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電致變色器件和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智能窗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了智能窗。智能窗包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包括彼此對應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以及設置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發光層;電致變色器件,包括電致變色層,電致變色層包含電致變色材料并且設置在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上方,其中,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設置在電致變色器件下方以在預定區域中形成光傳輸部分,并且其中,第一電極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并且第二電極由高反射電極形成。
【專利說明】
包括電致變色器件和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智能窗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包括電致變色器件和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智能窗。
【背景技術】
[0002] 通常地,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包括陽極、設置在陽極上的發光層和設置在發光層上 的陰極。當在陽極和陰極之間施加電壓時,空穴被從陽極注入至發光層,并且電子被從陰極 注入至發光層。注入至發光層的空穴和電子彼此重組以生成激發性電子空穴對,這種激發 性電子空穴對從激發態偏移至基態以發射光。
[0003] 這種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可以分成底部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和頂部發光型有 機電致發光器件,在底部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中,從發光層發出的光傳輸通過鄰近陽 極的下襯底,在頂部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中,從發光層發出的光傳輸通過鄰近陰極的 上襯底。此外,這種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可以實現為雙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其中,使用 透明的陽極和透鏡的陰極,光發射至底側和頂側。
[0004] 實現為雙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透明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可以實現成為智能 窗,具體地,可以配置為使得通過將電致變色器件附接至透明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一側以 及控制電致變色器件的顏色,可以通過阻擋或傳輸光來選擇性地進行一側光發射或雙側光 發射。
[0005] 然而,當使用透明的陽極和透明的陰極將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實現為雙發光型有機 電致發光器件時,雖然可以通過控制電致變色器件的顏色選擇性地進行一側光發射或雙側 光發射,但是存在一個問題:在一側光發射時,與底部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或頂部發光 型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相比,該雙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大大降低,并且其對比 度也降低。
【發明內容】
[0006] 本發明的發明人集中努力于通過結合電致變色器件和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來改進 在實現智能窗時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結果,他們發現,可以通過以高反射電極替 代鄰近電致變色器件設置的傳統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透明電極以及形成預定的光傳輸 部分而大大地改進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和對比度。基于此發現完成了本發明。
[0007] 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具有高光效率和高對比度的智能窗。
[0008]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通過以高反射電極替換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一個電極和形成 預定的光傳輸部分,提供了能夠改進光效率和對比度而不降低透射率的智能窗。
[0009]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智能窗,包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包括彼此對應 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以及設置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 的發光層;電致變色器件,包括電致變色層,電致變色層包含電致變色材料并且設置在有機 電致發光器件上方,其中,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設置在電致變色器件下方以在預定區域中形 成光傳輸部分,并且其中,第一電極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并且第二電極由 高反射電極形成。
[0010]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智能窗,包括:第一透明襯底;設置在第一透明襯 底上的第一電極;設置在第一電極上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發光層;設置在發光層 上的第二電極;設置在第二電極上的接合層;設置在接合層上的第三電極;設置在第三電極 上并且包含電致變色材料的電致變色層;設置在電致變色層上的第四電極;以及設置在第 四電極上的第二透明襯底,其中,第一電極、發光層和第二電極設置為在第一透明襯底和接 合層之間的預定區域中形成光傳輸部分,并且其中,第一電極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半透明 電極形成,并且第二電極由高反射電極形成。
[0011]根據本發明的又另一方面,提供了智能窗,包括:第一透明襯底;設置在第一透明 襯底上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設置在第一透明襯底下方的電致變色器件;設置在電致變色 器件下方的第二透明襯底;以及設置在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上的第三透明襯底,其中,有機電 致發光器件包括設置在第一透明襯底上并且由高反射電極形成的第二電極、設置在第二電 極上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發光層以及設置在發光層上并且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 半透明電極形成的第一電極,其中,電致變色器件包括設置在第一透明襯底下方的第三電 極、設置在第三電極下方并且包含電致變色材料的電致變色層以及設置在電致變色層下方 的第四電極,并且其中,第一電極、發光層和第二電極設置為在第一透明襯底和第三透明襯 底之間的預定區域中形成光傳輸部分。
