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一種可通話設備和一種耳麥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38899閱讀:484來源:國知局
一種可通話設備和一種耳麥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可通話設備和一種耳麥。



背景技術:

隨著智能手機的功能日益豐富,通話方式也有多種,現有的通話方式主要是免提通話的方式,對于免提通話方式在吵雜的環境中很難聽清楚;而且聲音大,在公共場合容易泄露隱私。為此,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通常會佩戴有線耳機或無線耳機。

關于有線耳機,則需要用戶隨身攜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用戶不會一直使用有線耳機,在不使用期間就把有線耳機單獨收容起來。但是,有線耳機體積小,同時,有線耳機的耳機線不易收納,在單獨收納有線耳機時就容易導致有線耳機丟失,進而給用戶使用有線耳機帶來很大的困擾。

關于無線耳機,也可以說是藍牙耳機,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需要提前將手機藍牙、藍牙耳機打開,并實現手機和藍牙耳機的連通,然后將藍牙耳機掛在使用者的耳朵上。但是,在單獨收納藍牙耳機時容易丟失。而如果將藍牙耳機一直處于打開狀態帶到耳朵上,并實現藍牙耳機與手機的連接,這樣就會耗費藍牙耳機電量,而且長期將藍牙耳機佩戴到耳朵上容易對耳朵造成損害。

因此,以上問題亟待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方便通話、且不易丟失的可通話設備和一種耳麥。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本發明公開一種可通話設備,所述可通話設備包括通信裝置和耳麥,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無線連接,

所述通信裝置包括充電電路和第一連接部,所述充電電路板和第一連接部電性連接,所述充電電路用于為所述耳麥充電;

所述耳麥包括第二連接部;

所述耳麥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通信裝置上;當所述耳麥固定在所述通信裝置上時,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形成電連接,所述充電電路通過所述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的電連接為所述耳麥充電,當所述耳麥與通信裝置分離時,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解除電連接,而且所述耳麥通過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或發送通信信號至所述通信裝置。

優選的,所述第一連接部包括有第一USB接口。通過第一USB接口可通過外部設備充電,且可以連接到其他設備上聽音樂等,還可以與另一個耳麥實現連通,從而可以將本發明的耳麥放置到其中一個耳朵內,將另一個耳麥放入到另一個耳朵內,達到兩邊耳朵都能夠聽的功能。

優選的,所述第一連接部包括有第一USB接口,所述第二連接部包括有與所述第一USB接口相互插接的第二USB接口。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實現電連接,不僅方便耳麥和通信裝置進行有線通信;而且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相互之間形成限位,從而增加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的牢固性。這樣用戶就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有線通信或無線通信,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然而,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是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形成電連接或解除電連接的一種具體方式,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方式,比如:插接頭和插接槽配合,或通過彈性件進行擠壓實現電連接。

優選的,所述可通話設備包括有充電電路,所述充電電路用于為所述耳麥充電。通過通信裝置可直接為耳麥充電,無需額外使用外部設備單獨對耳麥充電,在不使用耳麥時,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處于插接狀態,通信裝置可以持續為耳麥充電,從而保證了耳麥電量的充足。

優選的,所述可通話設備包括有充電電路和第一檢測電路,所述充電電路用于為所述耳麥充電;當所述第一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插接時,控制所述充電電路為所述耳麥充電,當所述第一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電量充滿時,控制所述充電電路停止為所述耳麥充電。通過通信裝置可直接為耳麥充電,無需額外使用外部設備單獨對耳麥充電,在不使用耳麥時,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處于插接狀態,通信裝置可以持續為耳麥充電,從而保證了耳麥電量的充足。以及通過第一檢測電路自動檢測和控制自動充電或自動斷開充電,無需手動操作。

優選的,所述可通話設備還包括可顯示所述耳麥充電狀態的顯示屏。通過顯示屏,用戶可實時了解耳麥電量信息。

優選的,所述可通話設備還包括第二檢測電路,用于檢測所述耳麥狀態,并根據所述耳麥狀態控制所述無線連接;其中,當所述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固定于所述通信裝置上時,控制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解除無線連接;當所述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處于分離狀態時,控制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形成無線連接。一般情況下,取下耳麥是為了通話或聽音樂,當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耳麥從通信裝置上取下時,第二檢測電路控制耳麥和通信裝置的無線連接自動連接,無需手動,大大方便用戶使用;而當第二檢測裝置檢測到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時,此時第二檢測裝置控制耳麥不工作,耳麥和通信裝置的無線連接自動解除,無需手動,大大方便用戶使用。

優選的,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通過藍牙、WIFI或2.4G網絡連接。

優選的,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卡接固定。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耳麥,所述耳麥和一通信裝置無線連接,所述通信裝置包括充電電路和第一連接部,所述充電電路板和第一連接部電性連接,所述充電電路用于為所述耳麥充電;

所述耳麥包括第二連接部;

所述耳麥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通信裝置上;當所述耳麥固定在所述通信裝置上時,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形成電連接,所述充電電路通過所述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的電連接為所述耳麥充電,當所述耳麥與通信裝置分離時,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解除電連接,而且所述耳麥通過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或發送通信信號至所述通信裝置。

