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腳部件以與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固定于馬達外殼的馬達。本發明的馬達具備:具有馬達外殼的馬達主體、用于將馬達主體裝配于外部部件的腳部件(20)。馬達外殼具有供腳部件固定的腳固定部(28A~28D),腳部件具有用于固定于外部部件的外部固定部(56A~56D),外部固定部在前后方向X上相對于馬達主體的前后方向X上的腳固定部的中心位置設置在非對稱的位置,腳部件上設置有錯誤組裝防止部(70),馬達外殼上設置有干渉部(72),在將腳部件以規定朝向安裝于馬達外殼時,錯誤組裝防止部與干渉部互不干涉,而欲將腳部件以與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安裝于馬達外殼時,錯誤組裝防止部與干渉部相互干涉。
【專利說明】馬達
[0001 ]本申請主張基于2015年2月2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第號的優先權。該日本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參考援用于本說明書中。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一種馬達,尤其涉及一種在馬達外殼上固定腳部件的馬達。
【背景技術】
[0003]圖11(a)是表示以往的馬達110的一例的側視圖。馬達110有時將具有馬達外殼114的馬達主體116與用于將馬達主體116裝配到地面等外部部件118的腳部件120設為分體(參考專利文獻I)。在該馬達外殼114上設置有供腳部件120固定的多個腳固定部128,并通過螺栓164緊固馬達外殼114的腳固定部128和腳部件120。并且,在腳部件120上設置有固定于外部部件118的多個外部固定部156,并通過螺栓160緊固腳部件120的外部固定部156和外部部件118。
[0004]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號公報
[0005]然而,通常在JIS C 4210或IEC(國際電工委員會)等中,使用型號來確定馬達110對作為驅動對象的對象機械的連接尺寸。該連接尺寸中包括從旋轉軸112的前端面到橫切旋轉軸112的規定基準面119的距離R和從規定的基準面119到各外部固定部156的距離F。即,若遵照JIS等,則各外部固定部156設置在與旋轉軸112的位置相對應的規定位置。
[0006]并且,為了起吊馬達主體116,馬達外殼114的各腳固定部128中有時螺合有吊環螺釘等起吊螺栓。為了在起吊包括馬達主體116的起吊對象物時能夠平衡地進行起吊,有時馬達外殼114的各腳固定部128設置在與起吊對象物的重心相對應的位置。
[0007]如上所述,若遵照JIS等,則腳部件120的外部固定部156設置在與旋轉軸112的位置相對應的規定位置,馬達外殼114的各腳固定部128設置在與起吊對象物的重心相對應的位置。因此,有時腳部件120的外部固定部156在前后方向X上相對于馬達主體116的前后方向X上的腳固定部128的中心位置Cp(之后進行詳細敘述)設置在非對稱的位置。
[0008]該情況下,在將外部固定部156配置在遵照JIS等標準的位置上時,需要將腳部件120以規定朝向固定于馬達外殼114。假設,如圖11(b)所示,若在將腳部件120相對于前述的中心位置Cp設為前后相反的朝向的狀態下將腳部件120固定于馬達外殼114,則外部固定部156無法配置在遵照JIS等標準的規定的位置。若以該狀態繼續將腳部件120固定于外部部件118,則有可能出現馬達110與外部裝置干涉而不能安裝這些部件或無法穩定地發揮與型號相對應的各種性能的現象,需要對其進行改善。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是鑒于這種實際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腳部件以與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固定于馬達外殼的馬達。
