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包括:控制電路和用于實現光電轉換的轉換電路(即第一和第二PHY芯片);控制模塊,用于將第一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光口模式和將第二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電口模式;第一與第二PHY芯片互聯,用于接收光器件發送的光信號并通過配置好的光口模式傳輸接口發送至第二PHY芯片;第二PHY芯片,用于接收網口發送的電信號并通過配置好的電口模式傳輸接口發送至第一PHY芯片;本實用新型使用控制電路和兩個PHY芯片,節省成本且經濟價值高;并且電光信號的互相轉換是由PHY芯片的傳輸接口工作模式決定的,與存儲轉發機制無關,故降低該轉換裝置本身的傳輸延時,實時性更好。
【專利說明】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互聯網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相關技術中提供了一種以太網光電轉換器,包括以太網交換機芯片,并且該交換機芯片包括2個端口,其一個端口為電口,該電口經網絡變壓器連接至RJ45接口,用以連接雙絞線(俗稱網線),且該電口支持100Base-T(X)或者100Base-T (X);其另一個端口為光口,支持100Base-X或者100Base-FX,直接連接光器件;具體的,在該以太網光電轉換器進行工作過程中,其通過電口接收電信號,并將該電信號轉換為光接口電平信號并與光器件互聯,從而實現了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
[0003]但是,交換機芯片本身的定位不是用來做傳輸介質轉換的,其是用來做數據轉發、路由等功能的,使其做傳輸介質成本較高,并且,交換機芯片本身的存儲轉發機制,限制了其只有收取到整個幀之后才開始轉發進程,并帶有CRC校驗,故使得其網絡傳輸的延時大,無法很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以減少投入成本,并且降低傳輸的延時速度。
[0005]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包括:控制電路和用于實現光電轉換的轉換電路;轉換電路包括: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其中,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上均設置有傳輸接口 ;
[0006]控制模塊,用于配置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并將第一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光口模式以及將第二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電口模式;
[0007]第一 PHY芯片與第二 PHY芯片互聯,用于接收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發送的光信號,并將光信號通過控制模塊配置好的光口模式傳輸接口將接收到的信號發送至第二PHY芯片,以便第二 PHY芯片將接收到的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中;
[0008]第二 PHY芯片,用于接收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發送的電信號,并將電信號通過控制模塊配置好的電口模式傳輸接口將電信號發送至第一 PHY芯片,以便第一 PHY芯片將電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中。
[0009]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其中,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控制電路為微處理器或者阻容電路;傳輸接口為RMII接口或MII接口。
[0010]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其中,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微處理器包括:控制模塊和分別與控制模塊電連接的PB4管腳、PB2管腳和PBO管腳;
[0011]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均包括:C0L_0管腳、MDC_I管腳和MD1_1管腳;
[0012]PB4管腳分別與兩個C0L_0管腳電連接,用于接收控制模塊發送的設置指令,并將設置指令發送至C0L_0管腳,用以對兩個C0L_0管腳的電平進行設置,用以配置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
[0013]PBO管腳分別與兩個MDC_I管腳電連接,PB2管腳分別與兩個MD1_1管腳電連接,用于實現控制模塊與第一 PHY芯片之間及控制模塊與第二 PHY芯片之間的數據傳輸。
[0014]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其中,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微處理器還包括:分別與控制模塊電連接的PB3_IP管腳和PBl管腳、VDD管腳和GND管腳;
[0015]第一 PHY芯片還包括RXER_0管腳;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均包括RESET管腳;
[0016]PB3_IP管腳與RXER_0管腳電連接,用于接收控制模塊發送的監測控制指令,并根據監測控制指令監測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的工作狀態,并在接收到RXER_0管腳發送的錯誤信號時,將錯誤信號發送至控制模塊,以便控制模塊根據錯誤信號生成復位控制指令;
[0017]PBl管腳分別與兩個RESET管腳電連接,用于接收控制模塊發送的復位控制指令,并根據復位控制指令控制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的恢復到起始狀態;
[0018]控制模塊通過VDD管腳與電源電連接;控制模塊通過GND管腳接地線。
