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通信終端、通信方法、程序以及集成電路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xu)號:7847367閱(yue)讀:196來源(yuan):國知(zhi)局(ju)
專利名稱:通信終端、通信方法、程序以及集成電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通過ALM(Application Layer Multicast :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來進行流的分發時控制再生延遲時間的通信終端以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術
如圖12所示,在互聯網上,在發送方的終端11與接收方的終端12之間進行影像數據(數據包)的收發的情況下,有可能出現影像數據的損失(數據包損失)。因為出現影像數據的損失,從而使由接收方的終端12再生的影像或聲音出現紊亂。為了防止出現紊舌L需要由發送方的終端11重新發送損失的數據包。因此,例如,如圖13所示,接收方的終端12向發送方的終端11請求重發損失的影像數據包(P2)。并且,一般而言,如圖14所示,發送方的終端按照來自接收方的終端12的請求,重發該影像數據包(P2)。要使由接收方的終端12再生該被重發的影像數據包(p2),需要考慮重發所需要的時間來設定由接收方的終端12進行再生的影像數據包(p2)的再生開始時刻。具體而言,如圖15所示,需要從影像數據包(p2)的最初的到達預定時刻起延遲IRTT分來開始再生。在此,RTT (Round TripTime :往返時間)是指數據包在接收方的終端12與發送方的終端11之間往返所需要的時間。該從最初的到達預定時刻到再生開始時刻為止的時間,通常稱為再生延遲時間,在如圖11 圖15所示的一對一的通信中,一般而言,基于收發終端間的RTT來進行設定。例如,再生延遲時間被設定為,再生延遲時間成為RTT的倍數或在RTT以上。以往,作為向多個終端同時分發影像數據的技術,已知有利用ALM分發樹來進行流的分發的技術。參照圖16以及圖17來說明ALM分發樹的概要。如圖16所示,多個終端11、12、13、14、15、16以及17被連接到互聯網或LAN(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網)等星形通信網絡10。在此,例如,終端11要向所有的其他終端12、13、14、15、16以及17直接分發流數據,則數據量超過連接到終端11的線路的帶寬的上限,有可能出現延遲。因此,如圖17所示,構建以流數據的分發源即終端11為頂點(根終端)的邏輯性的分層結構。也就是說,終端11僅向終端12以及13分發流數據。并且,終端12以及13對從終端11接收的流數據進行再生且分別向屬下的終端14、15、16以及17進行分發。根據上述構成,能夠分散通信量,因此能夠實現無延遲的流的分發。即使這樣地通過ALM分發樹來進行影像的分發等,也需要考慮再生延遲時間。與進行一對一的通信的情況同樣地,考慮基于與重發數據的發送源終端之間的RTT來進行設定,但是在ALM分發樹的情況下特別地存在以下三種重發方式。以下,說明在如圖18 20所示的以15臺終端20 34來構成的ALM分發樹中在終端21與終端23之間出現影像數據的損失的情況下的重發方式。
第一重發方式是從ALM分發樹的根終端(分發源)重發損失數據的方式。具體而言,如圖18所示,終端23向作為根終端的終端20請求重發損失數據(以點劃線來示出)。并且,從終端23接受了重發請求的終端20向終端23發送重發數據(以虛線來示出)。第二重發方式是從本終端的父終端(分發樹上的本終端的父終端)重發損失數據的方式。具體而言,如圖19所示,終端23向作為父終端的終端21請求重發損失數據(點劃線)。并且,從終端23接受了重發的請求的終端21向終端23發送重發數據(虛線)。第三重發方式是從上述以外的第三(根終端、父終端以外的)終端重發損失數據的方式。具體而言,如圖20所示,終端23向不存在ALM分發樹上的連接關系的終端22請求重發損失數據(點劃線)。并且,從終端23接受了重發請求的終端22向終端23發送重發數據(虛線)。在適用上述第一重發方式的情況下,成為再生延遲時間的設定基準的RTT為終端23與根終端即終端20之間的RTT。在適用上述第二重發方式的情況下,成為再生延遲時間 的設定基準的RTT為終端23與父終端即終端21之間的RTT。在適用上述第三重發方式的情況下,成為再生延遲時間的設定基準的RTT為終端23與第三終端即終端22之間的RTT。另一方面,在非專利文獻I中,如上所述,并未意識重發數據的接收終端與重發數據的發送源終端之間的RTT而對各個終端設定固定的再生延遲時間。但是,這樣會導致通信品質的降低。這是因為該方式未意識實際的終端之間的延遲,因此設定的再生延遲時間過短而使損失的影像數據的紊亂未被恢復就被再生,或者設定的再生延遲時間過長而使再生開始時間的延遲超過所需時間以上。非專利文獻!Improvingthe Fault Resilience of Overlay MulticastforMedia Streaming Tan,G. ; Jarvis, S. A. ;ParalIel and Distributed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Volume 18, Issue :6 Digital ObjectIdentifier 10. 1109/TPDS.2007. 1054 Publication Year :2007, Page(s) :721-734如上所述,在ALM分發樹的情況下,很多情況下,考慮本終端與重發數據的發送源之間的RTT來設定再生延遲時間會達到品質的提高。但是存在的課題是在將該方式適用到上述第二或第三方式的情況下,如果終端之間在延遲上有差異,則不能得到所設想的通信品質。對于該課題,參照圖21 圖23,通過邊比較各個終端間的延遲相等的情況(圖21)與各個終端之間的延遲不相等的情況(圖22)邊進行說明。圖21以及圖22示出在圖19所示的ALM分發樹中在終端20—終端21—終端23 —終端27的路徑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傳輸的情況,尤其是,圖21示出各個終端間的網絡延遲相等的環境(以后記述為等時延環境),圖22示出各個終端間的網絡延遲不相等的環境(以后記述為非等時延環境)。在此,網絡延遲是指例如從ALM分發樹上的父終端向子終端發送一個數據包所需要的時間,典型地相當于RTT的二分之一。以下設定“RTT =網絡延遲X 2”來進行說明。并且,設定為所有的情況下都是在終端20 21之間損失了數據包P來進行說明。并且,如圖23所示,等時延環境中的各個終端間的網絡延遲是100ms。而在非等時延環境中,終端20 21之間的網絡延遲是200ms,除此之外的終端間的網絡延遲是100ms。并且,設定為所有的情況下都是各個終端21 34的再生延遲時間和與父終端(重發數據的發送源終端)之間的RTT相等(也就是說,網絡延遲的兩倍)。而且,設定為在所有的情況下都通過上述第二重發方式來重發損失數據。
