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數據發送方法及網絡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通信技術,尤其涉及一種數據發送方法及網絡系統。
背景技術:
雙歸組網是目前常用的組網技術之一,這種組網技術能夠在鏈路故障情況下,通過主備鏈路的切換來提高網絡的可靠性。正常情況下,流量通過分組傳送網與用戶邊緣設備組成的主用鏈路,當主用鏈路發生故障時,將流量保護切換到分組傳送網與用戶邊緣設備組成的備用鏈路,以此在性能上提高網絡傳輸的可靠性。 圖I為雙歸組網技術中的三點橋場景示意圖。如圖I所示,該場景可以包括分組傳送網(Packet Transport Network,簡稱 PTN)設備和用戶邊緣(Custom Edge,簡稱 CE)路由器。其中,PTNl與PTN2及PTN3之間部署跨機架偽線路自動保護切換(Multi-chassisPseudo Wire 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簡稱 MC Pff-APS)鏈路,PTN1-PTN2 為主鏈路,PTN1-PTN3為備鏈路,PTN2與PTN3之間通過雙節點連接的偽線(Data NetworkInterface Pseudo Wire,簡稱 DNI-Pff)進行連接。PTN2 與 CEl 間,PTN3 與 CE2 間部署跨機架鏈路聚合組(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簡稱 MC LAG),在 CEl 與 CE2之間配置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簡稱VRRP),其中PTN2-CE1為工作鏈路,CEl上配置的虛擬路由器為主路由器,即處于主用狀態的路由器,負責流量轉發;PTN3-CE2為保護鏈路,CE2上配置的虛擬路由器為備用路由器。當PTN2-CE1間鏈路故障或CEl故障時,將工作鏈路切換至PTN3-CE2,并將CE2上的備用路由器切換為主用路由器,從而保障鏈路的正常工作,并最終將數據流量轉發至移動性管理實體(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簡稱 MME)。然而,在具體實現過程中,只有備用路由器切換為主用路由器時,備用路由器才具備流量轉發能力,而現有技術無法保證工作鏈路的切換和主備路由器的切換保持同步,主備路由器的切換往往具有一定的延遲,且主備路由器的切換時間比鏈路的切換時間長,導致流量中斷時間較長。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數據發送方法及網絡系統,以減少流量中斷時間。第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數據發送方法,包括第一接入網設備檢測獲知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者所述第一路由器發生故障,則將用于傳送數據的工作鏈路從所述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所述第二鏈路為第二接入網設備與第二路由器之間的鏈路;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將所述數據發送到所述第二接入網設備上,并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所述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其中,所述第一路由器和所述第二路由器上配置相同虛擬路由器標識VRID和相同虛擬IP的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且所述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不進行主備選舉,在初始時具備數據轉發功能。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若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檢測獲知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或者所述第一路由器均沒有發生故障,則將所述數據通過當前作為工作鏈路的所述第一鏈路向網絡側發送。結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和所述第二接入網設備為同一個接入網設備。第二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網絡系統,包括第一接入網設備和第二接入網設備; 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分別與網絡側設備連接;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與所述第一路由器之間具有第一鏈路,所述第二接入網設備與所述第二路由器之間具有第二鏈路;所述第一路由器和所述第二路由器上配置相同虛擬路由器標識VRID和相同虛擬IP的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且所述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不進行主備選舉,在初始時具備數據轉發功能;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用于在接收到基站發送的數據后,若檢測獲知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者所述第一路由器發生故障,則將用于傳送數據的工作鏈路從所述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將所述數據發送到所述第二接入網設備上,并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所述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所述第二路由器,用于在將工作鏈路從所述第一鏈路切換至所述第二鏈路上后,通過第二鏈路將所述數據發送到網絡側。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還用于若檢測獲知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或者所述第一路由器均沒有發生故障,則將所述數據通過當前作為工作鏈路的所述第一鏈路向網絡側發送。結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和所述第二接入網設備為同一個接入網設備。本發明實施例數據發送方法及網絡系統,數據發送方法通過第一接入網設備檢測獲知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者第一路由器發生故障,則將用于傳送數據的工作鏈路從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第二鏈路為第二接入網設備與第二路由器之間的鏈路;第一接入網設備將數據發送到第二接入網設備上,并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上配置相同虛擬路由器標識VRID和相同虛IP的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且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不進行主備選舉,在初始時具備數據轉發功能,第二路由器不需要進行主備切換,只需完成工作鏈路向保護鏈路的切換,即可正常轉發數據流量,保證了工作鏈路和保護鏈路切換與第二路由器進行數據轉發的同步進行,減少了流量中斷時間。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雙歸組網技術中的三點橋場景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數據發送方法實施例一的流程圖;圖3為本發明網絡系統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網絡系統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數據發送方法實施例二的流量中斷時間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圖2為本發明數據發送方法實施例一的流程圖,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步驟101、第一接入網設備檢測獲知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者第一路由器發生故障,則將用于傳送數據的工作鏈路從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具有第一鏈路,該第一鏈路作為工作鏈路,第二接入網設備與第二路由器之間具有第二鏈路,該第二鏈路作為保護鏈路。