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安裝盒的堆疊系統、表面安裝盒和連結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表面安裝盒的堆疊系統,尤其涉及一種利用獨立的連結裝置以連結多個表面安裝盒的堆疊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的網絡/通信中使用的表面安裝盒(Surface Mount Boxes,SMB),通常是每個表面安裝盒單獨使用,因此與其他的表面安裝盒均無法進行連結而組裝在一起。當一個使用者不想要通過熟手或者專家而要自行(DIY)將兩個以上的表面安裝盒進行組裝時,便會發現各個安裝盒彼此之間并無可供卡接的結構,因此諸如此類的產品結構確實是不夠理想的。
[0003]因此,如何改善表面安裝盒彼此之間無法進行連結的問題,經申請人致于實驗、測試和研宄后,終于獲得一種表面安裝盒的堆疊系統,除了有效解決表面安裝盒彼此之間無法進行連結的缺點之外,還能提升產品結構的對稱性。亦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克服表面安裝盒彼此之間無法進行連結的問題,而使連結用的接合部呈現左右對稱的型式,以及如何克服卡榫和卡槽在結合后仍不夠穩固的問題,和如何克服不采用右側部與左側部互相連結的型式的問題等。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表面安裝盒(Surface Mount Boxes, SMB)的堆疊系統,包括一第一表面安裝盒,其具有一第一側,該第一側設有一第一接合部,一第二表面安裝盒,其具有一第二側,該第二側設有一第二接合部,以及一連結(Interlocking)裝置,獨立于該第一表面安裝盒和該第二表面安裝盒,以將該第一接合部和該第二接合部置于其中。
[0005]又按照一主要技術的觀點來看,本申請可以涵蓋到一種表面安裝盒,其包括一安裝盒本體,一第一接合部,設置于該本體的一第一側,以及一第二接合部,設置于該本體的一第二側,且其結構與該第一接合部相同。
[0006]若是從另一個可行的角度來看,本申請即為一種連結裝置,用于一網通系統,該網通系統包括第一安裝盒和第二安裝盒,該連結裝置包括一連結本體,用于連結該兩個安裝盒,一第一結合部,形成于該本體的一第一側,以及一第二結合部,形成于該本體的一相對第二側。
[0007]本申請經由上述構想的解說,即能看出所運用的表面安裝盒的堆疊系統,果然能夠利用獨立的連結裝置,結合兩個構造都相同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并具有運用第一中央凹槽與第一中央卡榫結合以增強卡合后的穩固性的特點。為了易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藉由下述的較佳實施例和圖示而得到更進一步地說明。
【附圖說明】
[0008]圖1(A):是本實用新型的表面安裝盒的堆疊系統的較佳實施例的打開示意圖;
[0009]圖1⑶:是連結裝置的放大的側視示意圖;
[0010]圖2:是表面安裝盒的左側視示意圖;
[0011]圖3:是表面安裝盒的打開視不意圖;
[0012]圖4:是表面安裝盒的第一底座的仰視示意圖;
[0013]圖5:是多個表面安裝盒的組合過程的示意圖;
[0014]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種連結裝置的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0015]圖7:是利用圖6的連結裝置進行組合的表面安裝盒的立體示意圖;以及
[0016]圖8:是圖7的表面安裝盒的打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請參見圖1(A),顯示出一種表面安裝盒的堆疊系統10,包括一第一表面安裝盒11,其包括一安裝盒本體101,第一表面安裝盒11具有一第一側111,而第一側111設有一第一接合部121,系統10還有一第二表面安裝盒12,以及一連結裝置13,其包括一連接本體130,獨立于第一表面安裝盒11和第二表面安裝盒12,以將第一接合部121置入其中,此連結裝置13具有一第一凹入卡槽131和一第二凹入卡槽132,分別位于連結本體130的一第一側151和一第二側152。請參見圖2,第二表面安裝盒12具有一第二側22,第二側22設有一第二接合部222,此第二接合部222亦置入連結裝置13中,且第一表面安裝盒11和第二表面安裝盒12均具有一種左右對稱的結構。第二表面安裝盒12具有一第二殼體24 (其與第一表面安裝盒所具有的第一殼體相同),且第二殼體24具有一定位端部25 (其亦與該第一殼體所具有的定位端部相同)。
[0018]連結裝置13可以為一結合銷13,而第一接合部121為一第一凸出卡榫121,以置入連結裝置13的第一凹入卡槽131內,且第二接合部222為一第二凸出卡榫222,以置入連結裝置13的第二凹入卡槽132內。請參見圖1 (B),第一凹入卡槽131安裝有一第一中央卡榫161,以置入第一凸出卡榫121的一第一中央凹槽141內,第二凹入卡槽132安裝有一第二中央卡榫162,以置入第二凸出卡榫222的一第二中央凹槽232內。請參見圖3,第一表面安裝盒11具有一第一殼體31和一第一底座321,第一殼體31安裝有兩個向外卡鉤33,且第一殼體31具有一定位端部(圖中未示出,其如圖2所示的定位端部25),以抵頂第一底座321的一左側端部34。請參見圖4,兩個向外卡鉤33即用以抵頂第一底座321的兩個向內凸緣40,以將第一殼體31固定于第一底座321上。請參見圖5,即可以看出多個表面安裝盒50彼此相互結合后的改觀。
[0019]請參見圖6,該連結裝置13可以改為一結合片60,結合片60更安裝有一第一凸柱61和一第二凸柱62,第一凸柱61具有一中空部63和一上凸緣64,而該第一接合部和該第二接合部即改為如圖7所示的一第一開孔71和一第二開孔72,此第一凸柱61和第二凸柱62即置入第一開孔71和第二開孔72內,上凸緣64用以抵頂如圖8所示的第一開孔71周圍的一環部80。
[0020]又按照一主要技術的觀點來看,本實用新型可以涵蓋到一種表面安裝盒11,包括一安裝盒本體101,一第一接合部121,設置于該本體的一第一側111,以及一第二接合部(圖中未示出,其與第二表面安裝盒12的第二接合部222相同),設置于本體101的一第二側(圖中未示出,其與第二表面安裝盒12的第二側22相同),且該第二接合部的結構與第一接合部121相同。當然,此時的第一接合部121可以選自于由第一凸出卡榫121、第一凹入卡槽131 (即將原先安裝卡榫的位置改為卡槽,使彼此的安裝位置進行互換)、凸柱61和開孔71所組成的群組。
[0021]若是從另一個可行的角度來看,本實用新型即為一種連結裝置13,用于一網絡/通信系統10,該網通系統10包括第一安裝盒11和第二安裝盒12,連結裝置13包括一連結本體130,用于連結兩個安裝盒11、12,一第一結合部(如第一凹入卡槽131),形成于本體130的一第一側151,以及一第二結合部(如第二凹入卡槽132),形成于本體130的一相對第二側152。當然,此時的第一結合部可以選自于由第一凹入卡槽131、第一凸出卡榫121 (即將原先安裝卡槽的位置改為卡榫,使彼此的安裝位置進行互換)、凸柱61和開孔71所組成的群組,而該第二結合部亦選自于由第一凹入卡槽131、第一凸出卡榫121、凸柱61和開孔71所組成的群組,且其結構與該第一結合部相同。
[0022]實施例
[0023]1、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