如果終端20 21之間出現數據包P的損失,則數據包P不會到達終端21和其下游的所有的終端23、27。因此,在第二重發方式中,這些終端(終端21、23、27),若超過了數據包P的到達預定時刻則向父終端發送數據包P的重發請求,以使父終端重發數據包P。以等時延環境(圖21)、非等時延環境(圖22)的順序來說明這些動作在時間上的流程。在圖21的等時延環境中,接收了來自終端21、23以及27的重發請求的終端20、21以及23向各個終端21、23以及27重發數據包p。也就是說,終端21、23以及27會在從發送了重發請求之時起(換而言之,經過了數據包P的到達預定時刻之時起)200ms (=1RTT)之后接收重發來的數據包P。并且,如圖23所示,終端21、23以及27的再生延遲時間是200ms,因此在各個終端21、23以及27上能夠影像不中斷地再生數據包P (數據包P的重發趕得及各個終端21、23以及27的再生)。而在圖22的非等時延環境中,終端20 21間的網絡延遲是200ms。因此,來自終端20的重發數據包到達終端21是在數據包P的最初的到達預定時刻的400ms之后。也就是說,終端21能夠向終端23重發數據包P也是在400ms之后(終端23的重發請求在終·端21上待機200ms)。因此,重發到終端23的數據包p會在最初的到達預定時刻的400ms之后到達。在此,如圖23所示,因為終端23的再生延遲時間是200ms,因此重發的數據包p到達終端23時已超過了再生開始時刻(終端27也同樣)。也就是說,在適用第二重發方式的情況下,如果終端之間網絡延遲存在差異,則出現不能得到設想的通信品質這樣的課題。在此,僅說明了適用第二重發方式的情況,但是適用第三重發方式的情況下也存在同樣的課題。另外,在適用第一重發方式的情況下,因為直接從根終端接收重發數據,因此不受其他終端之間的延遲的差異的影響,因此不存在本課題。但是,第一重發方式,因為與接收節點的數量成比例地發送到根終端的重發請求的數量會增加,因此存在壓迫根終端的處理能力、帶寬這樣的缺點,缺乏實用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課題,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傳輸路徑上出現流數據的損失的情況下,也能夠高品質地再生流數據的通信終端以及通信方法。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涉及的通信終端是接收并再生由根終端分發的流數據的多個通信終端中的一個通信終端。所述多個通信終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O個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所述父終端向所述子終端依次發送所述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應用層組播分發樹。并且,該一個通信終端具備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利用從所述根終端到該一個通信終端為止的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中的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是在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之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再生控制部,將從所述根終端接收的所述流數據,延遲由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所決定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根據上述的構成,即使在從根終端到本終端為止的各區間中的、往返延遲時間最大的區間即在重發處理最花費時間的區間出現了流數據的損失,到再生時間為止也能夠取得重發數據。其結果,能夠高品質地再生流數據。另外,在上述的構成中,利用ALM分發樹來發送重發數據。而流數據的發送方法不作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利用與重發數據相同的ALM分發樹來進行發送,也可以利用與重發數據不同的ALM分發樹來進行發送,也可以不利用ALM分發樹而是從根終端向各個通信終端直接進行發送。并且,本說明書中的“父終端”是指在ALM分發樹中向本終端直接發送數據的發送源終端。“子終端”是指在ALM分發樹中本終端直接發送數據的發送目標方終端。作為一個例子,也可以是,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將所述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的整數倍決定為所述再生延遲時間。作為另一個例子,在將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往返延遲時間定義為rtt (self),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定義為X(Self),將所述父終端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定義為X (parent),將正整數定義為a self的情況下,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在滿足rtt (self) ^ X (parent)的情況下,利用下述算式I來決定所述再 生延遲時間X (self),在滿足rtt (self) < x (parent)的情況下,利用下述算式2來決定所述再生延遲時間X(self)。[算式I]X (self) = a self Xrtt (self) (式 I)[算式2]X (self) = ( α Seif_l) X rtt (self) +x (parent) (式 2)上述各方法中,通過決定再生延遲時間,即使在重發數據出現損失的情況下,也有到再生時間為止能夠取得重發數據的可能性。其結果,能夠更加高品質地再生流數據。而且,也可以是,該一個通信終端具備重發請求部,在從所述根終端接收的流數據的一部分出現損失的情況下,所述重發請求部向所述父終端請求發送與該損失對應的重發數據。并且,也可以是,所述重發請求部,以在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以上且在所述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以下的間隔,反復請求發送重發數據。據此,更加提高到再生時間為止能夠取得重發數據的可能性。而且,也可以是,該一個通信終端具備往返延遲時間測定部,測定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以及往返延遲時間管理部,從所述父終端接收包含從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所述根終端到所述父終端為止的一個以上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的往返延遲時間通知,并將由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測定部所測定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包含到所述往返延遲時間通知中來向所述子終端發送。據此,能夠將通信網路的通信抑制到最小限度,能夠向各通信終端散發所需要的信息(往返延遲時間)。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往返延遲時間管理部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接收所述往返延遲時間通知。也可以是,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測定部,在每當接收所述往返延遲時間通知時,就測定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在每當接收所述往返延遲時間通知時,就利用所述往返延遲時間通知中包含的一個以上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和由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測定部所測定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來決定所述再生延遲時間。這樣,通過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更新再生延遲時間,從而能夠更高品質地再生流數據。