其中,可在第一接入網設備和第二接入網設備中配置鏈路聚合組(Multi-chassis LinkAggregation Group,簡稱LAG)協議,第一鏈路和第二鏈路組成雙歸保護鏈路,并由LAG協議決定該雙歸保護鏈路的主備。特別地,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接入網設備和第二接入網設備均可以為分組傳送網(Packet Transport Network,簡稱PTN)設備。本實施例中的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主要負責數據的轉發。在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上配置相同的虛擬路由器標識(Virtual Router ID,簡稱VRID)和虛擬IP的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簡稱VRRP)。對應的,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具有相同的虛擬介質訪問控制層(Medium Access Control,簡稱MAC)地址,具體為00-00-5E-00-01-IVRID},則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具有相同的虛擬IP地址和虛擬MAC地址,并且,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實際的物理路由器完全一樣。同時,VRRP不進行主備選舉,在初始時即具備數據轉發功能。具體的,在對VRRP進行初始配置時,通過VRRP命令行可實現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不進行主備選舉,初始時即均具有數據轉發功能,即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在切換過程中,不通過主備選舉,第二路由器即具備數據轉發功能。當第一接入網設備檢測獲知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者第一路由器故障時,第一接入網設備將根據LAG鏈路控制協議將用于傳送數據的工作鏈路從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由于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具有相同的虛擬IP地址和MAC地址,則由第一路由器負責轉發的數據,完全可以由第二路由器進行轉發。同時,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均具有數據轉發功能,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之間不需要進行主備路由器的協商和切換。因此,當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時,第二路由器不需要主備協商,即具備數據轉發功能,保證了工作鏈路和保護鏈路切換與第二路由器進行數據轉發的同步進行。步驟102、第一接入網設備將數據發送到第二接入網設備上,并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當工作鏈路切換到保護鏈路后,第一接入網設備將數據發送到第二接入網設備上,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在具體發送過程中,第二路由設備轉發目的MAC為虛擬MAC地址的數據流量。第二路由設備首先查看接收到的二層數據幀的目的MAC地址,若該目的MAC地址為第二路由器三層接口的虛擬MAC地址,即虛擬MAC地址,則剝去二層封裝,把承載的IP報文發送到三層,進行路由轉發。同時,當第二路由器的接口 IP地址與虛擬IP地址相同時,則該第二路由器為IP 地址擁有者,第二路由器還需接收目的IP為虛擬IP的報文,當第二路由器的接口 IP地址與虛擬IP地址不相同時,則拒絕接收該IP報文。本發明實施例通過第一接入網設備檢測獲知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者第一路由器發生故障,則將用于傳送數據的工作鏈路從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第二鏈路為第二接入網設備與第二路由器之間的鏈路;第一接入網設備將數據發送到第二接入網設備上,并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上配置相同虛擬路由器標識VRID和相同虛IP的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且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不進行主備選舉,在初始時具備數據轉發功能,第二路由器不需要進行主備切換,只需完成工作鏈路向保護鏈路的切換,即可正常轉發數據流量,保證了工作鏈路和保護鏈路切換與第二路由器進行數據轉發的同步進行,減少了流量中斷時間。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圖2所示實施例中,對應地,當第一接入網設備檢測獲知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或者第一路由器均沒有發生故障,即工作鏈路正常工作時,則將數據通過當前作為工作鏈路的第一鏈路向網絡側發送。在本實施例中,在將數據通過作為工作鏈路的第一鏈路向網絡側發送數據時,第一路由器不向第二路由器發送VRRP協議報文,也不需識別VRRP協議報文并進行特殊處理,不會占用板間報文透傳通道,不僅減少協議處理開銷,還可以減少系統資源浪費,提高數據轉發性能。在上述實施例中,還可以只設置一個接入網設備,即第一接入網設備和第二接入網設備為同一個接入網設備。在具體實現過程中,該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形成第一鏈路,作為工作鏈路,該接入網設備與第二路由器之間形成第二鏈路,作為保護鏈路。當該接入網設備檢測獲知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第一路由器故障時,根據LAG控制協議將第一鏈路切換至第二鏈路,接入網設備可以將數據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當第一接入網設備和第二接入網設備為同一個接入網設備時,即不存在第一接入網設備將數據發送到第二接入網設備的情況。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設置第一接入網設備和第二接入網設備,或者只設置一個接入網設備,對于具體的應用場景,本實例在此不作特別限制。當選擇只設置一個接入網設備,即可滿足實際應用時,又可以減少應用成本。圖3為本發明網絡系統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網絡系統包括第一接入網設備21和第二接入網設備23,第一路由器22和第二路由器24。其對應地,可以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其中,第一路由器22和第二路由器24,分別與網絡側設備25連接;第一接入網設備21與第一路由器22之間具有第一鏈路,第二接入網設備23與第二路由器24之間具有第二鏈路;第一路由器22和第二路由器24上配置相同虛擬路由器標識VRID和相同虛擬IP的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且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不進行主備選舉,在初始時具備數據轉發功能; 第一接入網設備21用于在接收到基站發送的數據后,若檢測獲知第一接入網設備21與第一路由器22之間的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者第一路由器22發生故障,則將用于傳送數據的工作鏈路從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將數據發送到第二接入網設備23上,并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第二路由器24,用于在將工作鏈路從第一鏈路切換至第二鏈路上后,通過第二鏈路將數據發送到網絡側。對應地,第一接入網設備21還用于若檢測獲知第一接入網設備21與第一路由器22之間的第一鏈路或者所述第一路由器22均沒有發生故障,則將數據通過當前作為工作鏈路的第一鏈路向網絡側發送。本實施例提供的網絡系統的具體實現原理和技術效果,可參照上述方法實施例,此處不再贅述。圖4為本發明網絡系統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網絡系統包括接入網設備20,第一路由器22和第二路由器24。