[0012] 根據本發明的又另一方面,提供了智能窗,包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包括彼此對 應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以及設置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 料的發光層;電致變色器件,包括電致變色層,電致變色層包含電致變色材料并且設置在有 機電致發光器件上方,其中,第一電極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并且第二電極 由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
[0013] 根據本發明的又另一方面,提供了智能窗,包括:第一透明襯底;設置在第一透明 襯底上的第一電極;設置在第一電極上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發光層;設置在發光 層上的第二電極;設置在第二電極上的接合層;設置在接合層上的第三電極;設置在第三電 極上并且包含電致變色材料的電致變色層;設置在電致變色層上的第四電極;以及設置在 第四電極上的第二透明襯底,其中,第一電極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并且第 二電極由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
[0014] 根據本發明的又另一方面,提供了智能窗,包括:第一透明襯底;設置在第一透明 襯底上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設置在第一透明襯底下方的電致變色器件;設置在電致變色 器件下方的第二透明襯底;以及設置在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上的第三透明襯底,其中,有機電 致發光器件包括設置在第一透明襯底上并且由高反射電極形成的第二電極、設置在第二電 極上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發光層以及設置在發光層上并且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 半透明電極形成的第一電極,并且其中,電致變色器件包括設置在第一透明襯底下方的第 三電極、設置在第三電極下方并且包含電致變色材料的電致變色層以及設置在電致變色層 下方的第四電極。
[0015] 根據本發明的智能窗,以高反射電極替換鄰近電致變色器件設置的傳統的有機電 致發光器件的透明電極,并且形成光傳輸部分,從而最小化電致變色器件對光的吸收,以改 進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和對比度。
[0016]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智能窗,當對使用隱色染料的電致變色器件施加或不施加電 壓時,可以改進透射特性。
[0017] 因此,本發明的智能窗可以有效地用作一側發光型和雙側發光型照明器或顯示 器。
【附圖說明】
[0018]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智能窗的示意截面圖;
[0019]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智能窗的示意截面圖;
[0020] 圖3是根據圖1或圖2中示出的實施例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具有條狀結構的電極 的示意平面圖;
[0021] 圖4是根據圖1或圖2中示出的實施例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具有網狀結構的電極 的示意平面圖;
[0022] 圖5是根據圖1或圖2中示出的實施例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具有多孔結構的電極 的示意平面圖;
[0023] 圖6是根據本發明的又另一實施例的智能窗的示意截面圖;
[0024] 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又另一實施例的智能窗的示意截面圖;以及
[0025] 圖8是示出當使用隱色染料作為電致變色材料時可見光范圍的透射特性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 通過參考優選實施例的以下詳細描述和附圖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本發明的優勢和 特點及其實現方法。然而,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實現并且不應解釋為限于以上闡 述的實施例。相反,這些實施例僅提供為使得本發明將深入和完整并且將向本領域技術人 員完全傳達本發明的構思,并且本發明將僅由所附權利要求限定。在圖中,為了清楚,放大 了層和區域的厚度。
[0027]將理解,雖然本文中可以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等描述各個元件,但是這些元件不應 由這些術語限制。這些術語僅用于區分一個元件和另一個元件。因此,例如,在不背離本發 明的教導的情況下,下面討論的第一元件、第一組件或第一部分可以被當作第二元件、第二 組件或第二部分。除非本文中另有指示或與上下文顯然矛盾,在描述本發明的上下文中(特 別是隨后的權利要求的上下文中)的術語"一"、"一個"和"該"以及類似的指代的使用應該 解釋為包括單數和復數。除非另有指示,術語"包括"、"具有"、"涉及"和"包含"應該解釋為 開放式的術語(即,意指"包括但不限于")。
[0028] 為便于描述,在此可以使用諸如"在…之下"、"在…下方"、"下部"、"在…之上"、 "上部"等的空間相對術語,以描述如圖所示的一個元件或部件與另一個(或另一些)元件或 部件的關系。將理解,除了圖中所示的方位外,空間相對術語旨在包括器件在使用或操作中 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圖中的器件翻轉,則描述為在另一元件或部件"下方"或"之下"的元 件定向為在另一元件或部件"之上"。因此,示例性術語"在…下方"可以包括之上和下方的 方位。裝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在其他方位上),而本文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 符作出相應的解釋。
[0029] 此后,本發明將參考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發明。
[0030]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智能窗的示意截面圖。用于參考,圖1中示出的智能 窗實現為底部發光型智能窗,其配置為使得電流施加至電致變色器件200以形成遮光膜,并 且從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 〇〇的一側發出的光傳輸通過鄰近陽極的下襯底。
[0031] 參照圖1,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智能窗可以包括:第一透明襯底10;設置在第一 透明襯底10上并且包括第一電極110、空穴傳輸層120、發光層130、電子傳輸層140和第二電 極150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用于將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附接至電致變色器件200的接 合層30;設置在接合層30上并且包括第三電極210、電致變色層230和第四電極250的電致變 色器件200;以及設置在電致變色器件200上的第二透明襯底20。