[0019]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其中,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阻容電路包括:連接在電源和C0L_0管腳之間的電阻R2 ;電阻R2用于對兩個C0L_0管腳的電平進行設置,用以配置第一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
[0020]結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或第五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其中,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第一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均包括:TXD0_I管腳、TXD 1_1管腳、TXEN_I管腳、RXDV_0管腳、RXD0_0管腳和RXD 1_0管腳;
[0021]第一 PHY芯片的TXD1_I與第二 PHY芯片的RXD0_0管腳電連接,第一 PHY芯片的TXD 1_1管腳與第二 PHY芯片的RXD1_0管腳電連接,第一 PHY芯片的TXEN_I管腳與第二 PHY芯片的RXDV_0管腳電連接,用于將第一 PHY芯片接收的光信號發送至第二 PHY芯片,以便第二 PHY芯片將光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中;
[0022]第二 PHY芯片的TXD1_I與第一 PHY芯片的RXD0_0管腳電連接,第二 PHY芯片的TXD 1_1管腳與第一 PHY芯片的RXD1_0管腳電連接,第二 PHY芯片的TXEN_I管腳與第一 PHY芯片的RXDV_0管腳電連接,用于將第二 PHY芯片接收的電信號發送至第一 PHY芯片,以便第一 PHY芯片將電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中。
[0023]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其中,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均包括:TXCLK_0管腳和Xl管腳;第一 PHY芯片包括:TXER/FXSD管腳;第二 PHY芯片還包括:RXCLK_0管腳和X2管腳;
[0024]第一 PHY芯片的TXER/FXSD管腳與TXCLK_0管腳與電連接,用于判斷第一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是否符合預設條件;
[0025]第二 PHY芯片的TXCLK_0管腳與RXCLK_0管腳電連接,用于提供第二 PHY芯片的RMII接口時鐘,同時給第一 PHY芯片的TXCLK_I管腳提供RMII接口時鐘;
[0026]第一 PHY芯片的TXCLK_0管腳與第二 PHY芯片的TXCLK_0管腳電連接;
[0027]第一 PHY芯片的Xl管腳與第二 PHY芯片的Xl管腳電連接,第二 PHY芯片的X2管腳與頻率設置電路電連接,用于接收頻率設置電路發送的固定頻率值,并根據固定頻率值與第一 PHY芯片同步傳輸。
[0028]結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其中,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均包括:LED0/PHY_AD0 管腳和 LED3/PHY_AD3 管腳;
[0029]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均通過LED0/PHY_AD0管腳和LED3/PHY_AD3管腳設置其自身的地址;
[0030]控制電路通過LED0/PHY_AD0管腳和LED3/PHY_AD3確定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的地址,用以準確對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進行控制。
[0031]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其中,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還包括指示板;
[0032]指示板與LED0/PHY_AD0管腳和LED3/PHY_AD3管腳電連接,用于顯示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的工作狀態。
[0033]結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種可能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九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其中,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還包括殼體;
[0034]控制電路及轉換電路均置于殼體中,與殼體形成一個整體。
[003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包括:控制電路和用于實現光電轉換的轉換電路;轉換電路包括:第一PHY芯片和第二PHY芯片;其中,第一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上均設置有傳輸接口 ;控制模塊,用于配置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并將第一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光口模式以及將第二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電口模式;第一 PHY芯片與第二 PHY芯片互聯,用于接收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發送的光信號,并將光信號通過控制模塊配置好的光口模式傳輸接口將信號發送至第二 PHY芯片,以便第二 PHY芯片將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中;第二 PHY芯片,用于接收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發送的電信號,并將電信號通過控制模塊配置好的電口模式傳輸接口將電信號發送至第一 PHY芯片,以便第一 PHY芯片將電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中,與現有技術中的使用交換機芯片做傳輸介質成本較高,并且,交換機芯片本身的存儲轉發機制,限制了其只有收取到整個幀之后才開始轉發進程,并帶有CRC校驗,故使得其網絡傳輸的延時大,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的方案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6]1、使用兩個PHY芯片和控制電路的方案,更加節省成本,經濟價值高;