[0010]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涉及一種馬達,其具備:馬達主體,具有馬達外殼;以及腳部件,用于將馬達主體裝配到外部部件,其中,馬達外殼具有供腳部件固定的腳固定部,腳部件具有用于固定于外部部件的外部固定部,外部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對于馬達主體的前后方向上的腳固定部的中心位置設置在非對稱的位置上,在馬達外殼及腳部件的任一個上設置有錯誤組裝防止部,另一個上設置有干涉部,在將腳部件以規定朝向安裝于馬達外殼時,錯誤組裝防止部與干渉部互不干涉,而欲將腳部件以與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安裝于馬達外殼時,錯誤組裝防止部與干涉部互相干涉。
[0011]根據本發明,能夠防止腳部件以與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固定于馬達外殼。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馬達的局部剖面側視圖。
[0013]圖2是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馬達的主視圖。
[0014]圖3是從圖2的Fvl方向觀察時的框架的立體圖。
[0015]圖4是從圖2的Fv2方向觀察時的框架的立體圖。
[0016]圖5是表示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馬達主體的使用狀態的一例的側視圖。
[0017]圖6(a)是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腳部件的俯視圖,圖6(b)是其主視圖。
[0018]圖7是表示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腳部件與馬達主體的一部分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俯視圖。
[0019]圖8(a)是表示圖7的Al-Al線剖面上的腳部件與馬達主體的一部分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圖,圖8(b)表示圖7的A2-A2線剖面上的位置關系的圖,圖8(c)是圖8(a)的局部放大圖。
[0020]圖9(a)是表示欲將腳部件以與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安裝于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馬達外殼時的腳部件與馬達主體的一部分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俯視圖,圖9(b)是從圖9(a)的Fv3方向觀察時的局部放大圖。
[0021]圖10(a)至圖10(c)是表示變形例所涉及的錯誤組裝防止部和干渉部的剖面側視圖。
[0022]圖11(a)及圖11(b)是表示以往的馬達的一例的側視圖。
[0023]圖中:10-馬達,14-馬達外殼,16-馬達主體,18-外部部件,20-腳部件,28A?28D-腳固定部,42A、42B-凸片,56A?56D-外部固定部,70-錯誤組裝防止部,72-干渉部,76-風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以下,在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對相同的構成要件標注相同的符號,省略其重復說明。并且,在各附圖中,為了便于說明,適當省略構成要件的一部分。
[0025]圖1及圖2分別為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馬達10的局部剖面側視圖和主視圖。馬達10具備未圖示的轉子及定子,并且還具備馬達主體16和腳部件20,該馬達主體16具有容納旋轉軸12的一部分的馬達外殼14,該腳部件20用于將馬達主體16裝配到外部部件18。馬達主體16為籠型感應電動機。外部部件18為供作為馬達10的驅動對象的對象機械設置的地面等結構體。以下,將旋轉軸12的軸向設為馬達主體16的前后方向X,將與前后方向X正交的水平方向(與外部部件18平行的方向)設為馬達主體16的左右方向Y,將與前后方向X和左右方向Y正交的方向(與外部部件18正交的方向)設為馬達主體16的上下方向Z來進行說明。