[0032]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設置為使得在第一透明襯底10和接合層30之間的預定區域 中形成光傳輸部分160。
[0033]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第一透明襯底10可以由絕緣材料制成,并且也可以由具有 優越的透光率的材料制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透明襯底10可以由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 制成。
[0034]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上提供有包括第一電極110、空穴傳輸層120、發光層130、電子 傳輸層140和第二電極150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在這種情況下,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 可以設置為使得在第一透明襯底10和接合層30之間的預定區域中形成光傳輸部分160。光 傳輸部分160可以具有30%至100%的透射率。此外,具有該透射率范圍的光傳輸部分160的 面積可以占到智能窗的總面積的20 %至90 %。
[0035]第一電極110可以形成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上。第一電極110可以實現成為具有50% 或以上的反射率的高反射半透明電極,第一電極110由諸如IT0、IZ0或AZ0的具有良好的透 射率和電導率的透明導電氧化物材料;導電聚合物材料;包含Ag納米粒子、碳納米管或石墨 烯的材料;或諸如Ag或A1的金屬制成。第一電極可以具有使用包括以上組分的至少一種的 材料的單層結構,或可以具有包含這些組分的多層結構。通常地,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可以實 現為具有單層結構,并且也可以實現為具有多層結構。此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可以具有這 樣的結構,其中,由IT0、IZ0或AZ0制成的透明氧化物電極與具有由低折射和高折射材料制 成的多個層的介質鏡結合。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可以配置為具有10%至95%的光反射率,并 且通過調整電極的厚度和開口率而變成半透明狀態。此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可以具有 15 %至95 %的透光率,但不限于此。此后,高反射半透明電極稱為具有10 %至95 %的光反射 率和15%至95%的透光率的電極。用于參考,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110實現成為陽極。 [0036]空穴傳輸層120可以形成在第一電極11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空穴傳輸層120可以 包含 NPB、TPD、m-MTDATA、NPD、TMTPD、TDATA、TAPC、CBP、HMTPD、TPBI 和 TCTA 的至少一種。 [0037]發光層130可以形成在空穴傳輸層120上,并且可以具有磷光主體-摻雜劑系統。在 一些實施例中,1'0^、08?、了六2、11£?或1'1^可以用作發光層130的主體材料,并且?化行(3小化6 或1!'(口口7)311'(口口7)(3〇3(:)可以用作其摻雜劑材料。
[0038]電子傳輸層140可以形成在發光層13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TmPypb、BCP、Alq3、 TPBI或Bphen可以用作電子傳輸層140的材料。
[0039]第二電極150可以形成在電子傳輸層140上。第二電極150可以是具有良好的反射 率和電導率的包含Ag、Al等的高反射電極,并且可以是包含這些組分的多層高反射電極。此 外,第二電極150可以是使用具有由低折射和高折射材料制成的多個層的介質鏡的電極。在 一些實施例中,高反射電極可以通過調整其厚度和開口率而配置為具有80%或以上的光反 射率。用于參考,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電極150實現成為陰極。
[0040] 用于參考,可以通過形成額外的層或排除現有的層配置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并 且空穴傳輸層120的位置和電子傳輸層140的位置可以彼此互換。當然,在這種情況下,第一 電極11 〇的極性和第二電極150的極性也可以變得彼此不同。
[0041] 在第二電極150上形成接合層30以將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附接至電致變色器件 200。接合層30可以實現為具有良好的透射率的聚合物膜、透明襯底、高密度無機/有機多層 膜、包含W0 3的膜或包含Al2〇3的膜的形式,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接合層30 可以實現為光學透明膠(0CA)膜的形式。
[0042]電致變色器件200可以設置在接合層上,并且可以包括第三電極210、電致變色層 230和第四電極250。
[0043] 第三電極210可以形成在接合層上以對電致變色層230施加電流。在一些實施例 中,第三電極210可以由諸如IT0、IZ0或AZ0的具有良好的透射率和電導率的透明導電氧化 物材料;導電聚合物材料;或包含Ag、Ag納米粒子、碳納米管或石墨稀的材料制成,可以是包 含選自這些材料的至少一種的透明電極,并且也可以是具有包含這些材料的多層結構的透 明電極。
[0044]電致變色層230形成在第三電極210上,并且可以由電致變色材料和能夠加速電致 變色材料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材料構成。電致變色層230可以實現為多層薄膜狀態、溶液狀態 或它們的混合狀態。例如,在形成為多層薄膜狀態的電致變色層中,諸如W0 3或Ir02的金屬氧 化物可以用作電致變色材料,并且在形成為溶液狀態的電致變色層中,隱色染料可以用作 電致變色材料。此外,具有優越的電導率的電解質鹽可以用作能夠加速電致變色材料的氧 化還原反應的材料,并且接受電子的分子可以用作電化學催化劑(電催化劑)。此后,將額外 地描述可以用于電致變色層230的材料。
[0045] 第四電極250可以形成在電致變色層230上以對電致變色層230施加電壓。在一些 實施例中,第四電極250可以由諸如IT0、IZ0或AZ0的具有良好的透射率和電導率的透明導 電氧化物材料;導電聚合物材料;或包含Ag、Ag納米粒子、碳納米管或石墨稀的材料制成,可 以是包含選自這些材料的至少一種的透明電極,并且也可以是具有包含這些材料的多層結 構的透明電極。
[0046]第二透明襯底20可以形成在第四電極250上以密封所有器件,并且可以由具有優 越的透光率的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制成。
[0047]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智能窗的示意截面圖。用于參考,圖2中示出的 智能窗實現為頂部發光型智能窗,其配置為使得電流施加至電致變色器件200以形成遮光 膜,并且從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的一側發出的光傳輸通過鄰近陰極的上襯底。
[0048] 參照圖2,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智能窗可以包括:第一透明襯底10';設置在 第一透明襯底10'上并且包括第二電極150'、空穴傳輸層120'、發光層130'、電子傳輸層 140'和第一電極110'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設置在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上的第三透明 襯底30';設置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下方并且包括第三電極210'、電致變色層230'和第四電 極250'的電致變色器件200;以及設置在電致變色器件200下方的第二透明襯底20'。在此,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設置為使得在第一透明襯底10'和第三透明襯底30'之間的預定區域 中形成光傳輸部分160'。