本發明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通信終端是接收并再生由根終端分發的流數據的多個通信終端中的一個通信終端。所述多個通信終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O個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所述父終端向所述子終端依次發送所述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應用層組播分發樹。并且,該一個通信終端具備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利用從所述根終端到該一個通信終端為止的各區間中的所述流數據的損失率最大的區間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是在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之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再生控制部,將所述流數據從接收之時起延遲由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所決定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如上述構成,通過考慮各區間的流數據的損失率,利用損失率最大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從而能夠更高品質地再生流數據。而且,也可以是,該一個通信終端具備損失率測定部,測定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所述損失率;以及損失率管理部,從所述父終端接收包含從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所述根終端到所述父終端為止的一個以上的所述損失率的損失率通知,并將由所述損失率測定部所測定的所述損失率包含到所述損失率通知中來向所述子終端發送。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損失率管理部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接收所述損失率通知。也可以是,所述損失率測定部,在每當接收所述損失率通知時,就測定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所述損失率。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在每當接收所述損失率通知時,就利用所述損失率通知中包含的一個以上的所述損失率和由所述損失率測定部所測定的所述損失率來決定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涉及的通信方法由接收并再生由根終端分發的流數據的多個通信終端中的一個通信終端來執行。所述多個通信終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O個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所述父終端向所述子終端依次發送所述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應用層組播分發樹。并且,該通信方法包括再生延遲時間決定步驟,利用從所述根終端到該一個通信終端為止的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中的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是在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之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再生控制步驟,將從所述根終端接收的所述流數據,延遲在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步驟決定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涉及的程序由接收并再生由根終端分發的流數據的多個通信終端中的一個通信終端來執行。所述多個通信終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O個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所述父終端向所述子終端依次發送所述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應用層組播分發樹。并且,該程序使該一個通信終端執行以下步驟再生延遲時間決定步驟,利用從所述根終端到該一個通信終端為止的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中的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是在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之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再生控制步驟,將從所述根終端接收的所述流數據,延遲在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步驟決定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涉及的集成電路被裝配到接收并再生由根終端分發的流數據的多個通信終端中的一個通信終端。所述多個通信終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O個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所述父終端向所述子終端依次發送所述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應用層組播分發樹。并且,該集成電路具備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利用從所述根終端到該一個通信終端為止的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中的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是在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之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再生控制部,將所述流數據從接收之時起延遲由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所決定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根據本發明,能夠提高由各接收終端再生的影像、聲音等流數據的品質。


