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與吊具接合的頂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例如貨箱等運貨器具的移動。具體來說,本發明涉及 用于移動所述運貨器具的裝置,特別是涉及為便于移動運貨器具而接 合并操縱該運貨器具的裝置和方法。雖然本發明的應用不局限于任何 特定類型的運貨器具,但是由于貨箱代表運貨器具的最一般形式,所 以說明本發明對于貨箱的適用性是較為方便的。
背景技術:
為了增大通過例如港口的貨運流量,已經開發了各種系統,從而 可以同時由提升系統接合例如貨箱等多個運貨器具。理論上,這些系 統使貨運流量增大至兩倍。然而,貨運流量的這些理論上的增大依賴 于貨箱具有相同的尺寸、形狀和位置,事實上,經常發生這樣的變化,當發生變化時,會破壞和降低此理論效率。由于在接合貨箱的過程中 增加的復雜性,所以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種的變化都可以減緩貨運流 量,由于不利地形而搬運速率較慢,或者甚至由于例如重量和/或高度 的相當大的差異而放棄雙重接合。因此得出結論,由于裝載條件以及 貨箱本身的非均勻性,所以很少符合已經開發的多貨箱升降裝置的期望。 發明內容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適應裝載條件的變化,從而可 以更加普遍地適用于不同情況。因此,在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提升架,其用于在展開位置 與一對吊具接合并且在收縮位置與單個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頂架和第二頂架,每個頂架與提升裝置接合;固定到所述第一頂架上的剛性的第一固定框架以及固定到所述第二頂架上的剛性的第
二固定框架;多個組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每個固定框架上,從而位 于所述頂架之間,其中,每個組件包括上部水平構件;第一外側傾 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第一端;第二外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 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第 二端;第一內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 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中點處,從而在所述提升架 的第一位置中與所述第一外側傾斜構件平行;以及第二內側傾斜構 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中點處,從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與所述第 二外側傾斜構件平行,于是所述第一內側傾斜構件和所述第一外側傾 斜構件與所述第一固定框架限定第一平行四邊形,所述第二內側傾斜 構件和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與所述第二固定框架限定第二平行四 邊形。在第二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提升架,其用于在展開位置與一 對吊具接合并且在收縮位置與單個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 頂架和第二頂架,每個頂架與提升裝置接合;固定到所述第一頂架上 的剛性的第一固定框架以及固定到所述第二頂架上的剛性的第二固 定框架;多個組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每個固定框架上,從而位于所 述頂架之間,其中,所述組件包括分別安裝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且 通過頂端連接件連接的第一傾斜構件和第二傾斜構件。在第三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提升架,其用于在展開位置與一 對吊具接合并且在收縮位置與單個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 頂架和第二頂架,每個頂架與提升裝置接合;固定到所述第一頂架上 的剛性的第一固定框架以及固定到所述第二頂架上的剛性的第二固 定框架;多個可套在一起的從動組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每個固定框 架上,從而位于所述頂架之間,其中,所述可套在一起的從動組件使 所述頂架進行選擇性的相對運動,并且收縮以套在一起布置,從而通 過所述固定框架的交錯而允許所述頂架相互接觸。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很清楚,所述提升裝置包括該領域中 的公知變型,包括吊具或諸如轉接架等中間裝置。本發明能夠適應以相對方式操縱頂架的多種組件。本發明還實 現減小提升架所需空間的收縮位置,從而導致重量更輕,制造成本更 低。于是,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提升架可以以6米的彎曲展開寬度 操作,但是能夠收縮至1米的寬度。