[0049]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第二透明襯底20'可以由絕緣材料制成,并且也可以由 具有優越的透光率的材料制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透明襯底20'可以由透明玻璃或透明 塑料制成。
[0050] 在第二透明襯底20 '上形成包括第三電極210 '、電致變色層230 '和第四電極250 ' 的電致變色器件200。
[0051 ]第四電極250'可以形成在第二透明襯底20'上以對電致變色層230'施加電流。在 一些實施例中,第四電極250'可以由諸如IT0、IZ0或AZ0的具有良好的透射率和電導率的透 明導電氧化物材料;導電聚合物材料;或包含Ag、Ag納米粒子、碳納米管或石墨稀的材料制 成,可以是包含選自這些材料的至少一種的透明電極,并且也可以是具有包含這些材料的 多層結構的透明電極。
[0052]電致變色層230 '形成在第四電極250 '上,并且可以由電致變色材料和能夠加速電 致變色材料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材料構成。電致變色層230'可以實現為多層薄膜狀態、溶液 狀態或它們的混合狀態。例如,在形成為多層薄膜狀態的電致變色層中,諸如W0 3或Ir02的金 屬氧化物可以用作電致變色材料,并且在形成為溶液狀態的電致變色層中,隱色染料可以 用作電致變色材料。此外,具有優越的電導率的電解質鹽可以用作能夠加速電致變色材料 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材料,并且接受電子的分子可以用作電化學催化劑(電催化劑)。此后,將 額外地描述可以用于電致變色層230'的材料。
[0053] 第三電極210'可以形成在電致變色層230'上以對電致變色層230'施加電流。在一 些實施例中,第三電極210'可以由諸如IT0、IZ0或AZ0的具有良好的透射率和電導率的透明 導電氧化物材料;導電聚合物材料;或包含Ag、Ag納米粒子、碳納米管或石墨稀的材料制成, 可以是包含選自這些材料的至少一種的透明電極,并且也可以是具有包含這些材料的多層 結構的透明電極。
[0054]第一透明襯底10 '可以形成在電致變色器件200上。第一透明襯底10 '可以由絕緣 材料制成,并且可以由具有優越的透光率的材料制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透明襯底20' 可以由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制成。
[0055]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上提供有包括第二電極150'、空穴傳輸層120'、發光層130'、 電子傳輸層140'和第一電極110'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在這種情況下,有機電致發光器 件100可以設置為使得在第一透明襯底10'和第三透明襯底30'之間的預定區域中形成光傳 輸部分160'。光傳輸部分160'可以具有30%至100%的透射率。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傳輸部 分160'可以提供有電極或有機層。具有該透射率范圍的光傳輸部分160'的面積可以占到智 能窗的總面積的20%至90%。
[0056]第二電極150'可以形成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電極150'可 以是包含Ag和A1的至少一種的具有良好的光反射率和電導率的尚反射電極,或可以是具有 包含這些組分的多層結構的高發射電極。此外,第二電極150'可以是使用具有通過層壓低 折射和高折射材料形成的多個層的介質鏡的電極。在一些實施例中,高反射電極可以通過 調整電極的厚度和開口率而配置為具有80%或以上的光反射率。用于參考,在本實施例中, 第二電極150'實現成為陽極。
[0057]空穴傳輸層120'可以形成在第二電極15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空穴傳輸層120' 可以包含 NPB、TPD、m-MTDATA、NPD、TMTPD、TDATA、TAPC、CBP、HMTPD、TPBI 和 TCTA 的至少一種。 [0058]發光層130'可以形成在空穴傳輸層120'上,并且可以具有磷光主體-摻雜劑系統。 在一些實施例中,1'〇^、08?、1六2、11^?或1?0可以用作發光層130'的主體材料,并且?化行(3、 Fir6或11'化口7)311'化口7)(3〇3〇)可以用作其摻雜劑材料。
[0059] 電子傳輸層140'可以形成在發光層13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子傳輸層140'可 以包含 1'11^7口13、80?、六193、1?81和8口11611的至少一種。
[0060] 第一電極110'可以形成在電子傳輸層14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110'由 諸如I TO、IZ0或AZ0的具有良好的透射率和電導率的透明導電氧化物材料;導電聚合物材 料;包含Ag納米粒子、碳納米管或石墨稀的材料制成,可以是包含選自這些材料的至少一種 的透明電極,并且也可以是具有包含這些材料的多層結構的透明電極。用于參考,在本實施 例中,第一電極110'實現成為陰極。
[0061] 用于參考,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電極110'可以實現成為高反射半透明 電極。當陰極(其為第一電極110')實現成為高反射半透明電極時,可以通過使用陽極(高反 射電極)和陰極(高反射半透明電極)之間發生的共振效應獲得高色調和光效率。高反射半 透明電極可以是包含Ag或A1的電極,或者可以是具有包含這些組分的多層結構的半透明電 極。
[0062] 用于參考,可以通過形成額外的層或排除現有的層配置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并 且空穴傳輸層120'的位置和電子傳輸層140'的位置可以彼此互換。當然,在這種情況下,第 一電極110'的極性和第二電極150'的極性也可以變得彼此不同。
[0063]第三透明襯底30'可以形成在第一電極110'上以密封所有器件,并且可以由具有 優越的透光率的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制成。
[0064]同時,圖3至圖5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的電極結構。
[0065] 為了制造透明器件,必須設置光傳輸部分160或160'、第一電極110或110'和第二 電極150或150'的面積以最小化圖像質量的退化同時確保高透射率。在本發明中,可以通過 形成光傳輸部分(或透明窗)確保透射率。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傳輸部分160或160'可以配置 為使得它的面積占到智能窗的總面積的20%至90%。
[0066] 特別地,在底部發光的情況下,第二電極150或150'可以配置為使得當本發明的智 能窗是透明的時第二電極150或150'被人眼識別或不被人眼識別。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電 極150可以配置為具有如圖3所示的條狀結構,或可以配置為具有如圖4所示的網狀結構。第 二電極150的短軸可以設置為500mi或更小。此外,如圖5所示,當第二電極150具有多孔結構 時,除了光傳輸部分160的部分之間的最短距離可以為500mi或更小。