圖I是實施例I所涉及的通信終端的功能框圖。圖2是示出實施例I所涉及的通信終端的動作的流程圖。圖3是實施例I所涉及的通信終端的詳細的功能框圖。圖4是示出ALM分發樹的重發請求的發送目標方(左側)以及重發數據的發送目標方的例子的圖。圖5是示出分別通過方法I 3來決定的再生延遲時間的例子的圖。圖6是示出方法I的情況下的數據流程的一個例子的圖。圖7是示出方法2的情況下的數據流程的一個例子的圖。圖8是示出方法3的情況下的數據流程的一個例子的圖。圖9是示出RTT通知消息的發送次序的圖。圖10是示出RTT通知消息中包含的RTT的例子的圖。圖IlA是示出作為記錄介質主體的磁盤的物理格式的例子的圖。圖IlB是示出保持磁盤的外殼的前視圖、截面圖以及磁盤的圖。圖IlC是示出用于在軟盤中記錄再生上述程序的構成的圖。圖12是示出在通信網絡上出現數據的損失的例子的以往的圖。圖13是示出請求重發損失數據的例子的以往的圖。圖14是示出發送重發數據的例子的以往的圖。圖15是示出重發延遲時間的決定方法的例子的以往的圖。圖16是示出以往的網絡構成的以往的圖。圖17是示出以圖16的終端來構成ALM分發樹的例子的以往的圖。圖18是用于說明第一數據重發方式的以往的圖。圖19是用于說明第二數據重發方式的以往的圖。圖20是用于說明第三數據重發方式的以往的圖。圖21是示出等時延環境中的重發處理流程的一個例子的以往的圖。圖22是示出非等時延環境中的重發處理流程的一個例子的以往的圖。圖23是示出網絡延遲和再生延遲時間之間的關系的例子的以往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實施例I)參照圖I以及圖2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I所涉及的通信終端100的構成以及動作。另外,圖I是通信終端100的功能框圖。圖2是示出通信終端100的動作的流程圖。如圖I所示,實施例I所涉及的通信終端100具備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1010和再生控制部1020。該通信終端100是接收并再生從根終端分發的流數據的多個通信終端(圖I中省略了圖示)中的一個通信終端。并且,多個通信終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O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父終端向子終端依次發送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ALM分發樹。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1010利用從根終端到通信終端100為止的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中的最大值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Sll)。在此,往返延遲時間是指在ALM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往返延遲時間,典型地相當于RTT等。再生控制部1020將從根終端接收的流數據延遲由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1010決定的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S12)。具體而言,再生控制部1020將從根終端接收的流數據暫時保存到緩存(省略了圖示),并在從接收后起經過了再生延遲時間的定時從緩存中讀出并再生。
接著,參照圖3,說明實施例I所涉及的通信終端100的詳細的構成。圖3是通信終端100的詳細的功能框圖。圖3所示的通信終端100具備重發請求發送部101、重發數據發送部201、ALM控制部301、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401、RTT管理部402以及RTT測定部501。另外,圖I的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1010相當于圖3的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401,圖I的再生控制部1020相當于圖3的ALM控制部301。ALM控制部(再生控制部)301從ALM分發樹上的父終端接收流數據,將所接收的流數據保存到緩存(省略了圖示)中并向子終端進行發送。并且,ALM控制部301將在緩存中保持的流數據經過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RTT測定部(往返延遲時間測定部)501測定本終端與父終端之間的RTT。不特別限定測定RTT的方法,例如,能夠利用在RTCP (Real-time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實時傳輸控制協議)中使用的現有的RTT測定方法。RTT管理部(往返延遲時間管理部)402,從父終端接收RTT通知消息(往返延遲時間通知),并將由RTT測定部501測定的本終端-父終端間的RTT (往返延遲時間)包含到該RTT通知消息中來向子終端發送。另外,從父終端接收的RTT通知消息中包含從ALM分發樹上的根終端到父終端為止的各區間的RTT。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401,利用由RTT管理部402從父終端接收的RTT通知消息中包含的RTT和由RTT測定部501測定的RTT,決定再生延遲時間,并通知給ALM控制部301。之后敘述再生延遲時間的具體的決定方法。重發請求發送部(重發請求部)101,在從根終端接收的流數據的一部分出現損失的情況下,向父終端請求發送與該損失對應的重發數據。并且,重發請求發送部101反復發送重發請求直到取得重發數據為止。此時的重發間隔,優選為,在通信終端100與其父終端之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以上且在從根終端到本終端為止的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中的最大值以下的間隔。重發數據發送部201,應對從子終端接收重發請求這一事宜,而從ALM控制部301的緩存取得該重發請求所示的數據,并向作為重發請求的發送源的子終端發送。并且,在ALM控制部301的緩存中不存在應重發的數據的情況下,待機直到接收該數據為止,并在接收后迅速地發送。接著,參照圖4 8,說明通信終端100決定再生延遲時間的具體的方法I 3。另夕卜,為了簡便,設定為在圖4 8中利用第二重發方式來收發重發數據。也就是說,利用同一 ALM分發樹來分發流數據和重發數據。另外,方法I是將向本終端發送的重發數據通過的終端間的RTT的最大值設定為再生延遲時間的方法。方法2是將方法I的最大值再變成整數倍之后設定為再生延遲時間的方法。方法3是將基于下述式I以及式2來導出的值設定為本終端的再生延遲時間的方法。另外,“向本終端發送的重發數據通過的終端”是指本終端的上游(從本終端到根終端為止的路徑)的所有的終端。圖4是由父終端進行重發(第二重發方式)的示例,設想的是在終端20 21之間出現數據的損失的情況。此時,終端21和其下游的終端23、24、27 30受其影響。因此,成為由終端21向終端20,由終端23、24向終端21,由終端27、28向終端23,由終端29、30向終端24發送重發請求(圖4的左側)。并且,接收這些重發請求的終端20、21、23、24分別向發送了重發請求的終端發送重發數據(圖4的右側)。