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組件可以受多個一體安裝的致動器 偏壓。在更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致動器可以是電動的、液壓驅動的 或氣動的致動器。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可以通過至少一對正交致動器實現相對 縱向運動,所述致動器沿著基本上與所述頂架的縱軸線垂直的方向安 裝。在更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致動器之一的致動可以使所述頂架在 所述頂架限定的平面內相對于彼此旋轉。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從動組件可以包括分別安裝在所述 固定框架上并且通過頂端連接件連接的第一傾斜構件和第二傾斜構 件,所述正交致動器安裝為從所述第一固定框架到所述第二傾斜構 件。在該實施例中,所述組件可以類似朝向上方的A型框架。作為 選擇,所述構件可以位于與所述頂架限定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內,只要 這種布置滿足能夠套在一起的本質要求即可。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頂端連接件可以包括中間部分,所 述中間部分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第一傾斜構件并且可樞轉地連接至 所述第二傾斜構件,縱向致動器安裝在所述中間部分與所述第一傾斜構件的端部之間,從而在啟動所述縱向致動器時,從所述第一傾斜構 件的所述端部到與所述中間部分連接的樞軸連接部的距離用作操縱 臂,以實現所述頂架的縱向相對運動。這樣,不是致動器直接支承在 所述頂架上以實現縱向運動,而是可以沿該方向移動所述頂架,而所 述組件確保進行純粹的縱向運動,而不包括橫向分量。在更優選的實施例中,每個可套在一起的組件可以包括上部 水平構件;第一外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 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第一端;第二外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 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第二端;第一內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 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中點 處,從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與所述第一外側傾斜構件平行; 以及第二內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 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中點處,從而在所述提升架的 第一位置中與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平行,于是所述第一內側傾斜構 件和所述第一外側傾斜構件與所述第一固定框架限定第一平行四邊 形,所述第二內側傾斜構件和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與所述第二固定框架限定第二平行四邊形。所述平行四邊形提供在保持各構件的平行 關系的同時進行樞轉的優點。此外,通過增加優選的鎖定部件,所述 平行四邊形方位尤其具有剛性,從而提高提升架的強度。
圖1A是用于限定提升架的方位的坐標軸的等軸測示意圖;圖1B至圖1G是對于兩個頂架來說可能的相對自由度的示意圖;圖2是供本發明使用的轉接架和吊具的等軸測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的提升架的等軸測圖;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的提升架的等軸測圖;圖5是跟隨頂架的橫向平移的圖4所示提升架的等軸測圖;圖6是處于完全收縮位置的圖4所示提升架的等軸測圖;圖7是圖4所示提升架的平面圖;圖8是跟隨頂架的縱向平移的圖4所示提升架的等軸測圖; 圖9是跟隨頂架繞縱軸相對旋轉的圖4所示提升架的側視圖; 圖10是跟隨頂架的相對提升的圖4所示提升架的側視圖;圖IIA至IIC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降低兩個不同尺寸的 貨箱的過程;以及圖12A至12C和圖13示出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降低不同尺 寸的貨箱的另一可選過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考附圖進一步描述本發明,附圖示出了本發明的可能的布 置方式。本發明也可以有其它的布置方式,因此,不應認為附圖的特 殊性代替了前面對本發明的描述的一般性。在說明本發明的適用性的過程中,識別本發明的裝置必須適應的 位置變化是重要的。為此目的,圖1A示出坐標軸系,該坐標軸系限定X、 Y和Z軸以及定義為Mx、 My和Mz的繞每個軸的旋轉。