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基于電流源變換器的回饋型電子負載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基于電流源變換器的回饋型電子負載的實現方案,尤其是關于在直 流電源老化時進行負載能量回收的實現方法。
背景技術:
為了保證電源產品的可靠性,電源出廠的時候需要進行老化,即讓電源在設定的 負載和溫度條件下持續工作一段時間,時間可以從數個小時到數十個小時,而負載很多情 況下是電阻性的負載,因此大功率電源的老化所需要消耗的能量頗為可觀。采用回饋型電 子負載,在能為客戶節約大量的老化電費支出的同時,由于電能利用效率的提高,間接地提 高了老化產能,具有很高的投資回報。也順從社會節能減排的潮流。如圖1所示是目前回饋型電子負載的一種常用實現方法。回饋型電子負載采用逆 變并網的方法,將直流電源老化時的功率輸出回饋到電網再利用。這種技術簡單明了,而且逆變器的技術也日益成熟。但是上述現有技術,需要一個 比較復雜的并網電路,成本高,多路負載并聯時候尤為不易。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新的基于電流源變換器的回饋型電子負載的實現方案。能量回收系 統包括目標電源,此直流/直流電源變換器的輸出將被回收到循環到目標電源的輸入,完 成能量的回收;包括將目標電源的輸出轉換成直流的轉換器,作為目標電源的負載,它的輸 出是電流源的性質,直接并聯到目標電源的輸入端。包括用于補充能量的直流電壓源。
以下附圖中類似的標號表示類似組件,后述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以下的附圖進行, 使得本發明的特性和優點顯而易見。圖1目前一種常用的能量回收方案。圖2本發明的系統方塊圖。圖3 —個基于boost拓撲結構的一種實現方式。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對本發明即基于直流總線的負載能量回收系統給出詳細的參考。盡管本發明 同多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闡述和說明,但本發明不僅僅指局限于這些實施方式。本發明涵 蓋權利要求所定義的發明精神和發明范圍內的所有的替代物,變體和等同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解,即使沒有下文的具體實施方式
中給出的從多具體細 節,本發明同樣可以實施。在另外的一些實例中,對于大家熟悉的方法、手續、元件和電路未 作詳細描敘,比便顯示本發明的主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案例,圖2舉例說明了本法發明的系統框圖。一個電流源輸出的直流/直流變換器,將目標電源的直流電壓輸出轉換成一個電流源輸出,全部回饋 到目標電源的輸入端。控制電流源得輸出電流,就可以控制目標電源的負載大小。因為目 標電源和回饋負載的轉換效率都低于1,因此目標電源需要繼續從圖中的直流電壓源補充 能量。因為只需要補充目標電源和回饋負載直流/直流轉換所損耗的能量,因此直流電壓 源的額定輸出可以遠小于目標電源的額定輸入。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案例,圖3舉例說明一個基于boost拓撲結構的一種比較 具體的實現方式。回饋型電子負載的輸入為目標電源的輸入,它的輸出并聯到目標電源的 輸入端。電感L1,開關管Q1和二極管D1構成一個非隔離的BOOST變換器。回饋型負載的 輸入電流經R2檢測并放大后,與一個參考電壓進行比較放大,去控制PWM(脈沖寬度調制) 的輸出。參考電壓用來控制輸入的電流。通過改變參考電壓高低就可以控制回饋型電子負 載的負載設定大小。因此,本發明采用一個基于直流源的直流/直流轉換器,簡潔地實現了不需要復 雜并網技術的負載能量回收系統解決方案。由于能量的反饋直接連接目標的電源的輸入, 老化系統只需要補充部分的能量,因而老化系統的配電大大地簡化。同時因為電流源輸出 可直接并聯的,所以可以方便的并聯來擴展容量。上文具體實時方式和附圖僅為本發明的常用實施案例,在后附權利要求書所界定 的本發明精神和發明范圍的前提下可以有各種增補、修改和替換。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 理解,本發明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根據具體的環境和工作要求在不背離發明準則的前提下在 形式、結構、布局、比例、材料、元素、組件及其它方面有所變化。因此,在此披露的實施例僅 用于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的范圍由后附權利要求及其合法等同物界定,而不限于此前之 描述。
權利要求
一種回饋型電子負載系統,其特征在于一個作為能量回收目標的直流/直流轉換器;一個電流源輸出特性的直流/直流轉換器,它的輸入是回收目標電源的輸出,它的輸出并聯到目標電源的輸入;一個直流電壓源,輸出并聯到目標電源的輸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饋型電子負載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電流源輸出特性的直流/直流轉換器通過并聯來實現系統的容量。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新的回饋型電子負載系統。該能量回收系統包括目標電源;包括將目標電源的輸出轉換成直流的轉換器,該轉換器是目標電源的負載,輸出是電流源的性質,將能量回饋到目標電源的輸入;包含直流電壓源,來補充因循環轉換效率而損失的能量。因為采用電流源變換器來進行負載回饋型,可以不需要復雜的交流并機技術,方便地進行系統容量擴展。
文檔編號H02M3/00GK101867285SQ20101019886
公開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11日
發明者劉青峰 申請人:劉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