繩索46與巻繞 導向件(抵接部)52抵接,與巻繞導向件52抵接之后,繩索46巻繞 在巻繞導向件52上,同時延長整地部件26向退讓姿態轉動。
繩索46在將延長整地部件26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途中 巻繞在巻繞導向件52上,由此,在延長姿態和退讓姿態之間,拉伸彈 簧41的彈力的作用方向不會切換到相反方向(不會發生不穩定的切 換)。
即,在將延長整地部件26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過程中, 與上述拉伸彈簧41的繩索46連接著的端部45,總是位于中心線g與 延長整地部件26之間,所述中心線g穿過上述轉動軸心X與拉伸彈 簧41的被勾掛在延長整地部件26上的端部42。
因此,該拉伸彈簧41的彈力,在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范圍的 整個區域中,作用在將延長整地部件26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 方向上,在退讓姿態下,解除內線37的牽動操作力的話,延長整地部 件26在拉伸彈簧41的彈力的作用下向延長姿態轉動著返回延長姿態。
另外,設有在退讓姿態下對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
態轉動的方向的轉動加以限制的限制機構。
在圖7中,a表示彈簧勾桂部件43的彈簧勾掛部44的中心的軌 跡,b表示以延長姿態下的彈簧勾掛部件43的彈簧勾掛部44與樞軸 Sl的距離為半徑、并以樞軸51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弧線,拉伸彈簧41 的彈力在使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抵達退讓姿態的過程中漸漸 增加。
另外,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軸心X與拉伸彈簧41的軸線e的 距離h,在延長姿態時為最長距離,從延長姿態到繩索46與轉動支軸 34抵接為止漸漸變小,在從繩索46與巻繞導向件52抵接至到達退讓 姿態為止,由于繩索46巻繞在巻繞導向件52上,因而被巻繞導向件 52的直徑決定而固定不變。
由拉伸彈簧41使延長整地部件26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 力矩(扭矩),為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軸心X和拉伸彈簧41的軸 線e的距離h與拉伸彈簧41的彈力的乘積,而且,在從延長姿態到繩 索46與巻繞導向件52抵接為止,由于拉伸彈簧41伸長而上述距離h 變小,所以與現有的、僅僅通過彈力來使延長整地部件26轉動的技術 相比,可以謀求降低操作力。
另外,在繩索46從與巻繞導向件52抵接至到達退讓姿態為止, 拉伸彈簧41伸長而上述距離h固定不變,因而使延長整地部件26轉 動的力矩的變動是平滑的。
如上所述,整地裝置22A中,由拉伸彈簧41使延長整地部件26 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力矩,是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軸心X 和拉伸彈簧41的軸線e的距離h與拉伸彈簧41的彈力的乘積,所以, 通過改變繩索46、拉伸彈簧41或巻繞導向件52的設定,例如通過改 變拉伸彈簧41的材質、線徑、外徑、圏數或自由長度、拉伸彈簧41 的勾掛位置、繩索46的長度、樞支位置、巻繞導向件52的直徑(從 轉動軸心X到繩索巻繞面52a的距離)等的設定,就可以設定改變拉 伸彈簧41的彈力,或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軸心X和拉伸彈簧41 的軸線e的距離h,可在按需要充分確保延長整地部件26在延長姿態
下對土壤的壓緊力(彈力)的情況下,適當設定改變從延長姿態到達
退讓姿態之間的、由拉伸彈簧41對延長整地部件26產生的轉動力矩, 由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自由設定使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向退 讓姿態改變姿態時的操作力,抑制彈力的增加,與現有技術相比可以 減輕用來使延長整地部件26改變姿態的操作力。