[0067] 同時,在頂部發光型有機電致發光器件(0LED)的情況下,光傳輸部分160或160'可 以配置為具有如圖3所示的條狀結構,或可以配置為具有如圖4所示的網狀結構。除了光傳 輸部分160或160'之外的部分(非傳輸部分)的短軸可以設置為500wii或更小。此外,如圖5所 不,當除了光傳輸部分160的部分(非傳輸部分)具有多孔結構時,除了光傳輸部分160的部 分之間的最短距離可以為500wii或更小。然而,上述內容僅是一個實例,并且可以多方面地 改變根據本發明的智能窗的光傳輸部分的形狀。
[0068] 圖6是根據本發明的又另一實施例的智能窗的示意截面圖。用于參考,圖6中示出 的智能窗實現為底部發光型智能窗,其配置為使得向電致變色器件200施加電流以形成遮 光膜,并且從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的一側發出的光傳輸通過鄰近陽極的下襯底。在本實施 例中,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可以配置為即使當不提供光傳輸部分時使光傳輸成為可能。
[0069] 參照圖6,根據本發明的又另一實施例的智能窗可以包括:第一透明襯底10;設置 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上并且包括第一電極110、空穴傳輸層120、發光層130、電子傳輸層140和 第二電極150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用于將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附接至電致變色器件 200的接合層30;設置在接合層30上并且包括第三電極210、電致變色層230和第四電極250 的電致變色器件200;以及設置在電致變色器件200上的第二透明襯底20。
[0070] 根據本實施例的智能窗與圖1中示出的智能窗的不同之處在于不提供光傳輸部 分。此外,由于根據本實施例的智能窗的其他配置與圖1中示出的智能窗的配置相同或相 似,將省略多余的描述。
[0071] 通過減小高反射電極的厚度,第二電極150可以實現成為透光電極。高反射電極可 以包含Ag或A1。高反射電極可以配置為具有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通過調整電極的厚度和 開口率,高反射電極可以配置為具有50%或以上的光反射率并且變成半透明狀態。在一些 實施例中,高反射電極可以由具有50%至95%的光反射率的材料制成。通過調整高反射電 極的厚度,可以控制高反射電極的透光率。用于參考,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電極150實現成為 陰極。
[0072] 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又另一實施例的智能窗的示意截面圖。用于參考,類似于圖2 中示出的智能窗,圖7中示出的智能窗實現為頂部發光型智能窗,其配置為使得電流施加至 電致變色器件200以形成遮光膜,并且從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的一側發出的光傳輸通過鄰 近陰極的上襯底。
[0073] 參照圖7,根據本發明的又另一實施例的智能窗可以包括:第一透明襯底10';設置 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上并且包括第二電極150'、空穴傳輸層120'、發光層130'、電子傳輸層 140'和第一電極110'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設置在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上的第三透明 襯底30';設置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下方并且包括第三電極210'、電致變色層230'和第四電 極250'的電致變色器件200;以及設置在電致變色器件200下方的第二透明襯底20'。
[0074] 根據本實施例的智能窗與圖2中示出的智能窗的不同之處在于不提供光傳輸部 分。此外,由于根據本實施例的智能窗的其他配置與圖2中示出的智能窗的配置相同或相 似,將省略多余的描述。
[0075] 在本實施例中,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0可以配置為即使當不提供光傳輸部分時使 光傳輸成為可能。
[0076] 第二電極150'可以形成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電極150'可 以是包含Ag和A1的至少一種的具有良好的光反射率和電導率的高反射電極,并且也可以是 具有包含這些組分的多層結構的高發射電極。通過調整電極的厚度和開口率,第二電極 150'(即,高反射電極)可以配置為具有50%或以上的光反射率并且變成半透明狀態。在一 些實施例中,通過使用具有50%至95%的光反射率的材料和調整其厚度,可以將高反射電 極的透光率控制為適合于光學特性。用于參考,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電極150'實現成為陽 極。
[0077] 可以使用包括電致變色材料、電解質鹽、溶劑和接受電子的分子的溶液形成根據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上述電致變色層。每種組分的具體實例如下。
[0078] [電致變色材料]
[0079] 電致變色材料可以包括基于異苯并呋喃酮的化合物。基于異苯并呋喃酮的化合物 可以包括作為電子供體單元的氨基基團。基于異苯并呋喃酮的化合物可以包括內酯環,并 且可以通過內酯環開環反應變色。在一些實施例中,隱色染料可以用作電致變色材料。此 外,電致變色材料可以包括諸如W〇3或Ir0 2的金屬氧化物,或可以包括導電聚合物。
[0080]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使用選自以下的至少一種作為電致變色材料:諸如化學式1 的Black 100、化學式2的ETAC、化學式3的Black 400、化學式4的Black 305、化學式5的S-205和化學式6的NIR Black 78的黑色隱色染料;諸如化學式7的結晶紫內酯(CVL)的藍色隱 色染料;以及諸如化學式8的Red 500和化學式9的Red 520的紅色隱色染料。在一些實施例 中,添加至電解液的隱色染料的重量比可以為2wt %至60wt %,并且優選地為2wt %至 30wt% 〇
[0099] [電解質鹽]
[0100] 電解質鹽的實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諸如LiCl〇4、NaCl〇4、KCl〇4和RbCl〇4的高氯酸 的堿金屬鹽、NH4CIO4、HCl〇4、四正丁基溴化銨、四正丁基氯化銨、四正丁基四氟硼酸銨、四正 丁基六氟磷酸銨、四正丁基二氫三氟化銨和四正丁基碘化銨。在一些實施例中,添加至電解 液的電解質鹽的重量比可以為1 wt %至30wt %,并且優選地為5wt %至20wt %。
[0101] [溶劑]
[0102] 溶劑的具體實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包含諸如N,N_二乙基乙酰胺、二甲基乙酰胺、 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甲基甲酰胺、N-乙烯基吡咯烷酮、甲酰胺和2-吡咯烷 酮的酰胺的有機溶劑;包含諸如苯甲酸芐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乙酰乙酸乙酯、丁酸乙 酯、乳酸乙酯、乙酸異丙酯、乙酸甲酯、丁酸甲酯、苯乙酸甲酯、丙酸甲酯、對苯二甲酸二辛 月旨、乙酸己酯、乙酸異戊酯、乙酸異丁酯、乙酸丙酯和三乙酸甘油酯的酯的有機溶劑;以及包 含諸如碳酸丙烯酯、碳酸亞乙酯和碳酸亞乙烯酯的碳酸酯的極性有機溶劑。
[0103][接受電子的分子]
[0104] 接受電子的分子的具體實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諸如氫醌、甲基氫醌、甲氧基氫醌、 乙酰基氫醌、二甲基氫醌、三甲基氫醌、乙基氫醌、丁基氫醌和叔丁基氫醌的基于氫醌的化 合物;苯偶酰;以及諸如二茂鐵、甲基二茂鐵、二甲基二茂鐵、乙酰基二茂鐵、乙基二茂鐵、乙 烯基二茂鐵、二苯基二茂鐵、甲氧基-甲基二茂鐵、丁基二茂鐵、叔丁基二茂鐵和氯甲基二茂 鐵的基于二茂鐵的化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添加至電解液的接受電子的分子的重量比可 以為5wt%至50wt%,并且優選地為5wt%至20wt%。