[0037]2、使用兩個PHY芯片和控制電路的方案,電信號和光信號的互相轉換是由PHY芯片的傳輸接口工作模式決定的,與存儲轉發機制無關,故降低該轉換裝置本身的傳輸延時,實時性更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0039]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40]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微處理器的結構示意圖;
[0041]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第一 PHY芯片(即PHY for FIBER)的結構示意圖;
[0042]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第二 PHY芯片(即PHY for COPPER)的結構示意圖;
[0043]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適配器(即COPPER INTERFACE)的結構示意圖。
[0044]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0045]101、控制電路;102、轉換電路;103、第一 PHY芯片;104、
[0046]第二PHY 芯片;105、光器件;106、網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47]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48]目前,使用光電轉換器將以太網光電介質進行電光轉換,能夠解決網絡信號傳輸距離短的問題;具體的,現有技術中采用雙絞線傳輸以太網信號,由于信號衰減等原因,其傳輸距離為100米左右,而采用光線制成的光纜傳輸可使傳輸距離延長至幾十公里,如果采用光中繼進行傳輸,理論上其傳輸距離沒有限制,所以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0049]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控制電路101和用于實現光電轉換的轉換電路102 ;轉換電路102包括: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 ;其中,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上均設置有傳輸接口 ;
[0050]控制模塊,用于配置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并將第一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光口模式以及將第二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電口模式;
[0051]第一 PHY芯片與第二 PHY芯片互聯,用于接收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發送的光信號,并將光信號通過控制模塊配置好的光口模式傳輸接口將信號發送至第二 PHY芯片,以便第二 PHY芯片將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中;
[0052]第二 PHY芯片,用于接收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發送的電信號,并將電信號通過控制模塊配置好的電口模式傳輸接口將電信號發送至第一 PHY芯片,以便第一 PHY芯片將電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中。
[005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包括:控制電路101和用于實現光電轉換的轉換電路102 ;轉換電路102包括: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其中,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上均設置有傳輸接口 ;控制模塊,用于配置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并將第一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光口模式以及將第二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電口模式;第一 PHY芯片與第二 PHY芯片互聯,用于接收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發送的光信號,并將光信號通過控制模塊配置好的光口模式傳輸接口將光信號發送至第二 PHY芯片,以便第二 PHY芯片將光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中;第二 PHY芯片,用于接收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發送的電信號,并將電信號通過控制模塊配置好的電口模式傳輸接口將電信號發送至第一 PHY芯片,以便第一 PHY芯片將電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中,與現有技術中的使用交換機芯片做傳輸介質成本較高,并且,交換機芯片本身的存儲轉發機制,限制了其只有收取到整個幀之后才開始轉發進程,并帶有CRC校驗,故使得其網絡傳輸的延時大,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的方案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4]1、使用兩個PHY芯片和控制電路101的方案,更加節省成本,經濟價值高;
