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電機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電機一般有三種通風形式,即徑向通風、軸向通風和混合通風結構。徑向通風結構電機通風損耗較小,沿電機軸向的溫度較均勻,但體積大,耗材多;軸向通風電機結構緊湊,用材省,制造較容易,但沿軸向的溫度分布不太均勻;混合通風結構電機介于兩者之間。
[0003]小機座的電機采用軸向通風結構較多,大機座電機采用徑向通風結構較多。目前,國內大部分生產廠家在Y系列中型高壓電機上采用徑向通風和混合通風結構,并針對徑向通風電機的機座長度長、耗材多的特點,設計了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
[0004]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繼承了端部固定的作用,有利于縮短電機機座長度,同時還起到凝聚風量、增大風壓和風速的作用,以提升風扇和冷卻器冷卻效果,增強繞組端部冷卻。繞組端部風路填塞主要分三路填塞,一是線圈之間的填塞,二是轉子風扇處的填塞,三是線圈端部的冷卻填塞;其中,線圈端部冷卻,以往的設計是在機座上設置擋風筒,再通過擋風板構成繞組端部擋風,但以往的擋風板裝于線圈上端,擋風板內圈與繞組端部接觸,這種設計必須保證擋風板的外圈能放入機座內,否則接縫口過大容易串風,同時電機的繞組端部的冷卻效果不佳,還影響了電機整體的運行可靠性。
[0005]因此需要一種能解決以上問題的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缺點。
[0007]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本發明提供一種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擋風板的內圈設置在轉軸上,轉軸穿設在固定在機殼前端的端蓋上,擋風板的外圈與轉子端部對應設置,轉子端部裝有轉子葉片,轉子的外周設有與轉子相匹配的定子,定子包括定子繞組,且定子繞組端部所連接的線圈連接設置在機殼頂部的出線盒,轉子葉片與擋風圈的外圈間隙接觸,擋風板位于定子繞組端部的軸向內側和徑向內偵U。
[0008]本發明所述的端蓋通過軸承固定在轉軸上,軸承的外側設有軸承外蓋,軸承的內側設有軸承內蓋,軸承外蓋和軸承內蓋通過螺栓和第一墊圈固定在端蓋上。
[0009]本發明所述的軸承外蓋所對應的轉軸位置上設有V型密封圈。
[0010]本發明所述的軸承外蓋的頂部設有油管接頭和油杯,油杯依次通過設于軸承外蓋內的注油管、設于端蓋內的進油管連通軸承內圈。
[0011]本發明所述的端蓋通過螺栓和第二墊圈固定在機殼上。
[0012]本發明所述的出線盒與定子繞組端部通過線纜連接。
[0013]應用在混合通風結構電機內的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運行方式如下: 混合通風結構電機采用徑向單風扇冷卻,冷風從電機后端的兩側面進風口進入,冷卻繞組后由前端的端蓋兩側面出風口排出,其中經過的風道分為兩條:一條為定子外圓背風道,主要冷卻定子繞組端部、轉子端部和定子外表面,另一條進入轉子軸向通風道,通過轉子分段鐵心類風扇作用,由轉子徑向風道進入定子鐵心的徑向風道實現兩次冷卻;由于設置有擋風板,促使冷風進入電機內部帶走轉子鐵心內部和轉子繞組的熱風,從另一端直接排出,可有效防止冷風回流串風,有利于提高冷卻效率和冷卻效果。
[0014]優點及有益效果:
(1)本發明將以往技術中設于定子繞組端部外側的擋風板設于定子繞組端部內側,使擋風板不僅不再占用電機機座的有效長度,同時擋風板的結構設置簡單,解決了徑向通風電機的機座長度長、耗材多的問題;
(2)本發明的擋風板的內端設置在轉軸上,外端與轉子的轉子葉片間隙接觸,在轉子葉片的轉動下,電機內帶走了定子和轉子熱量的風直接排出,防止電機內的風在出風口重新流進轉子鐵芯內部,導致轉子繞組和定子繞組兩端的溫度分布不均勻,從而減少了溫差過大的現象,保證了冷卻效果;
(3)本發明有利于電機內的風快速通過繞組端部,加快了轉子的散熱,加速了電機的冷卻效率。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0017]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圖,它包括第一墊圈1、螺栓2、軸承外蓋3、軸承4、V型密封圈5、轉軸6、軸承內蓋7、油杯8、擋風板9、端蓋10、第二墊圈11、螺栓12、出線盒13、機殼14、注油管15、進油管16、定子繞組端部17、轉子端部18、轉子葉片19。