[0105]此后,將描述與本發明相關的實驗性實例。
[0106] [實驗性實例1]
[0107]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制造〉
[0108] 如圖2所示,在有機襯底上形成厚度為150nm的IT0膜,IT0膜提供有由含銀(Ag)合 金制成的高反射層,該有機襯底用作第一透明襯底10',并且通過在2.5xl(T 7托或更小的真 空下的熱沉積在IT0膜上形成有機材料層,以獲得高反射電極150'。然后,在高反射電極 150'上依次形成DNTPD(75nm)/HATCN(7nm)/NPB(108nm)的空穴傳輸層 120'、Be(btz)2:Ir (mphmg)2(acac) [3% ] (40nm)的發光層130 '、Liq: Lg201 (40nm)的電子傳輸層140 ' 和Liq (lnm)的電子注入層,并且在電子注入層上形成Mg:Ag(18nm)的半透明電極110',以制造紅 色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該有機電致發光器件配置為使得在25mmx25mm的襯底上形成面積占 50%并且光發射尺寸為lOOwii x 300mi的有機電致發光層,并且透明窗160制造為使得其面 積占到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總面積的50%。
[0109]〈電致變色溶液的制備〉
[0110] 提供5. lwt%的四正丁基四氟硼酸銨作為電解質鹽,并且提供10.Owt%的Black 1 〇〇作為電致變色材料。分別提供2.9wt %的二甲基氫醌、0.5wt %的二茂鐵和14.9wt %的苯 偶酰作為接受電子的分子。使用有機溶劑(N,N-二乙基乙酰胺)和攪拌器將上述電解質鹽、 電致變色材料和接受電子的分子混合40分鐘至60分鐘,以制備用于形成電致變色層230 '的 電致變色溶液。
[0111]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和電致變色器件的結合〉
[0112] 為了在高反射電極150'下面形成電致變色層230',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下方形成 厚度為150nm的用于ITO EC的第三透明電極210'。然后,在用于EC的第三透明電極210'下方 形成間隔件,并且在第三透明電極210'和用于ITO EC的150nm的第四透明電極250'之間形 成高度為l〇m至50m的間隔,在該間隔內將注入電致變色溶液。將電致變色溶液注入由間隔 件形成的間隔內,并且然后密封該器件。
[0113] [實驗性實例2]
[0114]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制造〉
[0115] 如圖1所示,在玻璃襯底上形成厚度為150nm的透明IT0電極作為第一電極110,該 玻璃襯底用作第一透明襯底10,并且通過在2.5xl(T 7托或更小的真空下的熱沉積在透明IT0 電極上形成有機材料層。然后,在第一電極110上依次形成DNTPD(10nm)/NPB(30nm)的空穴 傳輸層120、Bebq2: Ir(mphnq)2[3% ] (20nm)的發光層130和Bphen(50nm)/Lithum( lnm)的電 子傳輸層140作為有機材料層。在電子傳輸層140上形成高反射半透明電極作為第二電極 150。高反射半透明電極涂布有Ag(12nm)/W0 3(30nm)以制造紅色有機電致發光器件。
[0116] 〈電致變色溶液的制備〉
[0117] 提供5. lwt%的四正丁基四氟硼酸銨作為電解質鹽,并且提供10.Owt%的Black 1 〇〇作為電致變色材料。分別提供2.9wt %的二甲基氫醌、0.5wt %的二茂鐵和14.9wt %的苯 偶酰作為接受電子的分子。使用有機溶劑(N,N-二乙基乙酰胺)和攪拌器將上述電解質鹽、 電致變色材料和接受電子的分子混合40分鐘至60分鐘,以制備用于形成電致變色層230的 電致變色溶液。
[0118]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和電致變色器件的結合〉
[0119] 為了在高反射半透明電極150下面形成電致變色層230,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下方形 成厚度為150nm的用于ITO EC的第三透明電極210。然后,在用于EC的第三透明電極210下方 形成間隔件,并且在第三透明電極210和用于ITO EC的150nm的第四透明電極250之間形成 高度為l〇m至50m的間隔,在該間隔內將注入電致變色溶液。將電致變色溶液注入由間隔件 形成的間隔內,并且然后密封該器件。
[0120][對比實例1]
[0121] 比較對比實例1和以上的實驗性實例1,使用具有高透射率的透明電極,而不是高 反射電極150'。
[0122] 在對比實例1中,排除在玻璃襯底上形成由含銀(Ag)合金制成的高反射層的工藝, 并且在玻璃襯底上形成具有150nm的厚度的透明IT0陽極。
[0123] [對比實例2]
[0124] 比較對比實例2和以上的實驗性實例1,在第三透明襯底30'上依次形成用于EC的 第三透明電極210'、電致變色層230'、用于EC的第四透明電極250'和第二透明襯底20'。
[0125] 因此,將在表面上形成電致變色器件以允許人直接看到有機電致發光器件。
[0126] [表 1]
[0128] 在實驗中,在550nm處測量器件的透射率,在lOOOnit處測量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 光效率,并且在這種情況下,驅動電壓為5V。
[0129] 如在以上的表1中看到的,比較對比實例1和實驗性實例1,器件的透射率高,而有 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低。在實驗性實例1、對比實例1和對比實例2中,測量的對比實例1 中的器件的透射率最尚,而測量的實驗性實例1中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最尚。與對 比實例1中的器件的透射率相比,測量的實驗性實例1中的器件的透射率低約7 %,而與對比 實例1中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和器件的對比度相比,測量的實驗性實例1中的有機 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和器件的對比度顯著較高。因此,如果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陽極實 現成為高反射電極并且提供有光傳輸部分,則可以獲得高光效率和高對比度,同時獲得約 43%的透射率。
[0130][實驗性實例3]
[0131]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制造〉
[0132] 如圖6所示,在玻璃襯底上形成厚度為150nm的透明IT0電極作為第一電極110,該 玻璃襯底用作第一透明襯底10,并且通過在2.5xl(T 7托或更小的真空下的熱沉積在透明IT0 電極上形成有機材料層。然后,在透明IT0電極110上依次形成NPB(30nm)/TCTA(10nm)的空 穴傳輸層 120、CBP: Ir(ppy)3[5% ] (20nm)的發光層 130和Bphen(35nm)/Lithum qinolate (lnm)的電子傳輸層140作為有機材料層。在電子傳輸層140上形成高反射半透明電極作為 第二電極150。高反射半透明電極涂布有六8(12111]1)/1〇3(3〇111]1)以制造綠色有機電致發光器 件。
[0133] 〈電致變色溶液的制備〉
[0134] 提供5. lwt%的四正丁基四氟硼酸銨作為電解質鹽,并且提供10.Owt%的Black 1 〇〇作為電致變色材料。分別提供2.9wt %的二甲基氫醌、0.5wt %的二茂鐵和14.9wt %的苯 偶酰作為接受電子的分子。使用有機溶劑(N,N-二乙基乙酰胺)和攪拌器將上述電解質鹽、 電致變色材料和接受電子的分子混合40分鐘至60分鐘,以制備用于形成電致變色層230的 電致變色溶液。
[0135]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和電致變色器件的結合〉