這些標記 中的每一種限定上述裝置為了能夠適用于多種情況而可能優選適應的 自由度。兩個貨箱5a、 5b的示意圖示出這兩個貨箱排列為彼此平行, 其縱軸與Y軸平行。因此,這些貨箱彼此處于沿X軸的空間關系中, 其中Z軸指向下方。通過限定兩個貨箱的相對位置,并將這些相對位 置與每個自由度等同起來,可以比較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以便確定 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可以適應哪些相對位置。圖1B示出使貨箱沿著X軸相對于彼此運動的相對位置變化。為 清楚起見,這將被定義為"分開"。圖1C示出貨箱沿著縱向路徑的相對位置變化,從而示出與Y軸 平行的相對運動。這將被定義為"偏移"。圖1D示出與Z軸平行的相對位置變化,該位置變化等同于貨箱 之間的高度差。圖1E示出繞X軸的相對旋轉,其等同于一個貨箱的一端相對于 另一個貨箱升高,這將被定義為"調整"。圖1F示出一個貨箱相對于另一個貨箱繞Y軸的翻滾。 圖1G示出貨箱繞Z軸的相對旋轉,這將被定義為"歪斜"。 這些自由度基于貨箱的相對運動。作為單個單元動作的這些貨箱 也具有六個自由度,其中既包括平動自由度也包括轉動自由度。通常 通過起重機適應這些自由度,因此這些自由度不會受到頂架本身的控 制。因此,對本發明各種實施例的評價局限于這些基于相對運動的自 由度。圖2示出中間框架40,根據本發明的任何頂架都可以安裝到該中 間框架上。具體來說,中間框架40包括轉接架45和吊具50,該吊具 適于通過扭鎖接合裝置55接合貨箱。
圖3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的提升架60。提升架60包括兩 個頂架65A、 65B,這兩個頂架可以接合中間框架40。頂架65A、 65B 通過位于頂架的相對端的組件85A、 85B連接。正是這些組件85A、 85B 便于頂架65A、 65B的相對運動。提升架60與起重機或吊運器連接, 起重機或吊運車通過滑輪70A、 70B、 70C和70D利用連接這些部分的 纜索控制提升架60的運動。此外,提升架60可以包括纜索筐80。參考組件85A和85B,所述框架外觀相似,包括一體地固定到 各構件頂架65A和65B上的構件90、 91。傾斜構件95、 100連接在 這些固定構件90、 91上,并且與固定構件90、 91樞轉連接,還彼此 樞轉連接,以形成豎直延伸的A-架。樞轉接頭105、 IIO與傾斜構件 95、 IOO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第一頂架65A上,傾斜構件95通過萬 向接頭105連接到固定構件90上,萬向接頭105允許在至少兩個垂 直的方向上旋轉。相反地,第二頂架65B具有至少兩個傾斜構件100A 和IOOB,這兩個傾斜構件都通過樞接頭110連接到固定構件91上, 樞接頭IIO允許如在圖1A中討論的圍繞Y軸的轉動,但不允許向其 它方向的轉動。連接傾斜構件IOOA、 IOOB和95的頂端連接件115也涉及萬向 接頭。通過萬向接頭105,允許傾斜構件95向任何方向轉動,從而 允許包括其它元件的第一頂架65A相對于第二頂架65B向幾個方向 移動。組件85A、 85B還包括致動器125、 126,這些致動器具有支承 在第一固定構件90上的第一反作用點和支撐在第二傾斜構件IOOA、 100B上的第二反作用點。致動器向上傾斜,但與第一傾斜構件95形 成大致平角。在同時啟動時,致動器125、 126將使第二框架65B平 行于X軸移動,并從而影響框架65A、 65B沿X軸的平動。但是, 如果啟動一個致動器126,而第二致動器125保持在固定的長度,則 頂架65A、 65B趨向于如圖1G所示的歪斜轉動,即圍繞Z軸的相對 轉動Mz。因此,選擇性地啟動致動器125、 126實現了頂架65A、 65B的 兩個自由度或兩個相對運動。
頂端連接件115還包括子組件,其中,傾斜構件95包括具有自 由端的延伸部分135。此外,允許有限轉動的樞轉部分HO連接在一 端,另一個致動器130支承在傾斜構件95的樞轉部分40和自由端 135之間。致動器基本平行于Y軸,樞轉部分140與頂端連接件115 連接。在啟動致動器130時,與頂端連接件115連接的樞轉部分保持 不動,使得自由端135相對于頂端連接件運動,在傾斜構件95采用 萬向連接的情況下,使得頂架65A、 65B產生與圖1C中的偏移對應 的平行于Y軸的相對運動。因此,在頂端連接件115中包括該致動 器130產生了另外的相對運動自由度。圖4示出了提升架150的第二方面。與圖3中所示的前一方面 類似,提升架150包括兩個頂架65A、 65B,它們可連接到轉接架45 上。另外,頂架65A、 65B通過兩個組件155A、 155B連接,這些組 件155A、 155B正是該實施例與圖3所示實施例的不同之處。該方面的意圖是產生具有形成平行四邊形的構件框架結構的組 件155A、 155B,并從而顯著增加剛度和強度。同樣,組件155A、 155B結構相似。以第一組件155A為例,構件框架結構包括上部水 平構件175,上部水平構件175通過兩個平行的傾斜構件165和170 與第一頂架65A連接,傾斜構件165和170都與固定框架160A樞轉 連接,并與上部水平構件175樞轉連接。第二頂架65B包括一對傾 斜構件180和185,傾斜構件180和185也與上部水平構件175和固 定框架160B樞轉連接。因此,由第一傾斜構件165和170、固定框 架160A和上部水平構件175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平行四邊形。由一對 傾斜構件180和185、固定框架160B和上部水平構件175的其余部 分形成第二平行四邊形。該方面的另一個變化是布置有致動器190A、 190B。在該方面中, 致動器布置為平行于上部水平構件175并位于上部水平構件175的下 方,對外側傾斜構件165和185起反作用。對于具有類似致動器的類 似組件155A、 155B,通過同時啟動致動器190A、 190B實現了圖1B中所示的分開模式。圖5示出了致動器190A、 190B同時反作用的結果。在該方位