另外,在退讓姿態下,把拉伸彈簧41使延長整地部件26轉動的 力矩適當設定成,考慮到延長整地部件26的自重以及附著在延長整地 部件26上的泥的重量等可以使延長整地部件26向延長姿態進行轉動 的力矩。
整地裝置22A中,巻繞導向件52形成為圓筒狀,然而并不限于 此,只要至少具有巻繞繩索46的部分(繩索巻繞面52a)即可,另外, 巻繞導向件52也可以支撐在其它部件上。進而,由于轉動支軸34的 外周面也位于軸心X的徑向外側,因而其外周面也可以作為抵接部 52。
另外,巻繞導向件52的繩索巻繞面52a也可以不形成為與轉動支 軸34的軸心X同心狀的圓弧形,例如,如圖8所示的變型例那樣, 也可以使從轉動支軸34的軸心X到巻繞導向件52的繩索巻繞面52a 的距離W不固定,只要把巻繞導向件52設置成,使其繩索巻繞面52a 位于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軸心X周圍,在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 范圍的整個區域中,使拉伸彈簧41的彈力作用在將延長整地部件26 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方向上即可。
由此,可以對使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到向退讓姿態轉動而 使繩索46與巻繞導向件52抵接后到達退讓姿態為止這期間的轉動力 矩進行改變(例如,通過使巻繞導向件的軸心向轉動支軸的軸心的上 側偏心,來增大退讓姿態下的轉動力矩)。
另外,在上述變型例中,舉例說明了使巻繞導向件52的軸心相對 于轉動支軸34的軸心X上下偏心的情況,但是,也可以使巻繞導向 件52的軸心向與轉動支軸34的軸心X正交的方向中的〗壬一方向偏心。
另外,現有的旋轉式耕耘機中,通過受扭螺旋彈簧賦予了使延長
整地部件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方向的力,受扭螺旋彈簧難以
在扭轉的狀態下進行組裝,而整地裝置22A中,通過把拉伸彈簧41 的一端側勾掛在彈簧勾掛部件43上、同時把另一端側勾掛在繩索46 側而進行組裝,因而組裝比較容易。
在圖9~圖15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中,整地裝置22B,在擺動托 架33上具有前后一對的支撐壁33b、33c,而沒有設置連接支撐壁33b、 33c的底壁,連接部件46由連桿形成,施力部件S由拉伸彈簧41和 與其連接著的連桿46構成,另外,由具有軸心X的轉動支軸34兼用 作該連桿46抵接的部件,這些與上述整地裝置22不同。
另外,整地裝置22B,固定操作線36的外線40的一端側的外座 不是形成在固定托架32上,而是設置在主整地部件25上(未圖示)。
施力部件S的拉伸彈簧41 (拉伸螺旋彈簧),其一端的勾掛部42 勾掛在固定于延長整地部件26的上面側的彈簧勾桂部件43的第一彈 簧勾桂部44上,拉伸彈簧41的另一端的勾掛部45勾掛在連桿(連接 部件)46的一端側的彈簧勾桂部48上。
上述連桿46的另一端,通過具有與轉動支軸34的軸心X平行的 軸心Y的樞軸51,繞軸心Y自由轉動地樞支連接在從固定托架32的 底壁32a立起的支撐架49上。
作為將上述拉伸彈簧41的勾掛部45與主整地部件25的支撐架 49連接的連接部件的連桿46,可以為直線狀,但是在此形成為兩端的 中途部彎曲了的曲拐狀。該曲拐的彎曲部成為朝向轉動支軸34的凹 面,通過其兩端的中心線m與直線狀的場合相比更接近轉動軸心X。
在延長整地部件26處于延長姿態的狀態下,連桿46配置在轉動 支軸34的下側,連桿46的樞支部分(樞軸51)位于轉動支軸34的 左右方向內方側。
因此,拉伸彈簧41的彈力總是作用在使延長整地部件26從退讓 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方向上,在所述延長姿態中,延長整地部件26 的左右方向內端側與主整地部件25的左右方向外端側抵接,由此限制 其轉動而保持在延長姿態。
另外,把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動的話,延長 整地部件26繞轉動支軸34的軸心X轉動,連桿46和拉伸彈簧41繞 樞支連桿46的樞軸51—起轉動,而且構成為,如圖15所示,在延長 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到達退讓姿態側的途中,連桿46在拉伸彈簧 41的彈力的作用方向切換成相反方向的止點(dead point)之前與轉 動支軸34抵接。