[0136] 為了在第二電極150(其為高反射半透明電極)上方形成電致變色層230,接合層30 實現成為具有優越的透射率的透明襯底,并且在接合層30上形成厚度為150nm的用于IT0 EC的第三透明電極210。然后,在用于EC的第三透明電極210上方形成間隔件,通過使用IT0 在間隔件上形成厚度為150nm的用于EC的第四透明電極250,并且在第三透明電極210和用 于ITO EC的150nm的第四透明電極250之間形成高度為10m至50m的間隔,在該間隔內將注入 電致變色溶液。將電致變色溶液注入由間隔件形成的間隔內,并且然后密封該器件。
[0137] [對比實例3]
[0138] 比較對比實例3和以上的實驗性實例3,使用具有高透射率的透明電極,而不是高 反射電極150。通過低損害濺射工藝,使用IT0形成厚度為60nm的具有高透射率的陰極。
[0139] [對比實例4]
[0140]比較對比實例4和以上的實驗性實例3,在第一透明襯底10下方依次形成用于EC的 第三透明電極210、電致變色層230、用于EC的第四透明電極250和第二透明襯底20。
[0141] 因此,將在表面上形成電致變色器件以允許人直接看到有機電致發光器件。
[0142] [表 2]
[0143]
[0144] 在實驗中,在550nm處測量器件的透射率,在lOOOnit處測量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 光效率,并且在這種情況下,驅動電壓為5V。然而,在對比實例4中,由于有機電致發光器件 不能展示出足夠的亮度,所以描述了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最大光效率。
[0145] 如在以上的表2中看到的,比較對比實例3和實驗性實例3,器件的透射率高,而有 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低。在實驗性實例3、對比實例3和對比實例4中,測量的對比實例3 中的器件的透射率最高,而測量的實驗性實例3中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最高。與對 比實例3中的器件的透射率相比,測量的實驗性實例3中的器件的透射率低約3 %,而與對比 實例3中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和器件的對比度相比,測量的實驗性實例3中的有機 電致發光器件的光效率和器件的對比度顯著較高。因此,如果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陽極實 現成為高反射電極,則可以獲得高光效率和高對比度,同時獲得約60%的透射率。
[0146] 此外,如在以上的表2中看到的,可以確定,與實驗性實例2中的器件相比,實驗性 實例3中的器件具有高透射率,而與實驗性實例2中的器件相比,實驗性實例3中的器件具有 相對較低的對比度。因此,如果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陰極實現成為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則可 以獲得相對較高的光效率和相對較高的對比度,同時獲得約65%的透射率。
[0147] 同時,圖8是示出當使用隱色染料作為電致變色材料時的可見光范圍的透射特性 的圖。更具體地,圖8示出當Black 100用作隱色染料時的可見光范圍的透射特性。從圖8中 可以看到,當通過施加電壓操作彩色模式時,與另一電致變色材料(通常地,W0 3或紫羅堿) 相比,Black 100在可見光范圍展示出高的色彩變化率。用于參考,為了實現遮光的黑色電 致變色器件,可以使用黑色隱色染料,或可以使用藍色和紅色隱色染料的混合物。
[0148] 根據本發明,當不對電致變色器件施加電壓時,電致變色器件所在的部分變得透 明,并且因此根據本發明的智能窗可以用作雙側發光型智能窗。相比之下,當對電致變色器 件施加電壓時,電致變色器件所在的部分變成黑色,并且因此根據本發明的智能窗可以用 作一側發光型智能窗(底部發光型智能窗或頂部發光型智能窗)。
[0149] 在詳細的說明書的最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將理解,在實質上不背離本發明的原理 的情況下,可以對優選實施例作出許多變化和更改。因此,本發明的公開的優選實施例僅用 于通用和描述性意義,而不用于限制的目的。
【主權項】
1. 一種智能窗,包括: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包括彼此對應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和 所述第二電極之間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發光層; 電致變色器件,包括電致變色層,所述電致變色層包含電致變色材料并且設置在所述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上方, 其中,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設置在所述電致變色器件下方以在預定區域中形成光傳 輸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電極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并且所述第二電極由高反 射電極形成。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光傳輸部分的面積占到所述智能窗的總面積的20%至90%。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當使用所述第二電極形成所述光傳輸部分時,所述第二電極的短軸的尺寸為500 μπι或更小。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器件設置在所述第二電極上。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器件還包括彼此對應的第三電極和第四電極,并且 所述電致變色層設置在所述第三電極和所述第四電極之間。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高反射電極由銀(Ag)電極、鋁(Al)電極、包含銀(Ag)和鋁(Al)的至少一種的 單層或多層電極、或者透明氧化物電極和介質鏡的組合電極形成。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空穴傳輸層或電子傳輸層額外地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和所述發光層之間,并且 電子傳輸層或空穴傳輸層額外地設置在所述第二電極和所述發光層之間。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和所述電致變色器件通過接合層彼此附接。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接合層由透明襯底和多層薄膜的至少一種形成。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層具有多層薄膜狀態、溶液狀態以及所述多層薄膜狀態和所述溶 液狀態的混合狀態的任何一種。11.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層使用包含電致變色材料、電解質鹽、溶劑和接受電子的分子的溶 液形成。1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材料包括基于異苯并呋喃酮的化合物。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材料包括具有作為電子供體單元的氨基基團的基于異苯并呋喃酮 的化合物或具有內酯環的基于異苯并呋喃酮的化合物。1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材料包括隱色染料。1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材料包括金屬氧化物或導電聚合物。