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罐籠擋車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煤礦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礦用機械,特別涉及一種罐籠擋車器。
背景技術:
在礦井提升系統中,礦車進入罐籠是利用下坡道,將礦車溜進罐籠的。礦車首先在下坡道上下溜,達到一定的速度,通過搖臺進入罐籠。如果礦車進罐的速度過快,礦車前輪撞到前擋造成回彈,彈出罐籠或后輪抬起造成掉道。嚴重影響罐籠提升速度。為了防止礦車彈出罐籠,把鉤人員在礦車沒有彈出之前,用腳踩踏板,踏板帶動后擋,擋住礦車,一避免礦車彈出罐籠,如果把鉤人員沒有及時腳踩踏板關閉后擋,則礦車彈出罐籠,會撞到把鉤人員,對把鉤人員的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如果礦車進罐速度過慢,則礦車進不了罐籠,還得需要3至4個人,把礦車推進罐籠。影響礦車進罐速度的因素很多,如軌道坡度、礦車的質量、礦車輪與軌道的摩擦系數、礦車輪軸承摩擦系數。因此為了控制礦車進罐的速度,需要人為的推車或制動來控制。給礦車制動時需要3至4人用木板壓礦車輪子,依靠傳統的方法給礦車減速,即不安全又占用人員。因此,生產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系數高,節省人力資源,工作效率高的罐籠擋車器,具有廣泛的市場前景。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系數高、節省人力資源、工作效率高的罐籠擋車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一種罐籠擋車器,包括至少安裝在罐籠鐵道一側的后踏板、與后踏板相連接的后擋拐臂、與后擋拐臂相連接的后擋、安裝在后擋中上部的后擋后翅膀和后擋前翅膀以及固定安裝的后擋導向軸,所述的罐籠鐵道外側的后擋中上部位置活動安裝有一根撥桿,撥桿的端部與扭轉軸的上端相連接,并且撥桿安裝在扭轉軸的罐籠鐵道外側方向上,在扭轉軸下端位置的的罐籠鐵道內側方向上連接有連桿,連桿的另一端與活動安裝在前擋導向軸上的滑塊相連接,滑塊的一側設置有前擋,滑塊的另一側設置有前擋緩沖彈簧,在前擋導向軸兩端分別設置有導向軸后套和導向軸前套。所述的前擋是能夠圍繞前擋導向軸做旋轉運動的塊狀結構,前擋的下端形狀與罐籠鐵道的外形相契合,在前擋上安裝有前擋拐臂,前擋拐臂的端部設置有前踏板,在前擋拐臂和后擋拐臂的外側均固定安裝有拐臂軸套。所述的后擋朝向后踏板方向的一側設置有偏心輪,在偏心輪上設置有偏心輪手柄,該偏心輪為能夠沿偏心輪軸心做旋轉運動的半圓形結構,偏心輪的弧形面朝向后擋的一側。所述的前擋緩沖彈簧設置在滑塊與導向軸前套之間的前擋導向軸上,在前擋緩沖彈簧的兩端分別安裝有前墊板和后墊板,前擋導向軸安裝在前擋拐臂的下方。[0010]所述的扭轉軸是能夠沿其軸心做旋轉運動的圓柱形結構,在扭轉軸的上端和下端均固定安裝有扭轉導向桿,所述的撥桿和連桿均通過扭轉導向桿與扭轉軸相連接。所述的連桿外側固定安裝有連桿軸套,連桿軸套至少為兩個。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積極效果:首先,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包括至少安裝在罐籠鐵道一側的后踏板、與后踏板相連接的后擋拐臂、與后擋拐臂相連接的后擋、安裝在后擋中上部的后擋后翅膀和后擋前翅膀以及固定安裝的后擋導向軸,所述的罐籠鐵道外側的后擋中上部位置活動安裝有一根撥桿,撥桿的端部與扭轉軸的上端相連接,并且撥桿安裝在扭轉軸的罐籠鐵道外側方向上,在扭轉軸下端位置的的罐籠鐵道內側方向上連接有連桿,連桿的另一端與活動安裝在前擋導向軸上的滑塊相連接,滑塊的一側設置有前擋,滑塊的另一側設置有前擋緩沖彈簧,在前擋導向軸兩端分別設置有導向軸后套和導向軸前套,能在礦車進入罐籠時,前輪撞到前擋,在慣性的推動下推動前擋及滑塊,使彈簧壓縮變形,滑塊帶動連桿,連桿帶動扭轉導向桿并拉動扭轉軸使扭轉軸扭轉,同時扭轉軸上的撥桿撥動后擋,使后擋瞬間擋著后輪,當彈簧釋放形變反向推動滑塊,前擋及前輪時,后輪已被擋死,礦車被擋在前后擋之間,不會被彈出罐籠或掉道;其次,本實用新型