中,相對運動200將頂架65A、 65B相互拉近,直到固定框架160A、 160B相鄰為止。圖6示出了致動器190A、 190B進一步縮回的結果, 并展示了圖3和4所示的實施例固有的本發明的"可套性"。在完全 收縮位置,隨著組件155A、 155B在其內部折疊成更緊湊的布置,固 定框架160A、 160B交錯起來。其結果是,頂架65A、 65B接近或者 實際接觸(如附圖標記205所示)以連接單個轉接架45,使得提升 架150適合用于連接單個貨箱。圖7示出了根據圖4處于完全伸展布置的提升架150的平面圖。 該平面圖更清楚地示出了布置在第二組件155B上的第三致動器210, 其與Y軸成一定角度。該致動器安裝在外圍構件185B和內側傾斜構 件170B之間,內側傾斜構件170B安裝在第二組件155B的第一頂架 65A上。如圖7所示,啟動該傾斜致動器210導致頂架65A、 65B產 生與圖1C的運動所示的偏移相對應的平行于Y軸的相對運動。圖9為第一組件155A的側視圖,示出了形成平行四邊形的構件 框架結構。具體地,平行四邊形216與第二頂架65B相關,包括傾 斜構件180、 185和水平構件160B以及上部水平構件175的一部分。 第一平行四邊形217與第一頂架65A相關,包括水平構件160A、上 部水平構件175的其余部分、以及傾斜構件165和170。但是,傾斜 構件165的一個特征是其與致動器220相連,致動器220與傾斜構件 165平行。此外,傾斜構件165與位于第二平行四邊形216上的對應 傾斜構件185的區別在于,其可根據平行的致動器220的伸出或縮回 而改變長度(如附圖標記225所示)。為實現圍繞Y軸的相對轉動 235,致動器220伸出以使傾斜構件165的長度變長(如附圖標記225 所示)。這導致在第一平行四邊形217的頂點處轉動,使平行四邊形 形狀變形以形成四邊形。因此,構件160A圍繞頂點230轉動,從而 不再平行于上部水平構件175 (其中上部水平構件175的位置和長度 保持不變),并且第一頂架65A根據第一平行四邊形(現在是四邊 形)217形狀的扭曲而轉動。因此,實現了如圖1F的運動所示的圍 繞Y軸的相對轉動。應該注意,在降低頂架65A以使被連接的貨箱 接觸傾斜表面的情況下,當停止致動器220時,框架通過在貨箱降低
到與地面接觸時所施加的作用力進行自我調整。圖IO示出了本發明的自我調整的另一個實例。當施加向上的載荷240時,例如在與頂架65B接合的貨箱在與其它頂架65A接合之 前接觸地面的情況下,框架將調整形狀,使上部水平構件175保持水 平,允許第二頂架65B的相對向上移動。該相對移動240還可通過 吊動器實現,其中,利用纜索相對于第一頂架65A提起第二頂架65B。圖IIA、 IIB和IIC示出了圖IO所示的運動的具體應用。圖11 示出了第一和第二頂架65A、 65B,頂架65B與第一頂架65A處于相 同的高度,頂架65A與貨箱245A接觸,貨箱245A小于與第二頂架 65B接合的貨箱245B。在該實例中,希望將兩個貨箱245A和245B 都放在平坦表面246上。在與地面接觸時,由于組件自我調整其形狀 以適應貨箱245A和245B之間的高度差,所以第二貨箱245B使第二 頂架65B的平行四邊形變形。其效果是改變頂架65A、 65B的相對高 度,以及貨箱245A的底部和地面246之間的間隙251,直到兩個貨 箱都如圖IIC所示與地面接觸為止。圖12A、 12B、 12C和13中示出了一個可選實例。圖11A至11C 中所示的實例不要求貨箱245A和245B緊靠。而圖12A至12C所示 的實例要求貨箱緊靠在一起。因此,如圖12A所示,貨箱保持處于 完全分開的狀態(如附圖標記260所示),并且隨后下降到地面,如 圖12B所示。因為第二貨箱245B更大,所以它將首先接觸地面。在 允許致動器220自由運動的同時,進一步縮回水平致動器190,將拉 動第一貨箱245A以使其緊靠第二貨箱245B,此時第二貨箱245B在 地面上靜止不動。然后,第一貨箱245A下降到地面,調整組件直到 達到希望的位置,如圖13所示。本發明該方面的自我調整特征還能實現如圖1E所示的運動。通 過將貨箱5A、 5B降低到具有不同坡度的表面上,具有與圖10所示 的高度調整相同的效果。因此,在不需要復雜的控制系統來操縱貨箱 的情況下,組件就能夠自我調整以自動實現希望的布置。自我調整的益處的另一個實例是施加風載或者貨箱偏心載荷。 貨箱具有相當大的表面積,導致相當大的力作用在頂架上,在貨箱偏
移或者裝填得不好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偏心載荷。現有技術的系統通 過圍繞頂架轉動/擺動來適應不平衡的載荷,并從而適應貨箱的不良 布置。但是,本發明的頂架不受組件的剛性結構限制,可以移動。由 于上部水平構件175保持在水平位置,所以貨箱保持與地面垂直,直 到另外的力使裝置自我調整到新的需要方位為止。
權利要求
