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記錄帶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記錄帶盒,其中記錄帶收容在殼體內部,該記 錄帶諸如為用作主要用于計算機等的記錄再現介質的記錄帶等。
背景技術:
通常,已知這樣一種記錄帶盒其中,諸如用作用于計算機等 的數據記錄再現介質(數據備份)的磁帶等記錄帶巻繞在由合成樹 脂制成的帶盤上,并且該帶盤單獨地收容在殼體內。有時在此單帶 盤型記錄帶盒中安放有其中存儲有諸如記錄帶的記錄容量和記錄格 式等各種信息的非接觸式存儲板,并且該存儲板構造成可由設置在 驅動裝置或程序庫裝置中的專用讀寫裝置訪問。
同時,通常,還提出了雙帶盤型錄像帶盒,其中,與存儲板不
同,可由普通的(便宜的)讀寫裝置訪問的非接觸式IC標簽(RFID ) 設置在背面標簽側(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申請公幵(JP-A ) No.10-172263)。有必要使IC標簽的天線長度形成得長以便延伸IC 標簽的通信距離,因此IC標簽形成為具有一定的尺寸(面積)。在 雙帶盤型錄像帶盒的情況下,由于其背面標簽側的面積大,因此可 以容易地安裝IC標簽。
然而,在單帶盤型記錄帶盒的情況下,整個單帶盤型記錄帶盒 的尺寸約為雙帶盤型錄像帶盒尺寸的一半,故該單帶盤型記錄帶盒 的背面標簽側的尺寸也約為一半,從而難于將IC標簽安裝到背面標 簽側。此外,當利用粘合劑將IC標簽粘貼到殼體內時,將出現這樣 的問題SP,當由于粘合劑經時劣化(耐久性下降)而導致IC標簽 在帶盤的收容區域內剝落時,IC標簽會阻礙帶盤的旋轉。這樣,存 在的問題是當將具有一定尺寸(面積)的IC標簽安裝到記錄帶盒的 殼體內時,難于確保IC標簽的安裝區域。
發明內容
這樣,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確保RFID (射頻識別)在殼體內的 安裝區域的記錄帶盒。
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記錄帶盒包括殼體,其具有上殼體和 下殼體,并且收容巻繞記錄帶的帶盤;限制壁,其形成在所述上殼 體和所述下殼體上,并且限定收容所述帶盤的區域;安裝部件,其 保持在所述上殼體的限制壁與所述下殼體的限制壁之間,并且設置 在所述限制壁的外周表面側;以及RFID,其保持在所述安裝部件上。
在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所述的記錄帶盒中,由于保持所述RFID 的所述安裝部件保持在限定所述帶盤的收容區域的所述上殼體的限 制壁與所述下殼體的限制壁之間,因此可將所述安裝部件設置在所 述限制壁的外周表面側。換言之,這樣,可以在所述殼體內確保所 述RFID的安裝區域。'
此外,在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所述的記錄帶盒中,所述限制壁 可形成為俯視圖(平面圖)中的大致圓弧形狀(在俯視圖中呈大致 圓弧形狀),并且所述安裝部件可形成為具有與所述限制壁大致相 同曲率的俯視圖中的大致圓弧形狀。
根據此構造,可以沿著限定所述帶盤的收容區域的在俯視圖中 呈大致圓弧形狀的限制壁設置保持所述RFID的所述安裝部件。
此外,在根據上述任一構造的所述記錄帶盒中,在所述上殼體 的限制壁和所述下殼體的限制壁中至少之一上形成用于定位所述安 裝部件的定位部分。
根據此構造,可將保持所述RFID的所述安裝部件定位且設置 在限定所述帶盤的收容區域的所述限制壁上。
此外,在根據上述任一構造的所述記錄帶盒中,可在所述上殼 體的限制壁和所述下殼體的限制壁中至少之一上形成卡合部分,并 且可在所述安裝部件上形成與所述卡合部分相卡合的被卡合部分。
根據此構造,可將保持所述RFID的所述安裝部件定位且設置 在限定所述帶盤的收容區域的所述限制壁上。此外,在根據上述任一構造的所述記錄帶盒中,可利用能夠用
作所述RFID的天線部分的金屬涂層對所述安裝部件進行表面處理。 根據此構造,可以提高所述RFID的通信性能。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能夠確保RFID在殼體
內的安裝區域的記錄帶盒。
圖1為記錄帶盒的概略透視圖2為記錄帶盒的概略分解透視圖3為示出待粘貼IC標簽的安裝部件和下殼體的概略透視圖; 圖4為示出己經粘貼IC標簽的安裝部件和下殼體的概略透視
圖5為示出己經安裝到下殼體上的安裝部件的概略透視圖; 圖6為示出已經設置在殼體內的安裝部件的概略剖視圖; 圖7為安裝部件的概略透視圖8為示出安裝到游動調節壁上之前的另一安裝部件的概略透
視圖9為示出安裝到游動調節壁上之后的另一安裝部件的概略透
視圖10為示出待粘貼IC標簽的另一安裝部件和下殼體的概略透 視圖;以及
圖11A為示出其中已經形成有天線部分的安裝部件和IC標簽 的概略透視圖,并且圖11B為示出其中已經形成有天線部分且已經 安裝有IC部分的安裝部件的概略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基于附圖中所示的實施例詳細地說明實施本發明的最 佳方式。為了便于說明,在圖1中,箭頭A表示記錄帶盒IO裝入驅 動裝置(未示出)的方向,并且稱為記錄帶盒10的前方(前側)。 另外,與箭頭A垂直的箭頭B的方向稱為右方(右側)。此外,箭頭C表示與箭頭A的方向和箭頭B的方向都垂直的方向,并且稱為 記錄帶盒10的上方(上側)。