優選的,所述第一連接部包括有第一USB接口。通過第一USB接口可通過外部設備充電,且可以連接到其他設備上聽音樂等,還可以與另一個耳麥實現連通,從而可以將本發明的耳麥放置到其中一個耳朵內,將另一個耳麥放入到另一個耳朵內,達到兩邊耳朵都能夠聽的功能。

優選的,所述第一連接部包括有第一USB接口,所述第二連接部包括有與所述第一USB接口相互插接的第二USB接口。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實現電連接,不僅方便耳麥和通信裝置進行有線通信;而且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相互之間形成限位,從而增加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的牢固性。這樣用戶就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有線通信或無線通信,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然而,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是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形成電連接或解除電連接的一種具體方式,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方式,比如:插接頭和插接槽配合,或通過彈性件進行擠壓實現電連接。

優選的,所述通信裝置包括有充電電路,所述充電電路用于為所述耳麥充電。通過通信裝置可直接為耳麥充電,無需額外使用外部設備單獨對耳麥充電,在不使用耳麥時,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處于插接狀態,通信裝置可以持續為耳麥充電,從而保證了耳麥電量的充足。

優選的,所述通信裝置包括有充電電路和第一檢測電路,所述充電電路用于為所述耳麥充電;當所述第一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插接時,控制所述充電電路為所述耳麥充電,當所述第一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電量充滿時,控制所述充電電路停止為所述耳麥充電。通過通信裝置可直接為耳麥充電,無需額外使用外部設備單獨對耳麥充電,在不使用耳麥時,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處于插接狀態,通信裝置可以持續為耳麥充電,從而保證了耳麥電量的充足。以及通過第一檢測電路自動檢測和控制自動充電或自動斷開充電,無需手動操作。

優選的,所述通信裝置還包括可顯示所述耳麥充電狀態的顯示屏。通過顯示屏,用戶可實時了解耳麥電量信息。

優選的,所述通信裝置還包括第二檢測電路,用于檢測所述耳麥狀態,并根據所述耳麥狀態控制所述無線連接;其中,當所述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固定于所述通信裝置上時,控制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解除無線連接;當所述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處于分離狀態時,控制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形成無線連接。一般情況下,取下耳麥是為了通話或聽音樂,當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耳麥從通信裝置上取下時,第二檢測電路控制耳麥和通信裝置的無線連接自動連接,無需手動,大大方便用戶使用;而當第二檢測裝置檢測到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時,此時第二檢測裝置控制耳麥不工作,耳麥和通信裝置的無線連接自動解除,無需手動,大大方便用戶使用。

優選的,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通過藍牙、WIFI或2.4G網絡連接。

優選的,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卡接固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技術效果是:本發明的可通話設備通過通信裝置和耳麥的無線連接可實現與電話通話。其中,本發明的耳麥可拆卸的固定在通信裝置上,從而就方便耳麥直接安裝固定到通信裝置上,在外出使用或攜帶過程中,無需單獨收容耳麥,不必考慮耳麥是否丟失的問題。以及當耳麥固定在通信裝置上時,通信裝置的第一連接部與耳麥的第二連接部形成電連接,從而通信裝置的充電電路就可以通過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位耳麥進行充電,通過通信裝置可直接為耳麥充電,無需額外使用外部設備單獨對耳麥充電,在不使用耳麥時,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處于電連接狀態,通信裝置可以持續為耳麥充電,從而保證了耳麥電量的充足。而且通信裝置和耳麥還可以進行有線通訊。當所述耳麥與通信裝置分離時,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解除電連接,這樣就方便將耳麥和通信裝置進行無線通信,以便耳麥通過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或發送通信信號至通信裝置。

在需要使用耳麥時,只需將耳麥從通信裝置上取下移動至耳朵位置即可,無需將其一直懸掛于耳朵上或塞入到耳朵內部,既不會浪費電量,也不會對耳朵造成傷害。而不需要使用耳麥時,可直接將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通過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的電性連接,不僅方便充電電路為耳麥充電,還可以實現有線通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可通話設備的一種狀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智能手表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拆分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一轉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一彈性件與底盤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用戶使用本發明實施例一智能手表的使用狀態圖;

圖7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一種電路板的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另一種電路板的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智能手表和耳麥配合的示意圖。

其中,圖1:1、通信裝置;11、收容單元;2、耳麥頭;3、耳麥線;

其中,圖2至圖6:100、智能手表;110、保護外殼;111、限位槽;112、指套槽;120、保護頂蓋;130、電路板;200、耳麥;210、耳麥線;220、指套;230、耳麥頭;300、收容單元;310、底盤;311、轉軸;312、條形口;320、轉子;321、收容槽;322、放置槽;323、擋板;324、通孔;330、彈性件;331、插入板;400、用戶;

圖7至圖9:130′、電路板;131′、第一USB接口;132′、充電電路;133′、第一檢測電路;134′、第二檢測電路;135′、第三檢測電路;200′、耳麥;240′、第二USB接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較佳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橫向”、“上”、“下”、“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另外,術語“包括”及其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例而不意圖限制示例性實施例。除非上下文明確地另有所指,否則這里所使用的單數形式“一個”、“一項”還意圖包括復數。還應當理解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包括”和/或“包含”規定所陳述的特征、整數、步驟、操作、單元和/或組件的存在,而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個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數、步驟、操作、單元、組件和/或其組合。