此時,如果參照圖4的右側的圖則很清楚,向各終端發送的重發數據經由其上游的各個終端。也就是說,在分發樹的任意的區間(指“相鄰的兩個終端間的通信路”)中出現損失的情況下,重發數據通過出現損失區間的下游的所有的終端。并且,出現損失區間也有可能是包含根終端的最上位區間,此時的重發數據通過的終端為構成ALM分發樹的所有的終端。首先,在方法I中,將在各終端的上游的各區間的RTT的最大值設定為各終端的再生延遲時間。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終端20與終端21之間的RTT是200ms,因此終端21的再生延遲時間是200ms。并且,因為終端21與終端23之間的RTT是100ms,因此終端23的再生延遲時間為200ms (終端20 21之間的RTT)。而且,因為終端23與終端27之間的RTT是100ms,因此終端27的再生延遲時間是200ms (終端20 21之間的RTT)。其他的終端22、24、25、26、28、29、30、31、32、33以及34也能夠以同樣的方法來設定再生延遲時間。在圖6示出在終端20 21之間出現數據包P的損失的情況下在終端20、21、23與27之間進行的重發處理的時間上的推移。參照圖6,從終端20發送的數據包P,預定在IOOms之后的時刻&到達終端21,而且預定在其50ms之后的時刻t2到達終端23,而且預定在其50ms之后的時刻t3到達終端27。但是,因為在終端20與終端21之間的區間中出現數據包P的損失,因此終端21、23以及27到了預定時刻也收不到數據包P。因此,終端21在時刻h向終端20發送重發請求。該重發請求在從終端21的發送起IOOms之后的時刻t3到達終端20。同樣,終端23在時刻t2向終端23發送重發請求,終端27在時刻t3向終端23發送重發請求。并且,從終端23發送的重發請求在50ms之后的時刻t3到達終端21,從終端27發送的重發請求在50ms之后的時刻t4到達終端23。然后,在時刻t3接收了來自終端21的重發請求的終端20,立即向終端21發送重發數據包V。該重發數據包V在終端20的發送起IOOms之后的時刻丨5到達終端21。另一方面,在時刻丨3接收了來自終端23的重發請求的終端21,本身也未保持數據包P,因此就那樣待機。并且,終端21,在時刻〖5接收了來自終端20的重發數據包P'的定時,向終端23發送重發數據包p',以作為針對之前的重發請求的應答。該重發數據包P',在從終端21的發送起50ms之后的時刻t6到達終端23。
同樣,在時刻t4接收了來自終端27的重發請求的終端23,本身也未保持數據包p,因此就那樣待機。并且,終端23,在時刻〖6接收了來自終端21的重發數據包p'的定時,向終端27發送重發數據包P,,以作為對之前的重發請求的應答。該重發數據包P',在從終端23的發送起50ms之后的時刻t7到達終端27。這樣,因為將作為重發數據通過的路徑上的最大RTT的終端20 21之間的RTT( = 200ms)設定為各終端21、23以及27的再生延遲時間,因此在圖6中可知到達各終端21、23以及27的重發數據趕得及再生。另外,這是在作為最大RTT區間的終端20 21之間出現數據損失的情況,在其他區間(例如,在終端21 23之間的區間)出現數據的損失的情況下,重發數據到達所需要的時間更短,因此此時重發數 據也一定會到達得來得及各終端23、27的再生。方法2、3是為了能夠在各終端更加確實地接收重發數據而設想的方法。更具體而言,對各終端設定在該重發數據本身在中途出現損失的情況下,能夠再次重發這些的時間上的富余。例如,能夠在發送重發請求起等待以方法I算出的再生延遲時間重發數據也未到達的情況下,視為重發數據在中途損失,而再次發送重發請求。并且,在方法2、3中,設定各終端的再生延遲時間,以使作為針對該第二次的重發請求的應答而接收的重發數據包趕得及再生。之后再依次說明這些內容。在方法2中,將本終端的再生延遲時間設定為上游RTT的最大值的整數倍。例如,如圖5所示,將各終端21 34的再生延遲時間設定為上游RTT的最大值(也就是說,方法I的再生延遲時間)的2倍。此時,各終端21 34如果以方法I的最大RTT的間隔繼續發送重發請求,則能夠經得住重發數據的一次的損失。圖7示出在重發數據包p'損失的情況下的處理的時間上的推移。另外,對于與如圖6所示的方法I相同的處理,省略詳細的說明,而以方法2特有的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在圖7的例子中,在圖6的例子的基礎上,在時刻t5與時刻t6之間,在終端21 23之間損失了重發數據包p'。并且,終端23、27以作為上游的最大RTT的200ms間隔繼續發送重發請求。也就是說,終端23在作為數據包P的最初到達預定時刻的時刻t2的200ms之后的時刻t6,向終端21發送第二次的重發請求。同樣,終端27,在作為數據包P的最初到達預定時刻的時刻t3的200ms之后的時刻t7,向終端23發送第二次的重發請求。終端21,在時刻t7從終端23接收第二次的重發請求,并再次向終端23發送重發數據包P,。并且,從終端21發送的重發數據包p',在最初到達預定時刻丨2的300ms之后到達終端23。同樣,終端23,在時刻t8從終端27接收第二次的重發請求,并再次向終端27發送重發數據包p'。并且,從終端23發送的重發數據包P',在最初到達預定時刻七3的300ms之后到達終端27。這樣,重發數據包P'到達終端23以及27是在作為這些終端23、27的再生延遲時間的400ms以內。也就是說,該重發數據包P'趕得及在終端23以及27的再生。在此,在圖7的例子中,重發數據包p'的損失是出現在最大RTT鏈路(最大RTT的區間)以外的鏈路,因此重發數據包V像這樣早于再生延遲時間而到達,但是在最大RTT鏈路上出現了損失的情況下,在400ms之后重發數據包p'到達。這正好與再生延遲時間相等,因此趕得及再生。在上述例子中,將以方法I算出的再生延遲時間(=最大RTT)設定為2倍,但是能夠通過將其增大到3倍、4倍、……、1倍,從而經得住重發數據包P'的損失次數多這樣的不穩定的通信環境。具體而言,能夠經得住指定(倍數-I)次數的重發數據的損失。另外,伴隨再生延遲時間變長,有必要增大暫時保存流數據的緩存的容量。因此,考慮流數據的實時性、通信網路的穩定性等來決定與最大RTT相乘的X的值就可以。另外,此處的繼續發送重發請求的間隔,不限定于最大RTT,也可以是上游的任一個RTT。例如,也可以是,以與父終端之間的RTT(終端23的情況下為終端21 23之間的RTT、終端27的情況下為終端23 27之間的RTT)的間隔,來繼續發送重發請求。在上述方法2中通過將最大RTT的整數倍作為再生延遲時間來利用,從而即使在最大RTT鏈路出現重發數據的損失的情況下也能夠應對。相對于此,在方法3中,能夠對各終端η個別地設定欲執行重發的次數αη。具體而言,利用下述式I或式2,決定各終端η的再生延遲時間X (η)就可以。[算式3] X (n) = anXrtt (η) (式 I)[算式4]X (η) = ( α η~1) X rtt (η) +χ (parent) (式 2)另外,在上述的式I中,將終端η的再生延遲時間定義為χ (η)、將終端η的父終端的再生延遲時間定義為χ (parent),將終端η與其父終端之間的RTT設定為rtt (η),將對每個終端η設定的正整數定義為αη。并且,在滿足條件I :rtt(n) ^ x (parent)的情況下利用式1,在滿足條件2 :rtt(n) < χ (parent)的情況下利用式2,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χ (η)。具體而言,對于終端22, RTT(22) = 100ms, x(parent) = χ(20) =Oms,滿足條件I。因此,利用RTT (22) = 100ms、Q22 = 2,則終端22的再生延遲時間x(22) = 200ms。另夕卜,終端22的父終端是作為根終端的終端20,不需要考慮數據的損失,因此再生延遲時間χ (20) = 0ms。并且,對于終端25,RTT(25) = 300ms, x(parent) = χ(22) = 2OOms,滿足條件 I。因此,利用RTT (25) = 300ms, Q25= 1,則終端25的再生延遲時間x(25) = 300ms。而且,對于終端31, RTT (31) = 100ms, x (parent) = x(25) = 300ms,滿足條件 2。因此,利用RTT(31) = 100ms, x(parent) = 300ms, α 31 = 2,則終端31的再生延遲時間χ (31) = 400ms ο另外,方法3的式I以及式2的正整數αη,表示欲在終端n與其父終端之間試行α η次重發,并且能夠對每個終端η個別地設定該值。其結果,向每個終端試行重發次數不同。在圖5的方法3的欄中,示出各終端的試行重發次數αη的值(=從父終端的試行重發次數)和利用α 時從式I以及式2導出的各終端的再生延遲時間。圖8示出方法3的情況下的終端20、22、25以及31的處理的時間上的推移。另外,在圖8示出的終端22、25以及31分別以重發數據的路徑上的最大RTT間隔,也就是說,終端22以IOOms間隔、終端25以及31以300ms間隔繼續發送重發請求。首先,如圖8所示,終端22在數據包P的到達預定時刻tn和其IOOms之后的時刻t13向終端20發送重發請求。并且,作為針對第二次的重發請求的應答,終端22在當初的到達預定時刻tn的200ms之后的時刻t15從終端20接收重發數據包P,。