如圖1和圖2所示,記錄帶盒10構造成將諸如作為信息記錄 再現介質的磁帶等記錄帶T所巻繞的帶盤14可旋轉地單獨地收容在 殼體12內,該殼體12構造成當在俯視圖中看去時具有大致矩形形 狀。通過使上殼體16的周壁16A和下殼體18的周壁18A彼此接觸 以將上殼體16和下殼體18接合到一起從而構造殼體12,其中沿斜 向切去記錄帶盒IO在其裝入驅動裝置的方向上的前側的一個角部即 上殼體16和下殼體18的右前角部,并且在殼體12內形成收容帶盤 14的收容空間。
此外,上殼體16的周壁16A和下殼體18的周壁18A上切去的 角部構造為允許拉出記錄帶T的開口 20,并且由驅動裝置的拉出裝 置(未示出)鎖定(卡合)且拉出的引導銷22與從該開口 20拉出 的記錄帶T的自由端連接。在引導銷22從記錄帶T的寬度方向邊緣 突出的兩端部分中形成環形槽22A,并且拉出裝置的扣鉤等與這些 環形槽22A鎖定。這樣,當拉出裝置拉出記錄帶T時,扣鉤等不會 接觸記錄帶T從而不會損壞記錄帶。
此外,用于將引導銷22定位且保持在殼體12內的一對上下銷 保持部分24設置在殼體12的開口 20的內側。銷保持部分24具有 大致半圓筒形狀,并且構造成使直立狀態下的引導銷22的兩端部分 保持在銷保持部分24的凹部24A內。注意到,銷保持部分24的記 錄帶T拉出側敞開,并且用作引導銷22進入和退出的進出口。
此外,將板簧25的基部插入設置在前壁12A(周壁16A和18A 面向箭頭A的方向的外表面部分)內表面上的槽部23和彈簧保持部 分27從而將板簧25固定地設置在銷保持部分24的鄰近處,并且板 簧25的雙叉狀末端部分構造成與引導銷22的上端和下端卡合以將 引導銷22保持在銷保持部分24中。注意到,板簧25的末端部分構 造成當引導銷22進出銷保持部分24時發生適當的彈性變形以允許 引導銷22移動。
此外,向外部露出帶盤14的帶盤齒輪(未示出)的齒輪開口26設置在下殼體18的中央部分,并且通過帶盤齒輪與驅動裝置的驅 動齒輪(未示出)之間的嚙合從而驅動帶盤14以使該帶盤在殼體12 內旋轉。此外,由分別部分地設置在上殼體16和下殼體18的內表 面以從該內表面突出且位于與齒輪開口 26同軸的圓形軌跡(圓周') 上的(在俯視圖中呈大致圓弧形狀)游動限制壁(限制壁)28限定 收容帶盤14的區域。另外,帶盤14收容在游動限制壁28的內側而 受到保持從而不會發生振顫。
此外,在下殼體18中,其內部形成有位置限制孔的袋部28A 與游動調節壁28鄰近于開口 20的端部連續設置。在下殼體18的左 前角部的內側,其內部形成有為長孔的位置限制孔的袋部29設置成 與游動限制壁28間隔。袋部28A和29設置在沿著箭頭B的方向的 直線上,并且位于下殼體18底面側的位置限制孔周圍的區域(厚度 與袋部28A和29相同或稍寬的部分)構造為相對于驅動裝置進行定 位的基準面。
另外,通過將下殼體18的游動限制壁28除了連續設置袋部28A 的端部之外的端部與周壁18A連續設置,游動限制壁28將殼體12 內部分隔成位于游動限制壁28外側的區域和帶盤14的收容區域(收 容空間)。此外,通過將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的端部與周壁 16A連續設置,游動限制壁28也類似地(上下對稱)將殼體12內 部分隔成游動限制壁28外側的區域和帶盤14的收容區域(收容空 間)。這樣,可以提高殼體12的強度,并且可以改善帶盤14的收 容區域的防塵性。
此外,下殼體18的游動限制壁28位于殼體12后側的外周表面 與周壁18B通過連接肋66和68而一體互連。連接肋66和68均形 成為縱向沿著殼體12的前后方向的平板形狀,并且,連接肋66與 連接肋68形成為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開預定距離(左右對稱)。注 意到,連接肋66和68也類似地形成在上殼體16上(上下對稱)。
此外,在設置有袋部29的一側在前壁12A與游動限制壁28之 間的預定位置處設置有與上殼體16上的螺絲轂60上下成對的螺絲 轂60,并且在下殼體18的后部內表面18B的左端部與左壁12C之間以及右端部與右壁12B之間的兩各角部的預定位置處也設置有與 上殼體16上的螺絲轂62和64上下成對的螺絲轂62和64。這些上 下成對的螺絲轂60、 62以及64貫穿下殼體18,但不貫穿上殼體16。
此外,限定開口 20的前邊緣部的上下一對短傾斜壁部30設置 在殼體12的前壁12A的右端部。傾斜壁部30形成為沿著開口 20的 敞開面彎曲而成為防塵壁,從而確保當后述俯視圖中呈大致圓弧形 狀的門50關閉開口 20時門50的前端進入傾斜壁部30的內側時不 會出現粉塵等可以進入的間隙。另外,上下一對螺絲轂32在傾斜壁 部30的左側附近與前壁12A的內側連續地設置。
此外,當在俯視圖中看去時形狀大致跟隨后述門50外周表面的 上下一對傾斜壁部34設置在殼體12的右壁12B (周壁16A和18A 的外表面面向箭頭B的方向的部分)的前端部內側。傾斜壁部34的 前端表面限定開口 20的后邊緣,并且上下一對螺絲轂36設置在傾 斜壁部34的前端部分中。
此外,用作允許殼體12的內部與外部彼此連通的窗部的預定長 度的狹縫40設置在殼體12的右壁12B上,并且狹縫40構造成露出 后述門50的操作突起52。通過切去構成右壁12B的上殼體16的周 壁16A的前側下部而形成狹縫40,并且狹縫40朝向開口 20敞開。 這樣,狹縫40優選形成為使周壁16A的一部分保留在上側,從而可 以保持殼體12的剛度。特別優選的是,從傾斜壁部34連續一體地 設置限定狹縫40的上側的壁。