[0026]如圖1所示,馬達外殼14由圓筒狀的框架22和堵住框架22的前后兩側的開口部的一對托架24構成。馬達外殼14由鋁、鑄鐵等金屬制成。旋轉軸12被組裝于托架24的軸承(未圖示)支承為旋轉自如。
[0027]圖3是從圖2的Fvl方向觀察時的框架22的立體圖,圖4是從圖2的Fv2方向觀察時的框架22的立體圖。如圖2至圖4所示,馬達外殼14具有設置在旋轉軸12的周圍的4個側面部26A?26D。多個側面部26A?26D由框架22構成,并且設置成從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包圍旋轉軸12。多個側面部26A?26D包括:下側面部26A(第I側面部)、相對于下側面部26A設置在左右兩側的左側面部26B(第2側面部)及右側面部26C(第3側面部)、隔著旋轉軸12設置在與下側面部26A相反的一側(上側)的上側面部26D(第4側面部)。在下側面部26A、左側面部26B、右側面部26C分別設置有用于固定腳部件20的多個腳固定部28A?28D。在上側面部26D設置有用于安裝端子箱(未圖示)的座部30。端子箱上連接有用于向馬達供電的電纜。
[0028]如圖4所示,下側面部26A的多個腳固定部28A?28D包括:沿馬達外殼14的周向分開設置的第I腳固定部28A、28C和第2腳固定部28B、28D。并且,多個腳固定部28A?28D包括:沿前后方向X分開設置的一對前側腳固定部28A、28B和一對后側腳固定部28C、28D。下側面部26A的多個腳固定部28A?28D以上述4個為一組。在其他的左側面部26B、右側面部26C也同樣設置有將上述4個為一組的多個腳固定部28A?28D(參考圖3、圖4)。即,在下側面部26A、左側面部26B、右側面部26C分別設置有將多個設為一個單位的腳固定部28A?28D組。
[0029]一組腳固定部28A?28D分別形成為分別從設置有這些腳固定部的側面部26A?26C向與該各側面部26A?26C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柱狀。在各腳固定部28A?28D上可以加工后述的第2螺栓64用的內螺紋孔32。如圖3、圖4所示,左側面部26B和右側面部26C上的一組腳固定部28A?28D中的前側腳固定部28A、28B上預先加工有內螺紋孔32。如圖4所示,在下側面部26A的所有腳固定部28A?28D上預先加工有內螺紋孔32。
[0030]回到圖1,在從馬達外殼14前側的托架24向前方突出的旋轉軸12的前端部12a上經由減速機等動力傳遞裝置34連接有作為驅動對象的對象機械(未圖示)。另外,對象機械也可以直接連接在旋轉軸12的前端部。
[0031]在從馬達外殼14后側的托架24向后方突出的旋轉軸12的后端部12b上安裝有冷卻風扇36。在馬達外殼14上安裝有覆蓋冷卻風扇36的風扇罩38。風扇罩38形成為有底筒狀,具有向前方開放的導出口 40。冷卻風扇36與旋轉軸12—體旋轉,并且通過該旋轉而產生氣流,該氣流通過風扇罩38的導出口 40流向前方。
[0032]在馬達外殼14的各側面部26A?26D的外周面設置有多個凸片42A、42B。各凸片42A、42B以沿前后方向X直線狀延伸的方式設置在馬達外殼14的各側面部26A?26D上。多個凸片42A、42B包括:多個外側凸片42A,其與腳固定部28A?28D連接,且沿各側面部26A?26D的周向分開設置;以及內側凸片42B,設置在多個外側凸片42A之間。
[0033]圖5是表示馬達主體16的使用狀態的一例的側視圖。有時存在使用吊環螺釘等起吊螺栓44將具有馬達外殼14的馬達主體16與動力傳遞裝置34 —同起吊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在使左側面部26B、右側面部26C、下側面部26A中的任一個側面部朝上的狀態下,將起吊螺栓44螺合于朝上的側面部26A?26C上的腳固定部28A?28D的內螺紋孔32中。該圖5中示出下側面部26A朝上的狀態。包括馬達主體16和動力傳遞裝置34在內的起吊對象物46通過插通于起吊螺栓44的貫穿孔48中的鋼絲(未圖示)而被起吊。
[0034]馬達外殼14的各側面部26A?26C上的一組腳固定部28A?28D設置在與起起對象物46的重心相對應的位置,以便在起吊起吊對象物46時能夠平衡地起吊起吊對象物46。另外,有時還存在僅將馬達主體16作為起吊對象物46而起吊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馬達外殼14的各側面部26A?26C上的一組腳固定部28A?28D設置在與馬達主體16的重心相對應的位置。