16. -種智能窗,包括: 第一透明襯底; 第一電極,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上; 發光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上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 第二電極,設置在所述發光層上; 接合層,設置在所述第二電極上; 第三電極,設置在所述接合層上; 電致變色層,設置在所述第三電極上并且包含電致變色材料; 第四電極,設置在所述電致變色層上;以及 第二透明襯底,設置在所述第四電極上, 其中,所述第一電極、所述發光層和所述第二電極設置為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和所述 接合層之間的預定區域中形成光傳輸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電極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并且所述第二電極由高反 射電極形成。17. 一種智能窗,包括: 第一透明襯底;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上; 電致變色器件,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下方; 第二透明襯底,設置在所述電致變色器件下方;以及 第三透明襯底,設置在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上, 其中,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上并且由高反射電極形成 的第二電極、設置在所述第二電極上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發光層以及設置在所述 發光層上并且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的第一電極,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器件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下方的第三電極、設置在所述 第三電極下方并且包含電致變色材料的電致變色層以及設置在所述電致變色層下方的第 四電極,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電極、所述發光層和所述第二電極設置為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和所述 第三透明襯底之間的預定區域中形成光傳輸部分。18. -種智能窗,包括: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包括彼此對應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和 所述第二電極之間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發光層; 電致變色器件,包括電致變色層,所述電致變色層包含電致變色材料并且設置在所述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上方, 其中,所述第一電極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并且所述第二電極由高反 射半透明電極形成。19.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器件設置在所述第二電極上。20.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器件還包括彼此對應的第三電極和第四電極,并且 所述電致變色層設置在所述第三電極和所述第四電極之間。21.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高反射電極由銀(Ag)電極、鋁(Al)電極、包含銀(Ag)和鋁(Al)的至少一種的 單層或多層電極、或者透明氧化物電極和介質鏡的組合電極形成。22.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空穴傳輸層或電子傳輸層額外地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和所述發光層之間,并且 電子傳輸層或空穴傳輸層額外地設置在所述第二電極和所述發光層之間。23.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和所述電致變色器件通過接合層彼此附接。24. 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接合層由透明襯底和多層薄膜的至少一種形成。25.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層具有多層薄膜狀態、溶液狀態以及所述多層薄膜狀態和所述溶 液狀態的混合狀態的任何一種。26.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層使用包含電致變色材料、電解質鹽、溶劑和接受電子的分子的溶 液形成。27.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材料包括基于異苯并呋喃酮的化合物。28. 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材料包括具有作為電子供體單元的氨基基團的基于異苯并呋喃酮 的化合物或具有內酯環的基于異苯并呋喃酮的化合物。29.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材料包括隱色染料。30.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窗,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材料包括金屬氧化物或導電聚合物。31. 一種智能窗,包括: 第一透明襯底; 第一電極,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上; 發光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極上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 第二電極,設置在所述發光層上; 接合層,設置在所述第二電極上; 第三電極,設置在所述接合層上; 電致變色層,設置在所述第三電極上并且包含電致變色材料; 第四電極,設置在所述電致變色層上;以及 第二透明襯底,設置在所述第四電極上, 其中,所述第一電極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并且所述第二電極由高反 射半透明電極形成。32. -種智能窗,包括: 第一透明襯底;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上; 電致變色器件,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下方; 第二透明襯底,設置在所述電致變色器件下方;以及 第三透明襯底,設置在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上, 其中,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上并且由高反射電極形成 的第二電極、設置在所述第二電極上并且包含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發光層以及設置在所述 發光層上并且由透明電極或高反射半透明電極形成的第一電極,并且 其中,所述電致變色器件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襯底下方的第三電極、設置在所述 第三電極下方并且包含電致變色材料的電致變色層以及設置在所述電致變色層下方的第 四電極。
【文檔編號】H01L51/52GK105960717SQ201480049681
【公開日】2016年9月21日
【申請日】2014年9月5日
【發明人】權章赫, 崔東哲
【申請人】慶熙大學校產學協力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