如圖1所示,本發明公開一種可通話設備,所述可通話設備包括通信裝置1和耳麥,所述耳麥與所述通信裝置電性連接,所述耳麥包括耳麥頭2和連接所述耳麥頭2的耳麥線3,所述通信裝置1上設置有用于收容所述耳麥線的收容單元11,且所述耳麥線可相對于所述收容單元伸展或縮合,當所述耳麥線處于縮合狀態時,所述耳麥頭固定貼合在所述通信裝置外側,當所述耳麥線處于伸展狀態時,所述耳麥頭可相對于所述通信裝置在特定范圍內任意移動。

本發明的可通話設備通過通信裝置1及耳麥可實現與電話通話。其中,本發明在通信裝置1上設置收容單元11可收容耳麥線,且可使得耳麥線3可相對于收容單元伸展或縮合,也即是本發明通過收容單元可使耳麥線3從收容單元內拉出,或將耳麥線收納于收容單元內,從而防止耳麥線裸露在外。具體是,在耳麥線3處于縮合狀體時,也就是耳麥線被收納于收容單元內時,與耳麥線連接的耳麥頭2被限位到通信裝置的外側,并貼合于通信裝置上;當耳麥線處于伸展狀體時,也就是耳麥線從收容單元內拉出時,耳麥頭可相對于通信裝置在特定范圍內任意移動,此處即是耳麥頭可在耳麥線的范圍內移動。從而在通話時,用戶可拉伸耳麥線,將耳麥頭與通信裝置分離,并將耳麥頭移動至用戶的耳朵位置,這樣就不需要把耳麥頭塞到耳朵里或夾持到耳朵上,只需要把耳麥靠近耳朵附近,就可進行通話。在不通話時,將耳麥線收容于收容單元內,同時耳麥頭貼合到通信裝置外側。相比通過現有的有線耳機或藍牙耳機進行通話,本發明的耳麥在不使用時耳麥線可直接收容于通信裝置的收容單元內以及耳麥頭被限位到通信裝置外側,無需單獨收容耳麥,不必考慮耳麥是否丟失的問題。在使用過程中,只需將耳麥從可通話設備上取下移動至耳朵位置即可,無需將其一直懸掛于耳朵上或塞入到耳朵內部,既不會浪費電量,也不會對耳朵造成傷害。

下面參考圖2至圖6描述本發明實施例一的可通話設備,在本實施例一中,本實施例一的通信裝置依智能手表為例進行說明,也即是本實施例一的可通話設備包括智能手表和耳麥,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實施例一的通信裝置并不限于智能手表。比如:本實施例一的通信裝置可以是手鐲電話、項鏈電話、戒指電話、鏡框電話等等,也就是將本實施例一的通信裝置及耳麥設置于手鐲上、項鏈上、戒指上、鏡框上等。或者直接將耳麥設置于移動設備本體上。

如圖所示2至圖6所示,本實施例一的智能手表100包括保護外殼110、保護頂蓋120及電路板130,其中,電路板安裝固定在保護外殼內,保護頂蓋用戶封閉保護外殼的開口。

在本實施例一中,所述耳麥200包括耳麥頭230和連接所述耳麥頭230的耳麥線210,所述智能手表100上設置有用于收容所述耳麥線的收容單元300,且所述耳麥線可相對于所述收容單元伸展或縮合,當所述耳麥線處于縮合狀態時,所述耳麥頭固定貼合在所述通信裝置外側,當所述耳麥線處于伸展狀態時,所述耳麥頭可相對于所述通信裝置在特定范圍內任意移動。

本實施例一智能手表和耳麥配合可實現與電話通話。其中,智能手表的收容單元可收容耳麥線,且可使得耳麥線可相對于收容單元伸展或縮合,也即通過收容單元可使耳麥線從收容單元內拉出,或將耳麥線收納于收容單元內,從而防止耳麥線裸露在外。具體是,在耳麥線處于縮合狀體時,也就是耳麥線被收納于收容單元內時,與耳麥線連接的耳麥頭被限位到智能手表的外側,并貼合于智能手表上;當耳麥線處于伸展狀體時,也就是耳麥線從收容單元內拉出時,耳麥頭可相對于智能手表在特定范圍內任意移動,此處即是耳麥頭可在耳麥線的范圍內移動。從而在通話時,用戶可拉伸耳麥線,將耳麥頭與智能手表分離,并將耳麥頭移動至用戶的耳朵位置,這樣就不需要把耳麥頭塞到耳朵里或夾持到耳朵上,只需要把耳麥靠近耳朵附近,就可進行通話。在不通話時,將耳麥線收容于收容單元內,同時耳麥頭貼合到智能手表外側。相比通過現有的有線耳機或藍牙耳機進行通話,本發明的耳麥在不使用時耳麥線可直接收容于智能手表的收容單元內以及耳麥頭被限位到智能手表外側,無需單獨收容耳麥,不必考慮耳麥是否丟失的問題。在使用過程中,只需將耳麥從智能手表上取下移動至耳朵位置即可,無需將其一直懸掛于耳朵上或塞入到耳朵內部,既不會浪費電量,也不會對耳朵造成傷害。