此外,在下殼體1S的后側形成凹部化,該凹部48的除了周壁 18A上端之外的部分向殼體12內凹陷且還從殼體12的底面向上凹 陷(切去底板),并且在截面圖中大致為"U"形。例如,該凹部 48構造為與驅動裝置的拉入裝置(未示出)相卡合的卡合部分,并 且凹部48的底面(面向下的表面)構造為在驅動裝置內進行定位的 基準面。
此外,在凹部48的后側還形成有凹部46,該凹部46的除了周 壁18A上端之外的部分向殼體12內凹陷且還從殼體12的底面向上 凹陷(切去底板),并且在截面圖中大致為"U"形。例如,該凹部
946構造為與程序庫裝置的把持裝置(未示出)相卡合的卡合部分, 并且通過設置這些凹部46和48來提高殼體12 (下殼體18)的扭轉 強度。
此外,在俯視圖中呈大致梯形的凹部44形成在上殼體16的左 壁的上表面部分上。凹部44構造為與設置在驅動裝置上的保持部件 (未示出)相卡合的卡合部分,從而消除當門50打開開口 20時隨 著沿門50的打開方向的移動而產生的轉動。
此外,在上殼體16和下殼體18中,從開口 20附近到游動限制 壁28最靠近右壁12B的部位附近(以下稱為"前半部分")以及從 狹縫40的后端附近到后壁附近(以下稱為"后半部分")直立地設 置有預定高度(例如,約l.Omm至約1.5mm的高度)的引導壁部42, 該引導壁部42支撐后述門50的凸部51以從凸部51的內表面側和 外表面側夾持凸部51。 '.
引導壁部42的長度在上殼體16與下殼體18之間不同,其中引 導壁部42在上殼體16側的后半部分長于引導壁部42在下殼體18 側的后半部分。這是因為后述的存儲板M設置在下殼體18的后部內 表面18B靠右壁12B —側。此外,引導壁部42的后半部分的后端部 在俯視圖中以大致圓弧形封閉,進而分別從上下方限制最后側的凸 部51,以使得門50不能再進一步向后移動。
引導壁部42的前半部分的前端部敞開,并且引導壁部42的前 半部分設置成延伸到這樣的位置即,當引導銷22進入和退出時該 引導壁部的前半部分不妨礙引導銷22的進出(附圖中所示的位置在 銷保持部分24的后側且約為開口 20的開口寬度的一半)。此外, 其后端部敞開的引導壁部41也直立地設置在傾斜壁部30的附近處 以位于引導壁部42的延伸線上。引導壁部41構造成不向后延伸超 過銷保持部分24的前端,以使得引導壁部41的后端部不會妨礙引 導銷22的進出,并且門50構造成在其前端己經進入引導壁部41的 狀態下關閉開口20。
此外,引導壁部42的前半部分和引導壁部41形成為稍微低于 引導壁部42的后半部分。換言之,例如,引導壁部42的前半部分和引導壁部41的高度形成為約lmm,而引導壁部42的后半部分的高度形成為約1.5mm。這是為了確保設置在驅動裝置中的拉出裝置進入開口 20的空間。結果,如后面所述,門50的前半部分(至少關閉開口 20的部分)的板寬(高度)形成為相應于低的引導壁部42的前半部分和引導壁部分41來說更大(更高)。
此外,與從開口 20露出的外側引導壁部42 —體形成且在俯視圖中呈大致梯形的肋38直立地設置在上殼體16的內表面和下殼體18的內表面上以與引導壁部42具有相同高度,進而通過肋38確保上殼體16和下殼體18在開口 20部分的強度。注意到,盡管內側引導壁部42連續設置以與銷保持部分24 —體,但優選的是,銷保持部分24的高度形成為與連續一體設置的引導壁部42的高度大致相同或更高。
通過將未示出的螺絲從下方旋入位于開口 20的邊緣部分鄰近處的螺絲轂32和36以及上述螺絲轂60、 62、 64中,從而將以上說明的上殼體16和下殼體18固定(接合在一起)。這樣,特別由傾斜壁部30 (前壁12A)和傾斜壁部34 (右壁12B)各自的自由端限定且在強度方面不利且由于殼體12下落而容易與地面等沖擊的開口20兩端的角部牢固地接合在一起,從而,即使殼體12下落,在整個記錄帶盒10的重量下,開口 20兩端的角部也不會變形、彎曲或移位。
此外,開口 20構造成通過用作遮蔽部件的門50來打開和關閉。門50的至少關閉開口 20的部分的板寬(高度)形成為與開口 20的開口高度大致相同,門50的后側的板寬(高度)形成為稍小(低),并且門50的板長形成為充分大于開口 20的開口寬度。另外,門50形成為沿其板厚方向彎曲的在俯視圖中呈大致圓弧形,以使得門50可以沿著預定的圓周移動。
門50構造成在門50的前端部已經進入引導壁部41的狀態下關閉開口20,沿著預定圓周大致向后滑動(旋轉)以打開開口20,并且當門50的前端附近的外周表面到達螺絲轂36附近時完全打開開口 20。另外,門50構造成通過沿著與當門50打開開口 20時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動(旋轉)來關閉開口20。
這樣,門50形成為彎曲成與預定圓周(即門50的移動軌跡)相對應的圓弧形,并且在本實施例中,這樣設定門50的旋轉中心即,該旋轉中心沿左右方向的位置位于殼體12的左端附近,并且該旋轉中心沿前后方向的位置位于狹縫40的后端附近。這樣,門50的移動軌跡在狹縫40的后端附近最靠近殼體12的右壁12B。注意到,適于根據來自驅動裝置的要求所確定的開口 20的前后邊緣部分(傾斜壁部30和螺絲轂36)的位置和來自程序庫裝置的要求所確定的開口 20的開口表面的角度來確定門50的旋轉中心和半徑。
此外,這樣確定門50的彎曲縱向尺寸即,在開口20關閉的狀態下,門50的后端部位于殼體12中凹部48后方(凹部46附近)的右后角部內,并且斜向切去門50的后下部以避開由后述位置限制肋19以預定角度9傾斜設置的存儲板M。注意到,門50的前端部的內表面和外表面中至少之一優選形成為楔形面,以使得門可以平滑地進入引導壁部41之間。