[0055]2、使用兩個PHY芯片和控制電路101的方案,電信號和光信號的互相轉換是由PHY芯片的傳輸接口工作模式決定的,與存儲轉發機制無關,故降低該轉換裝置本身的傳輸延時,實時性更好。
[0056]本實施例中的PHY芯片本身是市場上賣的產品,而所述的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是同一種芯片,具體在使用過程中,需要用到兩個這樣的PHY芯片,用于實現電光介質轉換;并且,本實施例中的光電轉換為全雙工的工作方式,即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相互工作,互不影響。當然,該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工作方式也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設置,如設置為半雙工方式等;而實施例中的控制電路101可以為微處理器,單片機,CPLD控制器等,其中,微處理器,單片機,CPLD控制器等具有高性能的處理功能,能夠對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傳輸接口進行配置,同時其價格低,節省了生產的投入成本,并且還可以實現對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監控功能;該控制電路101也可以是阻容電路,使用阻容電路,其相比于上述的處理器等,成本更低,但少了監控功能,而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而選擇不同的控制電路101。
[0057]本實施例中,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均設置有傳輸接口,這兩個PHY芯片通過該傳輸接口實現轉換數據的傳輸,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是在高電平下進行轉換數據傳輸,故需要將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配置成高電平,故需要控制電路101將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傳輸接口均配置成RMII接口 ;當然,若兩個PHY芯片需要在低電平下進行轉換數據傳輸,則需要將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配置成低電平,故需要控制電路101將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傳輸接口均配置成MII接口,此處接口的配置方式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進行設置。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高電平的接口不限于RMII接口,而低電平的接口不限于MII接口,這兩個接口的只是本實施例中的具體使用的一種實施例而已,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功能的接口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58]另外,本實用新型采用的PHY芯片型號是IP101GR,替代方案可能采用其它的PHY型號來做雙PHY互聯,但其本質都是兩顆PHY芯片的互聯,與本實用新型的方案一樣,只是不同廠家或不同型號的PHY芯片而已。
[0059]進一步的,如圖2、圖3和圖4所示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微處理器包括:控制模塊和分別與控制模塊電連接的PB4管腳2、PB2管腳55和PBO管腳6 ;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均包括:C0L_0管腳4、MDC_I管腳22和MD1_1管腳23 ;PB4管腳2分別與兩個C0L_0管腳4電連接,用于對兩個C0L_0管腳4的電平進行設置,用以配置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ΡΒ0管腳6分別與兩個MDC_I管腳22電連接,PB2管腳5分別與兩個MD1_1管腳23電連接,用于實現控制模塊與第一 PHY芯片103之間及控制模塊與第二 PHY芯片104之間的數據傳輸。
[0060]本實施例中以微處理器為控制電路101進行具體說明,而如單片機和CPLD等的控制原理均與該微處理器相同或相似。
[0061]具體的,微處理器控制模塊內部事先寫好控制程序,其主要起到運算和控制的功能,而與該控制模塊電連接均是通過與其連接的上述接口進行數據的傳輸(如數據接收和數據發送等)。而上述每一個管腳均有自己的“任務”,如PB4管腳2,用于根據控制模塊發送的設置指令,并根據該設置指令對兩個C0L_0管腳4的電平進行設置,用以配置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PB2管腳55和PBO管腳6,用于實現控制模塊與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數據傳輸。
[0062]同理,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也是如此,其自身包括很多管腳,并根據控制電路101的控制指令對自身的傳輸接口進行配置;具體的,可以將傳輸接口配置成與光器件105互通的光口模式,也可以配成與Rj45電口互通的電口模式,而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本身并不做光電轉換,因為光接口和電接口的電平標準不一樣,所以必須將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傳輸接口配置成上述相應的接口工作模式,來與光器件105或電口進行電平適配。
[0063]進一步的,如圖2、圖3和圖4所示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微處理器還包括:分別與控制模塊電連接的PB3_IP管腳4和PBl管腳7、VDD管腳I和GND管腳8 ;第一PHY芯片103還包括RXER_0管腳21 ;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均包括RESET管腳32 ;
[0064]與RXER_0管腳21電連接,用于接收控制模塊發送的監測控制指令,并根據監測控制指令監測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工作狀態,并在接收到第一 PHY芯片103發送的錯誤信號時,將錯誤信號發送至控制模塊,以便控制模塊根據錯誤信號生成復位控制指令。