[0035]圖6(a)及圖6(b)分別是腳部件20的俯視圖及主視圖。腳部件20的整體形成為平板狀。腳部件20由鋁、鑄鐵等金屬制成。腳部件20具備:設置在左右方向Y的中間位置的中間部50、設置在中間部50的左右兩側的一對厚壁部52、設置在一對厚壁部52的左右兩側的一對薄壁部54。中間部50的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小于厚壁部52的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并且,中間部50的面向馬達外殼14側的上側面部形成為向遠離馬達外殼14側(圖6(b)中為下側)凹陷。
[0036]并且,腳部件20具有:用于固定于外部部件18的多個外部固定部56A?56D、固定于馬達外殼14的多個被固定部58A?58D。多個外部固定部56A?56D設置在腳部件20的薄壁部54,多個被固定部58A?58D設置在厚壁部52。
[0037]多個外部固定部56A?56D包括沿前后方向X分開設置的一對前側外部固定部56A、56B和一對后側外部固定部56C、56D。一對前側外部固定部56A、56B沿左右方向Y分開設置。一對后側外部固定部56C、56D也沿左右方向Y分開設置。
[0038]在各外部固定部56A?56D上形成有第I螺栓60用的第I插通孔62,第I螺栓60插通于第I插通孔62(參考圖2)。各外部固定部56A?56D在抵接于外部部件18的表面的狀態下利用第I螺栓60緊固于外部部件18而被固定。
[0039]雖然未圖示,多個被固定部58A?58D設置在分別與一組腳固定部28A?28D相對應的位置。如圖6(a)及圖6(b)所示,多個被固定部58A?58D包括沿前后方向X分開設置的一對前側被固定部58A、58B和一對后側被固定部58C、58D。一對前側被固定部58A、58B沿左右方向Y分開設置。一對后側被固定部58C、58D也沿左右方向Y分開設置。
[0040]在各被固定部58A?58D形成有第2螺栓64用的第2插通孔66,第2螺栓64插通于第2插通孔66(參考圖2)。各被固定部58A?58D在其與馬達外殼14的腳固定部28A?28D的相互對置的面彼此抵接的狀態下利用第2螺栓64緊固于馬達外殼14而被固定。在第2插通孔66的與馬達外殼14相反一側(下側)的部位設置有锪孔部68,第2螺栓64的頭部容納于锪孔部68內。
[0041]如圖1所示,上述腳部件20以規定朝向固定于馬達外殼14。此時,從旋轉軸12的前端面到一對前側外部固定部56A、56B的前后距離LI和從旋轉軸12的前端面到一對后側外部固定部56C、56D的前后距離L2設為遵照JIS C 4210等標準的規定大小。這里的前后距離L1、L2是指在前后方向X上從旋轉軸12的前端面到各外部固定部56A?56D的第I插通孔62的中心為止的距離。并且,如上所述,一組腳固定部28A?28D設置在與起吊對象物46的重心相對應的位置。
[0042]因此,如圖1及圖6(a)所示,多個外部固定部56A?56D在前后方向X上相對于馬達主體16的前后方向X上的一組腳固定部28A?28D的中心位置Cp設置在非對稱位置。這里的馬達主體16的前后方向X上的一組腳固定部28A?28D的中心位置是指在前后方向X上的前側腳固定部28A、28B的內螺紋孔32的中心位置Pa與后側腳固定部28C、28D的內螺紋孔32的中心位置Pb之間的中央位置。從前側外部固定部56A、56B到中心位置Cp的前后距離大于從后側外部固定部56C、56D到中心位置Cp的前后距離。另外,腳部件20的多個被固定部58A?58D設置在相對于中心位置Cp在前后方向X上對稱的位置。
[0043]圖7是表示腳部件20與馬達主體16的一部分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俯視圖。在圖7中,作為馬達主體16的一部分示出下側面部26A的一組腳固定部28A?28D、凸片42A、42B以及風扇罩38。并且,圖8(a)至圖8(c)是表示腳部件20與馬達主體16的一部分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圖,圖8(a)示出圖7的Al-Al線剖面上的位置關系,圖8(b)示出圖7的A2-A2線剖面上的位置關系,圖8(c)是圖8(a)的局部放大圖。