即,在拉伸彈簧41的另一端側的勾桂部45位于與轉動支軸34 的軸心X和才區軸51的軸心Y正交的線,即止點線(dead pointline ) L上的情況下,該位置是拉伸彈簧41的彈力方向的切換邊界,即止點, 上述連桿46在拉伸彈簧41的另一端側的勾掛部45到達該止點之前與 轉動支軸34抵接而限制其轉動,從而不越過所述止點(使拉伸彈簧 41的軸線e不越過止點線L)。
因此,在整地裝置22B中,位于轉動軸心X的徑向外側的轉動支 軸34的外周面與連桿46的兩端間中途部抵接的部分,成為對連桿46 的轉動進行限制的抵接部52,轉動支軸34兼用作轉動自如地支撐延 長整地部件26的部件和對連桿46的轉動進行限制的部件。
在將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動的過程中,與上 述拉伸彈簧41的連桿46連接的端部45,總是位于穿過上述轉動軸心 X和拉伸彈簧41的勾掛在延長整地部件26上的端部42的中心線g 與延長整地部件26之間。另外,抵接部52也可以通過在轉動軸心X 的徑向外側另行設置與轉動支軸34不同的部件(例如整地裝置22A 的巻繞導向件52)而形成。
另外,由于拉伸彈簧41另一端側的勾掛部45不越過止點,因而 即使在連桿46與轉動支軸34抵接之后,拉伸彈簧41的彈力也作用在 使延長整地部件26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方向上。
另外,在前側的支撐壁33b的前面側,設有在退讓姿態下通過與 固定托架32抵接而對支撐壁33b的轉動進行限制的擋塊53。
圖15中,a表示彈簧勾掛部件43的第一彈簧勾掛部44的軌跡, b表示以延長姿態下的彈簧勾掛部件43的第一彈簧勾桂部44與樞軸
51的距離為半徑、并以樞軸51的軸心Y為中心的圓弧線,d表示以 在連桿46與轉動支軸34抵接的狀態下的彈簧勾掛部件43的第一彈簧 勾桂部44與連桿46的彈簧勾掛部48的距離為半徑、并以連桿46的 形成彈簧勾掛部48的孔的中心為中心的圓弧線。
如圖15所示,整地裝置22B中,拉伸彈簧41的彈力在使延長整 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抵達退讓姿態的過程中漸漸增加,延長整地部件 26的轉動軸心X與拉伸彈簧41的軸線e的距離h,在從延長姿態到 連桿46與轉動支軸34抵接為止的區域r中漸漸變小,另外,在從連 桿46與轉動支軸34抵接至到達退讓姿態為止的區域n中,從連桿46 與轉動支軸34抵接開始到中途部為止,上述距離h漸漸變大,從該中 途部至到達退讓姿態為止,上述距離h漸漸變小。上述距離h在延長 姿態時為最長距離,在退讓姿態和延長整地部件26進行轉動時距離變 的比上述要小。
現有技術中,在使延長整地部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改變姿態的 過程中,漸漸地按比例增大對該延長整地部朝延長姿態方向施力的受 扭螺旋彈簧的彈力,而與此相對,整地裝置22B如圖16所示,由拉 伸彈簧41產生的使延長整地部件26從退讓姿態向延長姿態轉動的力 矩設定成,在從延長姿態到連桿46與轉動支軸34抵接為止的區域r 中,在到達中途部為止漸漸變大、而且從中途部開始漸漸變小,在從 連桿46與轉動支軸34抵接至到達退讓姿態為止的區域n中,也是在 到達中途部為止漸漸變大、而且從中途部開始漸漸變小。
圖16中,當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角度為0 。時,延長整地部 件26為延長姿態。
另外,退讓姿態中的拉伸彈簧41產生的力矩,考慮到延長整地部 件26的自重以及附著在延長整地部件26上的泥的重量等而設置成可 以使延長整地部件26向延長姿態進行轉動的力矩。
整地裝置22B中,在連桿46與抵接部52 (轉動支軸34)抵接的 狀態下,延長整地部件26的自重產生的力矩作用在使該延長整地部件 26向延長姿態轉動的方向上。
另外,上述連桿46的一端側彎曲形成為,使得在該連桿46被抵 接部52限制了其轉動的狀態下,拉伸彈簧41的另一端側的勾掛部45 接近止點,以謀求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范圍的中間點處的操作力降 低。
下面對第三、第四實施方式的整地裝置進行說明。 上述第一、第二實施方式的施力部件S由一端勾掛在延長整地部 件26上的拉伸彈簧41,和兩端與所述拉伸彈簧41的另一端和主整地 部件25連接而且在延長整地部件26處于延長姿態時位于轉動軸心X 下方的連接部件46形成,取而代之,只由拉伸彈簧41形成施力部件 S的全長。
在第三實施方式中,上述長的拉伸彈簧41的一端與主整地部件 25的樞軸51連接,另一端勾掛在延長整地部件26的彈簧勾掛部44 上,所述拉伸彈簧41的兩端間中途部與上述巻繞導向件52或轉動支 軸34的外周面形成的抵接部52抵接。