[0065]PBl管腳7分別與兩個RESET管腳32電連接,用于接收控制模塊發送的復位控制指令,并根據復位控制指令控制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恢復到起始狀態。控制模塊通過VDD管腳I與電源電連接;控制模塊通過GND管腳8接地線。
[0066]具體的,若控制電路101是處理器,則該處理器還具有對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PHY芯片104的工作狀態的監控,具體的,當微處理器接收到第一 PHY芯片103和/或第二PHY芯片104發送的錯誤信息時,則將該錯誤信息發送至控制模塊。其中,PHY芯片會對自己的傳輸信號進行判斷,當該PHY芯片判斷其自身的傳輸信號與正常的傳輸信號不同時,則會通過RXER_0管腳21向微處理器(具體是微處理器的控制模塊通過PB3_IP管腳4)發送錯誤信號,并接收所述微處理器發送的復位指令。
[0067]進一步的,如圖2、圖3和圖4所示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阻容電路包括:連接在電源和C0L_0管腳4之間的電阻R2 ;電阻R2用于對兩個C0L_0管腳4的電平進行設置,用以配置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
[0068]具體的,為了更進一步的節省成本,控制電路101也可以是阻容電路,其只包括連接在電源和C0L_0管腳4之間的電阻R2,通過該電阻R2對該C0L_0管腳4的電平進行配置,若C0L_0管腳4需要高電平,則將電阻上拉;若C0L_0管腳4需要低電平,則將電阻下拉即可。
[0069]具體的,在成本壓力增加時,可以去掉MCU微處理器以降低成本。而去掉MCU處理器會減少“PHY芯片RXER接收錯誤幀監測功能”,以及改變信號指示燈的點燈方式,但不影響主要的以太網傳輸功能;具體的,用戶可以根據其需求進行選擇使用不同方案的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
[0070]進一步的,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均包括:TXD0_I管腳9、TXD 1_1管腳8、TXEN_I管腳5、RXDV_0管腳19、RXD0_0管腳18和RXD 1_0 管腳 17 ;
[0071]第一 PHY芯片103的TXD1_I與第二 PHY芯片104的RXD0_0管腳18電連接,第一PHY芯片103的TXD1_I管腳8與第二 PHY芯片104的RXD1_0管腳17電連接,第一 PHY芯片103的TXEN_I管腳5與第二 PHY芯片104的RXDV_0管腳19電連接,用于將第一 PHY芯片103接收的光信號發送至第二 PHY芯片104,以便第二 PHY芯片104將光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 106中;
[0072]第二 PHY芯片104的TXD1_I與第一 PHY芯片103的RXD0_0管腳18電連接,第二PHY芯片104的TXD1_I管腳8與第一 PHY芯片103的RXD1_0管腳17電連接,第二 PHY芯片104的TXEN_I管腳5與第一 PHY芯片103的RXDV_0管腳19電連接,用于將第二 PHY芯片104接收的電信號發送至第一 PHY芯片103,以便第一 PHY芯片103將電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105中。
[0073]具體的,上述為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互聯的方式,能夠使第一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能夠更好的進行數據傳輸。
[0074]進一步的,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均包括:TXCLK_0管腳10和Xl管腳2 ;第一 PHY芯片包括:TXER/FXSD管腳I ;第二 PHY芯片還包括:RXCLK_0管腳14和X2管腳3。
[0075]第一 PHY芯片的TXER/FXSD管腳I與TXCLK_0管腳10電連接,用于判斷第一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是否符合預設條件。
[0076]第二 PHY芯片的TXCLK_010管腳與RXCLK_0管腳14電連接,用于提供第二 PHY芯片的RMII接口時鐘,同時給第一 PHY芯片的TXCLK_I管腳提供RMII接口時鐘。
[0077]第一 PHY芯片的TXCLK_0管腳10與第二 PHY芯片的TXCLK_0管腳10電連接。
[0078]第一 PHY芯片的Xl管腳與第二 PHY芯片的Xl管腳電連接,第二 PHY芯片的X2管腳與頻率設置電路電連接,用于接收頻率設置電路發送的固定頻率值,并根據固定頻率值與第一 PHY芯片同步傳輸。
[0079]本實施例中,第一 PHY芯片通過TXER/FXSD管腳I預先設定TXCLK_0管腳10為高電平,避免了對該TXCLK_0管腳10的判斷,節省了成本。
[0080]進一步的,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均包括:LED0/PHY_AD0 管腳 11 和 LED3/PHY_AD3 管腳 12 ;
[0081 ]第一 PHY 芯片 103 和第二 PHY 芯片 104 均通過 LED0/PHY_AD0 管腳 11 和 LED3/PHY_AD3管腳12設置其自身的地址;
[0082]控制電路101通過LED0/PHY_AD0管腳11和LED3/PHY_AD3確定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地址,用以準確對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進行控制。
[0083]具體的,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地址可以設置為4位地址,也可以是8位地址;而控制電路101根據該地址能夠確定其需要控制的PHY芯片,從而實現準確的控制。
[0084]進一步的,如圖2、圖3和圖4所示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還包括指示板;指示板與LED0/PHY_AD0管腳11和LED3/PHY_AD3管腳12電連接,用于顯示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工作狀態。
[0085]具體的,指示板上設置有狀態指示燈,用以更好的對第一 PHY芯片103和第二 PHY芯片104的工作狀態進行指示。