[0044]腳部件20及馬達外殼14上分別設置有用于防止腳部件20以與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固定于馬達外殼14的錯誤組裝防止部70及干渉部72。
[0045]錯誤組裝防止部70設置在腳部件20的中間部50的偏靠左右方向Y—側(圖8(a)中靠右)的位置。錯誤組裝防止部70為向馬達外殼14側突出的凸部。錯誤組裝防止部70形成為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圓柱狀,但其形狀不只限于此。錯誤組裝防止部70的一部分配置在相對于腳部件20的被固定部58A?58D中與腳固定部28A?28D對置的面58a更靠近馬達外殼14側(上側)。另外,在腳部件20的中間部50設置有連接錯誤組裝防止部70和一側的厚壁部52的連接部74。
[0046]干渉部72為上述多個內側凸片42B。內側凸片42B中,從前側腳固定部28A、28B到內側凸片42B的一端(即前端)的前后距離La小于從后側腳固定部28C、28D到內側凸片42B的另一端(即后端)的前后距離Lb。
[0047]如圖8(a)所示,從馬達主體16的前后方向X(前方)觀察時,錯誤組裝防止部70以向第I腳固定部28A、28C與第2腳固定部28B、28D之間突出的方式設置在腳部件20。由此,與錯誤組裝防止部70設置于各腳固定部28A?28D的左右方向Y的外側的情況相比,抑制錯誤組裝防止部70向外部露出,易于抑制與周圍結構物的干涉。
[0048]如圖8(c)所示,在內側凸片42B的周向上的兩側形成有在該內側凸片42B和其他內側凸片42B之間或在該內側凸片42B和外側凸片42A之間沿前后方向X以直線狀延伸的風道76。風道76形成于多個凸片42A、42B之間。風道76用于向前方引導冷卻風扇36所產生的氣流。
[0049]從馬達主體16的前后方向X(前方)觀察時,錯誤組裝防止部70設置成不與多個風道76中的2個風道76各自的整體重疊。該錯誤組裝防止部70設置成在左右方向Y及上下方向Z上僅與2個風道76各自的一部分重疊。即,錯誤組裝防止部70設置成使2個風道76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前后方向X開放。由此,在冷卻風扇36所產生的氣流沿風道76流向前方時,氣流難以被錯誤組裝防止部70阻礙,能夠抑制錯誤組裝防止部70引起的冷卻効率的降低。
[0050]另外,如圖8(b)所示,錯誤組裝防止部70設置成在前后方向X上與位于遠離冷卻風扇36的位置的內側凸片42B的前端部42b對置,而并非與位于靠近冷卻風扇36的位置的內側凸片42B的后端部42a對置。因此,與錯誤組裝防止部70設置成在前后方向X上與內側凸片42B的后端部42a對置的情況相比,錯誤組裝防止部70更難以阻礙冷卻風扇36所產生的氣流,因此,從該點來看,也能夠抑制錯誤組裝防止部70引起的冷卻効率的降低。
[0051]如圖7及圖8(b)所示,在上述馬達10中,將腳部件20以規定朝向安裝于馬達外殼14時,內側凸片42B的一端部(即前端部42b)不會與錯誤組裝防止部70接觸,它們之間互不干涉。其結果,如圖8(a)所示,能夠使腳部件20的被固定部58A?58D與馬達外殼14的腳固定部28A?28D以面接觸的方式抵接,并通過第2螺栓64能夠穩定地緊固兩者。
[0052]圖9(a)及圖9(b)表示欲將腳部件20以與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安裝于馬達外殼14時的狀態。圖9(a)是表示腳部件20與馬達主體16的一部分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俯視圖,圖9(b)是從圖9(a)的Fv3方向觀察時的局部放大圖。
[0053]此時,如圖9(a)所示,內側凸片42B的另一端(即后端部42a)與錯誤組裝防止部70接觸,它們互相干涉。其結果,如圖9(b)所示,腳部件20的被固定部58A?58D與馬達外殼14的腳固定部28A?28D無法以面接觸的方式抵接,從而無法通過第2螺栓64穩定地緊固兩者。
[0054]根據上述馬達10,由于具有錯誤組裝防止部70和作為干渉部72的內側凸片42B,因此能夠防止腳部件20以與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固定于馬達外殼14。