第四實施方式中,拉伸彈簧41具有圖1中的附圖標記41a所示的 彈簧部,和附圖標記41b所示的彈簧延長線部,線材被巻成螺旋狀的 彈簧部41a到彈簧延長線部41b延伸設置在軸線e上,所述彈簧延長 線部41b形成勾掛部45,所述彈簧延長線部41b被形成為與繩索或連 桿相同的長度,所述彈簧延長線部41b的中途部與上述巻繞導向件52 或轉動支軸34的外周面形成的抵接部52抵接。
在所述第三、第四實施方式的整地裝置中,也與上述第一實施方 式同樣地,轉動軸心X與拉伸彈簧41的軸線e的距離h,在延長整地 部件26處于延長姿態時為最長距離,到連接部件46與抵接部52抵接 為止漸漸變小,而且在從連接部件46與抵接部52抵接至到達退讓姿 態為止固定不變,與抵接部52抵接的部位總是位于穿過轉動軸心X 和拉伸彈簧41的勾掛在延長整地部件26上的端部42的中心線g與延 長整地部件26之間。
下面,說明可在上述第一 第四實施方式的整地裝置22中使用的 操作線的操作裝置。
一端與延長整地部件26連接著的操作線36的另一端側,通過設 于頂柱6的操作桿54進行操作,從而可以從牽引車的駕駛席遠距離進 行延長整地部件26的姿態改變操作。
如圖2、圖17 圖20所示,在頂柱6的后側上部,對操作桿54 進行支撐的支撐托架55夾著頂柱6配置在該頂柱6的左右兩側。
頂柱6通過由連接部件將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配置著的左右一對 的板件6a連接而構成,左側的支撐托架55固定在左側的板件6a上, 右側的支撐托架55固定在右側的板件6a上。
操作桿54設置左右一對,配置在左右的各個支撐托架55的左右 方向外方側,左側的延長整地部件26由左側的操作桿54操作,右側 的延長整地部件26由右側的操作桿54操作。
操作桿54通過具有左右方向的軸心的桿支軸56支撐在對應的支 撐托架55的上部,而且其根部可以繞該桿支軸56的軸心自由轉動。 在該操作桿54的前端側朝左右方向外方突出地設置著把手57。
在左右支撐托架55的后部下部側形成朝后方開放狀的支撐孔58, 具有跨所述左右的支撐孔58的長度的線保持架59從后部的切口部分 插入、并繞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保持在所述左右的支撐孔58 中。
在所述線保持架59的左右兩側繞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設 置著線安裝部件60,操作左側的延長整地部件26的操作線36的外線 40的另一端安裝在左側的線安裝部件60上,操作右側的延長整地部 件26的操作線36的外線40的另 一端安裝在右側的線安裝部件60上。
另外,在各個操作桿54的根部的一個側面(左右方向內側面)上 設置線導向件61,該線導向件61設有以桿支軸56的軸心為中心的圓 弧形的巻繞部61a,和從所述巻繞部61a的一端向接線方向延伸的線 卡止部61b,分別在將設于左側的內線37的另一端的卡止件66裝拆 自如地卡止在左側的操作桿54的線卡止部61b、將設于右側的內線37 的另 一端的卡止件66裝拆自如地卡止在右側的操作桿54的線卡止部 61b上。
在各個線導向件61的左右方向內端側固定著以桿支軸56為中心 的圓板狀而且直徑比線導向件61的巻繞部61a大的側板64,在所述 側板64與支撐托架55之間夾裝推力墊圏65,桿支軸56貫穿操作桿 54、側板64、推力墊圏65、構成頂柱6的板件6a,由此,將操作桿 54轉動自如地安裝在頂柱6上。
如圖17所示,延長整地部件26處于延長姿態時,操作桿54處于 延伸到后方側的非操作位置,而且成為未將內線37的另一端巻繞在巻 繞部61a上的狀態。
在把旋轉式耕耘機1安裝在牽引車上的狀態下,在從牽引車的駕 駛席把手放到操作桿54的把手57上的位置使旋轉式耕耘機1上升, 從上述非操作位置開始把操作桿54向箭頭B方向轉動、使該操作桿 54處于圖18所示操作位置的話,內線37被牽拉操作,延長整地部件 26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進行姿態改變。
另外,在使操作桿54處于操作位置的狀態下,內線37的另一端 被巻繞在線導向件61的巻繞部61a上。
而且,在左右的各個支撐托架55的前部的下部側設置著將操作桿 54卡止的桿卡止部62,用來使該操作桿54不會從操作位置返回到非 操作位置。
如圖20所示,桿卡止部62的左右方向內方側固定在支撐托架55 上,成為從支撐托架55向左右方向外方突出的狀態,在左右方向外方 側的端部設置著朝后方延伸地折曲著的牽拉部63。