前擋是能夠圍繞前擋導向軸做旋轉運動的塊狀結構,前擋的下端形狀與罐籠鐵道的外形相契合,在前擋上安裝有前擋拐臂,前擋拐臂的端部設置有前踏板,在前擋拐臂和后擋拐臂的外側均固定安裝有拐臂軸套,在使用時,可以直接操作前踏板來實現對前擋的抬起作業,安全系數高;再次,本實用新型后擋朝向后踏板方向的一側設置有偏心輪,在偏心輪上設置有偏心輪手柄,該偏心輪為能夠沿偏心輪軸心做旋轉運動的半圓形結構,偏心輪的弧形面朝向后擋的一側,前后擋擋住前后輪時,搬動偏心輪,偏心輪推動后擋及后輪,把前后擋與前后輪之間的間隙擠掉,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后擋開啟時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后擋關閉時偏心輪作用前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后擋關閉時偏心輪作用后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扭轉軸與撥桿和連桿的連接俯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后擋開啟時的狀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后擋關閉時的狀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前擋開啟時的狀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前擋關閉時的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4、5、6、7、8所示,一種罐籠擋車器,包括至少安裝在罐籠鐵道I 一側的后踏板10a、與后踏板IOa相連接的后擋拐臂4b、與后擋拐臂4b相連接的后擋3b、安裝在后擋3b中上部的后擋后翅膀13a和后擋前翅膀13b以及固定安裝的后擋導向軸18,所述的罐籠鐵道I外側的后擋3b中上部位置活動安裝有一根撥桿12,撥桿12的端部與扭轉軸11的上端相連接,并且撥桿12安裝在扭轉軸11的罐籠鐵道I外側方向上,在扭轉軸11下端位置的的罐籠鐵道I內側方向上連接有連桿17,連桿17的另一端與活動安裝在前擋導向軸16上的滑塊6相連接,滑塊6的一側設置有前擋3a,滑塊6的另一側設置有前擋緩沖彈簧15,在前擋導向軸16兩端分別設置有導向軸后套8a和導向軸前套Sb。前擋3a可以吸收礦車的動能,動能通過滑塊6、連桿17、扭轉軸11、撥桿12傳遞到后擋3b,并將后擋3b關閉,實現了自動擋車的目的,解決了移動的罐籠不能接電路、油路、氣路進行自動控制的難題,結構簡單合理,安全系數高。所述的前擋3a是能夠圍繞前擋導向軸16做旋轉運動的塊狀結構,前擋3a的下端形狀與罐籠鐵道I的外形相契合,在前擋3a上安裝有前擋拐臂4a,前擋拐臂4a的端部設置有前踏板10b,在前擋拐臂4a和后擋拐臂4b的外側均固定安裝有拐臂軸套9。所述的后擋3b朝向后踏板IOa方向的一側設置有偏心輪14,在偏心輪14上設置有偏心輪手柄19,該偏心輪14為能夠沿偏心輪軸心做旋轉運動的半圓形結構,偏心輪14的弧形面朝向后擋3b的一側。此設計解決了前后擋與礦車前后輪之間的間隙,可以把間隙擠掉,保證礦車在罐籠內不會竄動,達到安全提升的目的。所述的前擋緩沖彈簧15設置在滑塊6與導向軸前套8b之間的前擋導向軸16上,在前擋緩沖彈簧15的兩端分別安裝有前墊板7b和后墊板7a,前擋導向軸16安裝在前擋拐臂4a的下方。所述的扭轉軸11是能夠沿其軸心做旋轉運動的圓柱形結構,在扭轉軸11的上端和下端均固定安裝有扭轉導向桿20,所述的撥桿12和連桿17均通過扭轉導向桿20與扭轉軸11相連接。所述的連桿17外側固定安裝有連桿軸套21,連桿軸套21至少為兩個。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礦車架5上安裝有前輪2a和后輪2b,本實用新型的前擋3a和后擋3b與前輪2a和后輪2b,之間有一定間隙,當礦車行駛到預定位置后,礦車的前輪2a會撞擊前擋3a,使前擋3a推動滑塊6及前擋緩沖彈簧15,前擋緩沖彈簧15壓縮變形,并帶動連桿17朝向前擋緩沖彈簧15收縮的方向運動,在連桿17運動的同時,與連桿17相連接的扭轉導向桿20運動,并帶動扭轉軸11呈現順時針運動,此時,扭轉軸11帶動上部連接的扭轉導向桿20,并進一步帶動撥桿12圍繞扭轉軸11軸心呈現順時針方向運動。