此外,門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別接觸引導壁部42的引導面(面向彼此的內表面)以及位于引導壁部分42之間的上殼體16的內表面和下殼體18的內表面,并且沿著門50打開和關閉開口 20的方向引導門50的凸部51設置在門50上以從門50突出。凸部51形成為在俯視圖中呈沿門50的縱向拉長的大致橢圓形,并且凸部51這樣設置在門50上以從門50突出即,在門50的上表面存在四個凸部51并且在門50的下表面上存在三個凸部51,除了最后側的凸部51 (位于門50的上表面)之外,其余的凸部51分別上下對稱,并且凸部51的高度與引導壁部42的高度大致相同(例如,在門50的板寬不同的邊界部分前側的凸部51的高度約為0.5mm,在門50的板寬不同的邊界部分后側的凸部51的高度約為1.5mm)。注意到,最后側的凸部51不是上下對稱的原因是由于斜向切去門50的后下部的緣故。
當設置有凸部51時,可以減小引導壁部41與引導壁部42之間的上殼體16內表面和下殼體18內表面與門50之間以及引導壁部41
12的引導面和引導壁部42的引導面與門50之間的滑動阻力(摩擦力),進而可使門50以小阻力平滑地滑動。此外,當凸部51形成為在俯視圖中呈大致橢圓形時,例如與凸部51形成為在俯視圖中呈大致圓形相比,凸部51具有更好的耐沖擊性。結果,即使當由于諸如下落等沖擊而從開閉方向之外的方向向門50施加力時,也不必擔心凸部51會斷裂。
此外,用作操作部分的操作突起52在門50的縱向中央部分稍前方(在門50的板寬不同的邊界部分的附近)的外周表面上設置成沿著門50的徑向突出。操作突起52構造成從狹縫40露出到殼體12的外側,位于在開口 20關閉的狀態下稍微與螺絲轂36的后端間隔的位置處,并且構造成可從朝向狹縫40的前方敞開的部分進行操作。
另外,在開口20打開的狀態下,操作突起52位于稍微與狹縫40的后邊緣間隔的位置處,并且在此時,最后側的凸部51接觸引導壁部42的封閉的后端部。注意到,盡管殼體12的內外通過露出操作突起52的狹縫40而彼此連通,但此狹縫40總是由螺絲轂36和大致跨越殼體12內整個高度的門50大致封閉,并且用作內壁的游動限制壁28設置在殼體12的內部,因此可防止粉塵等附著在巻繞帶盤4的記錄帶T上。
此外,當門50關閉開口 20時與引導銷22的上端部側面和下端部側面相接觸的止動部58在門50的前端部的內表面上突出設置,這樣,可以更好地防止引導銷22由于下落沖擊等原因而從銷保持部分24中脫落。另外,因為在開口 20關閉的狀態下門50具有延伸到殼體12右后角部的長度,因此設置用作沿門50關閉開口 20的方向偏壓門50的偏壓部件的螺旋彈簧56,以有效地利用殼體12的右后角部在游動限制壁28與右壁12B (周壁16A與18A)之間的空間。
也就是說,板狀支撐部分53在門50的后端附近的內周表面連續一體地設置,彈簧保持部分54 —體地設置成從支撐部分53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并且圓柱狀彈簧鎖定部分55設置成從下殼體18位于凹部48附近的內表面向上突出。另外,環狀安裝部分56A和56B分別形成在螺旋彈簧56的兩端。結果,通過從彈簧鎖定部分55的上方插入一個安裝部分56B且從彈簧保持部分54的上方插入另一個安裝部分56A,從而可以容易地將螺旋彈簧56安裝到上述空間內。
此外,當門50打開和關閉時與彈簧保持部分54的上端滑動接觸的肋57以在俯視圖中呈大致圓弧的形狀直立地設置在上殼體16的內表面上。該肋57設置成這樣的位置和長度即,至少當門50開始移動(打開)時,彈簧保持部分54的上端可以滑動地接觸肋57,并且,肋57通過適當地引導克服螺旋彈簧56的偏壓力而移動的彈簧保持部分54從而可以確保更穩定地打開門50 (從而當門50打開時門50不會由于螺旋彈簧56的偏壓力而搖動)。
此外,通過設置肋57,可以確保即使當由于下落等造成的沖擊施加于殼體12而提升彈簧保持部分54時,如上所述已安裝的螺旋彈簧56的安裝部分56A也不會離開彈簧保持部分54。注意到,彈簧鎖定部分55的上端也被插入在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與引導壁部42之間,因此同樣可以防止安裝部分56B離開彈簧鎖定部分55。
此外,其中記錄有諸如記錄容量和記錄格式等各種信息且不用接觸即可訪問的存儲板M以預定角度e (例如,6=45°)傾斜地設置在下殼體18的右后部。也就是說,下殼體18的后部內表面18B以預定角度e傾斜,并且沿左右方向以彼此間隔的預定距離設置多個(例如,兩個)位置限制肋19以從下殼體18位于后部內表面18B前方和限制壁28后方的內表面突出。
結果,存儲板M設置在后部內表面18B上,并且存儲板M的下端部由位置限制肋19支撐,由此以存儲板M以預定角度e傾斜的姿態保持存儲板M (以不滑倒)。注意到,為了能夠從殼體12的底面側和后面側訪問存儲板M,優選將后部內表面18B的傾斜角度e設定為45°。
這里,將更加詳細地說明游動限制壁28等。如圖2至圖6所示,向下突出的臺階部分72形成在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的下端表面沿徑向大致中央部分的外周表面側,并且向上突出的臺階部分74形成在下殼體18的游動限制壁28的上端表面沿徑向大致中央部分的內周表面側。