1.一種提升架,其用于在展開位置與一對吊具接合并且在收縮位置與單個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頂架和第二頂架,每個頂架與提升裝置接合;固定到所述第一頂架上的剛性的第一固定框架以及固定到所述第二頂架上的剛性的第二固定框架;多個組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每個固定框架上,從而位于所述頂架之間,其中,每個組件包括上部水平構件;第一外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第一端;第二外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第二端;第一內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中點處,從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與所述第一外側傾斜構件平行;以及第二內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中點處,從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與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平行,于是所述第一內側傾斜構件和所述第一外側傾斜構件與所述第一固定框架限定第一平行四邊形,所述第二內側傾斜構件和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與所述第二固定框架限定第二平行四邊形。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組件由多個一體安裝的致動器驅動。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架,其中,至少一對正交致動器沿著基本上與所述頂架的縱軸線垂直的方 向安裝,從而使得在同時啟動所述正交致動器時,所述正交致動器使 所述頂架沿著所述垂直方向相對移動。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提升架,其中,通過以不同方式啟動所述正交致動器,使所述頂架在所述頂架 限定的平面內相對于彼此旋轉。
5. 根據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還包括 至少一個縱向致動器,其安裝在所述頂架限定的平面內,從而施加縱向的力分量,所述組件布置成這樣在啟動所述縱向致動器時,允許所述頂架在所述縱向內相對運動。
6. 根據權利要求l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組件中至少一個組件布置為鄰近所述頂架的端部。
7. 根據權利要求3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正交致動器布置為與所述上部水平構件平行,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外側傾斜構件的中點與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之 間。
8. 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包括平行的成對構件。
9. 根據權利要求5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縱向致動器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與所述第一內側傾斜構件之間,從而至少施加縱向的力分量。
10. 根據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與所述第一外部傾斜構件平行地安裝變形致動器,可以通過所述變形致動器施加的力使所述構件伸展。
11. 根據權利要求IO所述的提升架,其中,所述變形致動器布置成這樣在啟動時,使所述第一平行四邊 形的形狀變形成為沒有平行邊的四邊形,從而使所述第一頂架圍繞所 述縱軸線旋轉。
12. 根據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在停止所述變形致動器時,所述組件可以根據施加的外力而自我調整。
13. —種提升架,其用于在展開位置與一對吊具接合并且在收 縮位置與單個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頂架和第二頂架,每個頂架與提升裝置接合; 固定到所述第一頂架上的剛性的第一固定框架和固定到所述第二頂架上的剛性的第二固定框架;多個組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每個固定框架上,從而位于所述頂架之間,其中,所述組件包括分別安裝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且通過頂 端連接件連接的第一傾斜構件和第二傾斜構件。
14. 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組件由多個一體安裝的致動器驅動。
15. 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提升架,其中,至少一對正交致動器沿著基本上與所述頂架的縱軸線垂直的方 向安裝,從而使得在同時啟動所述正交致動器時,所述正交致動器使 所述頂架沿著所述垂直方向相對移動,所述正交致動器安裝為從所述 第一固定框架到所述第二傾斜構件。
16. 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提升架,其中,通過以不同方式啟動所述正交致動器,使所述頂架在所述頂架 限定的平面內相對于彼此旋轉。