[0086]進一步的,該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還包括殼體;控制電路101及轉換電路102均置于殼體中,與殼體形成一個整體。
[0087]并且,本實用新型中也配置有適配器(如圖5所示,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中適配器(即COPPER INTERFACE)的結構示意圖),用于將5V的電源轉換為本實用新型中的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的使用的3.3V。
[0088]具體的,控制電路101即轉換電路102均設置殼體中,與殼體形成一個產品;而本實用新型對該產品的殼體不做具體限制。
[008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具有以下優點:
[0090]1、節省成本,經濟價值高;
[0091]以百兆光電介質轉換為例:
[0092]雙PHY方案:臺灣ICplus PHY芯片IP101GR人民幣1.1元/顆,2顆PHY的成本不超過2.2元;
[0093]交換機芯片方案:臺灣ICplus SWITCH芯片IP175G人民幣4.1元/顆;
[0094]單臺設備硬件成本的差價:4.1-2.2 = 1.9元(人民幣);
[0095]由于光電介質轉換設備都是成對使用,一對即可節省成本3.8元(人民幣);
[0096]據統計,市場容量一個月至少50萬對,那么通過本專利方案,每個月可以節省成本190萬元(人民幣);
[0097]2、降低設備本身的傳輸延時,實時性更好
[0098]現有技術方案都是采用交換機存儲轉發模式(Store and Forward),對端收到的以太網數據包先進緩沖區進行存儲,然后進行轉發,數據包在存儲和轉發過程中會產生延時,實際應用中,延時一般會在300ms左右。
[0099]米用本專利的雙PHY互聯方案,RMII(Reduced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簡化媒體獨立接口,是IEEE 802.3u標準中除MII接口之外的另一種實現,其數據交換是基于物理層的交換,不是基于存儲轉發的機制,即相當于一根傳輸導線,所以傳輸延時約等于電信號的傳輸延時,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0100]傳輸延時小在很多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基于圖像智能分析的事故防范應用,前端高清IPC采集的壓縮視頻,通過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設備,傳輸至后臺服務器進行圖像分析,根據智能分析的結果來做出相應的處理,以防止事故的發生,如果傳輸延時大,則會導致分析結果出來之前,事情已經發生,失去防范的價值。
[010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所述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電路和用于實現光電轉換的轉換電路;所述轉換電路包括:第一 PHY芯片和第二 PHY芯片;其中,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上均設置有傳輸接口 ; 所述控制模塊,用于配置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并將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光口模式以及將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傳輸接口配置為電口模式; 所述第一 PHY芯片與所述第二 PHY芯片互聯,用于接收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發送的光信號,并將所述光信號通過所述控制模塊配置好的光口模式傳輸接口將所述光信號發送至所述第二 PHY芯片,以便所述第二 PHY芯片將所述光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中; 所述第二 PHY芯片,用于接收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發送的電信號,并將所述電信號通過所述控制模塊配置好的電口模式傳輸接口將所述電信號發送至所述第一 PHY芯片,以便所述第一 PHY芯片將所述電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電路為微處理器或者阻容電路;所述傳輸接口為RMII接口或MII接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處理器包括:控制模塊和分別與所述控制模塊電連接的PB4管腳、PB2管腳和PBO管腳; 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均包括:C0L_0管腳、MDC_I管腳和MD1_1管腳; 所述PB4管腳分別與兩個所述C0L_0管腳電連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塊發送的設置指令,并將所述設置指令發送至所述C0L_0管腳,用以對兩個所述C0L_0管腳的電平進行設置,用以配置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 所述PBO管腳分別與兩個所述MDC_I管腳電連接,所述PB2管腳分別與所述兩個所述MD1_1管腳電連接,用于實現所述控制模塊與所述第一 PHY芯片之間及所述控制模塊與所述第二 PHY芯片之間的數據傳輸。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處理器還包括:分別與所述控制模塊電連接的PB3_IP管腳和PBl管腳、VDD管腳和GND管腳; 所述第一 PHY芯片還包括RXER_0管腳;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均包括RESET管腳; 所述PB3_IP管腳與所述RXER_0管腳電連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塊發送的監測控制指令,并根據所述監測控制指令監測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工作狀態,并在接收到所述RXER_0管腳發送的錯誤信號時,將所述錯誤信號發送至所述控制模塊,以便所述控制模塊根據所述錯誤信號生成復位控制指令; 所述PBl管腳分別與所述兩個所述RESET管腳電連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塊發送的所述復位控制指令,并根據所述復位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恢復到起始狀態; 所述控制模塊通過所述VDD管腳與電源電連接;所述控制模塊通過所述GND管腳接地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容電路包括:連接在所述電源和所述C0L_0管腳之間的電阻R2 ;所述電阻R2用于對兩個所述C0L_0管腳的電平進行設置,用以配置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傳輸接口的工作模式。