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電站二次設備的布置系統,特別涉及一種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具體是利用地下恒溫環境進行的電纜溝槽嵌入式二次設備布置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為保證變電站二次設備可靠運行,需為設備提供一個溫度條件相對穩定的運行環境。現有變電站二次設備布置在地上環境中,由于自然環境無法滿足二次設備運行的需要,需采用一定的溫控及防護措施。目前采用的布置系統主要有為二次設備設置專門的二次保護小室、設置暖通系統及在設備屏柜內加裝驅潮加熱裝置等。二次保護小室及暖通系統占地面積及造價成本較高,系統較為復雜,距離一次設備較遠,需較長電、光纜等與一次設備連接,降低了設備運行的可靠性;二次設備屏柜內調節環境溫度的驅潮加熱裝置為發熱電阻,這種方式從原理上決定了其只能局部加熱,在實際應用中無法保證整個屏柜內的溫控效果,且可能出現加速設備絕緣老化甚至起火等問題。因此需要一種更好的解決二次設備運行環境的布置系統。
【發明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變電站二次設備布置系統無法在戶外環境中提供滿足二次設備運行要求的環境溫度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地表土壤結構由凍土層及恒溫層構成,我國大部分地區凍土層深度約在0.8?2米,在其下的恒溫層通過土壤熱交換保持近恒溫環境,溫度可保持在5?25°C左右。本實用新型將變電站二次設備布置在變電站電纜溝槽內一定深度的位置上,通過地下環境熱交換為二次設備提供恒溫運行環境,可以顯著提高設備運行的可靠性。
[0004]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5]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是在變電站電纜溝槽內設有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內設有變電站二次設備;變電站二次設備與本間隔變電站一次設備及至其他間隔二次電、光纜間設有接線套管,各設備間以二次設備連接線通過接線套管進行連接;變電站電纜溝槽的上部出口處設有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變電站二次設備與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之間設有抽取導軌。
[0006]所述的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處設有明顯標識。
[0007]所述的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與防護面板、接線套管、抽取導軌間的各接口處為密封連接。
[0008]所述的二次設備連接線為帶有航空插頭的二次設備連接線。
[0009]所述的變電站電纜溝槽內還設有環境監測設備。
[0010]所述的變電站電纜溝槽可以為直接在地下挖設的溝槽,也可以是事先制備好的網格式溝槽。
[0011]所述的變電站電纜溝槽還可以是事先制備好的整體網格式溝槽框架,之后置入地下進行澆筑。
[0012]所述的所述的傳感器至少設有一個以上。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實用新型系統利用地下恒溫環境保證二次設備運行,不受地上環境變化影響,在不同的地域、氣候、土質條件下均可設置,且通過外部自然環境進行調節,溫度均勻穩定,不受或少受附加裝置可靠性的影響,靠近一次設備布置,減少連接電纜造成的影響,可結合現有電纜溝槽或一次設備基礎布置,節省成本,顯著提高設備運行的可靠性,解決二次設備布置的問題。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地下環境監測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變電站一次設備1,二次設備預設水平位置2,傳感器3,變電站電纜溝槽4,二次設備嵌入槽體預設位置5,二次設備預設深度6,地下環境7,裝置嵌入區預設位置8,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接線套管10,二次設備連接線11,抽取導軌12,二次電、光纜13,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變電站二次設備15,環境監測設備16,裝置嵌入區17。
【具體實施方式】
[0019]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
[0020]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是在變電站電纜溝槽4內設有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內設有變電站二次設備15 ;變電站二次設備15與本間隔變電站一次設備I及至其他間隔二次電、光纜13間設有接線套管10,各設備間以二次設備連接線11通過接線套管10進行連接;變電站電纜溝槽4的上部出口處設有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變電站二次設備15與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之間設有抽取導軌
12ο
[0021]所述的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處設有明顯標識,所述的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與防護面板、接線套管10、抽取導軌12間的各接口處為密封連接;所述的二次設備連接線11為帶有航空插頭的二次設備連接線11,所述的變電站電纜溝槽4內還設有環境監測設備16。