作為本實施例一的優選方案,所述收容單元300設置于所述智能手表100內。這樣對耳麥線的收容效果更佳。當然,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實施例并不限于將耳麥線收容于智能手表內部,也可以直接在智能手表的外圍設置一用于收容耳麥線的收容單元,比如在智能手表外壁上設置一收容槽;或在智能手表外側設置一收容單元,用于收容耳麥線。

具體的,所述收容單元300包括有底盤310、轉子320和彈性件330,其中,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彈性件330為發條式彈簧,發條式彈簧彈性好。所述底盤310設置有轉軸311,所述轉子320設置有用于放置所述轉軸的通孔324,所述轉子可通過所述轉軸轉動,所述轉子在其外側設置有用于纏繞耳麥線210的收容槽321,所述耳麥線纏繞在轉軸的外側。所述彈性件固定在所述轉子上,所述轉子設置有與彈性件配合的放置槽322,這樣本實施例將彈性件設置成發條式彈簧方便放置于放置槽內,方便安裝配合。轉軸上設置有條形口312,對應的,彈性件設置有放置到條形口內的插入板331,對應的,轉子上設置有與插入板相互配合的擋板323,在插入板和擋板配合過程中插入板和擋板相互貼合。當用戶400拉動耳麥頭,從而帶動耳麥線產生作用力,當作用力使所述轉子通過所述轉軸沿第一方向轉動時,所述彈性件被所述轉子壓縮,使所述彈性件產生與作用力相反的彈性力;當作用力消失時所述彈性件恢復原狀,并通過與作用力相反的彈性力使所述轉子沿第二方向轉動。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從而當智能手表有來電時,從智能手表上取出耳麥頭,并往外拉動,即可將耳麥線從智能手表內拉出,進而用戶可將耳麥頭放置于耳朵的位置處進行通話;當通話完成時,用戶作用于耳麥頭上的作用力松開,通過彈性件的彈性力自動把耳麥線收容到智能手表內部。

更具體的,所述底盤貼合所述智能手表的電路板設置,所述轉軸呈中空狀,所述底盤的轉軸穿設在所述轉子的通孔內,所述耳麥線的一端通過所述通孔以及轉軸與所述電路板連接;所述智能手表的保護外殼還用于收納所述收容單元,收容單元安裝固定到電路板上部,并通過保護頂蓋210封閉固定。所述保護外殼上開設有一個限位槽111,所述耳麥線的另一端通過所述限位槽顯露在所述智能手表外。耳麥線一端連接于智能手表的電路板上,從此端先穿過底盤的轉軸,同時穿過轉子的通孔,然后通過保護外殼的限位槽伸出到智能手表外,使其另一端連接于耳麥頭上。

作為本實施例另一種通過耳麥線與智能手表的電路板電性連接的方案,所述耳麥線遠離所述耳麥頭的一端設置有可拆裝接口,所述智能手表上也設置有與所述可拆裝接口電連接的端口,所述端口與所述智能手表的音頻電路連接,所述耳麥通過所述可拆裝接口傳輸音頻。在此,可拆裝接口可以是USB接口、音頻線接口等等,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實施例并不限于此。

作為本實施例的又一優選方案,所述耳麥頭上設置有用于套接到手指上的指套220。本發明在耳麥頭上設置指套,可將指套220套接到用戶400的手指上,參見圖6,從而用戶可通過手指來移動耳麥頭230,這樣簡單、方便;進而就方便用戶通過耳麥頭通話。

具體的,本實施例的指套220優選采用環形結構,即兩端開口設置,當然,也可以僅僅設置有一端開口,即將指套設置成蓋帽狀。所述指套220為金屬圈,金屬圈強度大,不易在用戶的手指上滑動。當然,本發明再在金屬圈上設置軟質材料的外套,以增加用戶使用時的舒適度。或者直接將所述指套由軟質材料制成,軟質材料制成的指套可產生形變,以便適應不同大小的手指。再或者本實施例直接將指套設置成塊狀結構,從而以便用戶用手拿握。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實施例對指套的說明并不限于此。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圈設置有開口。本發明將金屬圈設置有開口,從而就使得金屬圈具有彈性,進而方便用戶調節金屬圈的大小,以適應不同大小的手指。所述金屬圈的兩端在其開口部位重疊。由于金屬圈設置有開口,從而使得金屬圈具有彈性,但是金屬圈的強度降低,而且由于設置有開口容易夾傷用戶手指,而本發明在金屬圈的開口位置設置有重疊就進一步增加金屬圈的強度,而且不會夾傷到用戶手指。

其中,所述指套和耳麥之間設置有用于調節角度的調節機構,通過所述調節機構可使所述指套相對于所述耳麥頭轉動。本發明在指套和耳麥頭之間設置調節機構,通過調節機構可轉動指套,進而可調節指套和耳麥頭之間的角度,以便將指套調節至用戶習慣的位置。

其中,所述智能手表設置有用于放置所述指套的指套槽112,所述指套槽位于所述智能手表的保護外殼的外表面上。在智能手表上設置指套槽,將指套放置于指套槽內,對其進行限位、固定,這樣在不使用的時候,就防止指套隨意擺動。具體點,可在指套槽的位置設置限位塊實現對指套的限位、固定,或者直接在指套槽的側壁設置限位凸沿實現對指套的限位、固定。然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還可以有其他固定指套的方式,比如:所述指套和耳麥相互垂直固定連接,所述智能手表在固定所述耳麥頭位置開設有縫,用于放置所述指套。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耳麥頭和智能手表通過磁鐵固定,磁鐵固定容易實現,方便固定和拆卸,而且無需用戶刻意進行安裝固定,同時還不易損壞。當然,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實施例并不限于此,比如:所述耳麥頭和智能手表卡接固定,卡接固定容易實現,方便固定和拆卸。再比如:所述耳麥和智能手表插接固定,插接固定容易實現,方便固定和拆卸。當耳麥頭固定到通信裝置上時,通信裝置可為耳麥進行充電。