操作桿54例如可以通過向左右撓曲而使前端側向左右方向移動, 為了從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動,而使操作桿54從非操作位置向箭 頭B方向轉動,使操作桿54的前端側在牽拉部63的面前向左右方向 外方移動來避免與牽拉部63發生干涉,通過牽拉部63之后,把操作 桿54的前端側返回原狀并解除操作力,由此,操作桿54被桿卡止部 62卡止,操作桿54被保持在操作位置。
進行與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就可以把操作桿54從操作位置移動 到非操作位置。
本實施方式中,舉例說明了把設有整地部件23的整地裝置22裝 拆自如地設置在后部罩19的下端側的形式的旋轉式耕扭機1,但是, 并不限于這樣的形式的旋轉式耕耘機1。
例如也可以在本發明中采用下述形式的旋轉式耕扭機1等工作機 械,該旋轉式耕耘機l的后部罩19的式樣為,在后部罩19的下端側 沒有裝拆自如地安裝整地裝置22、該后部罩19的下端側作為主整地 部件而且在該主整地部件的左右兩側轉動自如地安裝著延長整地部件。
另外,在該場合,在后部罩19的左右兩側設有用來把單培土器安 裝在旋轉式耕耘機1等上的缺口 ,并具有在不安裝單培土器的場合用 來堵塞上述缺口的閉鎖罩的樣式的后部罩19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該閉 鎖罩上轉動自如地安裝延長整地部件,把后部罩19的下端與閉鎖罩當 作主整地部件。
權利要求
1. 一種工作機械,其用來對田地進行整地的整地部件(23)具有主整地部件(25)、延長整地部件(26),和對所述延長整地部件(26)向延長姿態那一側施力的施力部件(S),所述延長整地部件(26)繞轉動軸心(X)轉動自如地連接在所述主整地部件(25)的兩端,并可將姿態從接地的延長姿態改變成退讓到主整地部件(25)上方的退讓姿態;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S)的一端掛在延長整地部件(26)上,另一端與主整地部件(25)連接,延長整地部件(26)被配置成在延長姿態時處于轉動軸心(X)的下方;在所述轉動軸心(X)的徑向外側設置著抵接部(52),所述抵接部(52)在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動途中與施力部件(S)的兩端間的中途部抵接。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延長整 地部件(26 )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動的過程中,所述施力部件(S ) 最初與延長整地部件(26) —起以施力部件(S)與主整地部件(25) 的連結點為中心進行轉動,從途中開始與所述抵接部(52)抵接。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S) 由拉伸彈簧(41)和連接部件(46)形成,所述拉伸彈簧(41)的一 端掛在延長整地部件(26)上,所述連接部件(46)的兩端與所述拉 伸彈簧(41)的另 一端和主整地部件(25 )連接,在延長整地部件(26 ) 處于延長姿態時位于轉動軸心(X)的下方,使所述連接部件(46) 的兩端間的中途部與所述抵接部(52)抵接。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延長整 地部件(26 )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動的過程中,所述拉伸彈簧(41) 的與連接部件(46 )連接著的端部(45 ), 一直位于穿過所述轉動軸心(X)和拉伸彈簧(41)的掛在延長整地部件(26)上的端部(42) 的中心線(g)與延長整地部件(26)之間。
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軸心(X ) 與拉伸彈簧(41)的軸線(e)的距離(h),在延長整地部件(26)處 于延長姿態時為最長距離,到連接部件(46)與抵接部(52)抵接為 止漸漸變小。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延長整地部件(26 ) 的轉動軸心(X)與拉伸彈簧(41)的軸線(e)的距離(h),從連接 部件(46)與抵接部(52)抵接開始到退讓姿態為止固定不變。
7,如權利要求3~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 由繩索形成所述連接部件(46)。