17. 根據權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還包括 至少一個縱向致動器,其安裝在所述頂架限定的平面內,從而施加縱向的力分量,所述組件布置成這樣在啟動所述縱向致動器時, 允許所述頂架在所述縱向內相對運動。
18. 根據權利要求13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所述組件中至少一個組件布置為鄰近所述頂架的端部。
19. 根據權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頂端連接件包括中間部分,所述中間部分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第一傾斜構件并且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第二傾斜構件,所述縱向 致動器安裝在所述中間部分與所述第一傾斜構件的端部之間,從而在 啟動所述縱向致動器時,從所述第一傾斜構件的所述端部到與所述中 間部分連接的樞軸連接部的距離用作操縱臂,以實現所述頂架的縱向 相對運動。
20. 根據權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第二傾斜構件包括分別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的一對傾斜構件,使所述固定框架交錯包括使所述第一傾斜構件移動到所述 第二傾斜構件之間的空隙中。
21. —種提升架,其用于在展開位置與一對吊具接合并且在收 縮位置與單個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頂架和第二頂架,每個頂架與提升裝置接合; 固定到所述第一頂架上的剛性的第一固定框架以及固定到所述 第二頂架上的剛性的第二固定框架;多個可套在一起的從動組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每個固定框架 上,從而位于所述頂架之間,其中,所述可套在一起的從動組件使所述頂架進行選擇性的相 對運動,并且收縮以套在一起,從而通過所述固定框架的交錯而允許 所述頂架相互接觸。
22. 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組件由多個一體安裝的致動器驅動。
23. 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至少一對正交致動器沿著基本上與所述頂架的縱軸線垂直的方向安裝,從而使得在同時啟動所述正交致動器時,所述正交致動器使 所述頂架沿著所述垂直方向相對移動。
24. 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通過以不同方式啟動所述正交致動器,使所述頂架在所述頂架限定的平面內相對于彼此旋轉。
25. 根據權利要求22至24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還包括 至少一個縱向致動器,其安裝在所述頂架限定的平面內,從而施加縱向的力分量,所述組件布置成這樣在啟動所述縱向致動器時, 允許所述頂架在所述縱向內相對運動。
26. 根據權利要求21至25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可套在一起的從動組件中至少一個組件布置為鄰近所述頂架的端部。
27. 根據權利要求21至26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可套在一起的從動組件包括分別安裝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且通過頂端連接件連接的第一傾斜構件和第二傾斜構件,所述正交致 動器安裝為從所述第一固定框架到所述第二傾斜構件。
28. 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頂端連接件包括中間部分,所述中間部分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第一傾斜構件并且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第二傾斜構件,所述縱向 致動器安裝在所述中間部分與所述第一傾斜構件的端部之間,從而在 啟動所述縱向致動器時,從所述第一傾斜構件的所述端部到與所述中 間部分連接的樞軸連接部的距離用作操縱臂,以實現所述頂架的縱向 相對運動。
29. 根據權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第二傾斜構件包括分別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的一對傾斜構件,使所述固定框架交錯包括使所述第一傾斜構件移動到所述 第二傾斜構件之間的空隙中。