當撥桿12轉動到預定的位置時,安裝好的后擋3b被撥桿12撥動,并沿后擋導向軸18的軸心轉動,朝向罐籠鐵道I內側方向轉動,并最終落在罐籠鐵道I軌道的上沿,將運行到位的后輪2b擋住,礦車被牢牢的固定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擋車器內。另外,本實用新型后擋3b朝向后踏板IOa方向的一側設置有偏心輪14,在偏心輪14上設置有偏心輪手柄19,偏心輪手柄19上可以套鋼管加長,扳動時省力。該偏心輪14為能夠沿偏心輪軸心做旋轉運動的半圓形結構,偏心輪14的弧形面朝向后擋3b的一側,當后輪2b被擋住后,可以通過拉動偏心輪手柄19將偏心輪推動后擋及后輪,把前后擋與前后輪之間的間隙擠掉。偏心輪推動距離,略大于前后輪與前后擋之間的間隙,當偏心輪推動后擋及后輪,同時帶動前輪推動前擋,使前擋推動滑塊及彈簧,彈簧壓縮變形,礦車被牢牢的固定在擋車器內。在提升過程中礦車不會躥動,安全可靠。自動擋車器配合大擋使用,(大擋裝在罐籠壁上,用來擋礦車車廂,大擋已廣泛用于罐籠提升,不在詳細介紹),安全可靠,萬無一失。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罐籠擋車器可以設置在罐籠鐵道I的一側或者兩側,前擋導向軸16固定在罐籠鐵道I的側面;由導向軸后套8a和導向軸前套8b固定前擋導向軸16兩端;前擋3a套在前擋導向軸16上,前擋3a內孔與前擋導向軸16的間隙要小且靈活,摩擦系數小,便于前后滑動和左右扭轉。前擋拐臂4a固定在罐籠鐵道I的側面,由拐臂軸套9固定,前擋拐臂4a的一端插在前擋3a的小孔內,前擋拐臂4a與前擋3a的小孔的間隙要大,來抵消加工時產生的誤差,前擋拐臂4a的另一端是前踏板10b,后擋拐臂4b與后擋3b的固定和配合方式跟前面的一樣。滑塊6套在前擋導向軸16上,左邊是前擋3a,滑塊與前擋的接觸面要光滑,前擋扭轉時阻力小,滑塊右邊是后墊板7a,墊板的作用是調節彈簧的松緊,如果彈簧松可多墊,后墊板7a右邊依次是彈簧15,前墊板7b,導向軸臺階,導向軸前套8b。滑塊6的下端連接連桿17,兩個連桿軸套將連桿17固定在道軌的側面,其間隙要有一定的空隙,以便于連桿17的靈活拉動,連桿17的另一端是一個圓孔,圓孔套在扭轉軸11凸出的扭轉導向桿20上,便于連桿17拉動時扭轉軸11的扭轉。后擋后翅膀13a和后擋前翅膀13b,用來增加后擋與罐籠鐵道的接觸面,就增加了后擋的穩定性,和機械強度。后輪撞擊后擋時可以減少位移和變形。在礦井提升系統中,礦車進入罐籠是利用下坡道,將礦車溜進罐籠的。礦車首先在下坡道上下溜,達到一定的速度,通過搖臺進入罐籠,所以礦車進入罐籠有固定的入口 ;礦車推出罐籠時,可用絞車牽引,兩端都可以出來。如果礦車要從罐籠里經過,把前后擋都打開,如圖5,圖7所示,礦車可以順利的通過罐籠;如果礦車要進入罐籠把前擋關閉,后擋打開即可,如圖5,圖8所示,礦車進入罐籠時,后擋會自動擋住后輪。礦車推出罐籠時,扳回偏心輪手柄,使其松開后擋,前后輪與前后擋之間有了活動間隙。如果礦車從前擋方向推出時,腳踩前踏板10b,帶動前擋拐臂4a,同時帶動前擋3a,前擋呈開啟狀態,如圖7所示,礦車從前擋方向推出罐籠;如果礦車從后擋方向推出時,腳踩后踏板10a,帶動后擋拐臂4b,同時帶動后擋3b,后擋呈開啟狀態,如圖5所示,礦車從后擋方向推出罐籠。所述擋車器設在罐籠鐵道兩側與罐籠壁之間,不影響人員乘坐罐籠,而且乘坐罐籠的人員對擋車器踩踏后,不影響擋車器的正常使用;在提升礦車時擋車可靠,方便實用;解決了移動的罐籠不能接電路,油路,氣路進行自動控制的難題。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運行時安全可靠,具有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本實用新型所述擋車器,可以設在罐籠兩根鐵道外側與罐籠壁之間,兩根鐵道及擋車器成對稱布置,說明書及附圖只對一側進行解析。