在此,終端22的再生延遲時間χ (22) = 200ms,試行重發次數α 22 = 2,因此針對第二次的重發請求,如果在時刻t15接收了重發數據包P',則趕得及再生。并且,終端25,在數據包P的到達預定時刻t14,向終端22發送重發請求。并且,作為對第一次的重發請求的應答,終端25在當初的到達預定時刻t14的300ms之后的時刻t2(l,終端22接收重發數據包p'。在此,因為終端25的再生延遲時間χ (25) = 300ms,試行重發次數α25= 1,因此針對第一次的重發請求,如果在時刻t2(l接收了重發數據包p',則趕得及再生。而且,終端31在數據包P的到達預定時刻t15和其300ms之后的時刻t21向終端25發送重發請求。并且,作為針對第二次的重發請求的應答,終端31在當初的到達預定時刻t15的400ms之后的時刻t23從終端25接收重發數據包V。在此,因為終端31的再生延遲時間χ (31) = 400ms,試行重發次數α 31 = 2,因此針對第二次的重發請求,如果在時刻 t23接收了重發數據包P',則趕得及再生。這樣,可知即使在試行了與對各終端指定的αη相等的次數的重發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即使出現以該重發次數能夠恢復的次數的數據包P以及重發數據包P,的損失,重發數據包V也會到達地趕得及各終端的再生時刻。另外,在此繼續發送重發請求的間隔,不限定于最大RTT,也可以是上游的任一個RTT。例如,也可以是,以與父終端之間的RTT (終端22的情況下為終端20 22之間的RTT、終端25的情況下為終端22 25之間的RTT、終端31的情況下為終端25 31之間的RTT)的間隔,繼續發送重發請求。并且,在方法I、2以及3中,各終端取得重發數據的路徑上的各RTT,自律性地計算本終端的再生延遲時間,但是也可以是,由根終端等特定的終端來集中進行計算并向各終端散發。接著,利用圖9以及圖10說明上述的再生延遲時間的計算中所需要的RTT的收集方法。在此,也為了簡便而設想第二重發方式。此時,對于各終端,所需要的RTT僅僅是ALM分發樹上的在本終端的上游的終端間的RTT。首先,作為根終端的終端20,如圖9的左側的圖所示,向終端21發送RTT通知消息ml,向終端22發送RTT通知消息m2。此時,因為終端20不具有父終端,因此實際上發送不包含RTT信息的RTT通知消息ml、m2。然后,接收了 RTT通知消息ml的終端21,如圖9的中央的圖以及圖10所示,向終端23、24發送包含了本終端-父終端(終端20)間的RTT的新的RTT通知消息m3、m4。另夕卜,本終端-父終端間的RTT由圖I的RTT測定部501來測定。同樣,接收了 RTT通知消息m2的終端22,向終端25、26發送包含了本終端-父終端(終端20)間的RTT的新的RTT通知消息m5、m6。接收了這些的終端23 26也同樣地動作,如圖9的右側的圖所示,終端27 34接收消息m7 ml4。在圖10示出這些各個RTT通知消息的內容(包含的RTT)。各個終端能夠利用從父終端接收的RTT通知消息的內容和各個終端自己測定的與父終端之間的RTT,來算出再生延遲時間。在此,作為測定與父終端之間的RTT的具體的方法,例如利用在RTCP中使用的方法等已知的RTT測定方法。另外,對于RTT通知消息也可以再附加其他的信息。例如,也可以是,向子終端發送還包含了由各終端決定的再生延遲時間(在方法3中需要)的RTT通知消息。
另外,在此,以如圖8所示的從上到下的方法(按從上游到下游的流程來處理的方法)來取得了需要的RTT,但是也可以是,各個終端測定與本終端連接的各個終端(以后記述為相鄰終端)之間的RTT,并在所有的終端之間互相散發這些信息等方法。或者,由各終端測定與父終端之間的RTT或者與相鄰終端之間的RTT,將其個別地通知給根終端或者利用從下到上的方法 (按從下游到上游的流程處理的方法)通知給根終端,并由根終端將各個終端所需要的RTT個別地或者利用分發樹上的多址通信來進行通知。或者,也可以是,利用這些以外的收集方法。另外,也可以是,上述的再生延遲時間決定處理,僅在流數據的分發開始時執行一次,而在該流數據的分發中則固定再生延遲時間。或者,也可以是,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反復執行再生延遲時間決定處理,從而在流數據的分發中更新再生延遲時間。具體而言,RTT管理部402,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接收RTT通知消息。RTT測定部501,每當由RTT管理部402接收RTT通知消息,則測定本終端-父終端間的RTT。并且,也可以是,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401,每當接收RTT通知消息,則利用該RTT通知消息中包含的RTT和由RTT測定部501重新測定的RTT,執行再生延遲時間決定處理。但是,如果在流數據的分發中再生延遲時間變短,則需要快速再生或跳過再生已在緩存中保持的流數據。并且,如果在流數據的分發中再生延遲時間變長,則需要暫時中斷再生或者慢速再生已在緩存中保持的流數據。這樣,如果在流數據的分發中變更再生延遲時間,則被再生的影像或聲音在瞬間出現紊亂。但是,因為通過不斷地將再生延遲時間更新為最恰當的值,從而減輕作為全體的影像或聲音的紊亂,因此優選為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更新再生延遲時間。另外,按照通信網絡的環境來變更再生延遲時間的更新間隔就可以。例如,也可以是,在通信環境不穩定的情況下,縮短更新間隔,在通信環境穩定的情況下加長更新間隔。并且,也可以是,按照流數據的特性來對再生延遲時間的更新進行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在要求高度的實時性的流數據(例如電視會議等)的情況下,僅在再生延遲時間變短的情況下許可更新,在不可以許可中斷的流數據(例如音樂等)的情況下,僅在再生延遲時間變長的情況下許可更新。(實施例2)其次,說明實施例2所涉及的通信終端的構成以及動作。另外,省略與實施例I之間的共同之處,以不同之處為中心進行說明。實施例2所涉及的通信終端,在圖3所示的通信終端100的基礎上,具備損失率管理部和損失率測定部。并且,由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401進行的再生延遲時間的具體的決定方法不同。損失率測定部測定本終端與其父終端之間的流數據的損失率。具體而言,參照TCP頭部的序列編號等來算出接收的流數據的PER (Packet ErrorRate :數據包錯誤率)等就可以。損失率管理部,從父終端接收包含從ALM分發樹上的根終端到父終端為止的各區間的損失率的損失率通知,并將由損失率測定部測定的損失率包含到該損失率通知中來向子終端發送。另外,也可以是,以與RTT通知消息同樣的方法,將損失率通知作為與RTT通知消息不同的消息來進行收發。此時,具體的處理方法與RTT管理部402的RTT通知消息相同。或者,也可以是,將上述的損失率的信息數據包含到RTT通知消息中。并且,實施例2所涉及的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在RTT的基礎上,利用由損失率管理部接收的損失率通知中包含的損失率和由損失率測定部測定的損失率,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具體而言,利用從根終端到本終端為止的各區間中的流數據的損失率最大的區間的RTT,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如上所述,通過在重發數據的路徑上的RTT信息的基礎之上,考慮各區間的損失率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從而更加提高由ALM控制部301再生的流數據的品質。(實施例3)并且,本發明不僅能過如實施例1、2作為通信終端以及通信方法來實現,也能夠作為用于使計算機執行實施例1、2的通信方法的程序來實現。