[0022]本實用新型在安裝時,如圖1所示,在變電站一次設備I基礎處確定二次設備預設水平位置2,將該位置作為監測點,在該監測點地下環境7不同深度設置溫濕度等物理量傳感器3,該傳感器的位置、數量、間距在圖1中只為示意,不作為對實際應用情況的限制,實際操作時可設多個傳感器3。測定該地恒溫層深度區間,根據監測結果確定二次設備預設深度6。對于位于變電站電纜溝槽4內的二次設備嵌入槽體預設位置5可直接進行布置;當二次設備預設深度6超過變電站電纜溝槽4區域時還需在變電站電纜溝槽4內相應位置下加設專設裝置嵌入區預設位置8。
[0023]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變電站一次設備I設置在地面上,所述的變電站電纜溝槽4為直接在地下挖設的溝槽后嵌入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具體是在變電站電纜溝槽4內壁或加挖的裝置嵌入區17中相應位置嵌入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各嵌入槽體間留有便于熱交換、接線及抽取移動的間距。變電站二次設備15在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打開后置入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中,通過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與地下環境7進行熱交換并防止潮濕、機械應力等損害。所述的變電站電纜溝槽4還可以是事先制備好的整體網格式溝槽框架,之后置入地下進行澆筑。
[0024]變電站二次設備15與本間隔變電站一次設備I及至其他間隔二次電、光纜13間設接線套管10,設備間以帶航空插頭的二次設備連接線11通過接線套管10進行連接。變電站二次設備15上方的電纜溝槽出口處設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處做明顯標識。變電站二次設備15與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之間設抽取導軌12。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與防護面板、接線套管10、抽取導軌12間的各接口處進行密封安裝。需確定運行環境情況變化時,在變電站電纜溝槽4內設環境監測設備16,對運行環境進行實時監測。
[0025]在運行維護等情況下需要對變電站二次設備15進行移動時,以人工或機械方式打開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并通過抽取導軌12在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內進行移動,通過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從變電站電纜溝槽4內置入或取出。
[0026]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其特征是:在變電站電纜溝槽(4)內設有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內設有變電站二次設備(15);變電站二次設備(15)與本間隔變電站一次設備(I)及至其他間隔二次電、光纜(13)間設有接線套管(10),各設備間以二次設備連接線(11)通過接線套管(10)進行連接;變電站電纜溝槽(4)的上部出口處設有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變電站二次設備(15)與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之間設有抽取導軌(1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9)處設有標識。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14)與防護面板、接線套管(10)、抽取導軌(12)間的各接口處為密封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二次設備連接線(11)為帶有航空插頭的二次設備連接線(11)。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變電站電纜溝槽(4 )內還設有環境監測設備(16 )。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變電站電纜溝槽(4)可以為直接在地下挖設的溝槽,也可以是事先制備好的網格式溝槽。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變電站電纜溝槽(4)還可以是事先制備好的整體網格式溝槽框架,之后置入地下進行澆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電站二次設備的布置系統,特別涉及一種電纜溝槽嵌入式變電站二次設備地下布置系統。它是在變電站電纜溝槽內設有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電纜二次設備嵌入槽體內設有變電站二次設備;變電站二次設備與本間隔變電站一次設備及至其他間隔二次電、光纜間設有接線套管,各設備間以二次設備連接線通過接線套管進行連接;變電站電纜溝槽的上部出口處設有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變電站二次設備與電纜溝二次設備蓋板之間設有抽取導軌。本實用新型利用地下恒溫環境保證二次設備運行,不受地上環境變化影響,在不同的地域、氣候、土質條件下均可設置,且通過外部自然環境進行調節,溫度均勻穩定,節省成本,可以顯著提高設備運行的可靠性。
【IPC分類】H02B7-00, H02B7-08
【公開號】CN204290130
【申請號】CN201420424598
【發明人】李籽良, 葛維春, 于同偉, 金世鑫
【申請人】國家電網公司, 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公開日】2015年4月22日
【申請日】201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