結果,當上殼體16與下殼體18接合到一起時,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的臺階部分72與下殼體18的游動限制壁28的臺階部分74彼此卡合,以使得在卡合部位形成迷宮式結構。.也就是說,這樣可阻止粉塵等進入帶盤14的收容區域(確保防塵性)。
注意到,記錄帶盒IO也可以構造成即,向上突出的臺階部分66A和68A (見圖4和圖5)形成在下殼體18的連接肋66和68的上端表面的內側,并且使得臺階部分66A禾B.68A與在上殼體16的連接肋66和68的下端表面的外側向下突出形成的臺階部分(未示出)相卡合。
此外,用作以大致矩形形狀被切去的定位部分的凹口部分70形成在游動限制壁28位于下殼體18的連接肋66與68之間的上端部,并且類似于上殼體16—側,沿徑向大致中央部分的外周表面側向上突出的臺階部分76形成在凹口部分70的上端表面。
凹口部分(臺階部分76)的長度(沿游動限制壁28的圓周方向的長度)構造成與后述安裝部件80的鎖定部分82的長度(沿游動限制壁28的圓周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并且鎖定部分82與凹口部分70 (臺階部分76)配合在一起,由此相對于游動限制壁28定位并設置安裝部件80。
如圖7所示,安裝部件80形成為具有預定高度H、預定長度W以及預定厚度D的板狀,并且構造成當在俯視圖中看去時具有與游動限制壁28大致相同的彎曲形狀(在俯視圖中呈大致圓弧形),并且后述IC標簽100構造成通過諸如粘合劑或雙面膠帶等粘貼手段將IC標簽100粘貼(保持)在沒有形成鎖定部分82的外周表面80A上。
另外,在稍微比安裝部件80的內周表面80B沿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低的位置處形成長度與安裝部件80的長度W相同的鎖定部分82。該鎖定部分82構造成當在側剖視圖中看去時大致為"T"形,設置成從內周表面80B突出,并且構造成能夠與形成在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上的臺階部分72和形成在下殼體18的凹口部分70上的臺階部分76配合在一起。
換言之,鎖定部分82包括支撐肋84,其從安裝部件80的內 周表面80B沿其法線方向(殼體12的前向) 一體地突出;向上延伸 肋86,其從支撐肋84的末端向上一體地突出;以及向下延伸肋88, 其從支撐肋84的末端向下一體地突出。在支撐肋84的上表面上將 上殼體16的臺階部分72配合到內周表面80B與向上延伸肋86之間 的間隙中,并且在支撐肋84的下表面上將下殼體18的臺階部分76 配合到內周表面80B與向下延伸肋88之間的間隙中(見圖6)。
這樣,已經粘貼(保持)IC標簽100的安裝部件80 (鎖定部分 82)保持為定位在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與下殼體18的游動限 制壁28之間的狀態,并且該安裝部件80在其沿著游動限制壁28位 于連接肋66與68之間的外周表面的狀態下被安裝設置(見圖5)。 注意到,該安裝部件80由樹脂材料形成。
此外,安裝部件80的高度H構造成與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 28和下殼體18的游動限制壁28的組合高度相同或稍低。另外,安 裝部件80的圓周方向的長度W構造成與沿著連接肋66與68之間 的游動限制壁28的長度相同或稍小。注意到,由連接肋66和68之 間的游動限制壁28與后部內表面18B之間的空間適當地確定安裝部 件80的厚度D。
如圖3所示,例如,通過將設置有IC芯片的IC部分104和與 IC部分104連接的天線部分(偶極天線)106設置在能夠粘貼到安 裝部件80外周表面上的大致為矩形形狀的撓性薄板狀(薄膜狀)基 材102上從而構造IC標簽100。
更具體而言,該IC標簽100構造為這樣g卩,將IC部分104 設置在基材102的大致中央部分,由設置成從IC部分104的正側和 負側延伸且呈點對稱的單極天線構造天線部分106,并且每個單極天 線例如構造為具有線性尺寸為大約75mm的長度(例如,當兩側組 合時,天線部分106具有約150mm的組合長度)。
考慮存在于天線部分106附近的材料(殼體12、記錄帶T等) 的電容率(介電常數)來適當地調節天線部分106的長度。例如,
16當在天線部分106附近僅存在大氣時,其電容率變成l.O,且天線部 分106的長度構造為上述長度。此外,例如,當天線部分106由具 有高電容率(n=5 10)的材料(陶瓷等)覆蓋時,波長明顯變短, 因此可以使天線部分106的長度短于上述長度。
順便提及,IC標簽IOO構造為可由普通的(便宜的)射頻通信 方式(例如,900MHz的頻帶和4m或更短的通信距離)的讀寫裝置 (未示出)以非接觸方式進行訪問,而不由能夠以非接觸方式對存 儲板M進行訪問的電磁(磁場)感應方式(例如,13.56MHz的頻 帶和0.6m或更短的通信距離)的讀寫裝置(未示出)來對IC標簽 100進行訪問。
也就是說,盡管IC部分104需要與其接收的無線電波的頻率相 匹配(具有共振頻率),但IC部分104構造成可以利用與存儲板M 不同的頻率(例如,UHF頻帶的卯OMHz)對IC部分104進行訪問 并且進行信息的讀取和寫入。結果,在從條形碼進行轉換保管時和 在由自動裝載機連續使用時IC部分104可以用作諸如記錄帶盒10 的個體統一管理等的防竊手段或庫存管理手段。