圖IlA 圖IlC是利用保存了上述實施例1、2的通信方法的軟盤FD以計算機系統來實施的情況下的說明圖。圖IlA示出作為記錄介質主體的磁盤MD的物理格式的例子。圖IlB示出保持磁盤MD的外殼F的前視圖、截面圖以及磁盤MD。圖IlC示出用于在軟盤FD中記錄并再生上述程序的構成。軟盤FD由作為記錄介質主體的磁盤MD和保持磁盤MD的外殼F構成。磁盤MD的表面,呈同心圓狀地從外周朝向內周形成多個磁道Tr,各磁道Tr按角度方向被劃分為16個扇區Se。因此,保存了上述程序的軟盤FD在磁盤MD上被分配的區域記錄有作為上述程序的通信方法。并且,在軟盤FD記錄上述程序的情況下,是從計算機系統Cs通過軟盤驅動器FDD來寫入作為上述程序的通信方法。并且,通過軟盤FD內的程序在計算機系統Cs中構建通信方法的情況下,通過軟盤驅動器FDD從軟盤FD讀出程序,并轉送到計算機系統Cs。另外,上述說明中,作為記錄介質利用軟盤FD來進行了說明,但是利用光盤也能夠同樣地進行。并且,不限定于記錄介質,IC卡、只讀存儲器卡帶(ROM cassette)等只要能夠記錄程序就能夠同樣地實施。并且,本發明,也可以將構成通信裝置的構成要素的一部分或全部由I個系統LSI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大規模集成電路)來構成。系統LSI是將多個構成部集成在I個芯片上而制造的超多功能LSI。以上,參照

了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圖示的實施例。能夠對圖示的實施例,在與本發明同一范圍內或等同的范圍內,施加各種各樣的修改、變形。本發明能夠利用于基于ALM分發樹的影像分發或遠程講義系統等。符號說明10通信網絡11、12、13、14、15、16、17、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 終端100通信終端101重發請求發送部201重發數據發送部30IALM 控制部401、1010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
402RTT 管理部501RTT 測定部 1020再生控制部
權利要求
1.一種通信終端,該通信終端是接收并再生由根終端分發的流數據的多個通信終端中的一個通信終端, 所述多個通信終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O個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所述父終端向所述子終端依次發送所述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應用層組播分發樹, 該一個通信終端具備 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利用從所述根終端到該一個通信終端為止的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中的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是在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之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時間;以及 再生控制部,將從所述根終端接收的所述流數據,延遲由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所決定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通信終端, 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將所述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的整數倍決定為所述再生延遲時間。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通信終端, 在將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往返延遲時間定義為rtt (self),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定義為X (self),將所述父終端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定義為X (parent),將正整數定義為a self的情況下, 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 在滿足rtt (self)≥X (parent)的情況下,利用算式I來決定所述再生延遲時間X (self), 在滿足rtt (self) < X (parent)的情況下,利用算式2來決定所述再生延遲時間X (self)。
[算式I]X (self) = a self Xrtt (self) (式 I) [算式2]X (self) = ( α Seif_l) X rtt (self) +x (parent) (式 2)
4.如權利要求I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通信終端, 該一個通信終端還具備重發請求部,在從所述根終端接收的流數據的一部分出現損失的情況下,所述重發請求部向所述父終端請求發送與該損失對應的重發數據, 所述重發請求部,以在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以上且在所述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以下的間隔,反復請求發送重發數據。
5.如權利要求I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通信終端, 該一個通信終端還具備 往返延遲時間測定部,測定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以及 往返延遲時間管理部,從所述父終端接收包含從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所述根終端到所述父終端為止的一個以上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的往返延遲時間通知,并將由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測定部所測定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包含到所述往返延遲時間通知中來向所述子終端發送。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終端, 所述往返延遲時間管理部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接收所述往返延遲時間通知, 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測定部,在每當接收所述往返延遲時間通知時,就測定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 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在每當接收所述往返延遲時間通知時,就利用所述往返延遲時間通知中包含的一個以上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和由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測定部所測定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來決定所述再生延遲時間。