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均包括:TXDO_I管腳、TXD1_I管腳、TXEN_I管腳、RXDV_0管腳、RXDO_O管腳和RXD 1_0管腳; 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所述TXD1_I與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RXD0_0管腳電連接,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所述TXD1_I管腳與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RXD1_0管腳電連接,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所述TXEN_I管腳與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RXDV_0管腳電連接,用于將所述第一 PHY芯片接收的光信號發送至所述第二 PHY芯片,以便所述第二 PHY芯片將所述光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網口中; 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TXD1_I與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所述RXD0_0管腳電連接,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TXD1_I管腳與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所述RXD1_0管腳電連接,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TXEN_I管腳與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所述RXDV_0管腳電連接,用于將所述第二 PHY芯片接收的電信號發送至所述第一 PHY芯片,以便所述第一 PHY芯片將所述電信號發送至與其自身電連接的光器件中。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均包括:TXCLK_0管腳和Xl管腳;所述第一 PHY芯片包括:TXER/FXSD管腳;所述第二 PHY芯片還包括:RXCLK_0管腳和X2管腳; 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所述TXER/FXSD管腳與所述TXCLK_0管腳與電連接,用于判斷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所述傳輸接口是否符合預設條件; 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TXCLK_0管腳與所述RXCLK_0管腳電連接,用于提供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RMII接口時鐘,同時給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所述TXCLK_I管腳提供RMII接口時鐘; 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所述TXCLK_0管腳與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TXCLK_0管腳電連接; 所述第一 PHY芯片的所述Xl管腳與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Xl管腳電連接,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所述X2管腳與頻率設置電路電連接,用于接收所述頻率設置電路發送的固定頻率值,并根據所述固定頻率值與所述第一 PHY芯片同步傳輸。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均包括:LEDO/PHY_ADO管腳和LED3/PHY_AD3管腳; 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均通過LEDO/PHY_ADO管腳和LED3/PHY_AD3管腳設置其自身的地址; 所述控制電路通過所述LEDO/PHY_ADO管腳和LED3/PHY_AD3確定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地址,用以準確對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進行控制。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指示板; 所述指示板與所述LEDO/PHY_ADO管腳和所述LED3/PHY_AD3管腳電連接,用于顯示所述第一 PHY芯片和所述第二 PHY芯片的工作狀態。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以太網光電介質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殼體;所述控制電路及所述轉換電路均置于所述殼體中,與所述殼體形成一個整體。
【文檔編號】H04L12/02GK204216911SQ201420724534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26日
【發明者】劉情 申請人:北京中科德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