此外,IC部分104的存儲容量例如構造為96位至240位(12 字節至30字節),并且構造為具有相對小的容量。這是為了使IC 部分104小型化,并且為了延長通信距離而需要控制電力損耗。這 樣,IC部分104的存儲容量小,但是在安裝有存儲板M的記錄帶盒 IO的情況下,可以分散待存儲的信息,因此可以確保IC部分104的 存儲容量能夠適應用戶的自由度。然而,如果需要,可以在IC部分 104中存儲與存儲板M相同的信息。
此外,示出的IC標簽IOO構造為能夠同時適應電磁(磁場)感 應方式和射頻通信方式。也就是說,與IC部分104連接且沿基材102 的縱向向外突出的天線部分106構造為起到射頻通信方式天線的作 用,并且在IC部分104附近以閉環方式連接的天線部分105構造為 起到電磁(磁場)感應方式天線的作用。
此外,IC標簽100的基材102的圓周方向長度L構造為與安裝 部件80的圓周方向長度W大致相同并且形成為相對短。另外,IC標簽100的基材102的高度E構造為與安裝部件80的高度H大致相 同并且形成為相對高。這樣,當基材102的高度E形成為與安裝部 件80的高度H大致相同時,即使當基材102的長度L短時,也可以 確保天線部分106的長度(見圖3)。
.接下來,將說明具有上述構造的記錄帶盒10的作用。當不使用 具有上述構造的記錄帶盒10時(保管過程中、傳送過程中),由門 50關閉開口20。具體而言,總是由螺旋彈簧56的偏壓力沿著門50 關閉開口 20的方向偏壓門50,并且在門50的前端部分(前端部) 進入傾斜壁部30附近的引導壁部41的狀態下,門50關閉開口 20。
在此狀態下多個記錄帶盒10收容在程序庫裝置中。然后,設置 在未示出的機械手中的讀寫裝置從記錄帶盒10的后表面(后壁)一 側對存儲板M進行訪問,讀取存儲在存儲板M中的諸如記錄容量等 各種信息,并且將該信息發送到控制裝置(未示出)。這樣,由控 制裝置提前識別出最適合于記錄帶盒10 (能夠將信息記錄到記錄帶 盒10中及從記錄帶盒IO再現信息)的驅動裝置。
然后,當將要使用記錄帶T時,由機械手從程序庫裝置中取出 其中一個記錄帶盒10,并且沿著箭頭A的方向將此記錄帶盒10裝 入驅動裝置中。該驅動裝置是利用己讀取的存儲在存儲板M中的信 息而選擇的驅動裝置,并且由機械手平滑而有效地將記錄帶盒10裝 入驅動裝置中。然后,隨著該裝入操作,驅動裝置的開閉部件(未 示出)進入向前敞開的狹縫40并且與門50的操作突起52卡合。
在此狀態下,當沿著箭頭A的方向進一步推入記錄帶盒10 (殼 體12)時,由于此推力,開閉部件使得操作突起52克服螺旋彈簧 56的偏壓力而向后移動(使得操作突起52相對于沿箭頭A方向裝 入的殼體12向后相對移動)。然后,在由引導壁部42對操作突起 52從其上突出的門50的凸部51進行引導的同時,該門50沿著其彎 曲方向沿俯視圖中看去為順時針的方向旋轉。
也就是說,門50大致向后移動,從而由于引導壁部42而在不 從沿著門50的彎曲形狀的移動軌跡向外突出的情況下繞銷保持部分 24和帶盤14的外側移動,進而打開開口20。然后,當殼體12(記錄帶盒10)裝入驅動裝置中預定深度時,開口20完全打開,對記錄 帶盒IO進行定位,并且設置在驅動裝置中的讀寫裝置從記錄帶盒10 的底面側訪問存儲板M,讀取存儲在存儲板M中的各種信息,并且 根據需要也寫入各種信息。
當記錄帶盒10在以此方式打開開口 20的狀態下定位在驅動裝 置內時,限制門50的進一步旋轉(大致向后移動),并且驅動裝置 的拉出裝置從打開的開口 20進入殼體12內,拔出定位且保持在銷 保持部分24中的引導銷22,并且將引導銷22.收容在未示出的巻繞 帶盤中。然后,驅動巻繞帶盤和帶盤14以使它們同步旋轉,由此在 從殼體12中依次拉出記錄帶T的同時記錄帶T巻繞在巻繞帶盤上, 并且由沿著預定帶路徑設置的記錄再現頭(未示出)進行信息的記 錄和再現。
當記錄帶T重繞在帶盤14上且將從驅動裝置中排出記錄帶盒 10時,解除記錄帶盒10的定位狀態,并且,通過未示出的排出機構 使記錄帶盒IO沿著與箭頭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然后,在由引 導壁部42引導凸部51的同時,通過螺旋彈簧56的偏壓力沿著門50 關閉開口 20的方向旋轉門50。然后,門50的前端部進入引導壁部 41,由此開口 20完全關閉且返回其初始狀態。
接下來,將說明安裝部件80的作用,該安裝部件80保持用于 存儲獨立于存儲板M的各種信息(例如,諸如記錄帶盒10的個體統 一管理等庫存管理手段)的IC標簽100。在記錄帶盒10的制造過程 中,首先通過粘貼手段(粘合劑、雙面膠帶等)將IC標簽100粘貼 到安裝部件80的外周表面80A上。
然后,例如通過機械手等將已粘貼(保持)IC標簽100的安裝 部件80供應到下殼體18,并且從上方將形成在安裝部件80內周表 面80B上的鎖定部分82與下殼體18的游動限制壁28的凹口部分 70配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將形成在凹口部分70上的臺階部分76 配合入支撐肋84的下表面的向下延伸肋88與內周表面80B之間的 間隙中。這樣,保持IC標簽100的安裝部件80定位且設置在游動 限制壁28位于連接肋66和68之間的外周表面側。