其中,所述智能手表100在限位槽111的外側外置向外延伸設置,用于限位耳麥頭,從而增加對耳麥頭限位、固定的面積,對耳麥頭進一步的限位、固定,防止耳麥頭自動拉動耳麥線,這樣就防止耳麥頭從智能手表內脫離。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智能手表設置有防水裝置。防水裝置可防止智能手表漏水,以及防止智能手表與耳麥連接部位漏水,從而本發明的智能手表就不會因為漏水問題而不方便使用。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耳麥線的長度為5厘米至50厘米。進一步的,本實施例的耳麥線優選采用25厘米至30厘米,其中,用戶在其手腕上佩戴智能手表時,其距離中指的距離一般小于30厘米,而本實施例一將耳麥線設置在25至30厘米之間,不僅方便用戶通過手指將耳麥頭置于耳朵位置進行通話,而且防止耳麥線過長而影響智能手表的整體大小,以及防止耳麥線過長而不方便使用。

以下為本實施例智能手表和耳麥配合使用的步驟:

第一步:當智能手表有來電時,從智能手表中取出指套及耳麥頭并往外拉;

第二步:將指套套于食指尖上,并把耳麥頭靠近耳邊;

第三步:通完電話后取下指套及耳麥頭,智能手表內的彈性件自動對耳麥線進行收縮;

第四步:通過彈性件自動收縮耳麥線,從而將指套及耳麥頭固定于智能手表上。

本實施例的智能手表和耳麥配合使用的步驟僅僅是為了方便理解而進行的舉例說明,然而,本實施例使用智能手表和耳麥配合使用的步驟并不限于此。

作為本發明實施例二,本實施例二公開一種耳麥固定結構,結合圖1至6。

本實施例二的耳麥固定結構用于將耳麥固定在一個通信設備上,所述通信設備包括保護外殼、保護頂蓋及電路板,其中,電路板安裝固定在保護外殼內,保護頂蓋用戶封閉保護外殼的開口。

在本實施例二中,所述耳麥包括耳麥頭和連接所述耳麥頭的耳麥線,所述智能手表上設置有用于收容所述耳麥線的收容單元,且所述耳麥線可相對于所述收容單元伸展或縮合,當所述耳麥線處于縮合狀態時,所述耳麥頭固定貼合在所述通信裝置外側,當所述耳麥線處于伸展狀態時,所述耳麥頭可相對于所述通信裝置在特定范圍內任意移動。

本實施例二通信設備和耳麥配合可實現與電話通話。其中,通信設備的收容單元可收容耳麥線,且可使得耳麥線可相對于收容單元伸展或縮合,也即通過收容單元可使耳麥線從收容單元內拉出,或將耳麥線收納于收容單元內,從而防止耳麥線裸露在外。具體是,在耳麥線處于縮合狀體時,也就是耳麥線被收納于收容單元內時,與耳麥線連接的耳麥頭被限位到通信設備的外側,并貼合于通信設備上;當耳麥線處于伸展狀體時,也就是耳麥線從收容單元內拉出時,耳麥頭可相對于通信設備在特定范圍內任意移動,此處即是耳麥頭可在耳麥線的范圍內移動。從而在通話時,用戶可拉伸耳麥線,將耳麥頭與通信設備分離,并將耳麥頭移動至用戶的耳朵位置,這樣就不需要把耳麥頭塞到耳朵里或夾持到耳朵上,只需要把耳麥靠近耳朵附近,就可進行通話。在不通話時,將耳麥線收容于收容單元內,同時耳麥頭貼合到通信設備外側。相比通過現有的有線耳機或藍牙耳機進行通話,本發明的耳麥在不使用時耳麥線可直接收容于通信設備的收容單元內以及耳麥頭被限位到通信設備外側,無需單獨收容耳麥,不必考慮耳麥是否丟失的問題。在使用過程中,只需將耳麥從通信設備上取下移動至耳朵位置即可,無需將其一直懸掛于耳朵上或塞入到耳朵內部,既不會浪費電量,也不會對耳朵造成傷害。

作為本實施例二的優選方案,所述收容單元設置于所述通信設備內。這樣對耳麥線的收容效果更佳。當然,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實施例并不限于將耳麥線收容于通信設備內部,也可以直接在通信設備的外圍設置一用于收容耳麥線的收容單元,比如在通信設備外壁上設置一收容槽;或在通信設備外側設置一收容單元,用于收容耳麥線。