30. 根據權利要求21至26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每個可套在一起的從動組件包括上部水平構件;第一外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 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第一端;第二外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 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第二端;第一內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 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中點處,從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與所述第一外側傾斜構件平行;以及 第二內側傾斜構件,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二屆定框架 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中點處,從而在 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與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平行,于是 所述第一內側傾斜構件和所述第一外側傾斜構件與所述第一固 定框架限定第一平行四邊形,所述第二內側傾斜構件和所述第 二外側傾斜構件與所述第二固定框架限定第二平行四邊形。
31. 根據權利要求IO所述的提升架,其中,所述縱向致動器布置為與所述上部水平構件平行,并且可樞轉 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外側傾斜構件的中點與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之 間。
32. 根據權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第二內側傾斜構件和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包括平行的成對構件。
33. 根據權利要求30至32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縱向致動器樞轉安裝在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與所述第一內側傾斜構件之間,從而至少施加縱向的力分量。
34. 根據權利要求21至33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與所述第一外部傾斜構件平行地安裝變形致動器,可以通過所述變形致動器施加的力使所述構件伸展。
35. 根據權利要求34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變形致動器布置成這樣在啟動時,使所述第一平行四邊形的形狀變形成為沒有平行邊的四邊形,從而使所述第一頂架圍繞所 述縱軸線旋轉。
36. 根據權利要求21至35中任一項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在所述變形致動器停止時,所述組件可以根據施加的外力而自調節。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提升架(150),其用于在展開位置與一對吊具接合并且在收縮位置與單個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頂架和第二頂架(65A,65B),每個頂架與提升裝置接合;固定到所述第一頂架上的剛性的第一固定框架(160A)以及固定到所述第二頂架上的剛性的第二固定框架(160B);多個組件(155A,155B),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每個固定框架上,從而位于所述頂架之間,其中,每個組件包括上部水平構件(175);第一外側傾斜構件(165),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第一端;第二外側傾斜構件(185),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第二端;第一內側傾斜構件(170A),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中點處,從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與所述第一外側傾斜構件平行;以及第二內側傾斜構件(180),其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上部水平構件的中點處,從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與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平行,于是所述第一內側傾斜構件和所述第一外側傾斜構件與所述第一固定框架限定第一平行四邊形(217),所述第二內側傾斜構件和所述第二外側傾斜構件與所述第二固定框架限定第二平行四邊形(216)。
文檔編號B66C1/66GK101111447SQ200680003871
公開日2008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27日 優先權日2005年2月2日
發明者湯金倍, 童站敏, 羅伯特·阿瑟·米爾斯, 黃義華 申請人:新眾機械工程私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