19然后,在后面的過程中,將上殼體16與下殼體18接合到一起, 此時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的臺階部分72與下殼體18的游動 限制壁28的臺階部分74卡合,并且配合在支撐肋84的上表面的向 上延伸肋86與內周表面80B之間的間隙內。這樣,安裝部件80的 鎖定部分82保持在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與下殼體18的游動 限制壁28之間,進而將保持IC標簽100的安裝部件80安裝到游動 限制壁28位于連接肋66和68之間的外周表面側。
.也就是說,這樣,在殼體12內部可以確保IC標簽100的安裝 區域,并且可以沿著殼體12后側的游動限制壁28的外周表面以良 好的定位精度來設置IC標簽100。結果,可以使得在從殼體12的后 表面側訪問IC標簽100且讀寫信息的讀寫裝置中難于發生讀取錯誤 和寫入錯誤。
注意到,盡管優選將安裝部件80安裝到游動限制壁28位于連 接肋66和68之間的外周表面側,但即使不將安裝部件80安裝到連 接肋66和68之間也可以,只要將安裝部件80安裝到游動限制壁28 的外周表面側即可。也就是說,對于安裝部件80的厚度和形狀沒有 限制,因此,可以根據游動限制壁28的外周表面側的空間自由地選 擇安裝部件80的安裝位置。
此外,這樣,當保持IC標簽100的安裝部件80具有將其安裝 到游動限制壁28的外周表面側的構造時(當安裝部件80獨立于殼 體12單獨構造時),可以確保即使由于下落等原因而對記錄帶盒10 (殼體12)施加無意的沖擊,IC標簽IOO也不會直接受到損壞。
此外,記錄帶盒IO也可以具有這樣的構造即,更加準確地定 位和固定安裝部件80沿著游動限制壁28的圓周方向的位置。也就 是說,例如,如圖8和圖9所示,向上突出的多個(附圖中為兩個) 凸部(卡合部分)78可以在從形成在游動限制壁28的凹口部分70 上的臺階部分76 —體地突出形成,并且可以在安裝部件80的鎖定 部分82的支撐肋84中形成凸部78通過其插入且凸部78配合到其 中的貫通孔(被卡合部分)84A。
通過提供具有此構造的記錄帶盒10,可以沿著游動限制壁28
2的圓周方向準確地定位且固定保持IC標簽100的安裝部件80而不 會出現錯誤安裝,因此可以使得在從殼體12的后表面側訪問IC標 簽100且讀寫信息的讀寫裝置中更難于發生讀取錯誤和寫入錯誤。
此外,如圖10所示,安裝部件80的外周表面80A也可以具有 線性形狀,而不是當從俯視圖中看去時具有與游動限制壁28大致相 同曲率的形狀(在俯視圖中呈大致圓弧形)。然而,同樣在此情況 下,不言而喻,安裝部件80的內周表面80B和鎖定部分82構造為 當從俯視圖中看去時具有與游動限制壁28大致相同曲率的形狀(在 俯視圖中呈大致圓弧形),以使得內周表面80B和鎖定部分82能夠 與形成在下殼體18的游動限制壁28中的凹口部分70配合到一起。
此外,如圖IIA所示,記錄帶盒10也可以構造成利用金屬涂 層對安裝部件80的外周表面80A進行表面處理(氣相沉積、蝕刻、 鍍膜等),在外周表面80A上形成天線部分90,并且將天線部分卯 與已粘貼到外周表面80A的IC標簽100的天線部分106重疊。通過 提供具有此構造的記錄帶盒10,可以提高讀寫裝置的通信性能(通 信距離)。
此外,如圖IIB所示,記錄帶盒10也可以具有這樣的構造不 是將IC標簽100粘貼到安裝部件80上,而是利用金屬涂層對安裝 部件80的外周表面80A進行表面處理(氣相沉積、蝕刻、鍍膜等), 在外周表面80A上形成天線部分92,并且將IC部分(IC芯片)104 直接安裝到外周表面80A上而與天線部分92連接。即使當記錄帶盒 IO具有此構造時,也可以提高讀寫裝置的通信性能(通信距離)。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的安裝部件80,在殼體12內部可以 確保IC標簽100的安裝區域,并且可以以良好的定位精度容易地將 IC標簽100安裝到殼體12內。此外,通過將形成在下殼體18的游 動限制壁28中的凹口部分70 (臺階部分76)與鎖定部分82配合到 一起且將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 (臺階部分72)與鎖定部分82 配合到一起從而安裝安裝部件80,因此安裝部件80難于脫離游動限 制壁28,進而可以提高安裝部件80的可安裝性。
此外,優選的是IC標簽IOO具有這樣的構造即,從背面標簽側(殼體12的后表面側)訪問IC標簽100,因此優選將IC標簽100 安裝到殼體12的后部側,但根據本實施例的安裝部件80,可以容易 地實現這點。也就是說,根據本實施例的安裝部件80,可以確保IC 標簽100的安裝區域,以便可以從背面標簽側(殼體12的后表面側) 訪問IC標簽100。
此外,這樣,可以提高讀寫裝置相對于IC標簽100的通信距離 精度,因此可以由IC標簽100的整個天線部分穩定地接收從讀寫裝 置發送的無線電波(UHF頻帶)。這樣,可以提高讀取精度和寫入 精度,并且可以確保不會發生讀取錯誤和寫入錯誤。
注意到,就確保天線部分106的區域而言,優選的是IC標簽 100的高度(面積)E盡可能高(寬)。結果,如圖所示,優選地使 安裝部件80的高度H與殼體12的游動限制壁28的高度大致相同(上 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和下殼體18的游動限制壁28的組合高度)。 在任何情況下,由于此記錄帶盒10收容有IC標簽100,因此該記錄 帶盒IO可以與其他記錄帶盒區分開。