如果對罐籠提升要求不高的礦井,或小噸位的罐籠只在鐵道一側設擋車器,也能得到較好的擋車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罐籠擋車器,包括至少安裝在罐籠鐵道(I) 一側的后踏板(10a)、與后踏板(IOa)相連接的后擋拐臂(4b)、與后擋拐臂(4b)相連接的后擋(3b)、安裝在后擋(3b)中上部的后擋后翅膀(13a)和后擋前翅膀(13b)以及固定安裝的后擋導向軸(1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罐籠鐵道(I)外側的后擋(3b)中上部位置活動安裝有一根撥桿(12),撥桿(12)的端部與扭轉軸(11)的上端相連接,并且撥桿(12 )安裝在扭轉軸(11)的罐籠鐵道(I)外側方向上,在扭轉軸(11)下端位置的的罐籠鐵道(I)內側方向上連接有連桿(17 ),連桿(17 )的另一端與活動安裝在前擋導向軸(16)上的滑塊(6)相連接,滑塊(6)的一側設置有前擋(3a),滑塊(6)的另一側設置有前擋緩沖彈簧(15),在前擋導向軸(16)兩端分別設置有導向軸后套(8a)和導向軸前套(8b)。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罐籠擋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擋(3a)是能夠圍繞前擋導向軸(16)做旋轉運動的塊狀結構,前擋(3a)的下端形狀與罐籠鐵道(I)的外形相契合,在前擋(3a)上安裝有前擋拐臂(4a),前擋拐臂(4a)的端部設置有前踏板(10b),在前擋拐臂(4a)和后擋拐臂(4b)的外側均固定安裝有拐臂軸套(9)。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罐籠擋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擋(3b)朝向后踏板(IOa)方向的一側設置有偏心輪(14),在偏心輪(14)上設置有偏心輪手柄(19),該偏心輪(14)為能夠沿偏心輪軸心做旋轉運動的半圓形結構,偏心輪(14)的弧形面朝向后擋(3b)的一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罐籠擋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擋緩沖彈簧(15)設置在滑塊(6)與導向軸前套(8b)之間的前擋導向軸(16)上,在前擋緩沖彈簧(15)的兩端分別安裝有前墊板(7b)和后墊板(7a),前擋導向軸(16)安裝在前擋拐臂(4a)的下方。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罐籠擋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扭轉軸(11)是能夠沿其軸心做旋轉運動的圓柱形結構,在扭轉軸(11)的上端和下端均固定安裝有扭轉導向桿(20),所述的撥桿(12)和連桿(17)均通過扭轉導向桿(20)與扭轉軸(11)相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罐籠擋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桿(17)外側固定安裝有連桿軸套(21),連桿軸套(21)至少為兩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一種罐籠擋車器,罐籠鐵道外側的后擋中上部位置活動安裝有一根撥桿,撥桿的端部與扭轉軸的上端相連接,并且撥桿安裝在扭轉軸的罐籠鐵道外側方向上,在扭轉軸下端位置的罐籠鐵道內側方向上連接有連桿,連桿的另一端與活動安裝在前擋導向軸上的滑塊相連接,滑塊的一側設置有前擋,滑塊的另一側設置有前擋緩沖彈簧,在前擋導向軸兩端分別設置有導向軸后套和導向軸前套,能在礦車進入罐籠時,前輪撞到前擋,使彈簧壓縮變形,連桿帶動扭轉導向桿并拉動扭轉軸使扭轉軸扭轉,同時扭轉軸上的撥桿撥動后擋,使后擋瞬間擋著后輪,當彈簧釋放形變反向推動滑塊,前擋及前輪時,后輪已被擋死,礦車被擋在前后擋之間,不會被彈出罐籠或掉道。
文檔編號B66B17/24GK203064980SQ20132003885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4日
發明者劉允勇, 李亞飛, 楊紅旗, 尚超峰, 趙乾坤, 劉付俊, 張冬冬, 黨國軍, 王永花, 張豪雷, 徐濤, 武先艷 申請人:劉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