其對應地,可以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本實施例與圖3實施例的區別在于,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二接入網設備為同一個接入網設備,即僅設置了一個接入網設備。其中,第一路由器22和第二路由器24,分別與網絡側設備25連接;接入網設備20與第一路由器22之間具有第一鏈路,接入網設備20與第二路由器24之間具有第二鏈路;第一路由器22和第二路由器24上配置相同虛擬路由器標識VRID和相同虛擬IP的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且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不進行主備選舉,在初始時具備數據轉發功能;接入網設備20用于在接收到基站發送的數據后,若檢測獲知接入網設備20與第一路由器22之間的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者第一路由器22發生故障,則將用于傳送數據的工作鏈路從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并將數據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第二路由器24用于在將工作鏈路從第一鏈路切換至第二鏈路上后,通過第二鏈路將數據發送到網絡側。本實施例提供的網絡系統的具體實現原理和技術效果,可參照上述方法實施例,此處不再贅述。
圖5為本發明數據發送方法實施例二的流量中斷時間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數據發送方法可以采用上述圖3與圖4所示的網絡系統實現。如圖5所示,Tl為接入網設備根據LAG控制協議將第一鏈路切換至第二鏈路所需時間;T2為現有技術將第二路由器由備用狀態切換為主用狀態所需時間;T3為現有技術流量中斷時間;T4為采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數據發送方法的流量中斷時間。由圖5可知,由于本實施例中的第二路由器在初始時即具備數據轉發功能,因此,不需要將第二路由器切換為主用路由器,流量中斷時間僅為接入網設備根據LAG控制協議將第一鏈路切換至第二鏈路所需時間。與現有技術的流量中斷時間相比,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流量中斷時間縮短。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上述各方法實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驟可以通過程序指令相關的硬件來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儲于一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該程序在執行時,執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實施例的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R0M、RAM、磁碟或者光盤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 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數據發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入網設備檢測獲知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者所述第一路由器發生故障,則將用于傳送數據的工作鏈路從所述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所述第二鏈路為第二接入網設備與第二路由器之間的鏈路; 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將所述數據發送到所述第二接入網設備上,并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所述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 其中,所述第一路由器和所述第二路由器上配置相同虛擬路由器標識VRID和相同虛擬IP的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且所述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不進行主備選舉,在初始時具備數據轉發功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還包括 若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檢測獲知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或者所述第一路由器均沒有發生故障,則將所述數據通過當前作為工作鏈路的所述第一鏈路向網絡側發送。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和所述第二接入網設備為同一個接入網設備。
4.一種網絡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入網設備和第二接入網設備; 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分別與網絡側設備連接; 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與所述第一路由器之間具有第一鏈路,所述第二接入網設備與所述第二路由器之間具有第二鏈路;所述第一路由器和所述第二路由器上配置相同虛擬路由器標識VRID和相同虛擬IP的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且所述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不進行主備選舉,在初始時具備數據轉發功能; 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用于在接收到基站發送的數據后,若檢測獲知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者所述第一路由器發生故障,則將用于傳送數據的工作鏈路從所述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將所述數據發送到所述第二接入網設備上,并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所述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 所述第二路由器,用于在將工作鏈路從所述第一鏈路切換至所述第二鏈路上后,通過第二鏈路將所述數據發送到網絡側。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網絡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還用于 若檢測獲知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或者所述第一路由器均沒有發生故障,則將所述數據通過當前作為工作鏈路的所述第一鏈路向網絡側發送。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網絡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網設備和所述第二接入網設備為同一個接入網設備。
全文摘要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數據發送方法及網絡系統。該數據發送方法包括第一接入網設備檢測獲知第一接入網設備與第一路由器之間的第一鏈路發生故障或者第一路由器發生故障,則將用于傳送數據的工作鏈路從第一鏈路切換至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上,第二鏈路為第二接入網設備與第二路由器之間的鏈路;第一接入網設備將數據發送到第二接入網設備上,并通過當前作為保護鏈路的第二鏈路向網絡側發送;其中,第一路由器和第二路由器上配置相同虛擬路由器標識VRID和相同虛擬IP的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且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不進行主備選舉,在初始時具備數據轉發功能。本發明實施例可以減少流量中斷時間。
文檔編號H04L12/26GK102984014SQ201210552760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8日
發明者高彩芹, 張強, 陳衛, 文雙全, 孟凡路, 孫澤宇 申請人:北京華為數字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