此外,根據本實施例的記錄帶盒IO不限于附圖中所示的記錄帶 盒,并且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適當地設計變更。 例如,盡管沒有示出,記錄帶盒10也可以具有這樣的構造即,凹 口部分70 (包括臺階部分76)設置在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中 或者設置在上殼體16和下殼體18兩者的游動限制壁28中。
此外,類似地,記錄帶盒IO也可以具有這樣的構造即,形成 在臺階部分76上的凸部78設置在上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28上或 者設置在上殼體16和下殼體18兩者的游動限制壁28上。此外,盡 管前面實施例的記錄帶盒10具有包括引導銷22作為引導部件的構 造,但記錄帶盒IO也可以具有包括未示出的引導帶或引導塊的構造。
此外,RFID (IC標簽IOO)也可以為相對于其不進行信息的讀 取和寫入的類型(不具有存儲信息的功能的類型)。也就是說,RFID 例如也可以為這樣的類型即,當其接收到預定頻率(例如,2.45GHz) 的無線電波時返回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在使用此類型的RFID (IC 標簽100)的情況下,其通信距離例如變成等于或小于1.5m,但可以使天線部分106小型化。
此外,門50不限于當在俯視圖中看去時大致以圓弧形狀滑動的 門,例如也可以為以線性形狀滑動的門。此外,可以充分將記錄帶T 理解為能夠記錄信息且能夠從其再現已記錄信息的長帶狀信息記錄 再現介質,并且不言而喻,記錄帶盒IO也適用于所有類型的記錄再 現方式的記錄帶T。
權利要求
1.一種記錄帶盒,包括殼體,其具有上殼體和下殼體,并且收容卷繞記錄帶的帶盤;限制壁,其形成在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上,并且限定收容所述帶盤的區域;安裝部件,其保持在所述上殼體的限制壁與所述下殼體的限制壁之間,并且設置在所述限制壁的外周表面側;以及RFID,其保持在所述安裝部件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所述限制壁形成為俯視圖中的大致圓弧形狀,并且所述安裝部 件形成為具有與所述限制壁大致相同曲率的俯視圖中的大致圓弧形狀。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 在所述上殼體的限制壁和所述下殼體的限制壁中至少之一上形成用于定位所述安裝部件的定位部分。
4.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 在所述上殼體的限制壁和所述下殼體的限制壁中至少之一上形成卡合部分,并且在所述安裝部件上形成與所述卡合部分相卡合的 被卡合部分。
5. 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 利用能夠用作所述RFID的天線部分的金屬涂層對所述安裝部件進行表面處理。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 所述安裝部件包括大致為矩形的板狀部件,所述板狀部件包括當從俯視圖中看去時具有與所述限制壁大致相同曲率的彎曲表面。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 在所述板狀部件上形成從所述板狀部件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分突出且沿著所述彎曲表面的圓周方向延伸的肋,并且所述肋保持在所 述上殼體的限制壁與所述下殼體的限制壁之間。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將所述RFID安裝到所述板狀部件的所述肋沒有突出的一側表 面上。
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 在所述上殼體的限制壁的下端表面上形成向下突出的臺階部分,在所述下殼體的限制壁的上端表面上形成向上突出的臺階部分, 并且所述上殼體的限制壁的臺階部分與所述下殼體的限制壁的臺階 部分彼此互補地卡合以在卡合部位形成迷宮式結構。
10.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所述定位部分包括形成在所述限制壁的上端部的大致矩形的凹 口,并且與所述安裝部件的一部分配合在一起。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記錄帶盒,所述記錄帶盒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并且收容卷繞記錄帶的帶盤。限定收容所述帶盤的區域的限制壁形成在所述上殼體和所述下殼體上。安裝部件保持在所述上殼體的限制壁與所述下殼體的限制壁之間以設置在所述限制壁的外周表面側。所述安裝部件保持RFID。本發明所公開的記錄帶盒能夠確保RFID在殼體內的安裝區域。
文檔編號G11B23/02GK101552024SQ20091012848
公開日2009年10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31日
發明者御守昭三, 竹之下賢二, 角屋陽介 申請人:富士膠片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