[0055]另外,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馬達10還具有以下特征。如圖3及圖4所示,下側面部26A、左側面部26B、右側面部26C上分別設置有一組腳固定部28A?28D,而該一組腳固定部28A?28D包括前側腳固定部28A、28B以及后側腳固定部28C、28D。其中,在前側腳固定部28A、28B上連接有向前方延伸的2個第I外側凸片42A-a,在后側腳固定部28C、28D上連接有向后方延伸的2個第2外側凸片42A-b。并且,在前側腳固定部28A、28B及后側腳固定部28C、28D之間連接有一個第3外側凸片42A-C。在多個第I外側凸片42A-a之間形成有第I間隙空間78,該第I間隙空間78向前方開放。并且,在多個第2外側凸片42A-b之間形成有第2間隙空間80,該第2間隙空間80向后方開放。
[0056]考慮到上述馬達主體16與連接在端子箱的電纜或相對于外部部件18的裝配位置之間的關系,有時以供端子箱安裝的座部30朝向上側、右側、左側中的某一方向的狀態裝配馬達主體16。此時,例如,若以右側面部26C(參考圖4)朝下的狀態裝配馬達主體16,則馬達外殼14的左側面部26B成為朝上的狀態。
[0057]在此,若在前側腳固定部28A、28B及后側腳固定部28C、28D之間連接多個凸片,則會導致水容易積存到被多個凸片與各腳固定部28A?28D包圍的間隙空間。對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馬達10,在前側腳固定部28A、28B及后側腳固定部28C、28D之間設置有一個第3外側凸片42A-C,因此第3外側凸片42A-C的側方開放,不會形成上述間隙空間,具有使水難以積存優點。
[0058]另外,由于形成在多個第I外側凸片42A_a之間的第I間隙空間78朝向前方開放,因此進入該第I間隙空間78的水會從前方排出。同樣,由于形成在多個第2外側凸片42A-b之間的第2間隙空間80向后方開放,因此進入該第2間隙空間80的水會從后方排出。
[0059]而且,只要在馬達外殼14的多個側面部26A?26D中的2個以上的側面部上設置一組腳固定部28A?28D,即可得到相同的效果。
[0060]以上,基于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實施方式只用于表示本發明的原理和應用。并且,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書所規定的本發明的思想的范圍內,實施方式可以存在多種變形例和配置的變更。
[0061]在實施方式中,以錯誤組裝防止部70設置在腳部件20上,作為干渉部72的內側凸片42B設置在馬達外殼14上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干渉部72不限于內側凸片42B,例如,也可以由與凸片42A、42B獨立地設置在馬達外殼14的凸部等構成干涉部72。
[0062]圖10(a)是表示變形例所涉及的錯誤組裝防止部70和干渉部72的剖面側視圖。錯誤組裝防止部70設置在馬達外殼14而不是腳部件20。詳細而言,錯誤組裝防止部70設置在側面部26A?26C的一組腳固定部28A?28D中的一個腳固定部28A的頂端面上。錯誤組裝防止部70為朝向靠近腳部件20的一側突出的凸部。干渉部72為腳部件20的被固定部58D(參考圖10(c))而并非馬達外殼14。
[0063]如圖10(a)及圖10(b)所示,在腳部件20上形成有使錯誤組裝防止部70嵌合的凹部82,以免在將腳部件20以規定朝向安裝于馬達外殼14時受到馬達外殼14的錯誤組裝防止部70的干涉。該凹部82形成于使設置有錯誤組裝防止部70的腳固定部28A固定的被固定部58A上,而其他被固定部58B?58D上并未形成凹部82。如圖10(c)所示,在將腳部件20以與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安裝于馬達外殼14時,錯誤組裝防止部70與被固定部58D接觸而進行干渉。如上所述,只要在馬達外殼14及腳部件20中的任一個上設置錯誤組裝防止部70,另一個上設置干渉部72即可。
[0064]并且,一組腳固定部28A?28D的數量并沒有特別限定,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多個。在馬達外殼14的各側面部26A?26C上分別設置有多個腳固定部的情況下,“腳固定部的中心位置”為在前后方向X上的最前側的腳固定部的(內螺紋孔32的)中心位置與最后側的腳固定部的(內螺紋孔32的)中心位置之間的中央位置。并且,該情況下,關于凸片的“從腳固定部到一端的前后距離”是指在前后方向X上從最前側及后側的腳固定部的任一個腳固定部的(內螺紋孔32的)中心位置到凸片的一端的距離。并且,“從腳固定部到另一端的前后距離”是指在前后方向X上從最前側及后側的腳固定部的另一個腳固定部的(內螺紋孔32的)中心位置到凸片的另一端的距離。