7.一種通信終端,該通信終端是接收并再生由根終端分發的流數據的多個通信終端中的一個通信終端, 所述多個通信終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O個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所述父終端向所述子終端依次發送所述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應用層組播分發樹, 該一個通信終端具備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利用從所述根終端到該一個通信終端為止的各區間中的所述流數據的損失率最大的區間的所述往返延遲時間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是在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之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再生控制部,將所述流數據從接收之時起延遲由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所決定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終端, 該一個通信終端還具備 損失率測定部,測定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所述損失率;以及 損失率管理部,從所述父終端接收包含從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所述根終端到所述父終端為止的一個以上的所述損失率的損失率通知,并將由所述損失率測定部所測定的所述損失率包含到所述損失率通知中來向所述子終端發送。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終端, 所述損失率管理部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接收所述損失率通知, 所述損失率測定部,在每當接收所述損失率通知時,就測定該一個通信終端與該一個通信終端的父終端之間的所述損失率, 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在每當接收所述損失率通知時,就利用所述損失率通知中包含的一個以上的所述損失率和由所述損失率測定部所測定的所述損失率來決定所述再生延遲時間。
10.一種通信方法,該通信方法由接收并再生由根終端分發的流數據的多個通信終端中的一個通信終端來執行, 所述多個通信終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O個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所述父終端向所述子終端依次發送所述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應用層組播分發樹, 該通信方法包括 再生延遲時間決定步驟,利用從所述根終端到該一個通信終端為止的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中的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是在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之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再生控制步驟,將從所述根終端接收的所述流數據,延遲在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步驟決定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
11.一種程序,該程序由接收并再生由根終端分發的流數據的多個通信終端中的一個通信終端來執行, 所述多個通信終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O個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所述父終端向所述子終端依次發送所述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應用層組播分發樹, 該程序使該一個通信終端執行以下步驟 再生延遲時間決定步驟,利用從所述根終端到該一個通信終端為止的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中的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是在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之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時間;以及 再生控制步驟,將從所述根終端接收的所述流數據,延遲在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步驟決定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
12.—種集成電路,該集成電路被裝配到接收并再生由根終端分發的流數據的多個通信終端中的一個通信終端, 所述多個通信終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O個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所述父終端向所述子終端依次發送所述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應用層組播分發樹, 該集成電路具備 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利用從所述根終端到該一個通信終端為止的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中的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所述往返延遲時間是在所述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之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時間;以及 再生控制部,將所述流數據從接收之時起延遲由所述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所決定的所述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
全文摘要
通信終端(100)是分別被分配一個父終端和0個以上的子終端從而構成從父終端向子終端依次發送流數據的重發數據的應用層組播分發樹的多個通信終端中的一個通信終端。并且,該一個通信終端(100)具備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1010),利用從根終端到該一個通信終端(100)為止的各區間的往返延遲時間中的往返延遲時間的最大值來決定再生延遲時間,該往返延遲時間是在應用層組播分發樹上的相鄰的兩個終端之間的區間中收發數據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再生控制部(1020),將從根終端接收的流數據,延遲由再生延遲時間決定部(1010)所決定的再生延遲時間后再生。
文檔編號H04L12/56GK102714626SQ20118000356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8日
發明者T·M·巴都葛, 村本衛一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