具體的,所述收容單元包括有底盤、轉子和彈性件,其中,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彈性件為發條式彈簧,發條式彈簧彈性好。所述底盤設置有轉軸,所述轉子設置有用于放置所述轉軸的通孔,所述轉子可通過所述轉軸轉動,所述轉子在其外側設置有用于纏繞耳麥線的收容槽,所述耳麥線纏繞在轉軸的外側。所述彈性件固定在所述轉子上,所述轉子設置有與彈性件配合的放置槽,這樣本實施例將彈性件設置成發條式彈簧方便放置于放置槽內,方便安裝配合。轉軸上設置有條形口,對應的,彈性件設置有放置到條形口內的插入板,對應的,轉子上設置有與插入板相互配合的擋板,在插入板和擋板配合過程中插入板和擋板相互貼合。當用戶拉動耳麥頭,從而帶動耳麥線產生作用力,當作用力使所述轉子通過所述轉軸沿第一方向轉動時,所述彈性件被所述轉子壓縮,使所述彈性件產生與作用力相反的彈性力;當作用力消失時所述彈性件恢復原狀,并通過與作用力相反的彈性力使所述轉子沿第二方向轉動。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從而當通信設備有來電時,從通信設備上取出耳麥頭,并往外拉動,即可將耳麥線從通信設備內拉出,進而用戶可將耳麥頭放置于耳朵的位置處進行通話;當通話完成時,用戶作用于耳麥頭上的作用力松開,通過彈性件的彈性力自動把耳麥線收容到通信設備內部。

更具體的,所述底盤貼合所述通信設備的電路板設置,所述轉軸呈中空狀,所述底盤的轉軸穿設在所述轉子的通孔內,所述耳麥線的一端通過所述通孔以及轉軸與所述電路板連接;所述通信設備的保護外殼還用于收納所述收容單元,收容單元安裝固定到電路板上部,并通過保護頂蓋封閉固定。所述保護外殼上開設有一個限位槽,所述耳麥線的另一端通過所述限位槽顯露在所述通信設備外。耳麥線一端連接于通信設備的電路板上,從此端先穿過底盤的轉軸,同時穿過轉子的通孔,然后通過保護外殼的限位槽伸出到通信設備外,使其另一端連接于耳麥頭上。

作為本實施例另一種通過耳麥線與通信設備的電路板電性連接的方案,所述耳麥線遠離所述耳麥頭的一端設置有可拆裝接口,所述通信設備上也設置有與所述可拆裝接口電連接的端口,所述端口與所述通信設備的音頻電路連接,所述耳麥通過所述可拆裝接口傳輸音頻。在此,可拆裝接口可以是USB接口、音頻線接口等等,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實施例并不限于此。

作為本實施例的又一優選方案,所述耳麥頭上設置有用于套接到手指上的指套。本發明在耳麥頭上設置指套,可將指套套接到用戶的手指上,從而用戶可通過手指來移動耳麥頭,這樣簡單、方便;進而就方便用戶通過耳麥頭通話。

具體的,本實施例的指套優選采用環形結構,即兩端開口設置,當然,也可以僅僅設置有一端開口,即將指套設置成蓋帽狀。所述指套為金屬圈,金屬圈強度大,不易在用戶的手指上滑動。當然,本發明再在金屬圈上設置軟質材料的外套,以增加用戶使用時的舒適度。或者直接將所述指套由軟質材料制成,軟質材料制成的指套可產生形變,以便適應不同大小的手指。再或者本實施例直接將指套設置成塊狀結構,從而以便用戶用手拿握。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實施例對指套的說明并不限于此。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圈設置有開口。本發明將金屬圈設置有開口,從而就使得金屬圈具有彈性,進而方便用戶調節金屬圈的大小,以適應不同大小的手指。所述金屬圈的兩端在其開口部位重疊。由于金屬圈設置有開口,從而使得金屬圈具有彈性,但是金屬圈的強度降低,而且由于設置有開口容易夾傷用戶手指,而本發明在金屬圈的開口位置設置有重疊就進一步增加金屬圈的強度,而且不會夾傷到用戶手指。

其中,所述指套和耳麥之間設置有用于調節角度的調節機構,通過所述調節機構可使所述指套相對于所述耳麥頭轉動。本發明在指套和耳麥頭之間設置調節機構,通過調節機構可轉動指套,進而可調節指套和耳麥頭之間的角度,以便將指套調節至用戶習慣的位置。

其中,所述通信設備設置有用于放置所述指套的指套槽112,所述指套槽位于所述通信設備的保護外殼的外表面上。在通信設備上設置指套槽,將指套放置于指套槽內,對其進行限位、固定,這樣在不使用的時候,就防止指套隨意擺動。具體點,可在指套槽的位置設置限位塊實現對指套的限位、固定,或者直接在指套槽的側壁設置限位凸沿實現對指套的限位、固定。然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還可以有其他固定指套的方式,比如:所述指套和耳麥相互垂直固定連接,所述通信設備在固定所述耳麥頭位置開設有縫,用于放置所述指套。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耳麥頭和通信設備通過磁鐵固定,磁鐵固定容易實現,方便固定和拆卸,而且無需用戶刻意進行安裝固定,同時還不易損壞。當然,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實施例并不限于此,比如:所述耳麥頭和通信設備卡接固定,卡接固定容易實現,方便固定和拆卸。再比如:所述耳麥和通信設備插接固定,插接固定容易實現,方便固定和拆卸。當耳麥頭固定到通信裝置上時,通信裝置可為耳麥進行充電。

