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包括光伏板、反光裝置、旋轉電機、單片機、能源控制器與太陽能跟蹤器,所述光伏板通過溫度傳感器電聯接于所述單片機;所述反光裝置包括底座、反光裝置立柱、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所述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結構相同,所述第一反光鏡分設第一反光鏡反射面與第一反光鏡鏤空面;所述旋轉電機包括軌道、軌道板與連接桿;所述能源控制器包括能源控制器立柱、能源控制器底座與連接球;所述太陽跟蹤器包括光感探頭;本發明可以有效實現光伏板始終保持太陽光直射,可有效控制光伏板溫度以達到其始終處于最佳工作狀態。
【專利說明】
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太陽能系統,尤其涉及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在能源日漸短缺的今天,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已迫在眉睫,太陽能光伏產業作為老牌新能源產業,在現如今的技術中條件下對太陽能的利用率過低;現有的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技術大致分為兩種:其一、傳統的采用固定光伏板,不能有效的利用一天內的全部光照且轉換效率低;其二、通過透鏡聚焦和太陽跟蹤器來達到長時間聚焦的目的,這種技術存在一個問題,即長時間的聚焦會使光伏板的溫度增加,然而光伏板在最佳溫度的基礎上每提升I度,其轉換電能損失約為0.35%_0.45% ;
【發明內容】
[0003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0004]—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包括光伏板、反光裝置、旋轉電機、單片機、能源控制器與太陽跟蹤器,所述光伏板通過溫度傳感器電聯接于所述單片機;所述反光裝置包括底座、反光裝置立柱、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所述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結構相同,所述第一反光鏡分設第一反光鏡反射面與第一反光鏡鏤空面;所述旋轉電機包括軌道、軌道板與連接桿;所述能源控制器包括能源控制器立柱、能源控制器底座與連接球;所述太陽跟蹤器包括光感探頭;所述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活動連接,所述第一反光鏡的一端通過連接球固接于能源控制器,該能源控制器活動連接于所述能源控制器立柱,該能源控制器立柱垂直活動連接于所述能源控制器底座,該能源控制器底座活動連接于所述第二反光鏡的一端,該第二反光鏡的一側中央通過連接桿固接于所述旋轉電機,所述連接桿穿接于所述反光裝置立柱頂端,所述旋轉電機活動連接于所述軌道,該軌道內嵌于所述軌道板上,該軌道板套接于所述反光裝置立柱,該反光裝置立柱活動連接于所述底座;所述旋轉電機通過單片機電聯接于所述太陽跟蹤器,所述能源控制器電聯接于所述單片機。
[0005]進一步的,所述反光裝置立柱頂端呈球形,該頂端的球形裝置可在反光裝置立柱上做旋轉運動,以此來通過連接桿帶動第二反光鏡做縱向角度調整;
[0006]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重疊且一體化設置,由于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活動連接,在第二反光鏡相對靜止的情況下,第一反光鏡在能源控制器的作用下可以圍繞第二反光鏡做旋轉運動,在第二反光鏡通過連接桿或旋轉電機做運動時可以帶動第一反光鏡做相同運動;
[0007]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反光鏡的第一反光鏡鏤空面呈多邊形或圓形,有利于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相互間無縫重疊;
[0008]進一步的,所述光伏板至少為一塊,根據反光鏡的大小可以設置多塊光伏板;
[0009]進一步的,所述底座呈圓形,可以是整個反光裝置更為平穩的放置于底面;
[0010]進一步的,所述光感探頭均勻分布于太陽跟蹤器30°至90°的表面;
[0011]進一步的,所述光感探頭為若干個,根據太陽跟蹤器的大小可以設置不同數量的光感探頭;
[0012]本發明對比現有技術可實現以下有益效果:通過設置太陽定位器、旋轉電機和反光鏡,使反光鏡全天處于日光直射狀態;通過溫度傳感器、單片機、能源控制電機和反光鏡有效控制光伏板始終處于最佳工作溫度。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發明結構不意圖;
[0014]圖2為A的俯視放大圖;
[0015]圖3為本發明第一反光鏡結構示意圖;
[0016]圖4為本發明太陽跟蹤器結構示意圖;
[0017]其中,1-光伏板、101-溫度傳感器、2-反光裝置、21-第一反光鏡、22第二反光鏡、23-底座、24-反光裝置立柱、211-第一反光鏡反射面、212-第一反光鏡鏤空面、3-旋轉電機、301-軌道、302-軌道板、303-連接桿、4-單片機、5-能源控制器、501能源控制器立柱、502-能源控制器底座、503-連接球、6-太陽跟蹤器、601-光感探頭。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作更進一步解釋:
[0019]如圖1所示,本發明包括光伏板1、反光裝置2、旋轉電機3、單片機4、能源控制器5和太陽跟蹤器6這六大部分組成,其中光伏板I還包括溫度傳感器101,反光裝置2包括第一反光鏡21、第二反光鏡22、反光裝置立柱23與底座24,旋轉電機3包括軌道301、軌道板302與連接桿303,能源控制器包括能源控制器立柱501、能源控制器底座502與連接球503,太陽跟蹤器6包括光感探頭601;所述;本發明涉及上述部件的具體連接方式為:所述光伏板I通過溫度傳感器101電聯接于單片機4,所述反光裝置2通過連接桿304固接于旋轉電機3,該旋轉電機3電聯接于所述單片機4,所述第一反光鏡201固接于所述能源控制器5上的連接球503,所述第二反光鏡202固接于能源控制器底板502,所述能源控制器5電聯接于所述單片機4,所述太陽跟蹤器6電聯接于所述單片機4;所述反光裝置2、旋轉電機3與能源控制器5的具體結構為:如圖3所不,第一反光鏡21與第二反光鏡22結構相同,第一反光鏡21與第二反光鏡22均呈鏤空狀,兩者重疊且活動設置(兩者周邊活動連接);第二反光鏡22通過連接桿303固接于所述旋轉電機3,所述連接桿303穿接于反光裝置立柱24的頂端,該反光裝置立柱24活動連接于所述底座203,所述反光裝置立柱24頂端呈球體(該球體可旋轉),該底座203呈圓形,所述旋轉電機3包括軌道301,該軌道301內嵌于一塊半圓形軌道板302上,所述旋轉電機3活動連接于所述軌道301,所述能源控制器5活動連接于所述能源控制器立柱501,該能源控制器立柱501垂直活動連接于能源控制器底座502,該能源控制器5通過連接球503連接于第一反光鏡21;本發明的使用方式:將底座23固定好,將第一反光鏡21與第二反光鏡22重疊,反光面向南方放置(在北半球就是向南方放置,南半球則相反),通過連桿將第一反光鏡21與第二反光鏡22的縱向方位調整好后,在第一反光鏡21與第二反光鏡22相對應的位置放置至少一塊光伏板I;本發明的工作狀態:太陽光照射于第一反光鏡21與第二反光鏡22的反射面,第一反光鏡21與第二反光鏡22將太陽光反射至光伏板I,光伏板I將接收的太陽能轉換為電能輸出,在光伏板I的溫度過高時,溫度傳感器101將信號傳輸至單片機4,該單片機4經過具體計算后將指令傳送給所述能源控制器5,該能源控制器5接受命令后內部電機進行旋轉,操作第一反光鏡鏤空面212與第二反光鏡鏤空面重合,減少反光裝置2的反射面以此達到光伏板I處于最佳工作狀態,同理,當光伏板I的溫度過低時,能源控制裝備5會控制第一反光鏡反射面211與第二反光鏡鏤空面相重合,以此增大反光裝置2的反射面;在太陽移動的過程中,通過布置于太陽跟蹤器6上的若干個光感探頭確定太陽的位置,該太陽跟蹤器6呈半球體,所述光感探頭601分布于該太陽跟蹤器6的表面上,具體為均勻分布在其30°到90°的半球體表面,該太陽跟蹤器6將探測到的信號傳輸至單片機4,單片機4經過換算后將指令發送至旋轉電機3,該旋轉電機3通過在軌道301上運動以調整第二反光鏡22與第一反光鏡21的橫向角度,保證反光裝置2的反射面一直處于太陽光直射狀態,上述單片機4,能源控制器5、旋轉電機3與太陽跟蹤器6均可通過光伏板I供電實現自給,也可外接電源進行供電。
【主權項】
1.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板、反光裝置、旋轉電機、單片機、能源控制器與太陽跟蹤器,所述光伏板通過溫度傳感器電聯接于所述單片機;所述反光裝置包括底座、反光裝置立柱、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所述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結構相同,所述第一反光鏡分設第一反光鏡反射面與第一反光鏡鏤空面;所述旋轉電機包括軌道、軌道板與連接桿;所述能源控制器包括能源控制器立柱、能源控制器底座與連接球;所述太陽跟蹤器包括光感探頭;所述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活動連接,所述第一反光鏡的一端通過連接球固接于能源控制器,該能源控制器活動連接于所述能源控制器立柱,該能源控制器立柱垂直活動連接于所述能源控制器底座,該能源控制器底座活動連接于所述第二反光鏡的一端,該第二反光鏡的一側中央通過連接桿固接于所述旋轉電機,所述連接桿穿接于所述反光裝置立柱頂端,所述旋轉電機活動連接于所述軌道,該軌道內嵌于所述軌道板上,該軌道板套接于所述反光裝置立柱,該反光裝置立柱活動連接于所述底座;所述旋轉電機通過單片機電聯接于所述太陽跟蹤器,所述能源控制器電聯接于所述單片機。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裝置立柱頂端呈球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鏡與第二反光鏡重疊且一體化設置。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鏡的第一反光鏡鏤空面呈多邊形或圓形。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板至少為一塊。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呈圓形。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感探頭均勻分布于太陽跟蹤器30°至90°的表面。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智能反射太陽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感探頭為若干個。
【文檔編號】G05D3/12GK106054941SQ201610564321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7月18日
【發明人】段翔
【申請人】段翔