[0018]機殼14的前端設有端蓋10,機殼14內設有穿過端蓋10的轉軸6,端蓋10與轉軸6之間設有軸承4,軸承4的外側設有軸承外蓋3,軸承4的內側設有軸承內蓋7,在軸承外蓋3所對應的轉軸位置上設有V型密封圈5 ;軸承外蓋3、軸承內蓋7通過螺栓2和第一墊圈I固定在端蓋10上,端蓋10通過螺栓12和第二墊圈11固定在機殼14上;軸承外蓋3上頂部設有油杯8和油管接頭,油杯8連接設置在軸承外蓋3內的注油管15,注油管15連接設置在端蓋10內的進油管16,進油管16使潤滑油進入軸承4的內圈。
[0019]機殼14內設有轉子,轉子設置在轉軸6上,轉子具有轉子端部18,轉子端部18上裝有轉子葉片19,轉子的外周設有與轉子相匹配的定子,定子具有定子繞組端部17,定子繞組端部17所連接的線圈連接設置在機殼14頂部的出線盒13。機殼14內還設有環形的擋風板9,擋風板9的外圈位于定子繞組端部17內側,且與轉子葉片19對應,擋風板9的內圈固定在轉軸6上。擋風板9不僅位于定子繞組端部17的軸向內側,而且位于定子繞組端部17的徑向內側,使擋風板9不再占用電機機殼14的有效長度,同時擋風板9的外圈端部與轉子葉片19間隙接觸。
[0020]轉子葉片19促使外界空氣進入電機內部形成風壓,轉子葉片19旋轉時,促使風向繞經定子繞組端部17,增大了冷卻風與定子繞組端部17的接觸面積,加快了定子繞組端部17的散熱速度,提高了電機的冷卻效率。
[0021]當本發明應用在具有混合通風結構的電機內時,若混合通風結構采用徑向單風扇冷卻,冷空氣從電機后端的兩側面進風口進入,冷卻繞組后由前端的端蓋兩側面出風口排出,其中經過的風道分為兩條:一條為定子外圓背風道,主要冷卻定子繞組端部、轉子端部和定子外表面,另一條進入轉子軸向通風道,通過轉子分段鐵心類風扇作用,由轉子徑向風道進入定子鐵心的徑向風道實現兩次冷卻;由于具有擋風板9,使風進入電機內部帶走轉子鐵心內部和轉子繞組熱量的風,從另一端直接排出,防止了冷卻風回流串風,提高了風的冷卻效率和冷卻效果。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權項】
1.一種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包括設于機殼內的環形的擋風板,其特征在于,擋風板的內圈設置在轉軸上,轉軸穿設在固定在機殼前端的端蓋上,擋風板的外圈與轉子端部對應設置,轉子端部裝有轉子葉片,轉子的外周設有與轉子相匹配的定子,定子包括定子繞組,且定子繞組端部所連接的線圈連接設置在機殼頂部的出線盒,轉子葉片與擋風圈的外圈間隙接觸,擋風板位于定子繞組端部的軸向內側和徑向內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蓋通過軸承固定在轉軸上,軸承的外側設有軸承外蓋,軸承的內側設有軸承內蓋,軸承外蓋和軸承內蓋通過螺栓和第一墊圈固定在端蓋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軸承外蓋所對應的轉軸位置上設有V型密封圈。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軸承外蓋的頂部設有油管接頭和油杯,油杯依次通過設于軸承外蓋內的注油管、設于端蓋內的進油管連通軸承內圈。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蓋通過螺栓和第二墊圈固定在機殼上。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其特征在于,出線盒與定子繞組端部通過線纜連接。7.應用在混合通風結構電機內的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包括權利要求1?6,其特征在于,運行方式如下: 混合通風結構電機采用徑向單風扇冷卻,冷風從電機后端的兩側面進風口進入,冷卻繞組后由前端的端蓋兩側面出風口排出,其中經過的風道分為兩條:一條為定子外圓背風道,主要冷卻定子繞組端部、轉子端部和定子外表面,另一條進入轉子軸向通風道,通過轉子分段鐵心類風扇作用,由轉子徑向風道進入定子鐵心的徑向風道實現兩次冷卻;由于設置有擋風板,促使冷風進入電機內部帶走轉子鐵心內部和轉子繞組的熱風,從另一端直接排出,可有效防止冷風回流串風。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繞組端部風路填塞結構,包括設于機殼內的環形的擋風板,擋風板的內圈設置在轉軸上,轉軸穿設在固定在機殼前端的端蓋上,擋風板的外圈與轉子端部對應設置,轉子端部裝有轉子葉片,轉子葉片與擋風圈的外圈間隙接觸,擋風板位于定子繞組端部的軸向內側和徑向內側。本發明將以往技術中設于定子繞組端部外側的擋風板設于定子繞組端部內側,使擋風板不僅不再占用電機機座的有效長度,同時擋風板的結構設置簡單,解決了徑向通風電機的機座長度長、耗材多的問題,同時有利于電機內的風快速通過繞組端部,加快了轉子的散熱,加速了電機的冷卻效率。
【IPC分類】H02K3/50
【公開號】CN105186752
【申請號】CN201510663554
【發明人】丁會, 張蘇, 陳力航
【申請人】蘇州薩伯工業設計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