其中,所述通信設備在限位槽的外側外置向外延伸設置,用于限位耳麥頭,從而增加對耳麥頭限位、固定的面積,對耳麥頭進一步的限位、固定,防止耳麥頭自動拉動耳麥線,這樣就防止耳麥頭從通信設備內脫離。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通信設備設置有防水裝置。防水裝置可防止通信設備漏水,以及防止通信設備與耳麥連接部位漏水,從而本發明的通信設備就不會因為漏水問題而不方便使用。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耳麥線的長度為5厘米至50厘米。進一步的,本實施例的耳麥線優選采用25厘米至30厘米,其中,用戶在其手腕上佩戴通信設備時,其距離中指的距離一般小于30厘米,而本實施例一將耳麥線設置在25至30厘米之間,不僅方便用戶通過手指將耳麥頭置于耳朵位置進行通話,而且防止耳麥線過長而影響通信設備的整體大小,以及防止耳麥線過長而不方便使用。

作為本發明實施例三,本發明實施例三公開了另一種可通話設備,結合實施例一,本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本實施例三的可通話設備的耳麥和通信裝置無線連接,所述耳麥通過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或發送通信信號至所述通信裝置,且耳麥可拆卸的固定在通信裝置上。

具體的,如圖7至圖9所示,耳麥200′通過卡接的方式固定在通信裝置(這里通信裝置仍然采用智能手表100′為例進行說明)上,卡接容易實現,方便固定和拆卸。當然,本實施例三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實現耳麥和通信裝置的可拆卸固定,比如直接通過螺紋螺接、通過螺釘螺接、通過磁石相互吸引連接、通過插接方式等等。

其中,所述通信裝置包括第一連接部,所述耳麥包括第二連接部,當所述耳麥固定在所述通信裝置上時,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形成電連接,當所述耳麥與通信裝置分離時,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解除電連接,這樣耳麥和通信裝置既可以進行無線通信,也可以進行有線通信,另外,通信裝置還可以直接或間接為耳麥充電。

其中,所述第一連接部包括有第一USB接口131′,所述第二連接部包括有與所述第一USB接口131′相互插接的第二USB接口240′,本實施例第一USB接口可以是USB公頭,第二USB接口為USB母頭;當然,也可以將第一USB接口設置成USB母頭,將第二USB接口設置為USB公頭。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實現電連接,不僅方便耳麥和通信裝置進行有線通信;而且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相互之間形成限位,從而增加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的牢固性。這樣用戶就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有線通信或無線通信,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然而,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是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形成電連接或解除電連接的一種具體方式,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方式,比如:插接頭和插接槽配合,或通過彈性件進行擠壓實現電連接。本實施例三的第一連接部也可以單獨包括第一USB接口,而不設置第二USB接口,這樣通過第一USB接口可通過外部設備充電,且可以連接到其他設備上聽音樂等,還可以與另一個耳麥實現連通,從而可以將本發明的耳麥放置到其中一個耳朵內,將另一個耳麥放入到另一個耳朵內,達到兩邊耳朵都能夠聽的功能。

其中,如圖7所示,所述可通話設備包括有充電電路132′,所述充電電路用于為所述耳麥200′充電。具體的,充電電路設置在通信裝置內部電路板130′上,充電電路132′和第一連接部電性連接,也就是充電電路132′和第一USB接口131′電連接。通過通信裝置可直接為耳麥充電,無需額外使用外部設備單獨對耳麥充電,在不使用耳麥時,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第一USB接口131′和第二USB接口240′處于插接狀態,通信裝置可以持續為耳麥充電,從而保證了耳麥電量的充足。

進一步的,如圖7所示,所述可通話設備包括有第一檢測電路133′,具體的,第一檢測電路133′設置在通信裝置內部電路板130′上。當所述第一檢測電路133′檢測到所述第一USB接口131′和第二USB接口240′插接時,控制所述充電電路132′為所述耳麥200′充電,當所述第一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電量充滿時,控制所述充電電路停止為所述耳麥充電。通過第一檢測電路自動檢測和控制自動充電或自動斷開充電,無需手動操作。

其中,所述可通話設備還包括可顯示所述耳麥充電狀態的顯示屏,具體的,顯示屏設置在通信裝置上。通過顯示屏,用戶可實時了解耳麥電量信息。

其中,如圖7所示,所述可通話設備還包括第二檢測電路134′,用于檢測所述耳麥狀態,并根據所述耳麥狀態控制所述無線連接;具體的,第二檢測電路設置在通信裝置的電路板130′上。其中,當所述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固定于所述通信裝置上時,控制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解除無線連接;當所述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處于分離狀態時,控制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形成無線連接。一般情況下,取下耳麥是為了通話或聽音樂,當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耳麥從通信裝置上取下時,第二檢測電路控制耳麥和通信裝置的無線連接自動連接,無需手動,大大方便用戶使用;而當第二檢測裝置檢測到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時,此時第二檢測裝置控制耳麥不工作,耳麥和通信裝置的無線連接自動解除,無需手動,大大方便用戶使用。

其中,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通過藍牙、WIFI或2.4G網絡連接。具體的是,本實施例三優選采用耳麥和通信裝置通過藍牙實現無線連接。

其中,耳麥包括有耳麥殼體、耳麥電路板、耳麥喇叭和耳麥電池,第一USB接口設置在耳麥電路板上,耳麥電路板、耳麥喇叭及耳麥電池電性連接,耳麥電路板、耳麥喇叭及耳麥電池設置在耳麥殼體內。