[0065]并且,在馬達外殼14的各側面部26A?26C上分別設置有一個腳固定部的情況下,“腳固定部的中心位置”為該腳固定部的(內螺紋孔32的)中心位置。并且,該情況下,關于凸片的“從腳固定部到一端的前后距離”是指在前后方向X上從該腳固定部的(內螺紋孔32的)中心位置到凸片的一端的距離,“從腳固定部到另一端的前后距離”是指在前后方向X上從該腳固定部的(內螺紋孔32的)中心位置到凸片的另一端的距離。另外,只設置有將沿左右方向Y分開的多個腳固定部作為一個單位的腳固定部組的情況下也相同。
【主權項】
1.一種馬達,其特征在于,具備: 馬達主體,具有馬達外殼;以及 腳部件,用于將所述馬達主體裝配到外部部件,其中, 所述馬達外殼具有供所述腳部件固定的腳固定部, 所述腳部件具有用于固定于所述外部部件的外部固定部, 所述外部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對于所述馬達主體的前后方向上的所述腳固定部的中心位置設置在非對稱的位置上, 在所述馬達外殼及所述腳部件的任一個上設置有錯誤組裝防止部,另一個上設置有干涉部, 在將所述腳部件以規定朝向安裝于所述馬達外殼時,所述錯誤組裝防止部與所述干渉部互不干涉,而欲將所述腳部件以與所述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安裝于所述馬達外殼時,所述錯誤組裝防止部與所述干涉部互相干涉。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錯誤組裝防止部設置在所述腳部件上, 所述干渉部為設置在所述馬達外殼的外周面上的凸片, 所述凸片中,從所述腳固定部到所述凸片的一端的前后距離小于從所述腳固定部到所述凸片的另一端的前后距離, 在將所述腳部件以規定朝向安裝于所述馬達外殼時,所述錯誤組裝防止部與所述凸片的一端部互不干涉,而欲將所述腳部件以與所述規定朝向前后相反的朝向安裝于所述馬達外殼時,所述錯誤組裝防止部與所述凸片的另一端部互相干涉。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腳固定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分開的前側腳固定部和后側腳固定部, 所述凸片中,從所述前側腳固定部到所述凸片的一端的前后距離小于從所述后側腳固定部到該凸片的另一端的前后距離。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從所述馬達主體的前方觀察時,所述錯誤組裝防止部設置成不與形成在多個凸片之間的風道的整體重疊。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腳固定部具有在所述馬達外殼的周向上分開的第I腳固定部和第2腳固定部, 從所述馬達主體的前方觀察時,所述錯誤組裝防止部以向所述第I腳固定部與所述第2腳固定部之間突出的方式設置在所述腳部件上。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馬達外殼上設置有多個側面部, 所述腳固定部設置在所述多個側面部中的2個以上的側面部, 所述腳固定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分開的前側腳固定部和后側腳固定部, 在所述前側腳固定部上連接有向前方延伸的多個第I凸片, 在所述后側腳固定部上連接有向后方延伸的多個第2凸片, 在所述前側腳固定部和所述后側腳固定部之間設置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個第3凸片。
【文檔編號】H02K5/00GK105846586SQ201511018548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8日
【發明人】竹島豐, 峯尾友明
【申請人】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