8. 如權利要求3-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 由配置在轉動軸心(X)周圍的巻繞導向件(52)形成所述抵接部(52 )。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巻繞導向件 (52)具有以延長整地部件(26)的轉動軸心(X)為中心的圓弧狀繩索巻繞面(52a)。
10. 如權利要求3~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 由連桿形成所述連接部件(46)。
11. 如權利要求3~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52)由具有轉動軸心(X)的轉動支軸(34)的外周面 形成。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件 (46)的兩端間中途部與所述抵接部(52)抵接的部位,形成為使通過所述兩端的中心線(m)與轉動軸心(X)接近的凹面。
13.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件 (46)形成為曲拐形狀,且所述曲拐形狀的彎曲部形成為凹面。
1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 (S)由拉伸彈簧(41)形成,所述拉伸彈簧(41)的兩端與主整地部件(25)和延長整地部件(26)連接著,所述拉伸彈簧(41)的兩端 間中途部與所述抵接部(52 )抵接。
1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 (S)由拉伸彈簧(41)形成,所述拉伸彈簧(41)的兩端與主整地部 件(25)和延長整地部件(26)連接著,所述拉伸彈簧(41)具有位 于延長整地部件(26)側的彈簧部(41a)和位于主整地部件(25)側 的彈簧延長線部(41b),所述拉伸彈簧(41)的彈簧延長線部(41b) 與所述抵接部(52)抵接。
1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機械,其特征在于,從齒輪箱(2) 向左右突出設置支撐臂(3),傳動箱(4)的上部固定在一方的支撐臂 (3)的左右方向外端側,而且側架的上部固定在另一方的支撐臂(3) 的左右方向外端側,從而形成機框(5),在所述機框(5)的下部設置 著繞左右方向的軸心自由轉動的爪軸(11),在所述爪軸(11)上安裝 多個耕扭爪(12 )而形成旋轉耕耘部(10 ),所述旋轉耕耘部(10 )被 耕耘罩(17)覆蓋;所述耕耘罩(17 )設有覆蓋旋轉耕耘部(10 )的上方的主罩(18 ), 和覆蓋旋轉耕耘部(10)的后方的后部罩(19),在后部罩(19)的下 端的左右兩側設置著所述整地郜件(23);對抗所述施力部件(S)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遠離地進行轉動 的操作線(36)連接在所述整地部件(23)的延長整地部件(26)上, 設有在所述機框(5)上操作操作線(36)的操作桿(54),和在使延 長整地部件(26)處于退讓姿態的狀態下保持所述操作桿(54)的桿 卡止部(62)。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工作機械,在把延長整地部件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動時可以對施力部件產生的彈力的增大加以抑制。其用來對田地進行整地的整地部件(23)具有主整地部件(25)、延長整地部件(26),和對延長整地部件(26)向延長姿態側施力的施力部件S,延長整地部件(26)繞轉動軸心(X)轉動自如地連接在主整地部件(25)兩端,并從接地的延長姿態改變成退讓到主整地部件(25)上方的退讓姿態。施力部件(S)的一端掛在延長整地部件(26)上,另一端與主整地部件(25)連接,延長整地部件(26)在延長姿態時處于轉動軸心(X)下方。在轉動軸心(X)的徑向外側設置著抵接部(52),抵接部(52)在延長整地部件(26)從延長姿態向退讓姿態轉動途中與施力部件(S)的兩端間的中途部抵接。
文檔編號A01B63/28GK101379902SQ20081021586
公開日2009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6日
發明者大野貴章, 山下啟輔, 山地一平, 平田光喜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