電路板還可以設置成其他結構,如圖8所示,比如:將第一檢測電路和第二檢測電路集成到一個電路中,形成第三檢測電路135′。

本實施例三的其他結構及設置可參見實施例一,在此,不再一一詳述。

本實施例三不僅解決了藍牙耳麥隨身攜帶并固定位置的問題,還解決了單獨充電困擾。可以讓人們徹底擺脫手機直接接電話的習慣,徹底遠離高頻輻射,有利于大家身心健康;更進一步加快了智能穿戴行業的發展;更大程度的解放了大家的雙手。

作為本發明實施例四,本實施例四公開了另一種耳麥,結合實施例二,本實施例四的耳麥與實施例二的區別在于:本實施例四的耳麥和通信裝置無線連接,所述耳麥通過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或發送通信信號至所述通信裝置,且耳麥可拆卸的固定在通信裝置上。

具體的,耳麥通過卡接的方式固定在通信裝置上,卡接容易實現,方便固定和拆卸。當然,本實施例三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實現耳麥和通信裝置的可拆卸固定,比如直接通過螺紋螺接、通過螺釘螺接、通過磁石相互吸引連接、通過插接方式等等。

其中,所述通信裝置包括第一連接部,所述耳麥包括第二連接部,當所述耳麥固定在所述通信裝置上時,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形成電連接,當所述耳麥與通信裝置分離時,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解除電連接,這樣耳麥和通信裝置既可以進行無線通信,也可以進行有線通信,另外,通信裝置還可以直接或間接為耳麥充電。

其中,所述第一連接部包括有第一USB接口,所述第二連接部包括有與所述第一USB接口相互插接的第二USB接口。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實現電連接,不僅方便耳麥和通信裝置進行有線通信;而且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相互之間形成限位,從而增加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的牢固性。這樣用戶就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有線通信或無線通信,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然而,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相互插接是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形成電連接或解除電連接的一種具體方式,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方式,比如:插接頭和插接槽配合,或通過彈性件進行擠壓實現電連接。本實施例三的第一連接部也可以單獨包括第一USB接口,而不設置第二USB接口,這樣通過第一USB接口可通過外部設備充電,且可以連接到其他設備上聽音樂等,還可以與另一個耳麥實現連通,從而可以將本發明的耳麥放置到其中一個耳朵內,將另一個耳麥放入到另一個耳朵內,達到兩邊耳朵都能夠聽的功能。

其中,所述通信裝置包括有充電電路,所述充電電路用于為所述耳麥充電。具體的,充電電路設置在通信裝置內部電路板上。通過通信裝置可直接為耳麥充電,無需額外使用外部設備單獨對耳麥充電,在不使用耳麥時,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處于插接狀態,通信裝置可以持續為耳麥充電,從而保證了耳麥電量的充足。

進一步的,所述通信裝置包括有第一檢測電路,具體的,第一檢測電路設置在通信裝置內部電路板上,充電電路和第一連接部電性連接,也就是充電電路和第一USB接口電連接。當所述第一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第一USB接口和第二USB接口插接時,控制所述充電電路為所述耳麥充電,當所述第一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電量充滿時,控制所述充電電路停止為所述耳麥充電。通過第一檢測電路自動檢測和控制自動充電或自動斷開充電,無需手動操作。

其中,所述通信裝置還包括可顯示所述耳麥充電狀態的顯示屏。通過顯示屏,用戶可實時了解耳麥電量信息。

其中,所述通信裝置還包括第二檢測電路,用于檢測所述耳麥狀態,并根據所述耳麥狀態控制所述無線連接;具體的,第二檢測電路設置在通信裝置的電路板上。其中,當所述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固定于所述通信裝置上時,控制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解除無線連接;當所述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處于分離狀態時,控制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形成無線連接。一般情況下,取下耳麥是為了通話或聽音樂,當第二檢測電路檢測到耳麥從通信裝置上取下時,第二檢測電路控制耳麥和通信裝置的無線連接自動連接,無需手動,大大方便用戶使用;而當第二檢測裝置檢測到耳麥固定到通信裝置上時,此時第二檢測裝置控制耳麥不工作,耳麥和通信裝置的無線連接自動解除,無需手動,大大方便用戶使用。

其中,所述耳麥和通信裝置通過藍牙、WIFI或2.4G網絡連接。具體的是,本實施例三優選采用耳麥和通信裝置通過藍牙實現無線連接。

其中,耳麥包括有耳麥殼體、耳麥電路板、耳麥喇叭和耳麥電池,第一USB接口設置在耳麥電路板上,耳麥電路板、耳麥喇叭及耳麥電池電性連接,耳麥電路板、耳麥喇叭及耳麥電池設置在耳麥殼體內。

本實施例四的其他設置可參見以上實施例一、實施例二和實施例三,在此,不再一一詳述。

本實施例四不僅解決了藍牙耳麥隨身攜帶并固定位置的問題,還解決了單獨充電困擾。可以讓人們徹底擺脫手機直接接電話的習慣,徹底遠離高頻輻射,有利于大家身心健康;更進一步加快了智能穿戴行業的發展;更大程度的解放了大家的雙手。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